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西醫用刪去法找病因

若想知道西醫能不能治理失調,要先明白西醫是怎麼看病的。

西醫治療有一個明確的思路,即這個疾病是局部哪個問題導致的?炎症是哪種細菌感染造成的?過敏是由什麼物質誘導出來的?

沒有這個思路,西醫找不到診斷的依據,就沒有辦法用藥。西醫診斷是不斷切割問題,找到最終靶點,在這個過程中,有任何一個因素干擾,得到的都是不準確的結論。

例如發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按照西醫思路,一定要找到身體裡哪個地方有感染、炎症、過敏,或是有腫瘤,或者誤用藥等一系列原因才能治病。所以西醫需要大量做檢查,排除不可能的原因,找到最終那個引起發熱的因素。

而失調可能哪裡都沒有問題,但身體某兩部分鬧不愉快、有摩擦,就發生失調,找不到一個確定原因。就像鬧矛盾的夫妻,誰都沒有錯,只是不合適。硬要把錯歸在誰身上,最終可能就是兩個人身上都找不到錯。

中醫從整體看病

面對複雜系統時,人類的研究思路如同小學生,不管哪門學科,常常做局部分析與分解研究,把複雜問題層層分解,切割成微小的碎片,對碎片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推斷出整體的情況。這就是西醫的做法,現代醫學理論也是在這一層面上發展壯大起來的。

但是,在切割分解的過程中,各系統之間的聯繫與交互作用也被摧毀了,而且科學家發現,對局部的了解,並不能認識複雜系統及整體規律。因為一個系統是各部分交互作用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單純的機械組合。以整體觀來認識人體的疾病,並治療疾病,正是中醫的獨到之處。

舉個例子,臨床實驗中,一個簡單的咳嗽,經過西醫專家治療,卻效果不佳,因為西醫局限在尋找病因,及劃分咳嗽特性(急性、亞急性、慢性),若找不到明確的原因,就不知道怎麼用藥治療;找到原因,治療方式也就那幾種:抗過敏、抗感染、化痰。

由於門診規模和醫療成本的限制,也不可能遇到一個病人就做遍所有檢查,尋找原因,更不用說那些複雜的疾病了。所以西醫在面對大部分疾病時,仍然捉襟見肘、武器有限。而中醫不同,就算咳嗽了,不一定是肺的問題,中醫有句話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表示任何一個臟腑都有出問題,以至於牽連到肺,表現症狀是咳嗽。所以要從整體的角度尋找原因和解決辦法,比如肝火旺盛,會向上欺侮肺金(按: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但當肝的力量過於強大的時候,就會反過來欺侮肺金,肺的功能被上逆的肝氣壓制,就會出現咳嗽、咳痰),肺的功能被壓制,就會表現為咳嗽、咳痰,還伴有兩脅痛、目赤腫痛的症狀。

這個時候光治肺是沒有用的,因為肺本身沒有問題,只要解除對肺的克制,利用清肝火的藥物清除肝的內熱,讓肝肺兩臟的關係重歸平衡,咳嗽自然就好了。

六淫──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

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被稱作「六氣」。六氣是萬物生長的條件,對人體無害,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意思是人依靠天地之間的大氣和水穀之氣而生存,也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成長。

同時,人們在生活中逐步認識六氣的變化特點,產生了適應能力。正常的六氣不易使人生病,當氣候變化異常、六氣變化太多、不及、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天應溫反而寒,秋天應涼反而熱等),或是氣候變化太過於急驟(比如太過劇烈的暴冷暴熱等),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發生疾病。這種情況下的六氣,被稱為「六淫」或「六邪」了。

但我們也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發病,有的人能適應這種異常變化就不容易發病,有的人不能適應異常變化就發生疾病。不過即使氣候正常,也有人會因適應能力低下而生病。

由此可見,無論是氣候異常或正常,六淫都是相對且客觀存在,是否發病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們正氣的強弱。

