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拿走我的小被被!
二○一一年的九月,離開了任教十年的學校,換了新環境,讓自己進入另一片天空,再重新出發!也就在那兒,我遇見了小分。
我還沒正式與五歲的他見面,就已經聽見來自四面八方、如浪潮般的好心提醒:
「只要有他在,教室就沒有一分鐘平靜!」
「只要他一出現,一群孩子就會緊跟著他!」
「他那條小毛毯,又破又臭,還每天都帶來學校!」
「你要想辦法,很堅定的告訴他的爸媽,毛毯不能再帶來了,都已經五歲了!」
對於新同事的好心預告,我是心存感激的!但在我心底,同時也迴盪著另一個聲音、另一個影像:「這可能是個具有天生領袖氣質的孩子,所以走到哪兒,都像塊磁鐵。而他應該是十分深情的孩子,所以那麼依戀著那條從一出生就在一起的小毛毯……」
開學後的第二個星期,我終於和小分見面了!
那天一早,八點四十分,一個滿頭捲髮的小男孩,像閃電般的出現在我眼前,兩手抱著一大團像是亂七八糟的毛線,瞪著大眼睛看我。而在他身後,有人叫著:「小分、小分別亂跑呀!」我有禮貌的自我介紹後,他就把那團毛線交給媽媽、跟她說再見。但在媽媽臨走前的一剎那,小分緊緊擁抱了那團亂毛線幾秒,然後才轉頭走進教室。從九月到今天,全班個頭最大的小分,每天都是這樣與那團亂毛線深情告別,開始新的一天……
是的,那團亂毛線就是小分的「安全被被」!它的名字是德克。打從小分一出生,德克就一直在他身邊。沒有人記得那條被被是哪裡來的?是新的還是舊的?五年來的一再清洗,讓它從一條毛毯變成了一大團打結的毛線。他媽媽說:「他三歲開始上學,只有帶著德克,他才肯進教室。」我的助教跟我說,她和前一任老師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才讓他安心的把被被德克放在教室外的個人置物櫃裡。小分和德克,德克和小分,一起長大,一起共同經歷所有的喜怒哀樂。有它在,小分走到哪兒,都有依靠,都感到安心,都能試著勇敢,因為那是小分的安全被被。
「安全被被」延續家的安全感
許多小孩都和小分一樣,有著一件、或一樣與安全感息息相關的物品。它們可能是被被、填充動物、衣服,甚至是自己的手指頭。不論是什麼,尤其當孩子情緒起伏時,它會成為孩子那個時刻、那個空間裡的安全來源。
這個安全來源(或安全物),在孩子的成長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是「家的延伸」。孩子無法將隨時提供他安全感的爸媽帶在身邊,但安全物卻可以隨時隨地跟著他。安全物正如一條延長線,把「安心當自己」、「全心信賴成人」,從孩子的家中,拉到孩子要去的學校、新環境、或任何需要他勇敢的情境。有了那安全物,孩子才能從不放心,緊握著唯一可以倚賴的東西,到勇敢的跨出去嘗試,學習與他人互動!
