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無論你今天過得如何,只要你願意,你都可以變得更好。
這是我非常堅定的信念,因為在過去二十二年心理領域的工作經歷中,我見證了太多太多生命的改變,包括我自己。
在「升級生命軟體」的課堂上,我曾經遇到過無數處於迷茫、痛苦又無助階段的人。他們有的是為生活所累,感覺自己越努力卻越疲憊;有的是抱怨婚姻不幸、遇人不淑,不斷數落伴侶的各種不是;有的恨不得能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給對方,卻還是得不到對方的愛;有的為了孩子的未來操碎了心,卻沒獲得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本該幸福、溫馨的家也變成了衝突不斷的戰場;還有的從世俗逃到寺院,又從一座寺院逃到另一座寺院,卻還是想逃;甚至還有的因為受夠了這無望、痛苦的人生,抑鬱到想要結束生命……
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問過我類似這樣的問題:
●「我這都是為他好,為什麼他絲毫不領情?」
●「我這麼努力愛他,為什麼他還是不愛我?」
●「為什麼他老針對我?」
……
他們總以為,這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反問一句:「那是誰把你自己逼到如此境地的呢?」
我之所以會這樣問,是因為我在心理諮商的個案中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比如在一段糟糕的關係中,任何一個讓你不舒服的伴侶、朋友、合作夥伴,這其中必有你的一份功勞。曾經值得託付終身的伴侶,如今卻變成了你口中的「渣男」;曾經簡單如一張白紙的孩子,如今卻調皮搗蛋不聽話;原本只是普通的同事關係、朋友關係,如今他們卻處處針對你、忽視你……為什麼會這樣呢?有沒有可能是你把對方培養成今天這個樣子?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你我的一面鏡子,透過別人,我們看到的其實是真實的自己。我們之所以看到對方不好的一面,是因為,我們會把自己隱藏的內在投射到別人身上。遺憾的是,生活中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得不在黑暗中痛苦摸索,無助度日。每次看到這種情況,我都很痛惜、痛心。因為透過多年的經驗,我摸索到一些關於人的規律,也學會了一些讓人生變得更好的方法,這些方法已經在我的課堂上和諮商個案中驗證過,十分有效。可惜的是我個人精力有限,能走進我的課堂和向我諮商的人十分有限,因此,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幫助大家看清錯綜複雜的情感和情緒背後的真相,讓大家跟自己和解、跟關係和解,走出心靈的困境,活出生命的美好。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這是心理學中的一句至理名言,適用於任何關係!
比如說,男人怎樣對你,是你從一開始就慣的、教他的;孩子不聽話、軟弱、不敢承擔責任,是你教育失當,從小寵的;朋友無視你、忽略你,也許是永遠沒有主見的你讓人習慣性地忽視你;同事不夠尊重你,拿你當軟柿子捏,也許是你畏首畏尾的樣子給了別人得寸進尺的機會……總之,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教會了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有的人教會別人尊重自己,有的人教會別人如何愛自己,有的人則教會別人如何傷害自己。
面對生活的種種困境,抱怨一點用處都沒有,與之對抗更會讓你泥足深陷。那怎麼辦呢?
