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文試閱】
情緒的正向流動
 
我在許多的場合講過,我曾經是個吼爸。在兒子四歲之前,只要他犯了錯,一開始我會好好規勸,但是情緒累積到受不了的時候,我就會大吼喝止。
在當時,我認為孩子錯了就應該要處罰,況且,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又沒有變壞,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對孩子呢?
有一次,我因為出門快要遲到,心裡很是著急,又看到兒子坐在地上,哭鬧狂說「不要」的模樣,心中的一把火整個燃燒;我走上前去,站在兒子的跟前,低頭俯視著他,用凶狠的表情,直接對著他大吼了。
瞬間的爆炸,讓心中的火不斷蔓延,接著我把他扛進廁所裡,繼續斥責,直到內心較為降溫之後才停止。待我稍微冷靜之後,看到我那三歲多的兒子嬌小的身軀站在我眼前,立正站好、低著頭、微微發抖、不斷搓手、不敢抬頭的模樣。
我叫了聲他的名字,只見到抬起頭的兒子,望著我的眼神滿是害怕、恐懼與不安。我後悔了,此時,心中湧出了一句改變我的話:「明明我是這麼的愛他,為什麼要讓他如此怕我呢?」
我也疑惑了,這對我來說是內心與思維的矛盾。我在打罵教育的社會氛圍裡長大,我曾被對待的一切,在我成為爸爸後形成了某種內建功能。在我的認知上,罵是在管他、吼是在教他;要讓孩子感到害怕,他才會得到教訓……如果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我的內心卻陷入深深的後悔呢?
況且,害怕就是恐懼,用恐懼來教導孩子,真的能讓他變好嗎?亦或是,他的「變好」只是在我的面前偽裝,背地裡卻是另外的模樣呢?我希望孩子不要再害怕與恐懼我;我希望孩子在我的面前能夠展露最如實的他;我希望孩子能夠感受到我對他的愛,即便是在教養的當下。
不過,即便有了這樣的願景,我卻依然感到茫然,畢竟跟我在成長中所體驗到的教養方式是不同的。為了從零開始學習,做一個跟以往不同的爸爸、一個願意表達愛的爸爸,我開始閱讀教養書、聆聽講座、參加工作坊。這一切的改變,不僅僅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我,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爸媽是孩子學習情緒的鏡子
 
學習得越多,越是了解內在情緒之後,我才明白,當初自己對兒子的罵與吼,是因為孩子的事情讓我的內在湧出了情緒;然後,我沒能即時處理好自己情緒,直接把情緒對著孩子傾倒,對他發洩;最後,再用「管教」二字來合理化這樣的行為。
曾經在一個演講場合,有位媽媽很氣憤地說:「明明是他們(孩子)讓爸媽有了情緒,但為什麼要改的卻是大人呢?」
是的,情緒湧出的當下,來得突然,令人措手不及,自己控制不了,理智也拉不住自己。不過,如果我們想當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所操控的話,就必須要有掌握抒發情緒的選擇權,也就是擁有「讓情緒正向流動」的能力。
什麼是「正向的情緒流動」呢?有幾個如下的過程:
 
●發現自己有了情緒。
●能夠把自己的情緒控制住,不影響他人,也不以任何形式傷害自己的家人。
●當心中湧出情緒,不逃避、不壓抑,用適當的方式讓它緩緩流過。
●讓情緒漸漸地回到平靜,心情恢復穩定。
●最好還能夠了解自己有這樣的情緒的原因。
 
試著問問自己:這樣正向的情緒流動,有多少大人能夠做到呢?假使連大人都很難做到,何況是孩子呢?
 
