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南建城,誰的城?
2024,台南慶祝建城400年,400年前是1624年,台灣最早漢人政權建立者是鄭成功,但鄭成功「收復台灣」是1662年,那1624年又發生甚麼事?
台灣早年為無主之地,不同族群原住民以部落型式散居各地,即使同一族群也分屬不同的「社」,不互相隸屬,並沒有一個可以統一全台的政權,這就是施琅在《平臺紀略碑》所述的「臺灣遠在海表,昔皆土番、流民雜處,未有所屬」,所以說「台灣自古屬於中國」之說並不精確。
台灣有政府治理型式是在荷蘭時期,荷蘭人先來台南,西班牙人晚二年才到淡水,西班牙統治時期為1626至1642年間。
荷蘭人會來台灣和澎湖有關,大航海時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廣設貿易據點,160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司令韋麻郎Wybrand率兩艘軍艦航抵澎湖,派員前往福建請求通商;明朝不允,責成都司沈有容率軍駐防,並公告嚴禁人民接濟;韋麻郎見通商無望,又缺乏補給,於是離開澎湖;諭退荷番,沈有容躊躇滿志,找了一塊柱型花崗岩刻上「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12字,此碑後來就在媽祖宮出土,也就是現在的澎湖天后宮。
由於對中國貿易需要據點,1622年荷蘭人又再次出兵澎湖,在風櫃斗構築堡壘,1624年明朝派出大軍包圍僅有數百人的荷軍,福建南路副總兵官俞咨皋告知荷人必須撤出澎湖,但可去非明朝轄地的大員(台灣)和明朝臣民繼續貿易,荷蘭人同意,於是拆除堡壘轉往台灣築城。
事實上荷蘭人早在1622年即來大員探勘,隔年並在安平沙丘(台南人稱為「鯤鯓」,即鯨魚的背部)構築簡易城砦,但被原住民襲擊而退出台灣。
1624年8月底,荷蘭人帶著風櫃斗堡壘拆下來的建材抵達大員,也就是現在的安平,傳言荷蘭人向原住民說要購賣一張鹿皮大小的土地,頭目答應,但荷蘭人耍詐,將鹿皮剪成細條用以圈地,但這是訛傳,一張鹿皮再怎麼剪成細條也不可能圈成一個城堡;事實上荷蘭人是以物易地,並非強佔。
荷蘭人將城堡命名為奧蘭治城Fort Oranje,以紀念領導獨立戰爭對抗西班牙的奧蘭治親王,1626年更名為熱蘭遮城 Fort Zeelandia,Zee是海洋land是陸地,所以Zeelandia就是臨海的堡壘,熱蘭遮城就是現在的安平古堡,台灣的第一座城堡。
城堡是以竹子、黏土或細沙為主體,後來逐漸補強,改為磚牆,磚來自印尼巴達維亞,也就是現在的雅加達,用蚵殼磨粉,拌以糯米、糖漿作為黏著劑,現在城牆殘跡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工法,經不斷擴建,1632年底完成上層主堡工程,下層主堡於1634年竣工,外堡則於1637-1639年間陸續竣工。但現在的安平古堡只剩基座,上層房舍是日治時期蓋的,完全不是荷治時期建築。建城過程就是《平臺紀略碑》所說的,台灣「及明季時,紅彝始有築城與內地私相貿易」,紅彝就是紅毛番荷蘭人。
在熱蘭遮堡曾發生一件涉外事件,見證台灣在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角色 –
大航海時代貿易活動頻繁,各國來來往往,日本人濱田彌兵衛也是其中之一,不過海盜猖獗,所以貿易商表面上是商人,但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因抽稅關係,濱田與荷蘭人發生衝突,於是返回長崎,向幕府求援,幕府出兵,1628年就在熱蘭遮堡,濱田挾持台灣長官努易茲Pieter Nuijts和他的兒子Laurens,經談判,濱田放掉努易茲,但將其兒子當人質,帶回日本。
1629年失職的努易茲回雅加達受審,1632年努易茲到日本,要以自己換回兒子與其他被囚荷蘭人,但其子已病死;1636年荷蘭派出特使Francois Caros,獻上一口重796公斤的青銅「吊燈籠」,贖回努易茲,這個青銅吊燈籠現在就擺在日本日光東照宮庭園。
濱田彌兵衛事件顯示日本勢力在17世紀已進入台灣,因此日治時代安平古堡立有「贈從五位濱田彌兵衛武勇之趾」碑,但戰後被國民黨磨平另刻「安平古堡」;沒錯,歷史都歸統治者詮釋。
在台南有2座荷蘭人蓋的城堡,除熱蘭遮城外,另一座就是1655年完工的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就是省城,現在稱為赤崁樓,老台南人叫它「番仔樓」,荷蘭人蓋的建物一樣只剩基座,現在看到的明式宮殿建築是60年代蓋的;樓中有座古井,傳言可通安平古堡,鄭成功圍城時,荷蘭人就由此地道逃至大員;但這是不可能的,二座城堡直線距離有6公里,隔著海洋和沙丘,荷蘭人再怎麼會填海造陸,以當時工程技術也挖不出來。
荷人治台近40年,是台灣第一個外來政權,現在安平天后宮斜對面、小砲台旁的墳地,就是荷蘭人埋骨之處,經400年層層疊葬,荷蘭人與台灣人祖先已成墳墓公寓的上下樓鄰居;當然也有荷人後裔成了台灣人,陳達儒作詞的《安平追想曲》就是描述台荷混血孩子思念父親的故事。
台南「建城」400年,此城就是荷蘭人蓋的熱蘭遮城,現在的安平古堡,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幫我們拉開台灣近代史序幕,大員建城,大航海時代台灣也在全球拓殖史尬上一腳,沒有缺席。
2.