我們為什麼會陷入一個又一個的困境中?這跟我們的人生模式有關。所謂的人生模式,就是我們俗稱的「性格」或「習慣」,這些模式的背後,就是一個人的信念。信念決定一個人的行為,而行為會導致結果。你今天所面臨的困境,正是過去行為所創造的結果,而這一切都是由你所擁有的信念決定。人們內心的種種痛苦、迷茫、失望、疲累等,都跟信念有關。我把這些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信念比喻為「生命軟體」,這些軟體不改,生活就會不斷地重複過去的模式。
無論我們的人生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是堅強的,還是懦弱的;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是充滿希望的,還是絕望的……這都跟我們內在的「生命軟體」的差異有關。人生,說到底,是內在軟體的外在呈現,「生命軟體」幾乎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這些軟體一旦改變,會影響到個人、婚姻、家庭、事業等各方面。所以,活出全新的自己的第一步,應該從覺察並看見我們的內在模式開始,因為看見後,你就可以重新選擇你的下半生。
我接觸過面臨各種各樣人生難題和困境的案主。而我的工作就是讓他們看清楚這些事情背後的真相,當看見困境背後的模式後,他們因此而找到了不一樣的人生活法,生活也會因此而改變。
在這本書中,我結合這些個案,透過對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探討,帶大家一起探索並「看見」案主當前的人生模式。人生的痛苦也許千差萬別,但內在的模式大同小異,比如悲觀模式、內耗模式、痛苦模式、假裝忙碌模式、目中無人模式、指責模式、受害者模式、操控模式、恐懼模式、焦慮模式等。從這些活生生的案例中,你也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並覺察到自己正在「運行」的人生模式。
一個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模式,他才會自然地做出改變。這個過程,我把它稱作「升級生命軟體」。
這條路我自己走過,所以,我知道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經歷無明痛苦的心靈需要被喚醒!透過這本書,讓讀者的人生變得更加美好,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最大心願。
每個生命都可以奇美無比,就像每個生命都可能平庸無奇一樣。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覺察並看見自己的人生模式,並為了追求更好的人生而做出不懈的努力。所以,當我們都在感嘆人生不如意、在抱怨命運不公之時,不妨問問自己:我是如何創造今天這一切的?我內在的哪種模式讓世界如此對我?
翻開這本書,也許書中有你要的答案!
〈我們要接納焦慮,甚至感謝焦慮〉
●「恐懼」與「焦慮」,這兩種情緒容易混淆
有一次在印度學習,為了讓自己能有一個清靜的學習空間,去之前,我特別交代公司的管理層,學習期間,公司的事情不要找我。不巧的是,我還是接到了同事的電話,她情緒很緊張,說出大事了,不得不打電話向我求救。原來,我們主辦的實用心理學大會邀請的重要嘉賓臨時有事,沒辦法出席。
可是大會的宣傳已經全面展開,而且門票已經全部賣出去了,還有一些人就是衝著他來的,怎麼辦?這可真是件大事,負責這次大會的同事不知道該怎麼辦,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中,食不知味,徹夜難眠。
變,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法則!特別是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面對的變化越來越多,難免會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焦慮會影響我們的睡眠,降低我們的免疫力,還會嚴重拉低我們的生活品質。面對焦慮,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又要如何從焦慮中回歸生活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清「恐懼」與「焦慮」這兩種不同的情緒。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經常會混淆。釐清這兩個概念,我們就可以從焦慮中輕鬆走出來。
● 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
恐懼是什麼?它是一種人類及生物的心理活動狀態。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恐懼是人們正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是一種強烈壓抑的情緒體驗。恐懼,也就是「害怕」,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我們要知道,恐懼並沒有什麼不好。很多時候會聽人說:「如果我沒有恐懼就好了。」甚至有一些話像「你這個膽小鬼」,好像膽小是不好的。其實,這些都是對「恐懼」這種情緒的誤會或者誤導。恐懼是有它天生的功能的,如果不懂得恐懼,我們人類可能就少了生存的可能性。
