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
德國柏林,一九三八
乓! 砰!
約瑟.藍道(Josef Landau)從床上彈起,一顆心撲通撲通猛跳。那聲音聽來像是有人踹開了前門。是做夢嗎?
黑暗中,約瑟豎起耳朵聽著。他還不習慣這裡的各種聲音。他和家人不久前才搬進這間較小的公寓,因為納粹說,他的父親是猶太人,不准從事律師工作,在那之後,他們就負擔不起之前住的地方了。
在房間另一角,約瑟的妹妹露絲還熟睡著。約瑟試著放鬆心情。他想,或許只是惡夢。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傳來,房外的那片漆黑中有東西在移動。
屋裡有人!
約瑟爬回床上,雙眼直瞪著前方。他聽到隔壁房間傳來砸東西的聲響──啪! 露絲驚醒,嚇得直尖叫,聲音中盡是莫名的不安與恐懼。畢竟她才六歲。
「媽媽!」約瑟大聲呼喊,「爸爸!」
兩個高聳的人影衝進房間。周圍的空氣似乎開始劈啪碎裂,就像收音機裡的靜電干擾聲。約瑟想躲到床角,但昏暗中一雙手抓住他,企圖拉他。他大聲尖叫,聲音比妹妹的還要大,淹沒了妹妹的叫聲。他驚慌的踢動雙腿、揮舞雙手,但是其中一個黑影抓起他的腳踝,使他趴倒在床上,並將他拖下床。約瑟奮力扣住床單,但對方的手強而有力。約瑟嚇到尿了出來,溫熱的尿液浸溼了他的睡衣。
「不! 不要!」約瑟聲嘶力竭狂吼。
兩個黑影將他丟到地板上,另一個黑影則一把抓起露絲的頭髮並掌摑她。
「安靜!」黑影人大吼。他將露絲拋到約瑟身旁的地板上。這舉動把露絲嚇呆了,不敢再發出半點聲音。但是沒一會兒,她又開始號啕大哭,哭得比之前更加大聲。
「噓,露露,噓。」約瑟用雙臂環抱住露絲,輕聲懇求她。「不哭了,乖。」
一旁的黑影人則提起露絲的床,往牆壁擲去。約瑟與妹妹兩人嚇得蜷縮在地板上。砰!那張床瞬間四分五裂。黑影人又將牆上的照片扯下,拉開衣櫥抽屜,將衣服四處亂扔,還砸壞檯燈及燈泡。約瑟和露絲驚恐的緊抱住彼此,臉頰淚水淋漓。
黑影人再次抓住他們,將兩人拖進客廳,然後一把將他們抓起拋到地板上,再啪的一聲開啟頭頂上方的電燈開關。待約瑟的眼睛適應亮度後,他看見闖入他家的陌生人總共有七人,有些穿著普通的便裝:白襯衫,袖子捲起,灰色便褲,褐色毛線帽,皮革工作靴。但多數人身穿褐色上衣,佩戴納粹武裝衝鋒隊的紅色十字臂章,也就是希特勒的「衝鋒隊」。
約瑟的父母也在客廳裡,就躺在褐衣人腳邊的地板上。
「約瑟! 露絲!」媽媽一看到他們立刻哭喊,並往孩子們的方向撲過去,但是一名納粹一把抓住她的睡袍,把她拉了回來。
「艾倫.藍道,」一個褐衣人對約瑟的父親說,「你無視一九三三年通過的『公職回復法案』,猶太人禁止擔任律師工作這個事實,還繼續執業。因為你犯下危害德國人民的罪行,你將接受保護管束。」
約瑟神色慌張的看著爸爸。
「這完全是一場誤會。」約瑟的父親說,「請你給我機會解釋──」
褐衣人無視約瑟父親的說詞,對另一名納粹點了個頭示意,兩名納粹遂將他壓倒在地,把他拖向大門。
「不!」約瑟哭喊。他必須做些什麼才行。他站起身來,拉住其中一個拖著父親的人的手臂,試圖將手扯開。另外兩個人立刻用力把約瑟拉走,並牢牢抱住他,讓他無法抵抗。
負責指揮的褐衣人大笑。「你們看他!」他指著約瑟睡衣上的水漬,「這傢伙嚇到尿褲子了!」
納粹們聽了狂笑。約瑟覺得好丟臉,臉頰瞬間漲紅,他在褐衣人的臂彎裡拚命掙扎。「我就快是大人了,」約瑟對他們說,「再六個月又十一天,我就是個大人了!」
納粹又縱聲大笑。「六個月又十一天! 他還會算數呢!」褐衣人口氣突然轉為嚴肅, 「那我看,我們差不多也該把你抓去集中營了,和你爸爸一起去。」
「不!」媽媽大聲哭喊,「不,我兒子才十二歲,他還只是個小孩哪! 拜託你們,不要!」
露絲抱住約瑟的腿號啕大哭。「不可以帶走他,不可以!」