鄭成功「收復台灣」?
400年前台南建城,拉開台灣史序幕,400年來歷經荷治(包含北台灣西班牙殖民)、明鄭、清領、日治,乃至國民黨來台,在開台期間最為台灣人樂道的人物就是鄭成功,民間稱他為「開台聖王」,歷史教科書說他「收復台灣」,事實上說鄭成功「收復台灣」是不精準的描述。
先討論「收復」,要稱為「收復」,必須此地此物原為其所有,先失去再取回方能說「收復」,但台灣在此之前均不歸中土政權管轄,既非本來所有,焉能稱其「收復」,攻下明鄭政權將其納入清廷版圖的是施琅,其描述才是正確的,施琅在《平臺紀略碑》說「臺灣遠在海表,昔皆土番、流民雜處,未有所屬」,台灣既無所屬,鄭成功拿下台灣只是軍事占領,然後展開漢人殖民政權,軍事占領是侵略,不能稱收復或光復。
當然另有一說,《荷蘭熱蘭遮城日誌》記載鄭成功的勸降信和公告,說大員土地是其父借給荷蘭公司的,要求歸還;鄭成功派出的使者向荷蘭人說:「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復其故土」,但即使是真的是鄭芝龍借給荷蘭人的,也是私人借貸糾紛,與民族大義的收復或光復國土無關。
再說「台灣」,鄭成功時代並沒有「台灣」一詞,台灣得稱謂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名稱,古書稱的「夷州」,有人說是台灣,但並無定論,也有稱「流求」,大流求是現在的沖繩,小流求指台灣,但也無定論;外國人稱「福爾摩沙」,這是源自葡萄牙語Ilha Formosa,Formosa意指美麗,Ilha為島嶼,雖然是形容詞,可形容任何島嶼,但在歐洲古地圖是有將台灣標示為「福爾摩沙」的。
17世紀大航海時代,台灣的名稱叫「大員」,鄭成功拿下台灣後,將現在台南老市區改為「東都」,鄭經時代改為「東寧」;熱蘭遮城所在地改稱「安平」,安平原是福建某地地名,也是鄭成功的故居,這是殖民者的通病,喜歡將殖民地地名,竄改成母國地名,以慰鄉愁,鄭成功如此,日本人如此,國民黨亦如此,現在整個台北街路名,就是中國的縮影。
「台灣」一詞是清朝所定的官方名詞,施琅平台,朝廷展開台灣棄留的辯論,康熙說「台灣乃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棄之無所損」,但後來採納施琅的建議,納入版籍改設「台灣府」;「台灣」可能就是福建話「大員」的雅譯。
此外,鄭成功「收復」的台灣,並不是包含全台灣,他在今台南一帶設承天府,以北設天興縣,以南設萬年縣,這一府二縣的設置是台灣第一次正式的行政區劃,其有效統治區域只有老台南市區;部分台南縣平原地區,像現在新營、柳營、隆田,都是後來鄭經屯兵所在衍生的地名,此外高雄部分沿海地區,也是鄭經時代的拓殖,至明鄭覆亡時其疆域人口仍未達到20萬,有效統治區域不大。
現在中北部有一些地方都有和鄭成功有關的傳說,台北劍潭說是鄭成功見潭中有魚精,於是擲劍殺魚,劍沉於潭;新北鶯歌是大鳥吐霧食人,鄭成功率軍經過時,被瘴氣所阻,士兵被食,於是砲打大鳥將其變為巨石;台中大甲鐵砧山有口劍井,傳說是鄭成功率軍,行經鐵砧山時被當地土著圍困,斷水斷糧,鄭成功於是拔劍插地,泉水湧出,大軍得以繼續前行。
