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容連載
在哪裡進行訓練?如何訓練?

  對於習慣在健身房鍛鍊的人來說,可能會很訝異,在都市或自然環境中,竟然能找到這麼多資源,協助我們以完整且平衡的方式進行訓練。大家不妨先想像一下,當你漫步於巴賽隆納,發現周圍竟有那麼多顯而易見,卻經常被忽略的替代方案時,會是何等驚喜。

▍雙槓
  很多公園都設有運動雙槓,但都市中還有其他雙槓設施,例如停放自行車的欄杆也具備相同功能。

▍長椅
  除了當椅子坐,也能是張躺著運動、用來訓練腹肌的訓練椅。

▍單槓
  訓練引體向上時,需要有東西可抓住以垂掛身體,都市中充滿可用素材(例如公園的單槓、建築物的橫梁等)。找到適合的替代器材後,請小心使用以免損壞,並遵守規定。

▍不同高度的支撐點
  若要改變訓練難度,進行「腳高於手」或「手高於腳」等進階動作時,基本的辦法是運用不同高度的支撐點。諸如伏地挺身、肱三頭肌撐體或弓步蹲,都可操作這種變化(還請斟酌個人情況)。

▍錨點
  若想運用懸吊設備讓日常運動有更多變化,得先找個錨點懸掛訓練帶或繩索。若你手邊沒有這些設備,以尼龍綁帶或尼龍繩替代,亦能達到相同效果,且成本還低了許多。此外,樹木、結實的樹枝、橫梁或任何凸起的耐用物,都是可利用的替代方案。

  上述所及,只是我目前有在操作的其中幾個方法。實際上,無器材的徒手訓練是一種能持續進行且不斷變化的運動方式,經過長期的練習,累積經驗、提升體能後,就能調整和建立專屬自己的訓練方式,使運動更加多樣化、合乎自身需求;自此踏上不受限的運動之路,成為獨立自主的健身者。

特異性原則

  在肌力訓練界中,關於是否應該同時使用有氧、增肌訓練的爭論,始終未曾停歇。目前業內普遍認為,在增肌運動員的訓練計畫中安排有氧練習,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此看法在某些論點上來說是正確的。多數研究顯示,以80%或更高的運動強度進行有氧訓練,會促進肌肉量增加,在未經訓練的受試者中尤其明顯。另外,某些合成代謝標記物(anabolic markers)也會在高強度有氧運動後增加。
  然而,另一方面,基於這項原則,似乎也可以合理認為,若以長期來看,單一肌肉無法透過其肌纖維類型或新陳代謝,同時適應有氧運動和肌肥大。為此,我們也許能做出以下結論:在不受到不同類型訓練互相抵觸的情況下,健身者才可能取得絕佳的運動表現。

▍實用建議
  由於目前尚缺乏足夠數據證明,有氧運動會在肌肥大過程中引發反效果,且考量到低訓練量、高強度運動,能將風險降到最低,所以並不建議直接捨棄這類型態的訓練。要記住的是,有氧運動對身體也有諸多益處。可行方法是在30分鐘的肌肥大訓練,或是其他單一肌群獨立訓練後,即進行短時間的有氧運動。

超負荷原則

  訓練必須給予身體足夠刺激,才能產生適應性反應(adaptive response),但刺激也不能過大,否則會使身體過度疲勞,或是無法在足夠的時間內恢復良好。總而言之,訓練強度不夠,無法進步;訓練過度,則會讓整體狀況更差,所以刺激必須適當。
  根據1888年的「阿恩特—舒爾茲定律」(Principle of Arndt and Schultz),為了使健身者產生適應性反應和提升體能,訓練時的刺激必須超過一定程度,且隨著每個人的特徵而有所不同;若是低於標準,練習所產生的刺激便沒有效果。此外,個人有不同的最大耐受度(maximum tolerance),一旦某些刺激超過身體所能承受的壓力值,體能狀況就會惡化,並提高運動傷害的風險。
  健康的身體具有體內平衡機制,運動刺激不足幾乎不會使身體產生變化,最終將會返回一開始的狀態。
  假設一名健美選手為了訓練肱二頭肌,進行1組6下的彎舉動作,但他舉起的卻是一顆檸檬,這樣當然不會有任何進步。但如果他完成了32組槓鈴彎舉,每組18下,槓鈴重量為50公斤,他就有可能因此受傷,或接下來15天都無法抬起手臂。由此可知,訓練不足無法見效;訓練過度則會受傷,為了真正達到成效,必須設法找到正確的切入點。