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座橋梁,這座橋梁讓孩子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藍圖,達到獨立的能力。有一天,當他有足夠的能力獨立時,這個橋梁就不再需要以「實體」來呈現了。它會化成心裡的影像,永遠在孩子的心裡。當我們長大後,你不會再吸手指、拿被被,但一遇到喜怒哀樂,尤其是難過時,你第一個想到的人是誰?是不是媽媽和爸爸呢?當你傷心時,第一個想回去的地方是哪裡呢?是不是回家呢?安全物正如一座橋梁,把「安心當自己」、「全心信賴成人」,從孩子的小時候,延拉到成人對家的永恆感謝和依附。
舉個例子來說,有許多家庭在小小孩睡覺前,總要經歷一場全家總動員的大戰,因為孩子自己無法入睡,所以要爸媽抱著、搖著睡。然後爸媽還得輕輕把孩子放下,深怕一動,孩子就醒來!如何陪伴孩子入睡,是一個需要再仔細談的課題,但在這個篇章裡,我想提醒大人的是:假如你的孩子有安全物,大可善用它,讓它陪伴孩子。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練習以自己的安排,達到自己入睡、自己安撫自己。
能安撫自己的情緒,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有了那個能力,孩子長大後,就較能掌控自己的情緒。反之,孩子長大後,就會較倚賴他人或外在環境,來評價自己,或衡量自己感到快不快樂、有沒有價值。
有了這些認識後,我們再回頭來看看小分的被被。
讓孩子安心的3個步驟
小分極需要帶著被被,才能來上學,這是他安全感的需要。我們藉著一連串的步驟,自然的讓小分安心:
1陪伴
一開始,當他來學校探訪時,老師讓他把被被帶在身邊,讓他和媽媽一起感受這是一個可以信賴的環境。
2安全的個人空間
當小分開始上學後,老師帶著小分把他的被被放在他的個人置物櫃裡,並告訴小分,他可以隨時去櫃裡摸它、抱它。在這個過渡時期,小分由原來的每五分鐘就要到櫃裡抱一下被被,到後來間隔的時間愈來愈久。這之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分愈來愈信賴環境,也有了愈來愈多新玩伴和朋友。
3可以說再見
當小分幾乎不再造訪他的被被時,老師開始建議,每天早上他跟小被被說再見後,小被被就會跟著媽媽回家,在家等他。
上述的這個過程,不算短,但對小分這種強烈需要安全物的孩子來說,是最基本的需要。我們成人是無法用任何藉口,去強迫孩子趕快牽就我們管理上的需要。
小小孩最大的特色,就是跟著感受走。安全物提供的,是情感上的安全感受,是接納孩子是誰的安全感受。從成人接納小被被,孩子就能感受到老師也像爸媽一樣的關愛他,他就能放心的把自己交給老師,安心的學習。那樣的接納,說明了成人揚棄威權的心態,了解小分的擔憂,不剝奪孩子的感受,也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做自己。
多愛孩子一點點……
大人之間總有理不清的紛擾,但幼兒卻未必可以理解:為什麼愛我卻又要離開我?
二○一四年的春末,讓我來告訴你幾個故事。
小麥是我下午班的學生,小殷是我早上班的學生。一個暑假過後,兩個人都成了離婚家庭裡的孩子。正確一點來說,一夜之間,小麥失去了媽媽,小殷失去了爸爸,這兩個孩子都只有五歲。小麥的家破裂了,因為爸媽決定離婚;而小殷的世界,也成了他無法了解的碎片,他的爸爸對他的媽媽說:「我決定要離開了,我們兩個人不適合在一起。」
夫妻離婚,最不解的卻是孩子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小麥的媽媽與小殷的爸爸發生了婚外情,兩人在約會時被發現了。於是,「你我不適合」的大道理,突然成了真理!兩個四十幾歲的大人,離開了與他們在一起生活了幾年的伴侶,毅然割捨了他們各自所建立的家庭,重新開始另一段人生旅程!
但是,在那重新開始的背後,留下了困惑的小孩,留下了哭泣的伴侶,留下了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癒合的大大傷口、深深痛楚。那種困惑和苦痛,一一都寫在小麥爸爸的沉默裡,一一都刻在小殷媽媽的黑眼眶裡,也不時顯露在小麥和小殷動不動就哭鬧的不安情緒裡……。
任何人都有權利追求愛情!為什麼導致婚外情,總是有原因可追究的。愛情的事,外人很難說得清楚,但一個身為他人丈夫,一個身為他人妻子,可不可以對他們的行為選擇,再多想一想呢?愛情的事,外人很難評斷對錯,但一個身為父親的成人,一個身為母親的成人,能不能對他們的感情抉擇,再多負一些責任呢?
