前言
一九四八年,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朝鮮半島南部誕生了大韓民國(南韓),北部則誕生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兩年後韓戰爆發,一九五三年簽訂停戰協定,自此兩國之間劃下一條偏離北緯三十八度線的傾斜軍事分界線。
本書目的在於敘述朝鮮半島步向分裂(南北分治)的歷史。然而,本書並不是要重新驗證盟軍(美蘇)託管朝鮮時期、南/北韓的成立到韓戰等,冷戰下短而緊湊的朝鮮半島現代史,而是要從更長期的角度,將時間回溯到十四世紀朝鮮王朝的建國,一邊關注國內的政治鬥爭與周邊國家的權力平衡,一邊審視朝鮮半島步向二十世紀南北分治這段漫長的歷史。
造成朝鮮半島南北分治的直接因素,是太平洋戰爭後美國與蘇聯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分割並占領了朝鮮半島。在美蘇的軍政統治下,許多獨立運動人士合縱連橫,想一躍為新國家建設的主角:南部是李承晚,北部則由金日成登上政治頂端,各自宣布建國。這裡所說的獨立運動,指的是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並獨立。換句話說,過去日本曾統治朝鮮半島,但敗給了同盟國的美國與蘇聯,才會有之後的盟軍託管時期及獨立運動人士推動國家建設。
那麼,為什麼過去朝鮮半島會被日本統治呢?有幾點原因:一是地緣政治,朝鮮半島位於日本、清朝及俄國勢力範圍的緩衝地帶;另一則是國內政治腐敗,朝鮮王朝早已衰弱到無法自保。當時朝鮮王室的外戚恣意專擅政權,勢道政治橫行,十九世紀時朝鮮王朝已幾近風中殘燭。然而,朝鮮王朝並非是從十九世紀才開始衰弱。早在十六世紀末及十七世紀初,它就已經先後遭到日本及清朝侵犯,造成國土荒廢,這點也成了阻礙發展的絆腳石。
像這樣,一旦要追溯箇中因果關係,就會沒完沒了,因此筆者決定從這個建國於前近代、做為通往近代橋樑的朝鮮王朝開始說起。在朝鮮半島漫長的歷史當中,有幾個重要的轉捩點。當時為什麼會選擇走那條路?筆者想以「政爭」與「外患」為關鍵字,找出各時代產生的政治力學因果關係,來解析歷史。
然而,一旦將焦點放在「政爭」及「外患」上,就會無可避免、看見讓人不忍直視的歷史。朝鮮王朝在建國之初時為了爭奪王位,王族之間爭鬥不斷,之後由勝出者即位為國王,奠定統治基礎並建立專制王權。然而此等情景並不長久,這次換成官僚們各成黨派,熱衷於權利鬥爭。政爭阻礙國政發展,到了十七世紀時國家被清朝占領,淪為大清的屬國。十八世紀時雖然採用高壓手段抑制黨爭,到了十九世紀卻放任外戚專橫,造成政治腐敗、民亂屢起,此後朝鮮王朝就如同摔下坡道般,國勢每況愈下。各黨派以周邊國家為後盾,展開血腥的政治鬥爭,社會愈來愈亂;好不容易才脫離清朝獨立的大韓民國,卻在一進入二十世紀時就被日本吞併。二次大戰後,朝鮮半島受美蘇託管,即便在此情況下,各方勢力仍舊為了新國家建設的主導權,展開激烈政爭。
筆者之所以關注「政爭」與「外患」,探究負面現象,絕不是想貶低朝鮮半島的歷史,而是認為唯有正視這二點,才會萌生出新的問題,做為歷史學來發展探討。
舉例來說,倘若朝鮮王朝果真如同韓劇中所刻劃的那般、是個燦爛富饒的國家,那麼日本基於經濟掠奪目的加以合併,某種意義上就顯得理所當然,那麼就不該問日本「為什麼」要合併韓國,而是問日本是「如何」合併韓國的。事實上,過往研究也幾乎都關注在合併程序的合法/不合法上,論述日本是「如何」合併韓國的。然而,若是考量到末期的朝鮮王朝早已岌岌可危,日本「為什麼」會把這個可能成為自國負擔的國家併入版圖,就成了一大論點。
至於戰後朝鮮半島的情勢也是一樣。單就南/北韓的建國來看,自然會強調分裂這點;不過如果注意到該地區長久以來歷經清朝、日本及美蘇的控制,難有機會獨立,就會發現,當南/北韓各自建國(分治)時,也代表該地區同時獲得了過去一直沒能到手的獨立。換句話說,南北分治的歷史與朝鮮半島獨立的歷史,是互為表裡的;我們在問兩韓「為什麼」會分治的同時,或許也必須問朝鮮半島「為什麼」會獨立。
只要以地緣政治學的視角去探究這些「為什麼」,一段夾在中國、日本、俄國及美國中間、被這些國家的企圖牽著鼻子走的朝鮮半島史面貌,就逐漸清晰起來。我們在這段歷史中看到的不僅僅是悲哀;看著各方權力平衡形成奇妙的穩定,遠東的歷史也將成為世界的縮影,備受世人注目吧。