▍超負荷原則的實際應用
  訓練負荷由訓練量和運動強度組成,以下將舉例說明如何在鍛鍊時實際應用。
  在訓練量方面,科學研究證明,對健身新手增肌最有幫助的訓練量,為3~8組動作;一組應包含6~12下,過程中更必須時時注意任何細微變化。至於健身老鳥,可能需要更高的訓練量。此外,在運動的向心收縮期(positive phase)比離心收縮期快的情況下,每一下動作最有效果的速度,為1~6秒之間。身體在壓力之下產生足夠的代謝壓力(健身者可能感受為腫脹、充血或發燙),也就是肌肥大的關鍵因素之一。
  而在運動強度上,訓練強度必須夠高。完成數組6~12下的動作之後,須達到力竭。提供夠高的肌肉張力,就可能使身體徵召到最多數量的肌肉纖維。

連續性原則

  肌力訓練必須按計畫重複練習,且長久持續,身體的適應能力方能逐步提升。如果你在一次鍛鍊後就停止,接下來三週都沒有練習,那麼過度補償帶來的進步就會隨著時間消逝,就此被「打回原形」。換句話說,唯有透過持續且徹底的練習,訓練成效才得以累積。
  大多數的新手很難遵循連續性原則,因為當你日復一日地鍛鍊卻無法立即見效,就會覺得格外辛苦,這也是很多人一下子就放棄訓練的主因。事實上,肌力訓練的成果,往往需要經過數個月或數年的艱辛耕耘才會看到,且只要幾週不練便會全數歸零。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才一再強調,持續練習對體能進步和維持至關重要。
  人體為維持運作,必須節約資源,適時排除不需要或者消耗能量的東西,偏偏肌肉遠比脂肪還要能代謝熱量。為此,肌肉非常發達的健身者為了維持肌肉量,每週都需要舉重數次,否則一旦停止運動,肌肉就會快速減少,因為人體為了維持肌肉量,會需要消耗龐大的能量。這樣的道理等同於受傷時打石膏、把腿固定住幾個星期。當我們脫下石膏後,會發現這條腿因為一陣子沒有活動,肌肉量少於另一條腿。

恢復原則

  為了讓身體有好的適應性反應,任何體力消耗都需要搭配休息和恢復期。也就是說,在進行訓練負荷之後,身體都需要一定的恢復時間,藉此完成過度補償的程序。
  恢復原則的邏輯很簡單:多未必佳;訓練得越頻繁,未必更好。
  在每次訓練,或是同一肌群的訓練之間,若沒能挪出足夠的休息時間,將導致訓練過度、慢性疲勞、運動表現下降、身體痠痛、反覆受傷、免疫能力下降等。
  相對於此,兩次訓練間的休息時間如果過長,則會消耗運動表現的進步。由於身體傾向於節省資源,因此能有效代謝熱量的肌肉會最先消失。

雙手內縮伏地挺身

  此為標準伏地挺身的變化動作之一。雙手往內縮會增加難度,使訓練部位往下移至胸大肌和前三角肌的下端。

▍操作方法
  臉朝下俯臥,雙手掌心貼於地面,但不是放在胸口旁,而是往後放在腹部兩旁。接著,雙手下壓、將身體往上抬,直到手肘幾乎完全伸直為止。

▍練習技巧

►軀幹和下半身維持呈一直線。
►一開始手肘不用往內縮太多,可隨著能力進步,漸漸增加內縮的幅度。
►若覺得手腕疼痛,雙手可往外轉動,使手指朝外。

▍簡易版動作
  可在較高的支撐物上進行,例如椅背。身體越垂直於地面,難度越低,但需記得保持雙手內縮,才能運用此變化動作的特性。同時也要確保支撐物牢固且不會滑動。

▍進階版動作
  在手掌下方墊兩塊瑜伽磚(或兩本厚書、木塊或臺階)作為支撐。身體下降時,讓胸部低於雙手以下,如此便能增加運動強度。

負重式垂直伸展

  肱三頭肌主要負責伸展手肘,但它的長頭部分也有伸展肩膀的作用。本節說明的動作可讓各位在肌肉拉緊、手肘抬高的情況下伸展肩膀,相當具有挑戰性。

▍操作方法
  從站立姿勢開始動作,請記住:任何站立練習都必須保持膝蓋微彎。雙手抓住重物、彎曲手肘,將重物放在頸部後方或背部後方,靠近頭部。接著,將手肘伸直、緩緩舉起重物,並保持手臂貼近耳朵。

▍練習技巧

►過程中,手臂始終垂直於地面。
►肩膀的位置始終維持在同樣高度。
►保持膝蓋微彎作為緩衝以保護腰椎。

▍簡易版動作
  只需一條尼龍綁帶(或長條毛巾、繩索等),就可同時以雙臂操作負重式垂直伸展。將繩索穿過水桶的把手,兩手各握住一端,使水桶懸掛在背後。依序伸展和彎曲手肘,在背後將水桶舉起與放下。

▍進階版動作
  安排一位搭檔提供阻力,並以尼龍綁帶(或長條毛巾、繩索等)練習。首先以雙手握住尼龍綁帶兩端,讓搭檔站在你後方抓住綁帶中央。當你舉起手臂時,搭檔將綁帶往下拉以對抗你的動作。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