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教室裡的阿德勒:人生三角柱裡的處世智慧 

接納自我
承認吧,老師也會偏心!

很多年之後,我才能接受自己不喜歡某幾個學生的事實。
是的,我要很誠實說:「我的確會愛某些孩子,也會對某些孩子感到不悅、甚至討厭。」
你以為要接納這樣的「我」很簡單嗎?不!一點也不!
但,當我願意「接納」這樣不完美的自己,脫下罪惡的枷鎖,我如釋重負,也開始了一段心靈辨證與解方的追尋之旅。

* * * *

先來確認一件事:為什麼我們會不喜歡某些學生?或者,我們應該來問:「為什麼有些孩子特別討你歡心?他們有哪些特質?」

仔細分析之後,發現只要是德、群、智(有些老師比較在意成績,可能會把智育放在最前面)表現優異的孩子,大概有九成的老師都會不由自主愛上他們。原因為何?因為他能夠「取悅」我們。

那麼,又有哪些孩子讓你討厭呢?

每個班級都會有讓老師不舒服,甚至讓老師陷入「情緒躁鬱或低落」的孩子。偶爾很幸運,五根手指頭來數綽綽有餘;但多數,則是遠遠超過這數目。

如果今天不是擔任老師,我們大可以不理,轉身就走。但擔任了老師,領了國家薪水,有些責任我們無從逃避;加上身為教育工作者,本就肩負著有教無類的使命——於是,當我們處於上不去(無法愛上每個孩子)又下不來(不想丟掉工作)的關卡,搞得自己人格分裂:白天面對這些孩子咬牙切齒、不假辭色;夜深人靜卻又輾轉反側、自責不已。

承認吧!我們的確會不喜歡某些學生,但我們不說!

阿德勒說:「接納自我,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的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

說得更簡單點,對拿到六十分的自己說:「這次只不過是運氣太差了,我其實有一百分的實力。」這是肯定自我。相對的,若坦然接受只拿六十分的自己,並思考「要怎麼做才能離一百分愈來愈近」,這就是接納自我。

當我願意接納這樣的自己,就好像一個無助的孩子被一雙大手撫慰,傷口漸漸復原之後,有了健康的身心,重新面對過去不堪的窘境,不再給自己過高的標準,鄙視不完美或不純熟的師生相處歷程。同時,更積極有效的是,努力改善教學方式以及情緒管理,這麼多年下來,竟然也就產生了全新的視野與氣度,師生相處品質也大大提升。

然而,這個過程也是歷經一次又一次的修練而來。為了讓我與孩子都像處於「天堂教室」般美好,透露我自己的祕密武器,給同樣在教育前線努力的老師。
#天堂教室的祕密1:確保每個孩子都有事做
「有趣、多元、深度、效度」,是我在教室裡檢驗自己「課程設計」的規準;而「確保孩子個個都有事做」,則是我「執行教學」時的方式。

這裡的「有趣」是指「發自內心」,「有事做」也是指「來自內在動機」。例如:死板板抄課文當然是無趣的事,但換個方式:「待會玩個遊戲,看看誰是順風耳。等一下請同學上來輪流念課文時,台下小朋友請拿出小白板,把黑板上這幾個問題的答案,邊聽邊摘錄在你的小白板上。」瞧!這麼一來,連原來上課搗蛋的孩子,都能做事「取悅」老師。

若想再提高層次與挑戰,就要確定教材、教學方式更多元,讓深度與效度同時發生。

「剛剛是課文,現在來看一下相關補充的影片,然後來玩〈小偵探大本事〉的遊戲,看看誰能再把課文沒提到的細節,摘述在小白板?最後,小組合作集合所有答案,整理分類之後再上台輪流報告。」

這麼一來,關於「人物傳記」的教學,不僅理解了內容,還學到重點摘述、筆記、合作討論、上台報告……人人都有事做,大家都被看見。

提供多元的學習平台,能大大降低班級管理的難度,原本不討老師歡心的孩子,在這過程中不僅產生學習樂趣,也提升了自我價值。更重要的是,不討人喜愛的孩子,在多元學習的歷程中,往往展現出他人無法取代的新能力,良性循環之下,全班看見他的亮點,師生也降低了芥蒂與隔閡。
#天堂教室的祕密2:提升情緒與智慧管理能力

「主啊!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並且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這段出自美國神學家卡爾.尼布爾(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的《寧靜禱文》總是提醒我,生氣時如果無法馬上控制情緒,最起碼做到「不說話」,讓彼此先冷靜。