這些都是因月暈效果halo effect神化鄭成功的鄉野傳說,鄭成功起兵取台是1661年4月,荷蘭總督揆一Frederick Coyett投降是1662年2月9日,但鄭成功是同年6月23日去世,距離大勝受降日僅4個多月,其足跡應不離台南附近,再說當時台灣到處都是原住民的部落,驍勇善戰,哪能讓他到處趴趴走,試圖經略全台是鄭經時代的後話。
不但明鄭沒有統治全台灣,連清朝的官方管轄範圍也不及原住民地區,1867年美國沉船「羅妹號事件」,引起原洋衝突,最後1869年雙方在恆春簽訂「南岬之約」,都是部落領袖卓杞篤主導,完全沒有清廷的角色,清朝官員也認為「生番」地區是化外之地,不受朝廷節制管轄。全台灣納入同一政權體系是在日治初期,乙未割台(1895年)後,殖民者花很多力氣逐一撫平原民部落抗爭,並加強教育,教育是安定社會的基礎,至日治時代末期終戰前的1943年,山地兒童就學率已高達86.4%。
歷史是根據史料而構築,在拼湊的過程中,整理者的史識能力不論,涉及國族認同的就會受到當權者意識形態史觀的框限,當以漢人角度定位鄭成功為光復台灣的「民族英雄」時,我們看到的就不是會吃喝拉撒真正的鄭成功。
3.
到番仔樓要看甚麼?
台南最著名古蹟就是赤崁樓,老台南人都叫它「番仔樓」,因為是紅毛番荷蘭人蓋的,1655年完工,從現在赤崁樓內的模型可以看出,荷蘭人蓋的普羅民遮城Provintia是個戰鬥型的歐式城堡,面臨浩瀚的台江內海,但現在的赤崁樓是位在台南鬧區,隔鄰就是傳統小吃匯集地的「石舂臼」(現在稱為「石精臼」是誤稱),400年滄海桑田,地景已非。
不但地景已非,連荷蘭人蓋的普羅民遮城也只剩一小塊基座,及一個稜堡殘跡,那到赤崁樓要看什麼?
明鄭時將台南定為東都,並於普羅民遮城設承天府衙門,清朝時的赤崁樓,因地震颱風,逐漸破敗,失掉作為衙署功能,同治年間,有人先在赤崁樓蓋廟,稱大士殿以供奉觀音,接著知縣沈受謙蓋了海神廟、文昌閣、五子祠,並在旁邊建了蓬壺書院,很是熱鬧,奠定了今日赤崁樓的規格。
昭和時期1941年,台南市役所拆除大士殿、五子祠(供奉宋明理學五子,程頤、程顥、周敦頤、朱熹、張載),蓬壺書院僅留門廊,大士殿後被民間人士在赤崁樓旁的赤崁街另覓地建廟;二戰期間美軍空襲,赤崁樓幾成廢墟;戰後1965年,儘管當時政府財政窘迫,但為表彰鄭成功「立足台灣,矢志反攻」的政治正確,赤崁樓大規模整修,由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賀陳詞主持,形成現在宮殿式規格,時任省主席黃杰題寫「赤崁樓」匾額,現仍掛在樓中。
現在的赤崁樓,由裡到外,還是有看頭 –
‧贔屭碑:從民族路大門進去,大草坪另一頭有一群石龜背負石碑,細數有9座,這是福安康平定林爽文事變,乾隆皇帝御賜的,官定名稱是「贔屭趺御碑」,贔屭不是烏龜而是龍,龍生九子,老六就是贔屭,讀作「畢喜」,形如龜,好負重,是天生勞碌命。
乾隆爺御賜原來有10座,民間傳言,渡海時有一頭偷偷跑掉了,真相是運抵台南時,搬運不慎掉到海裡,當時水深無法打撈,後來又是「滄海桑田」,海水退了變沙丘,沙丘變陸地,石龜就浮上來了,這第10隻石龜現在擺在南廠保安宮,被民間當神拜。
這10座贔屭碑,四座碑文以漢文撰寫、四座以滿文撰寫,兩座漢滿並用,這是清朝皇室慣例,重要文書或詔書一定滿漢文並陳,所以民間傳言,雍正繼位是矯改康熙遺詔,將「傳位十四子」,加了一橫一勾變成「傳位于四子」,都是訛傳,這和台灣民間討厭李登輝的人,說蔣經國是在便便時,被侍衛催問繼承人是誰,隨口用寧波話說「你等會」一樣。