對當下發生的威脅如果你不恐懼──比如面對老虎你不恐懼,反而靠近牠,那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恐懼是對當下威脅的自然反應,當威脅解除時,恐懼自然會消失,恐懼並不會困擾我們的生活,相反地,它還會保障我們的生存。所以,我們要學會接納恐懼,甚至感謝恐懼。
而焦慮就不同了,它是對未來可能發生威脅的預見性情緒反應,是大腦想像出來的一種恐懼。一般情況下,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它可以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比如,考前焦慮就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適度焦慮有利於考試發揮。可是長期或過度焦慮,會使我們陷入一種負能量的磁場,影響我們的睡眠,消耗我們的能量,不知該如何因應當下的生活,只好任由寶貴的生命在指間白白消耗,我們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未來還沒來,因此焦慮會一直存在,不斷消耗我們生命中的能量。當我們焦慮時,所有的焦點都放在了一種可能會失去、可能會受到威脅的負面情緒裡,我們就沒有足夠的心力來想解決方案,面對未來。人這一生,無論我們想讓自己有何種成就,都需要保持自己的能量,因為它是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可是,當焦慮耗掉我們的能量後,我們就沒有多餘的能量去解決問題,未來就真的會受到威脅了。
● 焦慮不可怕,「不覺察」才可怕
焦慮本是人類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充分調動身體機能以因應環境變化的一種大腦反應機制,可是,這種機制的過度反應,卻恰恰產生了相反的作用,過早地虛耗了生命的能量。當生命的威脅真正來臨時,已無力應對,這就是焦慮的弔詭。
如果能夠覺察到這一點,當你感到焦慮時,試著把焦點拉回到當下,問自己:面對未來可能的威脅,現在該怎麼辦?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減少未來可能的損失呢?於是,你的焦點就回到了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把精力虛耗在無謂的擔心上。
回到本文一開始的案例。對於重要來賓無法出席大會的消息,我同事焦慮,我本人也感到十分焦慮,唯一不同的是,我能覺察到自己的焦慮。當我清楚地覺察到它後,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問自己:嘉賓不來,我現在能做些什麼?誰可以替代他?於是我就想到了一系列解決方案,暫時放下正在學習的課程,開始聯繫好幾個替代人選。當訊息和郵件發出去後,我的心很快就安定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陸續收到了各種回應,最後確定請張德芬老師來救場,然後通知公司同事逐個告知已購票的客戶,向客戶真誠道歉。對於不接受變化的客戶,馬上啟動退款處理,同時開始新一輪的宣傳,重新向市場公開售票,以彌補退票的損失。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最後,大會雖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依然圓滿成功舉行,並獲得了與會人員的大量好評。
當我們受困於焦慮時,就被焦慮給掌控了。而當我們能夠看到焦慮是對未發生之事的恐懼,就會回到當下的解決方案,就能找到解決方案,這樣,生命就開始活在當下,我們就淡定了,就不再焦慮了。
其實,大多數人所擔心的未來,都是不一定真的會發生的事情,其中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我們大腦所創造出來的。如果我們能夠覺察到這一點,從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中跳出來,回到當下,著力尋找解決方案的話,我們就會淡然、淡定地面應我們的生活,哪怕是生活在喧囂都市,也能享受到悠然自得的田園般生活。關鍵是,你能否覺察你的焦慮,然後回到當下,享受當下。
● 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價值
從心理學角度看,焦慮通常是由於安全感不足所致。當我們內心對未來感到不安時,就會擔心有更壞的事情發生,於是我們就把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放到了今天來害怕。
那安全感又跟什麼有關呢?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時,他就會對未來充滿信心;相反地,則會因恐懼而焦慮。自己是否有信心面對未來,這是一種主觀的判斷。一個人對自己的主觀評價,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價值」。從主觀上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一切問題,這就是自我價值感高的表現,這樣的你對未來有著十足的安全感,自然就不會焦慮了。