幾年前曾教過高年級。普遍來說,正值青春前期的孩子,不像中、低年級孩子天真,經常激怒當時的我。好幾次大動肝火之際,我都告訴自己:「閉嘴!」接著冷冷跟孩子說:「我很生氣,這五分鐘我不想跟你們說話,我只想安靜!」神奇的是,此刻通常全班一片靜默,當天孩子的心情小語或小日記,常常會有跟老師道歉的內容。

這兩年慢慢回想整個歷程,原來是「示弱」跟「接納」產生了正面的效果。當老師不再偽裝堅強與無所不能,讓孩子看見大人的無助與脆弱,反而能激發孩子的反思與行動。

一次又一次的教學衝突事件,容易引發一位又一位不喜歡的學生。如果能夠誠實「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而且朝著優質教學努力改變,邀請孩子跟老師一起努力,我要恭喜你,也許你依然無法「愛上」每個孩子,但我保證,你不會再有「討厭」的學生。
認識自己
模範生不是人,是一件事

「模範生不是人,是一件事!」我向全班如此宣告,換來孩子們的哄堂大笑:「哈哈哈,模範生不是人!」
每到選舉模範生的季節,大部分老師會循民主程序讓學生做主。也有老師心中已內定人選,表面卻裝做很民主,想辦法鼓動孩子將票投給特定學生。還有更多家長非常在意自己孩子能否趁機脫穎而出;小則虛榮一番,大則可憑此增加未來在推薦甄試時的優勢。
不管如何,這場選舉注定讓多數人都不好受。因為模範生只有一個,即使輪流當,還是有人永遠都當不上……

       *           *         *

模範生選舉真是「一家歡樂『眾』家愁」!選完之後,很多老師或家長會勉勵那些沒被選上,甚至連提名都沒份的孩子要見賢思齊,不然就是藉機說教一番。小小的選舉,贏家只有一個,其他一大堆陪葬的倒楣鬼,則是天外飛來橫禍——沒選上已經夠可憐了,還要被「颱風尾」掃到,簡直是躺著也中槍!

這件每學期的例行公事,當老師的可以快速帶過就交差了事,也可以將之轉化成一堂有意義的課外課,供師生一起細細澄清何謂模範生選舉,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要澄清什麼呢?如果人人都想成為贏家,有沒有可能讓大家都成為贏家、皆大歡喜呢?那麼,要如何「統統有獎」呢?其實,只要把模範生從「人」變成「事」,一切就解套了!因為這樣一來,選模範生再也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大事。
我在課堂透過下列步驟,確實執行選舉模範生的過程,帶領孩子一起來探索這件大事。
一、由學生自行訂出模範生的標準
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會逐步習得社會規範。當老師的經常可發現他們自己很快就能產生共識,這也是因為他們心中都已經有了一套共通的標準。針對這次選舉,以下是他們提出來模範生應具備的特質,由我幫忙彙整並寫在黑板上:①不遲到;②整潔;③認真;④勇於發表;⑤有禮貌;⑥功課好;⑦友愛同學;⑧主動服務;⑨樂意幫助同學;⑩不多嘴。

二、自己先估量自己的條件
我請孩子們先想想:「你自己在這十項特質裡有哪幾項是強項、哪幾項還需要加油,為什麼?」

要求孩子進行自我評價,目的並非要他們跟別人一較長短,而是希望透過這樣的審視過程,孩子能更認識自己並察覺到本身具備的優缺點。我還在一旁補充:「只要你符合其中一項,就算是模範生了。只不過,我們有大模範生、小模範生的區別。」

三、十項全能者,請出列!
終於進入令人血脈賁張的提名階段了。有些孩子很客氣,明明自己已達到標準卻不好意思站起來,此刻,其他同學馬上催促、鼓勵,溫老師也在一旁洗腦:「這個時候不可以謙虛!一定要很有自信的站出來。」畢竟,模範生選舉也就是民主法治精神在校園裡的一種體現,也是學生未來進入社會參與民主自治的一種暖身訓練。我很鼓勵孩子們積極投入「選民」與「候選人」的角色,該大方的時候就要大方!
四、請候選人學會如何在公開場合簡介自己
最後選出了三位候選人。我請他們一一上台說明自己為何符合模範生的標準,並且要求他們得在敘述中強調自己的優點,最後還要拉一下票:「敬請同學投票支持!」

五、請孩子投出神聖的一票
在開始投票之前,我提醒孩子們這次選舉的注意事項:「這是要選出代表我們班的模範生,不是投給自己的好朋友喔!」「請先想一想,自己為什麼投給他?」最後不忘叮嚀:「要好好珍惜自己的一票!」

#那些比當選模範生更重要的事
然而,當選出了代表我們班的模範生後,這堂「課外課」才開始導入正題。我首先拋出的命題是:當上模範生,就等於「成功」了嗎?