吵鬧聲惹得褐衣人一臉不悅,他不屑的對那個拖著艾倫.藍道的人揮手示意。在媽媽的啜泣聲及露絲的哭號聲下,約瑟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把爸爸拖出去。
褐衣人轉頭對約瑟說:「別那麼快長大啊,孩子。我們很快就會找上你了!」
納粹搗毀了家具,砸碎盤子,扯破窗簾,然後一如他們出現時那樣旋風般離開。跪在房間中央的約瑟、妹妹和媽媽三人緊緊抱在一起。最後,當眼淚都流乾後,瑞秋.藍道帶孩子回她的房間,三人一起把床推回原位,然後她緊抱著約瑟及露絲,直到天亮。
接下來幾天,約瑟得知,那天晚上,他們家並不是唯一遭受納粹襲擊的家庭。德國全境的猶太住家、商店和教堂都遭到納粹破壞,上萬名猶太男性遭到逮捕,送往集中營。他們稱這事件為「碎玻璃之夜」。納粹對這事件並無發布任何文字聲明,但是他們傳達出的訊息很清楚:德國容不下約瑟和他的家人。但是約瑟和媽媽及妹妹也沒辨法到其他地方去。爸爸不在,他們還不能離開。
約瑟的母親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往來一個個政府機關,努力尋找丈夫的下落,想救他出來。但是沒有人告訴她關於丈夫的消息。約瑟也開始感到絕望,也許他再也見不到爸爸了。
就在約瑟的父親被帶走的六個月之後,他們接到一通電報。是爸爸發的電報!他從一個叫作達豪的集中營被釋放出來了,條件是,他必須在十四天內離開這個國家。
約瑟不想離開。德國是他的家。況且,他們又能去哪兒? 到了其他地方他們要如何生活?但是這已經是納粹第二次叫他們滾出德國了,藍道一家人可不想傻傻在那裡等待,看納粹接下來會如何處置他們。
依莎貝爾
古巴哈瓦那城外,一九九四
一隻瘦骨嶙峋的小花貓躲在煤渣磚砌的粉色房屋下方,依莎貝爾.費南德茲(Isabel Fernandez)不用兩下子就用手上的食物把牠引出來。小貓跟其他古巴人一樣餓了很久,肚子的需要勝過了心裡的懼怕。
這隻貓非常小,只吃得下豆子類的食物。牠的小肚子發出像外置馬達那樣的咕嚕咕嚕聲,為了吃依莎貝爾手上的食物,整顆頭直往依莎貝爾的掌心裡鑽。
「沒人看上你,對吧,小喵咪?」依莎貝爾說。貓咪身上的毛雜亂乾澀,撫摸牠時還摸得到皮下的骨頭。依莎貝爾意識到,小貓和她的處境沒什麼兩樣:又瘦又餓,很需要洗個澡。依莎貝爾十一歲,手長腳長,古銅色的臉龐布滿雀斑,濃密的黑髮因為酷暑剪得極短並塞在耳後。她光著腳丫,穿著坦克背心及短褲,一如往常。
小貓吞下剩下的最後一點豆子,可憐的喵嗚了一聲。依莎貝爾真心希望還有其他食物可以給這隻小貓咪吃,但是這點食物已經超出她的能力所及了。她自己的午餐都不比這些多,也不過就是一些豆子和一小坨白米飯。在依莎貝爾還小的時候,政府還會發送附了食物券的食物配給手冊,但是在一九八九年,蘇聯解體後,古巴局勢一夕間盪到谷底。古巴和過去的蘇聯一樣,是共產主義國家,幾十年來蘇聯一直用市價十一倍的價格向古巴購買蔗糖,並免費運送食物、汽油和藥品到這座島國。但是當蘇聯離開,古巴也同時失去了強大的支援。古巴的多數農家只種植甘蔗,當不再有人付數倍的價錢購買蔗糖後,農田也隨之荒廢乾旱,蔗糖精煉廠關閉,許多人失去工作。沒有蘇聯的汽油,曳引機無法操作,農田變不出食物,沒有額外的食物,古巴人就開始挨餓,所有牛隻、豬隻及羊都被宰殺並吃下肚。人們甚至闖入哈瓦那動物園,吃掉園裡的動物,其他像這隻小貓一樣的貓咪們最後都淪為盤中飧。
不過,卻沒有人要吃這隻小貓。依莎貝爾小聲說:「你是我們之間的小祕密。」
「嘿,依莎貝爾!」是伊萬,依莎貝爾嚇了一跳,小貓也一溜煙鑽進房屋底下。
伊萬比依莎貝爾大一歲,住在隔壁。就依莎貝爾有記憶以來,他們一直是朋友。伊萬的膚色比依莎貝爾白一些,留著一頭捲髮。他穿著涼鞋、短褲,領尖有鈕釦的短袖上衣,還戴了一頂帽子,上面繡了一個花俏的英文字母I,那是哈瓦那棒球隊工業隊(Industriales)的標識。他長大後想成為職業棒球員,而且他的確夠格,這對他來說並不是個太瘋狂的夢想。