所以,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價值。
讀到這裡,我相信聰明的讀者已經知道如何與焦慮共舞了。當你感到恐懼時,先區分一下這是對當下危險的「恐懼」,還是對未來的「焦慮」?如果是焦慮,你馬上就知道是因為你對自己沒信心所導致的結果。這時,你可以問問自己:
.【如何做,我才能讓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
.【要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我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當你這樣問時,你就把對未來的焦慮轉化為了當下的行動。
如果你能夠把焦慮轉化為行動力,那焦慮也會變得有價值,它不再消耗你的能量,反而會成為一種推動力,推動你採取行動,去成為更美好的自己。當你擁有了足夠的能力時,你自然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胸有成竹。
如果你懂得如何與焦慮共舞,那你就懂得了:焦慮其實是一份精心偽裝的「禮物」。因為焦慮背後,隱藏著對未來未雨綢繆的提醒,隱藏著提升自我價值、成就更好自己的動力和機會。所以,與其坐地焦慮,不如起而行動。
無論你今天過得如何,只要你願意,你都可以變得更好。
這是我非常堅定的信念,因為在過去二十二年心理領域的工作經歷中,我見證了太多太多生命的改變,包括我自己。
在「升級生命軟體」的課堂上,我曾經遇到過無數處於迷茫、痛苦又無助階段的人。他們有的是為生活所累,感覺自己越努力卻越疲憊;有的是抱怨婚姻不幸、遇人不淑,不斷數落伴侶的各種不是;有的恨不得能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給對方,卻還是得不到對方的愛;有的為了孩子的未來操碎了心,卻沒獲得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本該幸福、溫馨的家也變成了衝突不斷的戰場;還有的從世俗逃到寺院,又從一座寺院逃到另一座寺院,卻還是想逃;甚至還有的因為受夠了這無望、痛苦的人生,抑鬱到想要結束生命……
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問過我類似這樣的問題:
●「我這都是為他好,為什麼他絲毫不領情?」
●「我這麼努力愛他,為什麼他還是不愛我?」
●「為什麼他老針對我?」
……
他們總以為,這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反問一句:「那是誰把你自己逼到如此境地的呢?」
我之所以會這樣問,是因為我在心理諮商的個案中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比如在一段糟糕的關係中,任何一個讓你不舒服的伴侶、朋友、合作夥伴,這其中必有你的一份功勞。曾經值得託付終身的伴侶,如今卻變成了你口中的「渣男」;曾經簡單如一張白紙的孩子,如今卻調皮搗蛋不聽話;原本只是普通的同事關係、朋友關係,如今他們卻處處針對你、忽視你……為什麼會這樣呢?有沒有可能是你把對方培養成今天這個樣子?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你我的一面鏡子,透過別人,我們看到的其實是真實的自己。我們之所以看到對方不好的一面,是因為,我們會把自己隱藏的內在投射到別人身上。遺憾的是,生活中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得不在黑暗中痛苦摸索,無助度日。每次看到這種情況,我都很痛惜、痛心。因為透過多年的經驗,我摸索到一些關於人的規律,也學會了一些讓人生變得更好的方法,這些方法已經在我的課堂上和諮商個案中驗證過,十分有效。可惜的是我個人精力有限,能走進我的課堂和向我諮商的人十分有限,因此,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幫助大家看清錯綜複雜的情感和情緒背後的真相,讓大家跟自己和解、跟關係和解,走出心靈的困境,活出生命的美好。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這是心理學中的一句至理名言,適用於任何關係!
比如說,男人怎樣對你,是你從一開始就慣的、教他的;孩子不聽話、軟弱、不敢承擔責任,是你教育失當,從小寵的;朋友無視你、忽略你,也許是永遠沒有主見的你讓人習慣性地忽視你;同事不夠尊重你,拿你當軟柿子捏,也許是你畏首畏尾的樣子給了別人得寸進尺的機會……總之,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教會了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有的人教會別人尊重自己,有的人教會別人如何愛自己,有的人則教會別人如何傷害自己。
面對生活的種種困境,抱怨一點用處都沒有,與之對抗更會讓你泥足深陷。那怎麼辦呢?