婚外情既是偷偷摸摸進行的,一旦被發現,絕大部分是以家庭分裂來收場。不管成人用什麼理由來說服自己,給家庭成員所帶來的,豈止只有「傷害」二字可以形容?給孩子所帶來的,豈止只是簡單的「新規則」:我從此有兩個家,平日去爸爸家,週末去媽媽家……。
在這個故事裡的每個成人,都是愛孩子的。但成人不該做的事,一旦做了,而且不知道緊急煞車,就會像庭園裡的雜草小苗一樣,愈長愈多,愈延愈廣,慢慢的將一片後院佔滿,把一個家分裂為二。
在分裂的家庭世界裡,所有的家庭成員都置身其中,沒有誰的傷害比較小。但小孩卻沒有大人這麼好的能力,去理解為什麼突然之間,他的家裡不再有爸爸和媽媽?孩子也沒有那麼好的能力,去理解大人口中的「解釋公式」:我們還是很愛對方的,但我們必須分開成兩個家。
不管成人用什麼理由來解釋自己的婚外情,都不能免責的是,那有極大的可能導致孩子的世界從此打碎,導致孩子不能和他愛的爸爸媽媽一起天天吃早餐,一起同床共枕眠,一起彼此陪伴著長大。大人的事,為什麼要孩子來擔呢?我們要再多愛孩子一點點的方式是:不該做的事,請別介入!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兩年前的七月,在《讓孩子安心做自己》的新書演講會前,我坐在休息室裡,溫習著演講內容。門開了,走進來的是一個美麗的、靦腆的媽媽。《親子天下》的工作人員對我說:「這個媽媽很需要跟你談一談,就幾分鐘可以嗎?」雖我為二十分鐘後的演講,心中不免忐忑緊張,但看見那雙憂心的眼神,我說:「沒問題的!」我們兩人雖然只談了十幾分鐘,但談話的內容,卻在我心中衝擊了整整兩年。
那個媽媽,有個三歲的孩子,但她只能一星期看他兩次,原因呢?因為她與先生的教養觀念有差距,最後導致離婚收場。但哪對夫妻的教養方式會完全一模一樣呢?這是本家家都要念的經。但她家的問題,就出在這本經,有了別人的介入,而且介入得很深,深至決裂,決裂到這個三歲的孩子,失去了每天都有媽媽抱的機會。
介入的人,也出自於愛。介入的人,是這個媽媽的公公婆婆
二○一一年的九月,離開了任教十年的學校,換了新環境,讓自己進入另一片天空,再重新出發!也就在那兒,我遇見了小分。
我還沒正式與五歲的他見面,就已經聽見來自四面八方、如浪潮般的好心提醒:
「只要有他在,教室就沒有一分鐘平靜!」
「只要他一出現,一群孩子就會緊跟著他!」
「他那條小毛毯,又破又臭,還每天都帶來學校!」
「你要想辦法,很堅定的告訴他的爸媽,毛毯不能再帶來了,都已經五歲了!」
對於新同事的好心預告,我是心存感激的!但在我心底,同時也迴盪著另一個聲音、另一個影像:「這可能是個具有天生領袖氣質的孩子,所以走到哪兒,都像塊磁鐵。而他應該是十分深情的孩子,所以那麼依戀著那條從一出生就在一起的小毛毯……」
開學後的第二個星期,我終於和小分見面了!
那天一早,八點四十分,一個滿頭捲髮的小男孩,像閃電般的出現在我眼前,兩手抱著一大團像是亂七八糟的毛線,瞪著大眼睛看我。而在他身後,有人叫著:「小分、小分別亂跑呀!」我有禮貌的自我介紹後,他就把那團毛線交給媽媽、跟她說再見。但在媽媽臨走前的一剎那,小分緊緊擁抱了那團亂毛線幾秒,然後才轉頭走進教室。從九月到今天,全班個頭最大的小分,每天都是這樣與那團亂毛線深情告別,開始新的一天……
是的,那團亂毛線就是小分的「安全被被」!它的名字是德克。打從小分一出生,德克就一直在他身邊。沒有人記得那條被被是哪裡來的?是新的還是舊的?五年來的一再清洗,讓它從一條毛毯變成了一大團打結的毛線。他媽媽說:「他三歲開始上學,只有帶著德克,他才肯進教室。」我的助教跟我說,她和前一任老師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才讓他安心的把被被德克放在教室外的個人置物櫃裡。小分和德克,德克和小分,一起長大,一起共同經歷所有的喜怒哀樂。有它在,小分走到哪兒,都有依靠,都感到安心,都能試著勇敢,因為那是小分的安全被被。
「安全被被」延續家的安全感
許多小孩都和小分一樣,有著一件、或一樣與安全感息息相關的物品。它們可能是被被、填充動物、衣服,甚至是自己的手指頭。不論是什麼,尤其當孩子情緒起伏時,它會成為孩子那個時刻、那個空間裡的安全來源。
這個安全來源(或安全物),在孩子的成長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是「家的延伸」。孩子無法將隨時提供他安全感的爸媽帶在身邊,但安全物卻可以隨時隨地跟著他。安全物正如一條延長線,把「安心當自己」、「全心信賴成人」,從孩子的家中,拉到孩子要去的學校、新環境、或任何需要他勇敢的情境。有了那安全物,孩子才能從不放心,緊握著唯一可以倚賴的東西,到勇敢的跨出去嘗試,學習與他人互動!