伊萬蹲在依莎貝爾身旁的沙地上。「你看! 我在海灘上找到一些死魚,可以給貓咪吃。」魚腥味讓依莎貝爾直往後躲,但是小貓一聞到味道馬上跑回來,飢腸轆轆的吃著伊萬手上的魚。
「牠需要一個名字。」伊萬說習慣替所有東西取名字──在鎮上到處亂跑的流浪狗、他的腳踏車,就連他的棒球手套,他都要取名字。「喬治怎麼樣?或是哈維爾?還是拉薩羅?」
「那些都是男生的名字。」依莎貝爾說。
「是啊,都是獅子隊的球員。牠是一隻小獅子啊!」獅子是工業隊的暱稱。
「伊萬。」伊萬的父親在隔壁叫他,「你過來牛棚這邊幫我一下。」
伊萬立刻起身。「我得走了。我們要蓋……一間狗屋。」一說完就跑了。依莎貝爾搖搖頭。伊萬還以為自己耍了點小聰明,但是依莎貝爾完全知道伊萬和他爸爸在牛棚裡蓋什麼,根本不是狗屋,是一艘船。一艘要偷渡到美國的船。
依莎貝爾很擔心卡斯蒂洛家的人會被逮捕。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總理不允許任何人離開這個國家,尤其不准去美國,也就是古巴人口裡說的『北方』。如果試圖乘船偷渡被逮到,鐵定會被卡斯楚關進牢裡。
依莎貝爾之所以知道,是因為她爸爸之前就是這麼做,被判入監服刑一年。
依莎貝爾注意到爸爸要跟外公進城排隊領食物了。她趕緊把小貓抱回屋子下方,跑進去拿她的小喇叭。依莎貝爾很喜歡跟著爸爸進城,站在哈瓦那街頭吹小喇叭賺錢。錢並不多。不是因為她吹得不好,就像她媽媽常說的,依莎貝爾連天空中的烏雲都可以吹走。她演奏時,常有路人停下來聽,還為她鼓掌、用腳幫忙打拍子。但是有能力可以賞她幾塊錢的只有遊客──從加拿大或歐洲或墨西哥來的觀光客。自蘇聯解體後,多數古巴人手中握有的貨幣只剩下領取配給食物時蓋了章的小冊子,不過手冊一點價值也沒有, 因為不管你有沒有手冊,市面上流通的食物根本不夠吃。
依莎貝爾趕上爸爸和外公,然後和他們在海濱大道馬雷孔分道揚鑣,也就是沿著哈瓦那港海堤綿延的那條公路。道路旁是一區又一區的綠色、黃色、粉紅色、粉藍色的住家及商店,油漆斑駁,建築殘破老舊,盡是歲月的刻印,但是在依莎貝爾看來,依舊十分華麗。她站在寬闊的海濱人行道上,從那裡看下去,整座哈瓦那好像展示品。母親們用背巾背著嬰孩,情侶們在棕櫚樹下親吻,街頭藝人用吉他和鼓演奏著倫巴舞曲,男孩輪番跳入海水中,遊客們拍著照片。這裡是整座城市中依莎貝爾最喜歡的地方了。
依莎貝爾把一頂破舊的棒球帽放到地上,再把小喇叭放到脣邊,看看會不會有遊客願意為她的演奏付一塊錢。她吹起小喇叭,用手指按出她所熟悉的音符。那是一首她很喜歡的騷莎舞曲,但是這一次她的耳朵越過音樂傾聽;越過海濱大道上嘈雜的車水馬龍;越過路人的說話聲;越過身後拍打著海堤的海浪聲。
她聽著音樂底下的響棒節奏,那隱藏在古巴音樂裡的神祕節拍。除了她以外似乎每個人都聽得到這個節拍,那是一種不尋常的韻律,覆蓋在正常節拍之上,就像皮膚底下的心跳。她努力傾聽,她之前從沒聽過那個節奏,從沒感受過,但此刻她聽見了,她專心聆聽,試著在自己的音樂裡聽見古巴的心跳。
但她聽見的反而是敲碎玻璃的聲音。
馬默
敘利亞阿勒坡,二○一五
馬默.比夏拉(Mahmoud Bishara)隱形了,正合他意。隱形是他生存的方法。
當然他不是真的隱形。實際看一下馬默,稍微瞥一眼他用連帽上衣包覆的臉,你看到的會是一個鼻梁堅挺、濃眉、黑髮、蓄平頭的十二歲少年,即使糧食短缺,他仍有著結實體型,肩膀寬闊有肌肉。但是馬默努力隱藏他的身形及臉龐,好順利躲過雷達的偵測。不時有人葬身在戰鬥機的飛彈之下,稍不注意也有可能會被士兵的火箭發射器射中。就算走在路上,只要被敘利亞政府軍注意到,或是被對立的反抗軍發現,都只會招惹麻煩。