我們為什麼會陷入一個又一個的困境中?這跟我們的人生模式有關。所謂的人生模式,就是我們俗稱的「性格」或「習慣」,這些模式的背後,就是一個人的信念。信念決定一個人的行為,而行為會導致結果。你今天所面臨的困境,正是過去行為所創造的結果,而這一切都是由你所擁有的信念決定。人們內心的種種痛苦、迷茫、失望、疲累等,都跟信念有關。我把這些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信念比喻為「生命軟體」,這些軟體不改,生活就會不斷地重複過去的模式。
無論我們的人生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是堅強的,還是懦弱的;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是充滿希望的,還是絕望的……這都跟我們內在的「生命軟體」的差異有關。人生,說到底,是內在軟體的外在呈現,「生命軟體」幾乎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這些軟體一旦改變,會影響到個人、婚姻、家庭、事業等各方面。所以,活出全新的自己的第一步,應該從覺察並看見我們的內在模式開始,因為看見後,你就可以重新選擇你的下半生。
我接觸過面臨各種各樣人生難題和困境的案主。而我的工作就是讓他們看清楚這些事情背後的真相,當看見困境背後的模式後,他們因此而找到了不一樣的人生活法,生活也會因此而改變。
在這本書中,我結合這些個案,透過對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探討,帶大家一起探索並「看見」案主當前的人生模式。人生的痛苦也許千差萬別,但內在的模式大同小異,比如悲觀模式、內耗模式、痛苦模式、假裝忙碌模式、目中無人模式、指責模式、受害者模式、操控模式、恐懼模式、焦慮模式等。從這些活生生的案例中,你也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並覺察到自己正在「運行」的人生模式。
一個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模式,他才會自然地做出改變。這個過程,我把它稱作「升級生命軟體」。
這條路我自己走過,所以,我知道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經歷無明痛苦的心靈需要被喚醒!透過這本書,讓讀者的人生變得更加美好,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最大心願。
每個生命都可以奇美無比,就像每個生命都可能平庸無奇一樣。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覺察並看見自己的人生模式,並為了追求更好的人生而做出不懈的努力。所以,當我們都在感嘆人生不如意、在抱怨命運不公之時,不妨問問自己:我是如何創造今天這一切的?我內在的哪種模式讓世界如此對我?
翻開這本書,也許書中有你要的答案!
〈我們要接納焦慮,甚至感謝焦慮〉
●「恐懼」與「焦慮」,這兩種情緒容易混淆
有一次在印度學習,為了讓自己能有一個清靜的學習空間,去之前,我特別交代公司的管理層,學習期間,公司的事情不要找我。不巧的是,我還是接到了同事的電話,她情緒很緊張,說出大事了,不得不打電話向我求救。原來,我們主辦的實用心理學大會邀請的重要嘉賓臨時有事,沒辦法出席。
可是大會的宣傳已經全面展開,而且門票已經全部賣出去了,還有一些人就是衝著他來的,怎麼辦?這可真是件大事,負責這次大會的同事不知道該怎麼辦,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中,食不知味,徹夜難眠。
變,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法則!特別是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面對的變化越來越多,難免會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焦慮會影響我們的睡眠,降低我們的免疫力,還會嚴重拉低我們的生活品質。面對焦慮,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又要如何從焦慮中回歸生活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清「恐懼」與「焦慮」這兩種不同的情緒。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經常會混淆。釐清這兩個概念,我們就可以從焦慮中輕鬆走出來。
● 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
恐懼是什麼?它是一種人類及生物的心理活動狀態。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恐懼是人們正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是一種強烈壓抑的情緒體驗。恐懼,也就是「害怕」,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我們要知道,恐懼並沒有什麼不好。很多時候會聽人說:「如果我沒有恐懼就好了。」甚至有一些話像「你這個膽小鬼」,好像膽小是不好的。其實,這些都是對「恐懼」這種情緒的誤會或者誤導。恐懼是有它天生的功能的,如果不懂得恐懼,我們人類可能就少了生存的可能性。
對當下發生的威脅如果你不恐懼──比如面對老虎你不恐懼,反而靠近牠,那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恐懼是對當下威脅的自然反應,當威脅解除時,恐懼自然會消失,恐懼並不會困擾我們的生活,相反地,它還會保障我們的生存。所以,我們要學會接納恐懼,甚至感謝恐懼。
