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節錄
人們對這一份珍貴的禮物─人類的想像力─往往不夠重視。而且,除非我們意識到它,並願意好好運用,否則這個贈禮就變得幾乎不存在。每個人都擁有創造現實的能力,但如果不帶著意識好好地加以運用,即使擁有這種力量,也像是死去一般。人們生活在創造的核心,即人類的想像力之中,卻對其中發生的事一無所知,毫無覺察力。
未來根基於人類的想像力,並在創造過程中不斷推進。想像不僅僅是詩人、藝術家、演員及演說家的創造力來源,也同樣是科學家、發明家、商人及工匠的創造力來源。想像力的不當濫用顯而易見,包括無限制地創造令人不愉快或缺乏美感的事物或形象。然而,過度地壓抑想像力,同樣也會使人失去寶貴的實際體驗。想出新方法來解決越來越複雜的問題,遠比逃避問題更有價值。生活就是不斷地解決那些不斷出現的問題。想像力能夠創造實際發生的事件。人類的想像力塑造了這個現實世界,而這個世界充滿了無數相互矛盾的信念,因此不可能有完全穩定或靜止的狀態。今天所發生的事,必然會打破昨天建立的既定秩序。具備想像力的人,總是會打破原有的平靜狀態。
不要屈服於眼前的事實並被其支配,也不要只單純依據外在世界來定義你的生活。要相信你內心的想像力比現實更為強大,要將一切事物都掌握在你自己的想像之下。牢牢抓住你在想像中所設想的理想狀態。只有當你自己放棄了持續想像實現這個理想時,它才會從你的手中消失。你應該想像的,是那些對你有價值,或是能帶來希望的狀態。
請先改變你內在的想像活動,若只是試圖改變外在的環境,就會像在與事物的本質對抗一般。只有先改變內在的想像,外在的改變才有可能發生。當你努力改變外在的事物,卻沒有改變內心的想像,就只是徒勞地調整表面。當你在想像中實現了願望,會讓你與那個狀態產生連結,而在這種連結之中,你會根據新的想像來實際行事。這說明了,想像上的變化也會導致行為的改變。然而,當你經常在不同的想像狀態間快速變換時,這些變化就不算是真正的轉變,因為當你改變一個狀態後,隨即會回到之前的狀態,或一個相反的狀態。但是,當某個狀態變得特別穩定,成為你持續的情緒或慣常的態度時,那麼這個穩定的狀態就會定義你的性格,而這才是一種真正的轉變。
要如何做到這點?關鍵就在於放棄原先的自我(Self-abandonment)!而這就是秘密的所在。在心態上,你必須全心全力投入「已實現願望」這個狀態中,並愛上這個狀態,這樣才能真正地生活在新的狀態中,而不是舊有的狀態。人無法投入在自己不熱愛的事物中,因此,真正的全心投入需要信念,並加上愛。信念就是相信那些看似不可相信的事物。全心投入到實現願望的感覺中,並相信這種全心投入的狀態會變成實際的現實狀態。而且,它一定會成為現實,因為想像創造現實。
想像力既是保守的,也具有變革性。當它從記憶和感官經驗構建世界時,就是保守的狀態。然而,當它想像事物應有的模樣,並從豐富的美好夢想中創造世界時,則充滿了變革性。在一系列影像畫面的流動中,感官的影像通常具有優先的影響力。然而,你現在所感受到的感官印象,只是一種影像,和記憶中的影像、願望中的影像,都是一樣的本質。當前感官印象之所以如此客觀真實,是因為個體的想像在「其中」(in)運作,並「從中」(from)思考;而在記憶中的影像、願望中的影像中,我們的想像力並不是在其中運作並從中思考,而是從外部去想像並思考。
如果你想要實現自己的願望,首先要在想像中真正進入願望實現的狀態,並從那個狀態的角度去思考。唯有如此,你才會感受到創造性的變化,並實現你的願望,並因此感到快樂。每一個影像都有可能變成現實,但前提是你必須親自進入這個影像,並從中體驗,否則它無法應運而生。因此,光是期待時光漸漸流逝,有天就能實現願望,是非常愚蠢的事。想要達成目標或願望,就必須全心投入於想像中,否則顯然無法實現。如果你只停留於單一的想像狀態,而不試著去探索其他可能的想像狀態,就會錯失實現其他願望的機會。
想像力就是「心靈感知」(spiritual sensation)。當你進入實現願望的影像中時,要賦予它感官上的生動感和現實感,就像你正在真實經歷這件事一樣。這就是我所說的「心靈感知」。想像一下,你手裡拿著一朵玫瑰花,請聞一下它,你是否能聞到玫瑰花的香氣?即使這朵玫瑰花實際上並不存在,為什麼你聞得到空氣中的香氣呢?藉由這種心靈感知,也就是透過想像中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你可以賦予影像感官上的生動性。若你如實照做了,一切事物都會協助你得到收穫,當你回頭一看,你會發現,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有許多看似微妙的線索,引領你實現目標。你永遠無法事先設計出這些方法,因為它們是透過你的想像過程,自然而然地顯化。