馬默坐在教室的中間一排,在那個位子老師不會叫他。桌子很寬,每張桌子幾乎夠三個學生共用,馬默坐在兩個男孩中間,一個叫阿貝德,另一個叫內達爾。
阿貝德和內達爾跟他並不是朋友。馬默沒有任何朋友。
這樣比較容易保持隱形,不受注意。
一位老師在大堂搖著手搖鈴來回走著。馬默收拾好背包,立刻跑去找弟弟瓦利。
瓦利今年十歲,比馬默低兩個年級。他也把一頭黑髮理成平頭,但是他的外型比較像他們的母親,窄肩,細眉,鼻子較扁平,耳朵較大。以他的頭的比例來說,他的牙齒過大,當他露齒微笑時,看起來就像卡通裡的松鼠。不過瓦利不太常笑就是了。馬默幾乎想不起來最後一次看到弟弟笑和哭,或表現出其他任何情緒是什麼時候。
戰爭使得馬默情緒緊繃、焦慮、猜疑,也把弟弟變成了一個沒有情緒的機器人。
他們住的公寓並不遠,不過馬默每天都會帶著瓦利繞不同的路回家。有時候抄後巷,因為街頭會有真主黨戰士,他們是反對派隨時鎖定的目標。炸彈轟炸過的建築物也不錯,馬默和瓦利可以躲在扭曲變形的金屬堆及殘破的水泥堆裡不被看見,就算頭頂上有炮彈呼嘯而過,也不用擔心突然有牆倒塌。不過,如果有飛機投擲桶裝炸彈,牆就變得很重要了。桶裝炸彈裡裝滿了鐵釘和金屬碎片,如果周圍沒有牆可以躲避,就會被炸得血肉模糊。之前這裡不是這樣的。四年前,他們的故鄉阿勒坡一直是敘利亞最閃耀、最先進的第一大城,有著中東明珠的美譽。馬默記得,這裡曾經有霓虹燈閃爍的購物中心、燈火耀眼的摩天大樓,還有足球場、電影院、博物館。阿勒坡是一座擁有歷史的城市──很長的歷史。位於市中心的阿勒坡古城,興建於十二世紀,八千年前這一區就有人居住了。生長在阿勒坡這座城市隨時驚奇不斷。
直到二○一一年,「阿拉伯之春」降臨敘利亞,才變得人事全非。
當時人們對這個事件並沒有這樣的稱呼。沒有人知道這股革命的浪潮會席捲中東, 甚至推翻獨裁政權,並引發內戰。他們從電視、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貼文中所得知的訊息,就只是突尼西亞、利比亞及葉門人民在街上暴動,每個國家都紛紛站出來,大聲說:「夠了!」隨後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爆發類似運動,最後,阿拉伯之春也來到了敘利亞。
但是敘利亞人都知道上街頭抗爭是很危險的。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兩次「獲選」連任,就是因為其他人根本沒有對抗他的餘地。阿薩德剷除了任何反對他的人。人民都很擔心,當阿拉伯之春橫掃敘利亞,不知道阿薩德會做出什麼事來。有一句古老的阿拉伯諺語是這麼說的:「關上門不讓風颳進來,日子才安寧。」這正是他們所做的事。當中東其他國家騷動不安時,敘利亞人則關起門來靜觀其變。
但是他們的門關得不夠緊! 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一名男性因為反阿薩德,被判入獄坐牢。在敘利亞西南部的德拉市,有一群孩子因為在學校牆上寫了反阿薩德的標語,遭到警察逮捕與虐待。全國瞬間陷入瘋狂。成千上萬的人民湧入街頭,要求釋放政治犯、還給人民更多的自由。接下來的一個月,阿薩德派遣士兵討伐抗議者,將坦克及轟炸機轉向自己的人民,自此之後,馬默及瓦利,還有其他敘利亞人民觸目所及就只有戰爭。
馬默及瓦利轉身進入一條瓦礫比之前更多的陌生小巷,然後突然止步。在他們眼前,有兩個男孩把另一個男孩壓在殘垣上,想搶走他手上的一袋麵包。
馬默把瓦利拉到一輛燒毀的車子後頭,心臟撲通撲通猛跳。這類的事件最近在阿勒坡天天上演,因為要在城裡取得食物愈來愈難。但是這個場景卻讓馬默陷入了另一段回憶中,是發生在戰爭剛開始後的一段回憶。
德國柏林,一九三八
乓! 砰!