風邪──最善變的病邪

當風邪侵襲人體時,一般先襲擊我們的腠理,因為這些位置屬體表,屬上,都是中醫「陽」的概念,風邪也屬於陽邪,容易侵犯人體的陽位。

人的腠理具有節律性的開合呼吸功能,如果腠理呼吸功能失常,開張太過,人就會覺得怕冷,有甚者添加衣物也不得好轉;閉合太過,人就會發熱、煩悶,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著風感冒後,會出現怕冷或者發熱的症狀,就是因為風邪破壞了肌表腠理正常疏泄開張的節律。經絡連繫臟腑,溝通內外

經絡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連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中醫把人體內臟統稱為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五臟六腑通過經絡相互連接、對應。

具體來說,心經屬於心臟,絡於小腸;肝經屬於肝臟,絡於膽;脾經屬於脾,絡於胃;肺經屬於肺臟,絡於大腸;腎經屬於腎臟,絡於膀胱;心包經屬於心包,絡於三焦。

艾灸藉火力疏通經絡

經絡的調節作用是艾灸起效的基礎,艾灸穴位時,產生的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系統傳導、放大,到達身體的遠端或患病部位,既能疏通經絡,也可以調節整體,使疾病得以治癒。現代研究還發現,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 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意思是,就算使用同樣的艾灸方法,根據選擇特定穴位與一般的體表點,作用明顯不同。若施灸部位偏離穴位,患者不會出現感傳現象,療效因此下降。

2. 經絡腧穴能放大藥物的作用。經絡並不是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體表、體內多種連繫系統的綜合概念。也就是施灸時,艾灸的火力可以影響其他層次的生理功能,彼此激發、協同、效果疊加,導致生理上的放大效應。所以臨床上,同樣的病要服好幾帖中藥才能見效,而應用穴位施灸,常常一次奏效。

3. 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儲存性。哮喘冬病夏治,即三伏天(按:為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通常為農曆夏季,長達30至40天),每伏艾灸1次,每次數小時。這種方法用藥量小、時間短,卻能取得療效。由此推測,腧穴能使藥物的作用,長時間停留或釋放到全身,產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癒。

現代研究發現,每一條經絡循行的部位,都與臟腑連接,它們之間的病理現象,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一條經上的穴位,可以治療本經相通經循行部位的疾病。例如腿上的足三里穴可以治療胃痛,肘部的尺澤穴可以治療急性腹瀉。這就是因為經絡與臟腑氣血相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頸椎病:大椎穴、身柱穴

頸椎病的典型病徵為頭、頸、臂等疼痛或痠麻,還會伴有頭暈等症狀。很多患者的大椎穴附近還會出現「富貴包」(按:又稱為富貴背,指的是在後背上部頸胸交界處,有凸出的硬包塊),按壓疼痛、頸椎出現側彎等。在大椎穴、身柱穴施灸,可以宣痺通絡、活血行氣、緩解疼痛。平時可在桌角處多揉滾後溪穴。灸法:頸椎不適急性發作,建議做艾條懸灸,緩解疼痛;日常保健時,建議用艾粒直接灸或灸盒灸,長期堅持效果更好。懸灸時每穴10至15分鐘,直接灸時每穴3或5壯,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

大椎穴,溫通督脈經氣,宣痺通絡

定位:在項背部脊柱區,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

取穴:正坐,把手放在頸後,低頭時位於最高隆起處骨頭的下方。

多學一點:本穴為陽中之陽,是調益陽氣之總穴。

身柱穴,活血通絡,調暢腦絡之血

定位:在上背部脊柱區,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

取穴:從肩胛骨下角連線處的椎體(第7胸椎)向上數4個椎體,下方凹陷中。

多學一點:本穴承神道之氣,循督脈上升,正且直,故得此名。

頸椎病伴有頸部疼痛,加灸天柱穴

定位:在頸後部,橫平第2頸椎棘突上際,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取穴:後髮際正中旁開2橫指處。