如果你渴望擺脫當前感官的固定狀態,想要將現在的生活轉變成可能的夢想,只需要想像自己已經實現了目標,成為了你希望成為的人,並感受在這種情況下有所期望的感覺。那就像孩子們在玩耍時重塑自己的世界一樣,在純粹的美好夢想中創造出你的世界。在心裡進入你的夢想狀態,並想像現實生活中你會怎麼做。你會發現,實現夢想的方法不是靠金錢,而是靠著想像力。實現夢想的唯一障礙是現實,而現實本來就是由想像力創造出來的產物。如果你可以改變你的想像,現實也會跟著改變。
人和自己的過去,是連續性的一體結構。這個一體包含了所有被保存下來的事實,而這些事實仍在我們的意識下持續發揮作用。一些看起來似乎無法改變的歷史─就像是已經死去的、固定不變的過去,但實際上,這些事物仍然活生生地存在著,仍然存在於當下。我們不能將過去的錯誤拋在腦後,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會真正消失。一切曾經存在的事物仍然存在,並且持續地影響我們。人需要回到記憶中,找到並摧毀那些邪惡的根源,不論它們距離現在有多遙遠。這種回顧過去、在想像中再次演繹第一次就應該正確處理的場景,我稱之為「修正」(revision),而這種修正能夠改變過去錯誤的影響。
改變你的人生,就意味著改變了過去。當前任何一種邪惡的根源,都是源自於過去沒有修正的場景。過去和現在構成一個人的一體結構,蘊含著一切內容,而對這些內容的任何改變,都會導致現在和未來的變化。
要活得高尚正直,這樣你的心靈就能儲存值得你回憶的美好過去。如果你做不到這點,那麼記住,療癒的第一步就是「修正」(revise)。如果你能把過去重新塑造到現在,那麼經由修正的過去,也會在現在的生活中被重新創造。否則,「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以賽亞書 1:18)這句話就會是一個謊言,但事實上並非是謊言。
接下來各個故事的討論,是希望串連以下十四個章節的不同主題;雖然這些主題各自獨立,但始終互相關聯。我希望這段解說能作為一條清晰的思路,把整本書的內容串連在一起,證明「想像創造現實」這個主張!
要提出這個主張相當容易,但要證明它在他人經驗中的有效性,卻相當困難。這本書的目的,是激勵你在生活中有建設性地使用這一項「法則」(the "Law")。
人們對這一份珍貴的禮物─人類的想像力─往往不夠重視。而且,除非我們意識到它,並願意好好運用,否則這個贈禮就變得幾乎不存在。每個人都擁有創造現實的能力,但如果不帶著意識好好地加以運用,即使擁有這種力量,也像是死去一般。人們生活在創造的核心,即人類的想像力之中,卻對其中發生的事一無所知,毫無覺察力。
未來根基於人類的想像力,並在創造過程中不斷推進。想像不僅僅是詩人、藝術家、演員及演說家的創造力來源,也同樣是科學家、發明家、商人及工匠的創造力來源。想像力的不當濫用顯而易見,包括無限制地創造令人不愉快或缺乏美感的事物或形象。然而,過度地壓抑想像力,同樣也會使人失去寶貴的實際體驗。想出新方法來解決越來越複雜的問題,遠比逃避問題更有價值。生活就是不斷地解決那些不斷出現的問題。想像力能夠創造實際發生的事件。人類的想像力塑造了這個現實世界,而這個世界充滿了無數相互矛盾的信念,因此不可能有完全穩定或靜止的狀態。今天所發生的事,必然會打破昨天建立的既定秩序。具備想像力的人,總是會打破原有的平靜狀態。
不要屈服於眼前的事實並被其支配,也不要只單純依據外在世界來定義你的生活。要相信你內心的想像力比現實更為強大,要將一切事物都掌握在你自己的想像之下。牢牢抓住你在想像中所設想的理想狀態。只有當你自己放棄了持續想像實現這個理想時,它才會從你的手中消失。你應該想像的,是那些對你有價值,或是能帶來希望的狀態。
請先改變你內在的想像活動,若只是試圖改變外在的環境,就會像在與事物的本質對抗一般。只有先改變內在的想像,外在的改變才有可能發生。當你努力改變外在的事物,卻沒有改變內心的想像,就只是徒勞地調整表面。當你在想像中實現了願望,會讓你與那個狀態產生連結,而在這種連結之中,你會根據新的想像來實際行事。這說明了,想像上的變化也會導致行為的改變。然而,當你經常在不同的想像狀態間快速變換時,這些變化就不算是真正的轉變,因為當你改變一個狀態後,隨即會回到之前的狀態,或一個相反的狀態。但是,當某個狀態變得特別穩定,成為你持續的情緒或慣常的態度時,那麼這個穩定的狀態就會定義你的性格,而這才是一種真正的轉變。