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座橋梁,這座橋梁讓孩子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藍圖,達到獨立的能力。有一天,當他有足夠的能力獨立時,這個橋梁就不再需要以「實體」來呈現了。它會化成心裡的影像,永遠在孩子的心裡。當我們長大後,你不會再吸手指、拿被被,但一遇到喜怒哀樂,尤其是難過時,你第一個想到的人是誰?是不是媽媽和爸爸呢?當你傷心時,第一個想回去的地方是哪裡呢?是不是回家呢?安全物正如一座橋梁,把「安心當自己」、「全心信賴成人」,從孩子的小時候,延拉到成人對家的永恆感謝和依附。
舉個例子來說,有許多家庭在小小孩睡覺前,總要經歷一場全家總動員的大戰,因為孩子自己無法入睡,所以要爸媽抱著、搖著睡。然後爸媽還得輕輕把孩子放下,深怕一動,孩子就醒來!如何陪伴孩子入睡,是一個需要再仔細談的課題,但在這個篇章裡,我想提醒大人的是:假如你的孩子有安全物,大可善用它,讓它陪伴孩子。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練習以自己的安排,達到自己入睡、自己安撫自己。
能安撫自己的情緒,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有了那個能力,孩子長大後,就較能掌控自己的情緒。反之,孩子長大後,就會較倚賴他人或外在環境,來評價自己,或衡量自己感到快不快樂、有沒有價值。
有了這些認識後,我們再回頭來看看小分的被被。
讓孩子安心的3個步驟
小分極需要帶著被被,才能來上學,這是他安全感的需要。我們藉著一連串的步驟,自然的讓小分安心:
1陪伴
一開始,當他來學校探訪時,老師讓他把被被帶在身邊,讓他和媽媽一起感受這是一個可以信賴的環境。
2安全的個人空間
當小分開始上學後,老師帶著小分把他的被被放在他的個人置物櫃裡,並告訴小分,他可以隨時去櫃裡摸它、抱它。在這個過渡時期,小分由原來的每五分鐘就要到櫃裡抱一下被被,到後來間隔的時間愈來愈久。這之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分愈來愈信賴環境,也有了愈來愈多新玩伴和朋友。
3可以說再見
當小分幾乎不再造訪他的被被時,老師開始建議,每天早上他跟小被被說再見後,小被被就會跟著媽媽回家,在家等他。
上述的這個過程,不算短,但對小分這種強烈需要安全物的孩子來說,是最基本的需要。我們成人是無法用任何藉口,去強迫孩子趕快牽就我們管理上的需要。
小小孩最大的特色,就是跟著感受走。安全物提供的,是情感上的安全感受,是接納孩子是誰的安全感受。從成人接納小被被,孩子就能感受到老師也像爸媽一樣的關愛他,他就能放心的把自己交給老師,安心的學習。那樣的接納,說明了成人揚棄威權的心態,了解小分的擔憂,不剝奪孩子的感受,也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做自己。
多愛孩子一點點……
大人之間總有理不清的紛擾,但幼兒卻未必可以理解:為什麼愛我卻又要離開我?