約瑟.藍道(Josef Landau)從床上彈起,一顆心撲通撲通猛跳。那聲音聽來像是有人踹開了前門。是做夢嗎?
黑暗中,約瑟豎起耳朵聽著。他還不習慣這裡的各種聲音。他和家人不久前才搬進這間較小的公寓,因為納粹說,他的父親是猶太人,不准從事律師工作,在那之後,他們就負擔不起之前住的地方了。
在房間另一角,約瑟的妹妹露絲還熟睡著。約瑟試著放鬆心情。他想,或許只是惡夢。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傳來,房外的那片漆黑中有東西在移動。
屋裡有人!
約瑟爬回床上,雙眼直瞪著前方。他聽到隔壁房間傳來砸東西的聲響──啪! 露絲驚醒,嚇得直尖叫,聲音中盡是莫名的不安與恐懼。畢竟她才六歲。
「媽媽!」約瑟大聲呼喊,「爸爸!」
兩個高聳的人影衝進房間。周圍的空氣似乎開始劈啪碎裂,就像收音機裡的靜電干擾聲。約瑟想躲到床角,但昏暗中一雙手抓住他,企圖拉他。他大聲尖叫,聲音比妹妹的還要大,淹沒了妹妹的叫聲。他驚慌的踢動雙腿、揮舞雙手,但是其中一個黑影抓起他的腳踝,使他趴倒在床上,並將他拖下床。約瑟奮力扣住床單,但對方的手強而有力。約瑟嚇到尿了出來,溫熱的尿液浸溼了他的睡衣。
「不! 不要!」約瑟聲嘶力竭狂吼。
兩個黑影將他丟到地板上,另一個黑影則一把抓起露絲的頭髮並掌摑她。
「安靜!」黑影人大吼。他將露絲拋到約瑟身旁的地板上。這舉動把露絲嚇呆了,不敢再發出半點聲音。但是沒一會兒,她又開始號啕大哭,哭得比之前更加大聲。
「噓,露露,噓。」約瑟用雙臂環抱住露絲,輕聲懇求她。「不哭了,乖。」
一旁的黑影人則提起露絲的床,往牆壁擲去。約瑟與妹妹兩人嚇得蜷縮在地板上。砰!那張床瞬間四分五裂。黑影人又將牆上的照片扯下,拉開衣櫥抽屜,將衣服四處亂扔,還砸壞檯燈及燈泡。約瑟和露絲驚恐的緊抱住彼此,臉頰淚水淋漓。
黑影人再次抓住他們,將兩人拖進客廳,然後一把將他們抓起拋到地板上,再啪的一聲開啟頭頂上方的電燈開關。待約瑟的眼睛適應亮度後,他看見闖入他家的陌生人總共有七人,有些穿著普通的便裝:白襯衫,袖子捲起,灰色便褲,褐色毛線帽,皮革工作靴。但多數人身穿褐色上衣,佩戴納粹武裝衝鋒隊的紅色十字臂章,也就是希特勒的「衝鋒隊」。
約瑟的父母也在客廳裡,就躺在褐衣人腳邊的地板上。
「約瑟! 露絲!」媽媽一看到他們立刻哭喊,並往孩子們的方向撲過去,但是一名納粹一把抓住她的睡袍,把她拉了回來。
「艾倫.藍道,」一個褐衣人對約瑟的父親說,「你無視一九三三年通過的『公職回復法案』,猶太人禁止擔任律師工作這個事實,還繼續執業。因為你犯下危害德國人民的罪行,你將接受保護管束。」
約瑟神色慌張的看著爸爸。
「這完全是一場誤會。」約瑟的父親說,「請你給我機會解釋──」
褐衣人無視約瑟父親的說詞,對另一名納粹點了個頭示意,兩名納粹遂將他壓倒在地,把他拖向大門。
「不!」約瑟哭喊。他必須做些什麼才行。他站起身來,拉住其中一個拖著父親的人的手臂,試圖將手扯開。另外兩個人立刻用力把約瑟拉走,並牢牢抱住他,讓他無法抵抗。
負責指揮的褐衣人大笑。「你們看他!」他指著約瑟睡衣上的水漬,「這傢伙嚇到尿褲子了!」
納粹們聽了狂笑。約瑟覺得好丟臉,臉頰瞬間漲紅,他在褐衣人的臂彎裡拚命掙扎。「我就快是大人了,」約瑟對他們說,「再六個月又十一天,我就是個大人了!」
納粹又縱聲大笑。「六個月又十一天! 他還會算數呢!」褐衣人口氣突然轉為嚴肅, 「那我看,我們差不多也該把你抓去集中營了,和你爸爸一起去。」
「不!」媽媽大聲哭喊,「不,我兒子才十二歲,他還只是個小孩哪! 拜託你們,不要!」
露絲抱住約瑟的腿號啕大哭。「不可以帶走他,不可以!」