‧鄭成功受降像:這是蘇南成當市長時塑造的,原先是荷蘭人一腳下跪、一腳屈膝,後來有荷蘭官員訪問台南,看到此像後向蘇南成抗議,說荷蘭人不跪的,老外果然講話比較大聲,蘇市長立馬讓荷蘭人站起來。
‧石馬:在主樓庭院有隻石馬,它與赤崁樓無關,而是被放生的,原是鄭其仁的守墓獸,鄭其仁是府城人,曾協助清朝平定林爽文事變,年僅34歲即戰死,死後賜贈都司,世襲雲騎尉,葬於洲仔尾,即今之永康,該地為「白馬穴」,所以石馬晚上會活蹦亂跳伸展筋骨,踐踏農民作物;另有一說是此地原為鄭成功墓穴,但鄭其仁是清將,助清平亂,白馬不爽,所以晚上都會掙脫亂跑,踐踏作物,但不管如何,結局都一樣,馬腳被農民打斷,後被移至赤崁樓,現在石馬的腳真的有斷掉再黏的痕跡。
‧荷蘭井:現在赤崁樓只剩海神廟及文昌閣,在兩樓中間有座古井,是荷蘭人挖的,所以稱「荷蘭井」,傳言此井是地道,可直通安平古堡,鄭成功圍城時,荷蘭人就由此地道逃至大員(安平);兩地隔著海洋和沙丘,直線距離有6公里,所以不可能有地道,赤崁樓在日治與戰後的陸續整修,都有探勘古井,均無發現,以前曾有好事者偷溜下去,所以現在已加蓋上鎖。
‧魁星:文昌閣二樓有奉祀魁星,魁星是主管文昌考運,與文昌帝君、孚佑帝君(呂洞賓)、文衡帝君(關公)、朱衣神君,合稱「五文昌」,台南奉祀魁星的廟宇不多,很多考生都跑到城隍廟拜「考功司」神像,這完全搞錯了,「考功司」是現在政府組織的「研考會」,考核官員績效,與考試無關。順便一提,台南城隍廟是全台灣神格最高的城隍廟,稱「府城隍」,城隍廟分三級,都、府、縣,都城隍只在帝都,府城隍在省會,縣城隍在縣治。
在赤崁樓外面有傳統小吃匯集地的「石舂臼」,有條小巷古稱「米街」,早年是米糧集散地,所以巷口就是「石舂臼」,舂是「擣」,也就是杵,臼是受擣之臼,「石舂臼」也就是石製的杵臼,用以搗稻去殼,現在都稱「石精臼」,是便宜行事,實在沒有文化。
「石舂臼」後面有座廣安宮,主祀池府千歲,台南第一贊的虱目魚粥「阿憨鹹粥」就在廟口擺攤,每天用的虱目魚都是當天凌晨撈獲,當天處理,號稱鹹粥事實上是湯泡飯,白飯浸泡在魚湯中,考究食客會點虱目魚肚,佐以油條,油條泡在飯湯,等軟了再吃;阿憨不憨,懂得飢餓行銷,只賣到近午,過午一定吃不到;可惜因廣安宮修建,「阿憨鹹粥」已搬到公園路。
赤崁樓對街,有祀典武廟、大天后宮都是國定一級古蹟,從大天后宮廟口廣場左轉,有家百年茶行金德春,店內陳設極富古意;金德春旁邊是台灣的第一座武廟,稱開基關帝廟,從廟前道路直走,可看到台南第一的酒家「寶美樓」,是昭和9年(1934)蓋的,說是風月,但也是高級社交場所。
過了寶美樓,可到達吃吃喝喝的國華街和永樂市場,市場內有水仙宮,主祀大禹,再過去就是古之五條港,現在的神農街,也可看到清朝時代官員來台履新的第一站「接官亭」,以及旁邊保佑往來黑水溝行船平安的「風神廟」,台灣第一間基督教佈道所「看西街教會」也在附近,都算從赤崁樓步行可到的散策區。
之所以稱「赤崁樓」是因為當地地名為「赤崁」,據說是由平埔語地名Saccam音譯而來,Saccam發音是類似福建話的赤崁,但崁為高地,台南市區多丘陵,騎樓散步就會感到起起伏伏,赤崁樓位置在高地,早期若為紅土,如此稱為「赤崁」或許更講得通了。
台南建城,誰的城?