而焦慮就不同了,它是對未來可能發生威脅的預見性情緒反應,是大腦想像出來的一種恐懼。一般情況下,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它可以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比如,考前焦慮就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適度焦慮有利於考試發揮。可是長期或過度焦慮,會使我們陷入一種負能量的磁場,影響我們的睡眠,消耗我們的能量,不知該如何因應當下的生活,只好任由寶貴的生命在指間白白消耗,我們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未來還沒來,因此焦慮會一直存在,不斷消耗我們生命中的能量。當我們焦慮時,所有的焦點都放在了一種可能會失去、可能會受到威脅的負面情緒裡,我們就沒有足夠的心力來想解決方案,面對未來。人這一生,無論我們想讓自己有何種成就,都需要保持自己的能量,因為它是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可是,當焦慮耗掉我們的能量後,我們就沒有多餘的能量去解決問題,未來就真的會受到威脅了。
● 焦慮不可怕,「不覺察」才可怕
焦慮本是人類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充分調動身體機能以因應環境變化的一種大腦反應機制,可是,這種機制的過度反應,卻恰恰產生了相反的作用,過早地虛耗了生命的能量。當生命的威脅真正來臨時,已無力應對,這就是焦慮的弔詭。
如果能夠覺察到這一點,當你感到焦慮時,試著把焦點拉回到當下,問自己:面對未來可能的威脅,現在該怎麼辦?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減少未來可能的損失呢?於是,你的焦點就回到了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把精力虛耗在無謂的擔心上。
回到本文一開始的案例。對於重要來賓無法出席大會的消息,我同事焦慮,我本人也感到十分焦慮,唯一不同的是,我能覺察到自己的焦慮。當我清楚地覺察到它後,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問自己:嘉賓不來,我現在能做些什麼?誰可以替代他?於是我就想到了一系列解決方案,暫時放下正在學習的課程,開始聯繫好幾個替代人選。當訊息和郵件發出去後,我的心很快就安定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陸續收到了各種回應,最後確定請張德芬老師來救場,然後通知公司同事逐個告知已購票的客戶,向客戶真誠道歉。對於不接受變化的客戶,馬上啟動退款處理,同時開始新一輪的宣傳,重新向市場公開售票,以彌補退票的損失。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最後,大會雖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依然圓滿成功舉行,並獲得了與會人員的大量好評。
當我們受困於焦慮時,就被焦慮給掌控了。而當我們能夠看到焦慮是對未發生之事的恐懼,就會回到當下的解決方案,就能找到解決方案,這樣,生命就開始活在當下,我們就淡定了,就不再焦慮了。
其實,大多數人所擔心的未來,都是不一定真的會發生的事情,其中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我們大腦所創造出來的。如果我們能夠覺察到這一點,從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中跳出來,回到當下,著力尋找解決方案的話,我們就會淡然、淡定地面應我們的生活,哪怕是生活在喧囂都市,也能享受到悠然自得的田園般生活。關鍵是,你能否覺察你的焦慮,然後回到當下,享受當下。
● 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價值
從心理學角度看,焦慮通常是由於安全感不足所致。當我們內心對未來感到不安時,就會擔心有更壞的事情發生,於是我們就把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放到了今天來害怕。
那安全感又跟什麼有關呢?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時,他就會對未來充滿信心;相反地,則會因恐懼而焦慮。自己是否有信心面對未來,這是一種主觀的判斷。一個人對自己的主觀評價,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價值」。從主觀上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一切問題,這就是自我價值感高的表現,這樣的你對未來有著十足的安全感,自然就不會焦慮了。
所以,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價值。
讀到這裡,我相信聰明的讀者已經知道如何與焦慮共舞了。當你感到恐懼時,先區分一下這是對當下危險的「恐懼」,還是對未來的「焦慮」?如果是焦慮,你馬上就知道是因為你對自己沒信心所導致的結果。這時,你可以問問自己:
.【如何做,我才能讓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
.【要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我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當你這樣問時,你就把對未來的焦慮轉化為了當下的行動。
如果你能夠把焦慮轉化為行動力,那焦慮也會變得有價值,它不再消耗你的能量,反而會成為一種推動力,推動你採取行動,去成為更美好的自己。當你擁有了足夠的能力時,你自然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胸有成竹。
如果你懂得如何與焦慮共舞,那你就懂得了:焦慮其實是一份精心偽裝的「禮物」。因為焦慮背後,隱藏著對未來未雨綢繆的提醒,隱藏著提升自我價值、成就更好自己的動力和機會。所以,與其坐地焦慮,不如起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