吵鬧聲惹得褐衣人一臉不悅,他不屑的對那個拖著艾倫.藍道的人揮手示意。在媽媽的啜泣聲及露絲的哭號聲下,約瑟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把爸爸拖出去。
褐衣人轉頭對約瑟說:「別那麼快長大啊,孩子。我們很快就會找上你了!」
納粹搗毀了家具,砸碎盤子,扯破窗簾,然後一如他們出現時那樣旋風般離開。跪在房間中央的約瑟、妹妹和媽媽三人緊緊抱在一起。最後,當眼淚都流乾後,瑞秋.藍道帶孩子回她的房間,三人一起把床推回原位,然後她緊抱著約瑟及露絲,直到天亮。
接下來幾天,約瑟得知,那天晚上,他們家並不是唯一遭受納粹襲擊的家庭。德國全境的猶太住家、商店和教堂都遭到納粹破壞,上萬名猶太男性遭到逮捕,送往集中營。他們稱這事件為「碎玻璃之夜」。納粹對這事件並無發布任何文字聲明,但是他們傳達出的訊息很清楚:德國容不下約瑟和他的家人。但是約瑟和媽媽及妹妹也沒辨法到其他地方去。爸爸不在,他們還不能離開。
約瑟的母親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往來一個個政府機關,努力尋找丈夫的下落,想救他出來。但是沒有人告訴她關於丈夫的消息。約瑟也開始感到絕望,也許他再也見不到爸爸了。
就在約瑟的父親被帶走的六個月之後,他們接到一通電報。是爸爸發的電報!他從一個叫作達豪的集中營被釋放出來了,條件是,他必須在十四天內離開這個國家。
約瑟不想離開。德國是他的家。況且,他們又能去哪兒? 到了其他地方他們要如何生活?但是這已經是納粹第二次叫他們滾出德國了,藍道一家人可不想傻傻在那裡等待,看納粹接下來會如何處置他們。
依莎貝爾
古巴哈瓦那城外,一九九四
一隻瘦骨嶙峋的小花貓躲在煤渣磚砌的粉色房屋下方,依莎貝爾.費南德茲(Isabel Fernandez)不用兩下子就用手上的食物把牠引出來。小貓跟其他古巴人一樣餓了很久,肚子的需要勝過了心裡的懼怕。
這隻貓非常小,只吃得下豆子類的食物。牠的小肚子發出像外置馬達那樣的咕嚕咕嚕聲,為了吃依莎貝爾手上的食物,整顆頭直往依莎貝爾的掌心裡鑽。
「沒人看上你,對吧,小喵咪?」依莎貝爾說。貓咪身上的毛雜亂乾澀,撫摸牠時還摸得到皮下的骨頭。依莎貝爾意識到,小貓和她的處境沒什麼兩樣:又瘦又餓,很需要洗個澡。依莎貝爾十一歲,手長腳長,古銅色的臉龐布滿雀斑,濃密的黑髮因為酷暑剪得極短並塞在耳後。她光著腳丫,穿著坦克背心及短褲,一如往常。
小貓吞下剩下的最後一點豆子,可憐的喵嗚了一聲。依莎貝爾真心希望還有其他食物可以給這隻小貓咪吃,但是這點食物已經超出她的能力所及了。她自己的午餐都不比這些多,也不過就是一些豆子和一小坨白米飯。在依莎貝爾還小的時候,政府還會發送附了食物券的食物配給手冊,但是在一九八九年,蘇聯解體後,古巴局勢一夕間盪到谷底。古巴和過去的蘇聯一樣,是共產主義國家,幾十年來蘇聯一直用市價十一倍的價格向古巴購買蔗糖,並免費運送食物、汽油和藥品到這座島國。但是當蘇聯離開,古巴也同時失去了強大的支援。古巴的多數農家只種植甘蔗,當不再有人付數倍的價錢購買蔗糖後,農田也隨之荒廢乾旱,蔗糖精煉廠關閉,許多人失去工作。沒有蘇聯的汽油,曳引機無法操作,農田變不出食物,沒有額外的食物,古巴人就開始挨餓,所有牛隻、豬隻及羊都被宰殺並吃下肚。人們甚至闖入哈瓦那動物園,吃掉園裡的動物,其他像這隻小貓一樣的貓咪們最後都淪為盤中飧。
不過,卻沒有人要吃這隻小貓。依莎貝爾小聲說:「你是我們之間的小祕密。」
「嘿,依莎貝爾!」是伊萬,依莎貝爾嚇了一跳,小貓也一溜煙鑽進房屋底下。
伊萬比依莎貝爾大一歲,住在隔壁。就依莎貝爾有記憶以來,他們一直是朋友。伊萬的膚色比依莎貝爾白一些,留著一頭捲髮。他穿著涼鞋、短褲,領尖有鈕釦的短袖上衣,還戴了一頂帽子,上面繡了一個花俏的英文字母I,那是哈瓦那棒球隊工業隊(Industriales)的標識。他長大後想成為職業棒球員,而且他的確夠格,這對他來說並不是個太瘋狂的夢想。