2024,台南慶祝建城400年,400年前是1624年,台灣最早漢人政權建立者是鄭成功,但鄭成功「收復台灣」是1662年,那1624年又發生甚麼事?
台灣早年為無主之地,不同族群原住民以部落型式散居各地,即使同一族群也分屬不同的「社」,不互相隸屬,並沒有一個可以統一全台的政權,這就是施琅在《平臺紀略碑》所述的「臺灣遠在海表,昔皆土番、流民雜處,未有所屬」,所以說「台灣自古屬於中國」之說並不精確。
台灣有政府治理型式是在荷蘭時期,荷蘭人先來台南,西班牙人晚二年才到淡水,西班牙統治時期為1626至1642年間。
荷蘭人會來台灣和澎湖有關,大航海時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廣設貿易據點,160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司令韋麻郎Wybrand率兩艘軍艦航抵澎湖,派員前往福建請求通商;明朝不允,責成都司沈有容率軍駐防,並公告嚴禁人民接濟;韋麻郎見通商無望,又缺乏補給,於是離開澎湖;諭退荷番,沈有容躊躇滿志,找了一塊柱型花崗岩刻上「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12字,此碑後來就在媽祖宮出土,也就是現在的澎湖天后宮。
由於對中國貿易需要據點,1622年荷蘭人又再次出兵澎湖,在風櫃斗構築堡壘,1624年明朝派出大軍包圍僅有數百人的荷軍,福建南路副總兵官俞咨皋告知荷人必須撤出澎湖,但可去非明朝轄地的大員(台灣)和明朝臣民繼續貿易,荷蘭人同意,於是拆除堡壘轉往台灣築城。
事實上荷蘭人早在1622年即來大員探勘,隔年並在安平沙丘(台南人稱為「鯤鯓」,即鯨魚的背部)構築簡易城砦,但被原住民襲擊而退出台灣。
1624年8月底,荷蘭人帶著風櫃斗堡壘拆下來的建材抵達大員,也就是現在的安平,傳言荷蘭人向原住民說要購賣一張鹿皮大小的土地,頭目答應,但荷蘭人耍詐,將鹿皮剪成細條用以圈地,但這是訛傳,一張鹿皮再怎麼剪成細條也不可能圈成一個城堡;事實上荷蘭人是以物易地,並非強佔。
荷蘭人將城堡命名為奧蘭治城Fort Oranje,以紀念領導獨立戰爭對抗西班牙的奧蘭治親王,1626年更名為熱蘭遮城 Fort Zeelandia,Zee是海洋land是陸地,所以Zeelandia就是臨海的堡壘,熱蘭遮城就是現在的安平古堡,台灣的第一座城堡。
城堡是以竹子、黏土或細沙為主體,後來逐漸補強,改為磚牆,磚來自印尼巴達維亞,也就是現在的雅加達,用蚵殼磨粉,拌以糯米、糖漿作為黏著劑,現在城牆殘跡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工法,經不斷擴建,1632年底完成上層主堡工程,下層主堡於1634年竣工,外堡則於1637-1639年間陸續竣工。但現在的安平古堡只剩基座,上層房舍是日治時期蓋的,完全不是荷治時期建築。建城過程就是《平臺紀略碑》所說的,台灣「及明季時,紅彝始有築城與內地私相貿易」,紅彝就是紅毛番荷蘭人。
在熱蘭遮堡曾發生一件涉外事件,見證台灣在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角色 –
大航海時代貿易活動頻繁,各國來來往往,日本人濱田彌兵衛也是其中之一,不過海盜猖獗,所以貿易商表面上是商人,但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因抽稅關係,濱田與荷蘭人發生衝突,於是返回長崎,向幕府求援,幕府出兵,1628年就在熱蘭遮堡,濱田挾持台灣長官努易茲Pieter Nuijts和他的兒子Laurens,經談判,濱田放掉努易茲,但將其兒子當人質,帶回日本。
1629年失職的努易茲回雅加達受審,1632年努易茲到日本,要以自己換回兒子與其他被囚荷蘭人,但其子已病死;1636年荷蘭派出特使Francois Caros,獻上一口重796公斤的青銅「吊燈籠」,贖回努易茲,這個青銅吊燈籠現在就擺在日本日光東照宮庭園。
濱田彌兵衛事件顯示日本勢力在17世紀已進入台灣,因此日治時代安平古堡立有「贈從五位濱田彌兵衛武勇之趾」碑,但戰後被國民黨磨平另刻「安平古堡」;沒錯,歷史都歸統治者詮釋。
在台南有2座荷蘭人蓋的城堡,除熱蘭遮城外,另一座就是1655年完工的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就是省城,現在稱為赤崁樓,老台南人叫它「番仔樓」,荷蘭人蓋的建物一樣只剩基座,現在看到的明式宮殿建築是60年代蓋的;樓中有座古井,傳言可通安平古堡,鄭成功圍城時,荷蘭人就由此地道逃至大員;但這是不可能的,二座城堡直線距離有6公里,隔著海洋和沙丘,荷蘭人再怎麼會填海造陸,以當時工程技術也挖不出來。
荷人治台近40年,是台灣第一個外來政權,現在安平天后宮斜對面、小砲台旁的墳地,就是荷蘭人埋骨之處,經400年層層疊葬,荷蘭人與台灣人祖先已成墳墓公寓的上下樓鄰居;當然也有荷人後裔成了台灣人,陳達儒作詞的《安平追想曲》就是描述台荷混血孩子思念父親的故事。
台南「建城」400年,此城就是荷蘭人蓋的熱蘭遮城,現在的安平古堡,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幫我們拉開台灣近代史序幕,大員建城,大航海時代台灣也在全球拓殖史尬上一腳,沒有缺席。
2.