一九四八年,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朝鮮半島南部誕生了大韓民國(南韓),北部則誕生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兩年後韓戰爆發,一九五三年簽訂停戰協定,自此兩國之間劃下一條偏離北緯三十八度線的傾斜軍事分界線。
本書目的在於敘述朝鮮半島步向分裂(南北分治)的歷史。然而,本書並不是要重新驗證盟軍(美蘇)託管朝鮮時期、南/北韓的成立到韓戰等,冷戰下短而緊湊的朝鮮半島現代史,而是要從更長期的角度,將時間回溯到十四世紀朝鮮王朝的建國,一邊關注國內的政治鬥爭與周邊國家的權力平衡,一邊審視朝鮮半島步向二十世紀南北分治這段漫長的歷史。
造成朝鮮半島南北分治的直接因素,是太平洋戰爭後美國與蘇聯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分割並占領了朝鮮半島。在美蘇的軍政統治下,許多獨立運動人士合縱連橫,想一躍為新國家建設的主角:南部是李承晚,北部則由金日成登上政治頂端,各自宣布建國。這裡所說的獨立運動,指的是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並獨立。換句話說,過去日本曾統治朝鮮半島,但敗給了同盟國的美國與蘇聯,才會有之後的盟軍託管時期及獨立運動人士推動國家建設。
那麼,為什麼過去朝鮮半島會被日本統治呢?有幾點原因:一是地緣政治,朝鮮半島位於日本、清朝及俄國勢力範圍的緩衝地帶;另一則是國內政治腐敗,朝鮮王朝早已衰弱到無法自保。當時朝鮮王室的外戚恣意專擅政權,勢道政治橫行,十九世紀時朝鮮王朝已幾近風中殘燭。然而,朝鮮王朝並非是從十九世紀才開始衰弱。早在十六世紀末及十七世紀初,它就已經先後遭到日本及清朝侵犯,造成國土荒廢,這點也成了阻礙發展的絆腳石。
像這樣,一旦要追溯箇中因果關係,就會沒完沒了,因此筆者決定從這個建國於前近代、做為通往近代橋樑的朝鮮王朝開始說起。在朝鮮半島漫長的歷史當中,有幾個重要的轉捩點。當時為什麼會選擇走那條路?筆者想以「政爭」與「外患」為關鍵字,找出各時代產生的政治力學因果關係,來解析歷史。
然而,一旦將焦點放在「政爭」及「外患」上,就會無可避免、看見讓人不忍直視的歷史。朝鮮王朝在建國之初時為了爭奪王位,王族之間爭鬥不斷,之後由勝出者即位為國王,奠定統治基礎並建立專制王權。然而此等情景並不長久,這次換成官僚們各成黨派,熱衷於權利鬥爭。政爭阻礙國政發展,到了十七世紀時國家被清朝占領,淪為大清的屬國。十八世紀時雖然採用高壓手段抑制黨爭,到了十九世紀卻放任外戚專橫,造成政治腐敗、民亂屢起,此後朝鮮王朝就如同摔下坡道般,國勢每況愈下。各黨派以周邊國家為後盾,展開血腥的政治鬥爭,社會愈來愈亂;好不容易才脫離清朝獨立的大韓民國,卻在一進入二十世紀時就被日本吞併。二次大戰後,朝鮮半島受美蘇託管,即便在此情況下,各方勢力仍舊為了新國家建設的主導權,展開激烈政爭。
筆者之所以關注「政爭」與「外患」,探究負面現象,絕不是想貶低朝鮮半島的歷史,而是認為唯有正視這二點,才會萌生出新的問題,做為歷史學來發展探討。
舉例來說,倘若朝鮮王朝果真如同韓劇中所刻劃的那般、是個燦爛富饒的國家,那麼日本基於經濟掠奪目的加以合併,某種意義上就顯得理所當然,那麼就不該問日本「為什麼」要合併韓國,而是問日本是「如何」合併韓國的。事實上,過往研究也幾乎都關注在合併程序的合法/不合法上,論述日本是「如何」合併韓國的。然而,若是考量到末期的朝鮮王朝早已岌岌可危,日本「為什麼」會把這個可能成為自國負擔的國家併入版圖,就成了一大論點。
至於戰後朝鮮半島的情勢也是一樣。單就南/北韓的建國來看,自然會強調分裂這點;不過如果注意到該地區長久以來歷經清朝、日本及美蘇的控制,難有機會獨立,就會發現,當南/北韓各自建國(分治)時,也代表該地區同時獲得了過去一直沒能到手的獨立。換句話說,南北分治的歷史與朝鮮半島獨立的歷史,是互為表裡的;我們在問兩韓「為什麼」會分治的同時,或許也必須問朝鮮半島「為什麼」會獨立。
只要以地緣政治學的視角去探究這些「為什麼」,一段夾在中國、日本、俄國及美國中間、被這些國家的企圖牽著鼻子走的朝鮮半島史面貌,就逐漸清晰起來。我們在這段歷史中看到的不僅僅是悲哀;看著各方權力平衡形成奇妙的穩定,遠東的歷史也將成為世界的縮影,備受世人注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