伊萬蹲在依莎貝爾身旁的沙地上。「你看! 我在海灘上找到一些死魚,可以給貓咪吃。」魚腥味讓依莎貝爾直往後躲,但是小貓一聞到味道馬上跑回來,飢腸轆轆的吃著伊萬手上的魚。
「牠需要一個名字。」伊萬說習慣替所有東西取名字──在鎮上到處亂跑的流浪狗、他的腳踏車,就連他的棒球手套,他都要取名字。「喬治怎麼樣?或是哈維爾?還是拉薩羅?」
「那些都是男生的名字。」依莎貝爾說。
「是啊,都是獅子隊的球員。牠是一隻小獅子啊!」獅子是工業隊的暱稱。
「伊萬。」伊萬的父親在隔壁叫他,「你過來牛棚這邊幫我一下。」
伊萬立刻起身。「我得走了。我們要蓋……一間狗屋。」一說完就跑了。依莎貝爾搖搖頭。伊萬還以為自己耍了點小聰明,但是依莎貝爾完全知道伊萬和他爸爸在牛棚裡蓋什麼,根本不是狗屋,是一艘船。一艘要偷渡到美國的船。
依莎貝爾很擔心卡斯蒂洛家的人會被逮捕。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總理不允許任何人離開這個國家,尤其不准去美國,也就是古巴人口裡說的『北方』。如果試圖乘船偷渡被逮到,鐵定會被卡斯楚關進牢裡。
依莎貝爾之所以知道,是因為她爸爸之前就是這麼做,被判入監服刑一年。
依莎貝爾注意到爸爸要跟外公進城排隊領食物了。她趕緊把小貓抱回屋子下方,跑進去拿她的小喇叭。依莎貝爾很喜歡跟著爸爸進城,站在哈瓦那街頭吹小喇叭賺錢。錢並不多。不是因為她吹得不好,就像她媽媽常說的,依莎貝爾連天空中的烏雲都可以吹走。她演奏時,常有路人停下來聽,還為她鼓掌、用腳幫忙打拍子。但是有能力可以賞她幾塊錢的只有遊客──從加拿大或歐洲或墨西哥來的觀光客。自蘇聯解體後,多數古巴人手中握有的貨幣只剩下領取配給食物時蓋了章的小冊子,不過手冊一點價值也沒有, 因為不管你有沒有手冊,市面上流通的食物根本不夠吃。
依莎貝爾趕上爸爸和外公,然後和他們在海濱大道馬雷孔分道揚鑣,也就是沿著哈瓦那港海堤綿延的那條公路。道路旁是一區又一區的綠色、黃色、粉紅色、粉藍色的住家及商店,油漆斑駁,建築殘破老舊,盡是歲月的刻印,但是在依莎貝爾看來,依舊十分華麗。她站在寬闊的海濱人行道上,從那裡看下去,整座哈瓦那好像展示品。母親們用背巾背著嬰孩,情侶們在棕櫚樹下親吻,街頭藝人用吉他和鼓演奏著倫巴舞曲,男孩輪番跳入海水中,遊客們拍著照片。這裡是整座城市中依莎貝爾最喜歡的地方了。
依莎貝爾把一頂破舊的棒球帽放到地上,再把小喇叭放到脣邊,看看會不會有遊客願意為她的演奏付一塊錢。她吹起小喇叭,用手指按出她所熟悉的音符。那是一首她很喜歡的騷莎舞曲,但是這一次她的耳朵越過音樂傾聽;越過海濱大道上嘈雜的車水馬龍;越過路人的說話聲;越過身後拍打著海堤的海浪聲。
她聽著音樂底下的響棒節奏,那隱藏在古巴音樂裡的神祕節拍。除了她以外似乎每個人都聽得到這個節拍,那是一種不尋常的韻律,覆蓋在正常節拍之上,就像皮膚底下的心跳。她努力傾聽,她之前從沒聽過那個節奏,從沒感受過,但此刻她聽見了,她專心聆聽,試著在自己的音樂裡聽見古巴的心跳。
但她聽見的反而是敲碎玻璃的聲音。
馬默
敘利亞阿勒坡,二○一五
馬默.比夏拉(Mahmoud Bishara)隱形了,正合他意。隱形是他生存的方法。
當然他不是真的隱形。實際看一下馬默,稍微瞥一眼他用連帽上衣包覆的臉,你看到的會是一個鼻梁堅挺、濃眉、黑髮、蓄平頭的十二歲少年,即使糧食短缺,他仍有著結實體型,肩膀寬闊有肌肉。但是馬默努力隱藏他的身形及臉龐,好順利躲過雷達的偵測。不時有人葬身在戰鬥機的飛彈之下,稍不注意也有可能會被士兵的火箭發射器射中。就算走在路上,只要被敘利亞政府軍注意到,或是被對立的反抗軍發現,都只會招惹麻煩。