鄭成功「收復台灣」?
400年前台南建城,拉開台灣史序幕,400年來歷經荷治(包含北台灣西班牙殖民)、明鄭、清領、日治,乃至國民黨來台,在開台期間最為台灣人樂道的人物就是鄭成功,民間稱他為「開台聖王」,歷史教科書說他「收復台灣」,事實上說鄭成功「收復台灣」是不精準的描述。
先討論「收復」,要稱為「收復」,必須此地此物原為其所有,先失去再取回方能說「收復」,但台灣在此之前均不歸中土政權管轄,既非本來所有,焉能稱其「收復」,攻下明鄭政權將其納入清廷版圖的是施琅,其描述才是正確的,施琅在《平臺紀略碑》說「臺灣遠在海表,昔皆土番、流民雜處,未有所屬」,台灣既無所屬,鄭成功拿下台灣只是軍事占領,然後展開漢人殖民政權,軍事占領是侵略,不能稱收復或光復。
當然另有一說,《荷蘭熱蘭遮城日誌》記載鄭成功的勸降信和公告,說大員土地是其父借給荷蘭公司的,要求歸還;鄭成功派出的使者向荷蘭人說:「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復其故土」,但即使是真的是鄭芝龍借給荷蘭人的,也是私人借貸糾紛,與民族大義的收復或光復國土無關。
再說「台灣」,鄭成功時代並沒有「台灣」一詞,台灣得稱謂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名稱,古書稱的「夷州」,有人說是台灣,但並無定論,也有稱「流求」,大流求是現在的沖繩,小流求指台灣,但也無定論;外國人稱「福爾摩沙」,這是源自葡萄牙語Ilha Formosa,Formosa意指美麗,Ilha為島嶼,雖然是形容詞,可形容任何島嶼,但在歐洲古地圖是有將台灣標示為「福爾摩沙」的。
17世紀大航海時代,台灣的名稱叫「大員」,鄭成功拿下台灣後,將現在台南老市區改為「東都」,鄭經時代改為「東寧」;熱蘭遮城所在地改稱「安平」,安平原是福建某地地名,也是鄭成功的故居,這是殖民者的通病,喜歡將殖民地地名,竄改成母國地名,以慰鄉愁,鄭成功如此,日本人如此,國民黨亦如此,現在整個台北街路名,就是中國的縮影。
「台灣」一詞是清朝所定的官方名詞,施琅平台,朝廷展開台灣棄留的辯論,康熙說「台灣乃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棄之無所損」,但後來採納施琅的建議,納入版籍改設「台灣府」;「台灣」可能就是福建話「大員」的雅譯。
此外,鄭成功「收復」的台灣,並不是包含全台灣,他在今台南一帶設承天府,以北設天興縣,以南設萬年縣,這一府二縣的設置是台灣第一次正式的行政區劃,其有效統治區域只有老台南市區;部分台南縣平原地區,像現在新營、柳營、隆田,都是後來鄭經屯兵所在衍生的地名,此外高雄部分沿海地區,也是鄭經時代的拓殖,至明鄭覆亡時其疆域人口仍未達到20萬,有效統治區域不大。
現在中北部有一些地方都有和鄭成功有關的傳說,台北劍潭說是鄭成功見潭中有魚精,於是擲劍殺魚,劍沉於潭;新北鶯歌是大鳥吐霧食人,鄭成功率軍經過時,被瘴氣所阻,士兵被食,於是砲打大鳥將其變為巨石;台中大甲鐵砧山有口劍井,傳說是鄭成功率軍,行經鐵砧山時被當地土著圍困,斷水斷糧,鄭成功於是拔劍插地,泉水湧出,大軍得以繼續前行。