二○一四年的春末,讓我來告訴你幾個故事。
小麥是我下午班的學生,小殷是我早上班的學生。一個暑假過後,兩個人都成了離婚家庭裡的孩子。正確一點來說,一夜之間,小麥失去了媽媽,小殷失去了爸爸,這兩個孩子都只有五歲。小麥的家破裂了,因為爸媽決定離婚;而小殷的世界,也成了他無法了解的碎片,他的爸爸對他的媽媽說:「我決定要離開了,我們兩個人不適合在一起。」
夫妻離婚,最不解的卻是孩子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小麥的媽媽與小殷的爸爸發生了婚外情,兩人在約會時被發現了。於是,「你我不適合」的大道理,突然成了真理!兩個四十幾歲的大人,離開了與他們在一起生活了幾年的伴侶,毅然割捨了他們各自所建立的家庭,重新開始另一段人生旅程!
但是,在那重新開始的背後,留下了困惑的小孩,留下了哭泣的伴侶,留下了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癒合的大大傷口、深深痛楚。那種困惑和苦痛,一一都寫在小麥爸爸的沉默裡,一一都刻在小殷媽媽的黑眼眶裡,也不時顯露在小麥和小殷動不動就哭鬧的不安情緒裡……。
任何人都有權利追求愛情!為什麼導致婚外情,總是有原因可追究的。愛情的事,外人很難說得清楚,但一個身為他人丈夫,一個身為他人妻子,可不可以對他們的行為選擇,再多想一想呢?愛情的事,外人很難評斷對錯,但一個身為父親的成人,一個身為母親的成人,能不能對他們的感情抉擇,再多負一些責任呢?
婚外情既是偷偷摸摸進行的,一旦被發現,絕大部分是以家庭分裂來收場。不管成人用什麼理由來說服自己,給家庭成員所帶來的,豈止只有「傷害」二字可以形容?給孩子所帶來的,豈止只是簡單的「新規則」:我從此有兩個家,平日去爸爸家,週末去媽媽家……。
在這個故事裡的每個成人,都是愛孩子的。但成人不該做的事,一旦做了,而且不知道緊急煞車,就會像庭園裡的雜草小苗一樣,愈長愈多,愈延愈廣,慢慢的將一片後院佔滿,把一個家分裂為二。
在分裂的家庭世界裡,所有的家庭成員都置身其中,沒有誰的傷害比較小。但小孩卻沒有大人這麼好的能力,去理解為什麼突然之間,他的家裡不再有爸爸和媽媽?孩子也沒有那麼好的能力,去理解大人口中的「解釋公式」:我們還是很愛對方的,但我們必須分開成兩個家。
不管成人用什麼理由來解釋自己的婚外情,都不能免責的是,那有極大的可能導致孩子的世界從此打碎,導致孩子不能和他愛的爸爸媽媽一起天天吃早餐,一起同床共枕眠,一起彼此陪伴著長大。大人的事,為什麼要孩子來擔呢?我們要再多愛孩子一點點的方式是:不該做的事,請別介入!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兩年前的七月,在《讓孩子安心做自己》的新書演講會前,我坐在休息室裡,溫習著演講內容。門開了,走進來的是一個美麗的、靦腆的媽媽。《親子天下》的工作人員對我說:「這個媽媽很需要跟你談一談,就幾分鐘可以嗎?」雖我為二十分鐘後的演講,心中不免忐忑緊張,但看見那雙憂心的眼神,我說:「沒問題的!」我們兩人雖然只談了十幾分鐘,但談話的內容,卻在我心中衝擊了整整兩年。
那個媽媽,有個三歲的孩子,但她只能一星期看他兩次,原因呢?因為她與先生的教養觀念有差距,最後導致離婚收場。但哪對夫妻的教養方式會完全一模一樣呢?這是本家家都要念的經。但她家的問題,就出在這本經,有了別人的介入,而且介入得很深,深至決裂,決裂到這個三歲的孩子,失去了每天都有媽媽抱的機會。
介入的人,也出自於愛。介入的人,是這個媽媽的公公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