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容試閱】毛利小五郎與柯南,誰陪你閱讀?
《名偵探柯南》這部卡通影片很多人耳熟能詳。不僅小孩喜歡看,更有不少大人也是鐵粉。我雖然不是其中之一,但是跟孩子看過幾部之後,也喜歡上柯南那句關鍵台詞:「真相只有一個!」,而且我發現這部卡通在角色與情節設計上巧妙的提醒我們在閱讀和認知上一件重要的事。

工藤新一也就是柯南在卡通影片中的真實身份,是一位少年天才偵探,但是被邪惡組織下毒,讓他外表變成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但是他依舊以過人的才智屢屢幫警方偵破大案。故事中另一位重要角色,就是私家偵探毛利小五郎。毛利小五郎原先是警探,後來轉職成為私家偵探,有趣的是他曾任警探,理應在辦案上有較多專業經驗,但是從結果來看,他在偵破案件的表現上實在不行。

雖然毛利小五郎本身辦案功夫不好,但是因為有柯南在背後暗助,所以大家以為他是一位厲害的偵探,因此每當警方遇到棘手的案件,目暮警官總是會找他做案情諮詢。卡通裡每次目暮警官向毛利小五郎說明案情時,毛利小五郎總是會對努力想辦法留在身邊偷聽案情的柯南說:「你是小孩子,不要在這裡,去跟其他小朋友玩。」想支開柯南,但柯南總是會回來參與其中。

毛利小五郎與柯南兩人在理解案情,推論兇手的過程中差異很大。毛利小五郎每次都是聽完案情說明,看了部分證據就充滿自信的說:「兇手就是XXX」,隨後依自己的認定,選擇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推論。但一旁的柯南卻用不一樣的方進行思考。他會看所有的證物,思索兇手動機,比對證物跟可能兇手間的關聯,透過驗證,排除不可能與不合理的條件。當有新線索出現,有需要會推翻原先的假設,重新建立新的推論直到最後證據充分才做判斷。

比較毛利小五郎與柯南兩個人的思考過程,我們可以說毛利小五郎是依主觀經驗來判斷,柯南是依據客觀證據做選擇。而這兩個角色的設定與對話正是我認為這卡通最趣的地方。因為這兩個一起思考、理解並找出答案的角色,象徵我們頭腦中的主觀意識與客觀意識。毛利小五郎在破案過程經常想支開柯南,一如我們頭腦中那自大的自我形成的主觀對客觀做的事,請他走遠一點。如此主觀意識才能充滿自信的說:「兇手就是XXX」,滿足那自大的自我。接下來卡通中另一個經典的安排就是柯南每次要發表他精闢的推論時,一定要先迷昏毛利小五郎。這提醒我們,要做正確判斷時,有必要先讓我們的主觀放下,讓客觀好好把事情說清楚,引領我們做正確的判斷。

講完毛利小五郎與柯南的象徵後,在我們心中,到底是毛利小五郎陪我們閱讀,還是柯南帶我麼理解?

接下來我們借用未來學借未來學大師艾爾文・托夫勒的一句話為例,看是誰左右我們的閱讀結果。

「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會寫字和閱讀的人,而是那些無法學習、不願學習和不重新學習的人。」

這句話被許多國內外談教育的文章引用,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印象深刻,因為簡單的幾個字,卻把學習這件事講得好深刻。但是才一瞬間,我心裡面浮現一個聲音問到:「這句話到底要說什麼?」。請問你讀完後,認為艾爾文・托夫勒這句話想說什麼?

請先寫下來你的看法,同時,我們來看看學生的答案。

有一位同學答說這句話提醒我們:21世紀學習很重要。
這答案看來像正確,但是似乎沒說清楚。這時候有另一位同學自信滿滿地說這句話是要說明:21世紀文盲的定義與過去不同。
這答案的確比上一個同學的回答明確許多。因為他指出這句話裡一個重要的條件。但是這句話只為了說明21世紀文盲的定義嗎?看來不是!第三位同學舉手了,他說這句話是說:人需要持續學習,不然會被淘汰。
持續學習是一件重要的事,從句子的後半段說到無法學習、不願學習和不重新學習來看,似乎暗示持續學習的重要。不過仔細再讀一遍,可以發現跟中斷學習的原因比較有關係。所以,這句話到底要說什麼?