這些都是因月暈效果halo effect神化鄭成功的鄉野傳說,鄭成功起兵取台是1661年4月,荷蘭總督揆一Frederick Coyett投降是1662年2月9日,但鄭成功是同年6月23日去世,距離大勝受降日僅4個多月,其足跡應不離台南附近,再說當時台灣到處都是原住民的部落,驍勇善戰,哪能讓他到處趴趴走,試圖經略全台是鄭經時代的後話。
不但明鄭沒有統治全台灣,連清朝的官方管轄範圍也不及原住民地區,1867年美國沉船「羅妹號事件」,引起原洋衝突,最後1869年雙方在恆春簽訂「南岬之約」,都是部落領袖卓杞篤主導,完全沒有清廷的角色,清朝官員也認為「生番」地區是化外之地,不受朝廷節制管轄。全台灣納入同一政權體系是在日治初期,乙未割台(1895年)後,殖民者花很多力氣逐一撫平原民部落抗爭,並加強教育,教育是安定社會的基礎,至日治時代末期終戰前的1943年,山地兒童就學率已高達86.4%。
歷史是根據史料而構築,在拼湊的過程中,整理者的史識能力不論,涉及國族認同的就會受到當權者意識形態史觀的框限,當以漢人角度定位鄭成功為光復台灣的「民族英雄」時,我們看到的就不是會吃喝拉撒真正的鄭成功。
3.
到番仔樓要看甚麼?
台南最著名古蹟就是赤崁樓,老台南人都叫它「番仔樓」,因為是紅毛番荷蘭人蓋的,1655年完工,從現在赤崁樓內的模型可以看出,荷蘭人蓋的普羅民遮城Provintia是個戰鬥型的歐式城堡,面臨浩瀚的台江內海,但現在的赤崁樓是位在台南鬧區,隔鄰就是傳統小吃匯集地的「石舂臼」(現在稱為「石精臼」是誤稱),400年滄海桑田,地景已非。
不但地景已非,連荷蘭人蓋的普羅民遮城也只剩一小塊基座,及一個稜堡殘跡,那到赤崁樓要看什麼?
明鄭時將台南定為東都,並於普羅民遮城設承天府衙門,清朝時的赤崁樓,因地震颱風,逐漸破敗,失掉作為衙署功能,同治年間,有人先在赤崁樓蓋廟,稱大士殿以供奉觀音,接著知縣沈受謙蓋了海神廟、文昌閣、五子祠,並在旁邊建了蓬壺書院,很是熱鬧,奠定了今日赤崁樓的規格。
昭和時期1941年,台南市役所拆除大士殿、五子祠(供奉宋明理學五子,程頤、程顥、周敦頤、朱熹、張載),蓬壺書院僅留門廊,大士殿後被民間人士在赤崁樓旁的赤崁街另覓地建廟;二戰期間美軍空襲,赤崁樓幾成廢墟;戰後1965年,儘管當時政府財政窘迫,但為表彰鄭成功「立足台灣,矢志反攻」的政治正確,赤崁樓大規模整修,由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賀陳詞主持,形成現在宮殿式規格,時任省主席黃杰題寫「赤崁樓」匾額,現仍掛在樓中。
現在的赤崁樓,由裡到外,還是有看頭 –
‧贔屭碑:從民族路大門進去,大草坪另一頭有一群石龜背負石碑,細數有9座,這是福安康平定林爽文事變,乾隆皇帝御賜的,官定名稱是「贔屭趺御碑」,贔屭不是烏龜而是龍,龍生九子,老六就是贔屭,讀作「畢喜」,形如龜,好負重,是天生勞碌命。
乾隆爺御賜原來有10座,民間傳言,渡海時有一頭偷偷跑掉了,真相是運抵台南時,搬運不慎掉到海裡,當時水深無法打撈,後來又是「滄海桑田」,海水退了變沙丘,沙丘變陸地,石龜就浮上來了,這第10隻石龜現在擺在南廠保安宮,被民間當神拜。
這10座贔屭碑,四座碑文以漢文撰寫、四座以滿文撰寫,兩座漢滿並用,這是清朝皇室慣例,重要文書或詔書一定滿漢文並陳,所以民間傳言,雍正繼位是矯改康熙遺詔,將「傳位十四子」,加了一橫一勾變成「傳位于四子」,都是訛傳,這和台灣民間討厭李登輝的人,說蔣經國是在便便時,被侍衛催問繼承人是誰,隨口用寧波話說「你等會」一樣。