多學一點:天,天空;柱,支柱;上部為天;頸椎古稱「柱骨」,穴在其旁。

頸椎病伴有上臂痠沉,加灸後溪穴

定位:手內側,第5掌指關節尺側,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

取穴:握拳,小指掌指關節後有一皮膚皺襞凸起,其尖端處。

多學一點:後溪俱承少澤之澤,猶雨露充沛,溝渠盈溢,經氣流行,如走溪谷。

頸椎病伴有頭暈、頭痛,加灸風池穴

定位:在脖子後面,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取穴:正坐,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位於與耳垂齊平處。

多學一點:穴在腦後,與風府相平。

首次灸注意:施灸取穴要準確,灸穴不宜過多、火力均勻,首次以灸痛點為主。患病時,睡覺可用艾絨頸枕頭,再加上艾灸穴位,能有效治頸椎病。還有一些人會出現後背發緊、疼痛的症狀,因為在項背有一條非常重要的經絡,即「足太陽膀胱經」,它就像初升的太陽,能量比較薄弱,抵禦外邪的能力還不夠強,所以當感受風邪時,它最容易受到侵襲,就會出現項背發緊,酸痛不舒暢等症狀。

《素問.風論》說「風者,善行而數變」,善行的意思是,風邪致病具有病位遊移、行無定處的特徵,比如一些老年朋友經常會出現遊走性的關節疼痛,痛無定處,這就屬於風氣偏盛的表現。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化無常、發病迅速的特性,比如風疹塊就有皮膚搔癢、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的特點。

風邪致病,它還不太願意單獨發病,還得叫上幾個同夥一起作祟,比如上寒、濕、燥、熱諸邪一起做壞事,形成風寒、風濕、風燥、風熱等複合型的邪氣,風寒型的關節炎就可能表現為關節疼痛遇冷加重、得溫則減的特點。而風熱型關節炎可能出現焮熱疼痛,患處皮膚溫度偏高的特點,所以風邪常為致病的先導。

濕邪──濕黏不爽快

濕是長夏的主氣,夏秋之交,夏季熱氣下降,熱氣充溢上升,水氣上騰,空氣潮濕,是一年中濕氣最重的季節。和寒邪一樣,濕邪也有外濕、內濕之分。

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居處潮濕等外在因素影響。內濕則是脾失健運,脾的運化功能失常,當脾陽不能去除濕氣,就會導致水濕停聚形成病理。外濕長期困脾,使脾的功能失常,亦可導致脾虛內濕的形成。

濕性重濁,「重」即沉重或重著。是指受到濕邪影響,頭部會沉重像裹著東西,出現身體沉重,四肢酸懶沉重等症狀。《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濕,首如裹。」是指濕邪外襲肌表,使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使人頭昏而沉如被裹。

「濁」,即穢濁,多指分泌物穢濁不清。濕邪致病可出現各種穢濁症狀,如臉部比較容易出油,感覺黏膩,眼屎比較多,大便溏泄,下痢黏液膿血,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疹破潰流水等,都是濕性穢濁的病理反應。

因為濕性類水,所以和寒邪一樣,濕邪也屬於陰邪,陰邪最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

陰邪還會阻遏氣機運行,濕邪侵及人體時,出現在哪裡,哪裡就堵塞不通。滯留在臟腑經絡裡時,氣機升降會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如果問題出現在頭部,就會覺得頭痛、頭重;出現在胸腹部,就會覺得胸悶,胃脘痞滿;出現在筋骨關節,關節就會活動不利,疼痛重著。脾是運化水濕的重要臟腑,如果水濕過重,就會增加脾的負擔,加重水濕代謝不暢,當過多的水濕停聚在身體裡,導致腹瀉、尿少、水腫、腹水等病症。所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瀉,甚則水閉附腫。」

因為濕性類水、趨下,所以濕邪多會先侵犯人體下部,引起症狀,比如水腫多以下肢腫脹較為明顯,婦女帶下、慢性腹瀉、一些泌尿系統問題等,多由濕邪下注所致。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