這三位同學的答案值得我們思考一番,所以我把他們一起並列來看。
21世紀學習很重要。
21世紀文盲的定義與過去不同。
人需要持續學習,不然會被淘汰。

這三個答案是同學認為艾爾文・托夫勒想跟我們分享的觀念,但再三讀過後,你是否有跟我一樣的感受。這三個答案比較像是對這句話個人主觀的詮釋,而不是對這句話客觀的理解。

那要如何客觀的理解閱讀的內容?我們可以用有層次的問題來理解。請看下面的問題。

根據艾爾文・托夫勒這段話的內容
1 他認為21世紀有沒有文盲?/ 有
2 他認為21世紀的文盲跟什麼能力有關?/ 學習
3 影響「學習」的三個因素為何?/ 無法、不願、不重新
4 根據影響「學習」的三個因素,請試推論21世紀文盲的成因為何?
學習的意願與態度

根據上面四個問題,開啟這句話的理解:

艾爾文・托夫勒他認為,21世紀基於之前教育普及,不在有因為缺乏閱讀與寫字能力而成為文盲的人。因此他以這句話分享一個他探討的問題與答案。這問題是,21世紀是否還有文盲?如果文盲的定義不再是不會閱讀與寫字的人?那21世紀的文盲是什麼定義,哪一種人?他的答案是那些無法學習、不願學習和不重新學習的人。而無法、不願、不重新三個原因的上層概念可以歸結為缺乏學習意願與態度的人。

這句話講得真切,因為在這個資訊爆炸,新事物不斷產出的時代,如果我們有事情不知道或不會,並非我們無法閱讀或想寫字,而是決定於我們是否願意學習。

接下來兩個問題:
5 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為什麼?
6 你的觀點是什麼?

這6個問題,第1~4題的答案可以在這段話中,分別透過「擷取訊息」、「廣泛理解」、「發展解釋」、「統整解釋」四個層次建立答案,形成客觀的理解。有了這個基礎,第五題與第六題既使是以主觀給予詮釋和評價,也是建立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就算觀點不同,也能保有已有互相理解的基礎。

艾爾文・托夫勒這句經典名言你剛剛讀完之後,我邀請妳把你認為那想說什麼寫下來。你的理解和我的理解一致嗎?如果不同,你同意我的看法嗎?前面我們說了象徵主觀意識的毛利小五郎許多壞話,好像主觀很不好。其實閱讀永遠是主觀的,因為我們只有這一顆腦袋,主觀很正常。我認為沒有客觀來協助我們避免主觀的盲點,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對了!剛剛是毛利小五郎陪你閱讀,還是柯南帶你理解呢?


【內容試閱2】什麼是閱讀?
一位好友在他的臉書問了這個問題:「什麼是閱讀?」這問題引起我的好奇,因為這問題看似簡單,要回答卻很困難。當時因為要開會,暫時離開電腦螢幕。大約兩小時後我再回來時,發現已經有許多個回答的留言在這問題下。我很好奇大家回答的內容,所以仔細地一一讀完。真的很精彩!摘錄其中幾則留言如下:

「閱讀可以讓自己靜心,再出發……」。
是的,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是想透過閱讀的內容,讓自己沉澱下來,從別人的智慧和經驗,找到可以再前進的力量,找到可以再出發的力量。

「閱讀對我來說,是一種讓自己感覺仍存活著的證明」。
我們都知道培根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因為我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所以我思故我在,我閱讀故我在,它證明了──我還活著,我還存在。

「閱讀是呼吸。」
我覺得這也講得很貼切。閱讀和呼吸,基本上本質非常相近,我們只要一睜開眼睛,看到外在所有的光、影、符號、文字種種,包括一個人的表情,其實都是在閱讀。所以,閱讀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如呼吸,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而談到呼吸,我們非常重視呼吸的空氣品質,包括味道或是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等種種問題。然而在我太太懷孕的時候,我陪她一起去做瑜珈,我才知道,原來呼吸這個行為也是有品質的。深度的、緩慢的呼吸,可以讓我們的五臟器官、自律神經穩定下來,對身體健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同樣的,我們非常關心孩子的閱讀,一直挑選非常好的材料給孩子,可是如果孩子沒有好的消化系統,就像呼吸一樣,沒有好的呼吸行為,就算給他再好的材料、再重要的經典,孩子也沒有吸收的條件。我們一直將注意力放在材料上、書籍上,其實我們應該再往前一步。以前只注意孩子讀多少書,但是現在開始應該更進一步去了解孩子到底用什麼能力來閱讀,他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到什麼、思考到什麼,而不只是他記得什麼。

「閱讀是一種與他人靈魂的智慧交流!」
這講得非常好。我們可能沒有機會和自己喜歡的作家或心儀的文學作者當面交流,尤其是千百年前的作者,但是透過文字、透過閱讀,我們可以與他在心靈智慧上進行交流。

「閱讀是和無法及時觸碰的人,在時光交錯中對話」。
這段話寫得很美。無法及時碰觸,但是我們有緣會相見,在書本上。

我相信看過了上面的這些文字敘述,大家一定也會有自己對於「閱讀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看法。但是仔細想想,以上所列的留言其實並沒有回答「閱讀是什麼」的問題。進一步分析多數人的回答,可以歸納成以下三種:

第一,詮釋了閱讀是什麼:每一個人從他的閱讀經驗,形成對閱讀的了解,詮釋閱讀是什麼。
第二,表達閱讀的重要性:留言提到關於生命、像呼吸一般,與無法及時觸碰的作者進行心靈上的交流,還有讓自己生命沉澱再出發的力量,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非常深刻的事情,共同表達了閱讀的重要性。
第三,強調閱讀的價值:他們一定在這個過程中,擁有了、理解了閱讀的價值,他們才會留下這樣的回應。

這些朋友分享在閱讀中美好又深刻的體驗,很大比例跟我們說服孩子,希望他們可以接受閱讀很重要的理由一致。但是長年推動的結果,總是形成互不相讓的拔河,或是將閱讀包裝的很美好有趣,但換來的是活動或教學形式不有趣,學生就興趣缺缺。這長年的對立狀態,在我的觀察,並不是孩子不喜歡閱讀,而是孩子通常不喜歡我們給他們讀的東西。許多時候我發現孩子在閱讀他喜歡的內容,例如電玩攻略本那樣複雜的文本,滿滿的人物數據、招式名稱、圖表分析、攻略路徑,卻一點困難都沒有,而且津津有味,欲罷不能。或者他們讀輕小說,那超乎年齡又原始的情境與人物情節,是那樣投入,一本接一本──我自己都沒有那樣的閱讀狂熱。更別提在網路上長時間的瀏覽與朋友對話。孩子真的不閱讀嗎?會不會其實是我們活在自己想像的美好閱讀情境中,而他們才是鮮活生猛的真實閱讀?或許,是我們忘記了我們是如何開始閱讀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為「喜歡上閱讀」才開始閱讀,我自己的經驗不是如此。我是因為喜歡上故事,為了再次經歷故事,才閱讀。每個人喜歡上的東西不一樣,為了更接近或更了解,甚至只是想再次經歷,所以藉由閱讀幫助我們靠近自己喜歡的事物。時間久了,閱讀才成為長久相伴的能力工具。

如果你問我喜歡閱讀嗎?我老實說,我喜歡的是閱讀帶給我的收穫,而不是閱讀本身。
我另外也觀察到,閱讀在不同人身上產生作用所衍生的問題是:「如果不喜歡閱讀的話,還需不需要閱讀?」。

以往推動閱讀教育,似乎將「讓孩子喜歡閱讀」視為重要的目標,我們一直基於這個目標,試圖去告訴孩子「你應該閱讀」,而且希望孩子能夠「喜歡上閱讀」。弔詭的是,越是強調「喜歡」為目標,就越會被孩子以「不喜歡」為理由拒絕。事實上,我們是可以不喜歡閱讀的,但是我們無法迴避,我們需要透過閱讀為生活帶來改變。

我有一些朋友,而且是非常高端的管理者,他們每天有很多工作上的內容需要大量閱讀與分析,例如產業報告、趨勢分析。他們都非常善於閱讀,他們也幾乎一致認為,就閱讀這件事來說,沒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分別,因為那就是每天要用的能力。不過對閱讀內容的選擇,當然就各自的偏好了。我們耗費很多時間和孩子在喜歡與不喜歡之間拔河。可是閱讀的重要性不在於應該喜歡或可以不喜歡,而是生存必須擁有的能力,應該具備的素養。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你無法拒絕資訊,不能拒絕文字,當你在生活中被這些訊息包圍時,本來就應該具備閱讀與理解的能力。回到現在的教學現場,為什麼教育部一○八的新課綱裡要特別提出孩子要有閱讀素養,因為那就是生活的基本能力。如果連這個基本能力都不具備,面對這麼多元而龐大的資訊,孩子將無法判斷,也無法為他自己的發展使上勁,更無法深入參與這個社會。

閱讀是不是真的美好?如果從行為來看,閱讀真是一個孤獨的行為啊!但是許多人包括我都有過在閱讀中的高峰經驗,那是因為我們進入了閱讀中的世界,例如我讀劉欣慈的《三體》、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榮格的自傳,在閱讀的那段時間裡,似乎時間消失了,我不存在了。我很肯定閱讀中有美好的經驗,臉書上朋友的分享看來也是如此。不過你是否發現,每位留言的人都沒有提到他讀哪一本書,如果把書也一併分享出來,想必不同類型的書又會引發喜歡與不喜歡的選擇。

最後,如果要我回答「閱讀是什麼?」,我認為,閱讀是一個重要的工具,無關乎喜歡不喜歡,每一個人都需要有能力使用這工具。至於這工具要用來探究世界,娛樂自己,發展個人或參與社會,都有其個別當下的需要。孩子是否擁有閱讀的工具,會不會用,可以創造什麼結果,才是我關心的事。期待我們的閱讀教育,成為讓孩子能掌握閱讀工具的教育。相信當他發現這工具可以為他帶好處,他就會喜歡並且珍惜它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