馬默坐在教室的中間一排,在那個位子老師不會叫他。桌子很寬,每張桌子幾乎夠三個學生共用,馬默坐在兩個男孩中間,一個叫阿貝德,另一個叫內達爾。
阿貝德和內達爾跟他並不是朋友。馬默沒有任何朋友。
這樣比較容易保持隱形,不受注意。
一位老師在大堂搖著手搖鈴來回走著。馬默收拾好背包,立刻跑去找弟弟瓦利。
瓦利今年十歲,比馬默低兩個年級。他也把一頭黑髮理成平頭,但是他的外型比較像他們的母親,窄肩,細眉,鼻子較扁平,耳朵較大。以他的頭的比例來說,他的牙齒過大,當他露齒微笑時,看起來就像卡通裡的松鼠。不過瓦利不太常笑就是了。馬默幾乎想不起來最後一次看到弟弟笑和哭,或表現出其他任何情緒是什麼時候。
戰爭使得馬默情緒緊繃、焦慮、猜疑,也把弟弟變成了一個沒有情緒的機器人。
他們住的公寓並不遠,不過馬默每天都會帶著瓦利繞不同的路回家。有時候抄後巷,因為街頭會有真主黨戰士,他們是反對派隨時鎖定的目標。炸彈轟炸過的建築物也不錯,馬默和瓦利可以躲在扭曲變形的金屬堆及殘破的水泥堆裡不被看見,就算頭頂上有炮彈呼嘯而過,也不用擔心突然有牆倒塌。不過,如果有飛機投擲桶裝炸彈,牆就變得很重要了。桶裝炸彈裡裝滿了鐵釘和金屬碎片,如果周圍沒有牆可以躲避,就會被炸得血肉模糊。之前這裡不是這樣的。四年前,他們的故鄉阿勒坡一直是敘利亞最閃耀、最先進的第一大城,有著中東明珠的美譽。馬默記得,這裡曾經有霓虹燈閃爍的購物中心、燈火耀眼的摩天大樓,還有足球場、電影院、博物館。阿勒坡是一座擁有歷史的城市──很長的歷史。位於市中心的阿勒坡古城,興建於十二世紀,八千年前這一區就有人居住了。生長在阿勒坡這座城市隨時驚奇不斷。
直到二○一一年,「阿拉伯之春」降臨敘利亞,才變得人事全非。
當時人們對這個事件並沒有這樣的稱呼。沒有人知道這股革命的浪潮會席捲中東, 甚至推翻獨裁政權,並引發內戰。他們從電視、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貼文中所得知的訊息,就只是突尼西亞、利比亞及葉門人民在街上暴動,每個國家都紛紛站出來,大聲說:「夠了!」隨後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爆發類似運動,最後,阿拉伯之春也來到了敘利亞。
但是敘利亞人都知道上街頭抗爭是很危險的。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兩次「獲選」連任,就是因為其他人根本沒有對抗他的餘地。阿薩德剷除了任何反對他的人。人民都很擔心,當阿拉伯之春橫掃敘利亞,不知道阿薩德會做出什麼事來。有一句古老的阿拉伯諺語是這麼說的:「關上門不讓風颳進來,日子才安寧。」這正是他們所做的事。當中東其他國家騷動不安時,敘利亞人則關起門來靜觀其變。
但是他們的門關得不夠緊! 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一名男性因為反阿薩德,被判入獄坐牢。在敘利亞西南部的德拉市,有一群孩子因為在學校牆上寫了反阿薩德的標語,遭到警察逮捕與虐待。全國瞬間陷入瘋狂。成千上萬的人民湧入街頭,要求釋放政治犯、還給人民更多的自由。接下來的一個月,阿薩德派遣士兵討伐抗議者,將坦克及轟炸機轉向自己的人民,自此之後,馬默及瓦利,還有其他敘利亞人民觸目所及就只有戰爭。
馬默及瓦利轉身進入一條瓦礫比之前更多的陌生小巷,然後突然止步。在他們眼前,有兩個男孩把另一個男孩壓在殘垣上,想搶走他手上的一袋麵包。
馬默把瓦利拉到一輛燒毀的車子後頭,心臟撲通撲通猛跳。這類的事件最近在阿勒坡天天上演,因為要在城裡取得食物愈來愈難。但是這個場景卻讓馬默陷入了另一段回憶中,是發生在戰爭剛開始後的一段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