要如何做到這點?關鍵就在於放棄原先的自我(Self-abandonment)!而這就是秘密的所在。在心態上,你必須全心全力投入「已實現願望」這個狀態中,並愛上這個狀態,這樣才能真正地生活在新的狀態中,而不是舊有的狀態。人無法投入在自己不熱愛的事物中,因此,真正的全心投入需要信念,並加上愛。信念就是相信那些看似不可相信的事物。全心投入到實現願望的感覺中,並相信這種全心投入的狀態會變成實際的現實狀態。而且,它一定會成為現實,因為想像創造現實。
想像力既是保守的,也具有變革性。當它從記憶和感官經驗構建世界時,就是保守的狀態。然而,當它想像事物應有的模樣,並從豐富的美好夢想中創造世界時,則充滿了變革性。在一系列影像畫面的流動中,感官的影像通常具有優先的影響力。然而,你現在所感受到的感官印象,只是一種影像,和記憶中的影像、願望中的影像,都是一樣的本質。當前感官印象之所以如此客觀真實,是因為個體的想像在「其中」(in)運作,並「從中」(from)思考;而在記憶中的影像、願望中的影像中,我們的想像力並不是在其中運作並從中思考,而是從外部去想像並思考。
如果你想要實現自己的願望,首先要在想像中真正進入願望實現的狀態,並從那個狀態的角度去思考。唯有如此,你才會感受到創造性的變化,並實現你的願望,並因此感到快樂。每一個影像都有可能變成現實,但前提是你必須親自進入這個影像,並從中體驗,否則它無法應運而生。因此,光是期待時光漸漸流逝,有天就能實現願望,是非常愚蠢的事。想要達成目標或願望,就必須全心投入於想像中,否則顯然無法實現。如果你只停留於單一的想像狀態,而不試著去探索其他可能的想像狀態,就會錯失實現其他願望的機會。
想像力就是「心靈感知」(spiritual sensation)。當你進入實現願望的影像中時,要賦予它感官上的生動感和現實感,就像你正在真實經歷這件事一樣。這就是我所說的「心靈感知」。想像一下,你手裡拿著一朵玫瑰花,請聞一下它,你是否能聞到玫瑰花的香氣?即使這朵玫瑰花實際上並不存在,為什麼你聞得到空氣中的香氣呢?藉由這種心靈感知,也就是透過想像中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你可以賦予影像感官上的生動性。若你如實照做了,一切事物都會協助你得到收穫,當你回頭一看,你會發現,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有許多看似微妙的線索,引領你實現目標。你永遠無法事先設計出這些方法,因為它們是透過你的想像過程,自然而然地顯化。
如果你渴望擺脫當前感官的固定狀態,想要將現在的生活轉變成可能的夢想,只需要想像自己已經實現了目標,成為了你希望成為的人,並感受在這種情況下有所期望的感覺。那就像孩子們在玩耍時重塑自己的世界一樣,在純粹的美好夢想中創造出你的世界。在心裡進入你的夢想狀態,並想像現實生活中你會怎麼做。你會發現,實現夢想的方法不是靠金錢,而是靠著想像力。實現夢想的唯一障礙是現實,而現實本來就是由想像力創造出來的產物。如果你可以改變你的想像,現實也會跟著改變。
人和自己的過去,是連續性的一體結構。這個一體包含了所有被保存下來的事實,而這些事實仍在我們的意識下持續發揮作用。一些看起來似乎無法改變的歷史─就像是已經死去的、固定不變的過去,但實際上,這些事物仍然活生生地存在著,仍然存在於當下。我們不能將過去的錯誤拋在腦後,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會真正消失。一切曾經存在的事物仍然存在,並且持續地影響我們。人需要回到記憶中,找到並摧毀那些邪惡的根源,不論它們距離現在有多遙遠。這種回顧過去、在想像中再次演繹第一次就應該正確處理的場景,我稱之為「修正」(revision),而這種修正能夠改變過去錯誤的影響。
改變你的人生,就意味著改變了過去。當前任何一種邪惡的根源,都是源自於過去沒有修正的場景。過去和現在構成一個人的一體結構,蘊含著一切內容,而對這些內容的任何改變,都會導致現在和未來的變化。
要活得高尚正直,這樣你的心靈就能儲存值得你回憶的美好過去。如果你做不到這點,那麼記住,療癒的第一步就是「修正」(revise)。如果你能把過去重新塑造到現在,那麼經由修正的過去,也會在現在的生活中被重新創造。否則,「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以賽亞書 1:18)這句話就會是一個謊言,但事實上並非是謊言。
接下來各個故事的討論,是希望串連以下十四個章節的不同主題;雖然這些主題各自獨立,但始終互相關聯。我希望這段解說能作為一條清晰的思路,把整本書的內容串連在一起,證明「想像創造現實」這個主張!
要提出這個主張相當容易,但要證明它在他人經驗中的有效性,卻相當困難。這本書的目的,是激勵你在生活中有建設性地使用這一項「法則」(the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