‧鄭成功受降像:這是蘇南成當市長時塑造的,原先是荷蘭人一腳下跪、一腳屈膝,後來有荷蘭官員訪問台南,看到此像後向蘇南成抗議,說荷蘭人不跪的,老外果然講話比較大聲,蘇市長立馬讓荷蘭人站起來。
‧石馬:在主樓庭院有隻石馬,它與赤崁樓無關,而是被放生的,原是鄭其仁的守墓獸,鄭其仁是府城人,曾協助清朝平定林爽文事變,年僅34歲即戰死,死後賜贈都司,世襲雲騎尉,葬於洲仔尾,即今之永康,該地為「白馬穴」,所以石馬晚上會活蹦亂跳伸展筋骨,踐踏農民作物;另有一說是此地原為鄭成功墓穴,但鄭其仁是清將,助清平亂,白馬不爽,所以晚上都會掙脫亂跑,踐踏作物,但不管如何,結局都一樣,馬腳被農民打斷,後被移至赤崁樓,現在石馬的腳真的有斷掉再黏的痕跡。
‧荷蘭井:現在赤崁樓只剩海神廟及文昌閣,在兩樓中間有座古井,是荷蘭人挖的,所以稱「荷蘭井」,傳言此井是地道,可直通安平古堡,鄭成功圍城時,荷蘭人就由此地道逃至大員(安平);兩地隔著海洋和沙丘,直線距離有6公里,所以不可能有地道,赤崁樓在日治與戰後的陸續整修,都有探勘古井,均無發現,以前曾有好事者偷溜下去,所以現在已加蓋上鎖。
‧魁星:文昌閣二樓有奉祀魁星,魁星是主管文昌考運,與文昌帝君、孚佑帝君(呂洞賓)、文衡帝君(關公)、朱衣神君,合稱「五文昌」,台南奉祀魁星的廟宇不多,很多考生都跑到城隍廟拜「考功司」神像,這完全搞錯了,「考功司」是現在政府組織的「研考會」,考核官員績效,與考試無關。順便一提,台南城隍廟是全台灣神格最高的城隍廟,稱「府城隍」,城隍廟分三級,都、府、縣,都城隍只在帝都,府城隍在省會,縣城隍在縣治。
在赤崁樓外面有傳統小吃匯集地的「石舂臼」,有條小巷古稱「米街」,早年是米糧集散地,所以巷口就是「石舂臼」,舂是「擣」,也就是杵,臼是受擣之臼,「石舂臼」也就是石製的杵臼,用以搗稻去殼,現在都稱「石精臼」,是便宜行事,實在沒有文化。
「石舂臼」後面有座廣安宮,主祀池府千歲,台南第一贊的虱目魚粥「阿憨鹹粥」就在廟口擺攤,每天用的虱目魚都是當天凌晨撈獲,當天處理,號稱鹹粥事實上是湯泡飯,白飯浸泡在魚湯中,考究食客會點虱目魚肚,佐以油條,油條泡在飯湯,等軟了再吃;阿憨不憨,懂得飢餓行銷,只賣到近午,過午一定吃不到;可惜因廣安宮修建,「阿憨鹹粥」已搬到公園路。
赤崁樓對街,有祀典武廟、大天后宮都是國定一級古蹟,從大天后宮廟口廣場左轉,有家百年茶行金德春,店內陳設極富古意;金德春旁邊是台灣的第一座武廟,稱開基關帝廟,從廟前道路直走,可看到台南第一的酒家「寶美樓」,是昭和9年(1934)蓋的,說是風月,但也是高級社交場所。
過了寶美樓,可到達吃吃喝喝的國華街和永樂市場,市場內有水仙宮,主祀大禹,再過去就是古之五條港,現在的神農街,也可看到清朝時代官員來台履新的第一站「接官亭」,以及旁邊保佑往來黑水溝行船平安的「風神廟」,台灣第一間基督教佈道所「看西街教會」也在附近,都算從赤崁樓步行可到的散策區。
之所以稱「赤崁樓」是因為當地地名為「赤崁」,據說是由平埔語地名Saccam音譯而來,Saccam發音是類似福建話的赤崁,但崁為高地,台南市區多丘陵,騎樓散步就會感到起起伏伏,赤崁樓位置在高地,早期若為紅土,如此稱為「赤崁」或許更講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