我詢問全班:「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他們小時候都是模範生嗎?」孩子們搖搖頭。
「那麼,在某一項事業或專業獲得成功,會需要剛才我們列在黑板上的十項全能嗎?例如,林書豪很會打籃球,那麼他一定要也很擅長口語表達嗎?或者他的環境整潔是全班做得最棒的?」
這時我還故意開始搞笑,假裝一邊瘋狂的拍著籃球、一邊碎碎念……雖然這段表演很誇張,卻能適時引發孩子去思考。
接著,我丟出第二個命題:「既然模範生並不等於成功,那為何還要選模範生?」我透過設計過的對話來引出這命題的概念:「沒有人是真正的模範生,因為,模範生不是人,是一件事!」孩子們大笑起來:「哈哈哈,模範生不是人!」我就知道孩子們會被「不是人」這三個字給勾起興味與好奇,我也跟著大笑,接著再次強調真正的重點:「對!模範生不是人,因為模範生要談的是一件事,一件關於團體學習與生活的事。」

我向孩子們細細說明如下:未來成功與否,這是你自己個人的決定。但,現在學校要選舉模範生的這件事,卻跟許多人都有關係。

例如,你上課認不認真會關係到你自己的學習、也會關係到老師的教學成效;甚至,因為你上課不認真而影響到別人,那就已經不是你個人的事。

再以環境整潔這件事為例,若在學校或教室的公共空間亂丟垃圾,這跟林書豪自己房間乾不乾淨是不同的。因為前者屬於公共事務,不允許你破壞。或者,若因你上學遲到,而影響到校慶運動會拔河的預賽時間,老師、同學怎能當成沒事而體諒你?

對於那些被推舉出來、最後卻落選的候選人,第三個命題特別能解開堆積在他們心中的疑惑與壓力:「沒選上就代表自己不行嗎?為什麼?」

像模範生選舉這種只有一人高興、大家傷心難過的活動,為什麼要辦?尤其當我沒被選上,爸爸媽媽或其他家人會不會覺得我很差勁、比不上別人?或者,他們會不會覺得這是因為我不夠努力的關係?怎麼告訴家人「我並非不行,我只是在哪個項目不夠突出?」

這是擺脫自卑情結、培養自信的一種訓練,也是認識自我的大好機會。
面對缺點,正面迎擊,雖不見得能全數改掉缺點,但至少知道自己在團體裡生活要有所節制;至於私下那些不會影響他人的偷懶等問題,你想怎麼做,那是自己的選擇和自由。
對於那些沒被提名的孩子,他們又可以從這場選舉學到什麼?這就是第四個命題:「沒被提名,我應該要傷心嗎?」

認清自己的優缺點,接受自己的能力與極限。告訴自己對於這樣的「標準」,究竟是要全力以赴?還是選擇在不傷害或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做到八十分的程度就好?例如,你不想天天第一個最早到校,你只想別遲到就行了,但你不能因為自己做不到,就嘲笑早到校的人「幹麼不多睡一會兒」,甚至說他們是笨蛋。

一切事情只要你能理解,就不會再莫名其妙的失落,也不會不切實際的空想、妄想了。誠如阿德勒所說:「人只有徹底了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對困境,培養自信。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

#自己描繪屬於我的「模範」樣貌
當我以級任老師的身分,向孩子們提問、引導他們去思考、討論時,會儘量使用學生可以聽得懂、能夠理解的語句。我的期待是,除了讓全班孩子都能參與這場思辨,更希望他們踴躍發言,並學著沉澱思緒與反省。儘管他們只有二年級,我依然不放棄透過書寫的靜態工作,要求他們將自己的發言摘要在小白板上,目的就是期待孩子們透過書寫,留住自己經過思考所說出來的想法。

看了孩子們寫下的答案,我不僅感動也為他們慶幸。儘早參悟,儘早解脫「模範生選舉」心結,並藉此契機再次信心滿滿的出發。我期待他們在未來,不會再為世俗的比賽、考試、名次等等而有所牽絆、甚至是內心因此而被「綁架」。

因為,真正的桂冠是沒有框架的、不在眾人的標準之中。真正的桂冠會隱藏在理想的堅持與充滿毅力的搏鬥當中,這樣的桂冠也才值得我們用盡生命去換取、去爭取。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