回應前面那位媽媽的問題:明明是孩子讓爸媽有了情緒,為什麼要改的卻是大人呢?因為,爸媽正在給孩子做良好的示範。
要能夠擁有「正向的情緒流動」,是需要漫長的歷程來練習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所有的事物,只要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會有情緒產生。如果希望孩子到了成年之後,能夠具備正向的情緒流動,從自我到自律的轉換,需要的是爸媽的引導與示範。引導孩子面對情緒產生時,可以怎麼做能更好。同時,當爸媽有了情緒,以穩定的狀態來面對孩子,等於是示範給孩子看我們如何處理自身情緒。
某次跟一群朋友出遊野餐,大夥正在整理野餐墊與餐點時,突然聽到一個男性的大吼聲。轉頭一看,只見我的男性友人用手指著他四年級的兒子,以凶狠的表情大吼說:「你為什麼對你妹用吼的?難道不能好好講嗎?一定要用吼的嗎?可不可以用講的?你說!可不可以?」
全場當然是尷尬不已,但其實這個畫面微妙的地方是,這似乎呈現著「一個正在吼人的人,叫另外一個人不能吼人」。
我也遇過一位爸爸,只要孩子不乖,就用打的來處罰,說是要提醒孩子。有天,這個孩子打了弟弟,大人直接制止:「不可以打人啊,你為什麼要打弟弟?」只見孩子說:「因為弟弟不乖,我在教他。」大人連忙斥責:「弟弟只有大人才可以教,你不可以教他,所以,你不能打他。」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年幼的孩子是尚未能理解的。如果孩子能夠很清楚地區分大人與小孩的差別,就不會問出「為什麼你們都可以一直用手機,我都不行」、「為什麼你們都可以晚睡覺,我卻不行」這樣的話了——在孩子的眼中,他們在意的是「人的互動」,而非「人的身分」。
「爸媽怎麼對我,我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去對其他人」是孩子從小在與爸媽的互動中,慢慢建立起來的價值觀。假設親子之間發生衝突,大人為了停止孩子的行為而採取打罵與處罰,等於是在示範給孩子看,爸媽是如何用力量與權勢來處理衝突的。於是,孩子不旦沒能練習到情緒管理,往後面對其他的衝突,也只懂得同樣以力量與權勢去解決。
爸媽是尊重孩子的,他有了被尊重的感受,更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爸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他有了被愛的感受,更懂得如何去愛人。
爸媽提供孩子良好的情緒管理示範,他有了學習的榜樣,更懂得如何用好的情緒來應對他人。
身為爸媽的我們,管教孩子是應該的,只是,更需要有分辨的能力。分辨清楚當下所做的:
 
● 到底是在對孩子發洩情緒,還是實質上的教導?
● 孩子感受到的是我們的怒氣,還是明白為何要管教的良善之意?
● 只是讓孩子更害怕我們,還是能讓親子的關係更好呢?
 
我們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是愛自己、愛孩子的表現,也是對於親子關係的重視,更是給孩子一個良好示範的展現。
 
 
正向情緒流動的五步驟
 
用火山來比喻情緒的話,「正向的情緒流動」大致的意思是:火山內部的岩漿被觸發,正在上升,於是,火山口先冒出了一些氣體。接著,火山在旁邊開一個口,讓裡面的岩漿緩緩地流出,不對周遭造成傷害,直到內部達到平穩的狀態。
要像上述火山一樣穩定自己的情緒,需要具備以下五個能力。
 
【①覺察情緒】
覺察情緒,是穩定情緒的首要條件。要能夠覺察情緒,就需要先發現情緒湧出時的徵兆。
所謂「相由心生」,內在湧出的情緒,通常都會反映到外在。我們可以先透過外在行為的訊號,覺察到內在正在浮現的情緒,像是搓手,是否感到緊張呢?皺眉,感到是在煩惱呢?嘆氣,是否感到無奈呢?只要時常練習覺察行為與內在連動的關係,我們對於情緒的敏銳度就會跟著提升。
問問自己:當我們對孩子生氣,通常有哪些外在行為的訊號會不經意地跑來呢?注意自己的呼吸、心跳、表情、語氣、肢體動作等。以我為例,當我對孩子生氣了,我會有「瞪大眼睛」、「提高音量」、「叫孩子的全名」這三個明顯的行為。
外在行為的訊號,就像情緒火山在爆炸前所冒出的氣體。當我們意識到這些行為的發生,時常提醒自己,再不斷地練習;往後對孩子生氣了,有這些行為訊號跑出來,我們就能很快地發現,就有機會把快要噴發出來的岩漿,即時地收住。
 
【②穩住情緒】
情緒火山準備要噴發,因為有了自我覺察,稍微停了下來;但是,裡面的岩漿正在蠢蠢欲動,一個不留意,就會前功盡棄。所以,需要藉由一些方法來幫忙穩住。
我最喜歡也是最好運用的方式,就是「深呼吸」。這個深呼吸,是大力深吸,再用嘴巴緩緩輕吐——請注意,吐氣的時間要比吸氣來得長喔。
要注意的是,一邊專注於深呼吸,一邊要感受內在的波動,並且不對心中的情緒加以評判;等比較冷靜一點了,再做接下來的動作。
 
【③表達情緒】
 
面對衝突的,倘若我們不發一語,直接離開現場,孩子會覺得錯愕;撂下狠話「你等一下完蛋了」,他會更加害怕。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嘗試表達自己的情緒。
願意接納與包容孩子,不代表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沒有情緒的人。我們當然會有情緒,只是,在可控的範圍內,不帶批評與責備,也沒有威脅與碎念,只有「如實地說出當下內在的感受」:
「孩子,現在已經很晚了,你的功課還沒寫完,我真的很著急耶。」
「孩子,你剛剛的眼神與表情,讓我看了很生氣。」「老公,你說的這一番話,其實,我聽了有些受傷。」
倘若女兒因為寫功課寫到很煩躁,而用不好的口氣對我講話,我也會如實地表達:「女兒,你覺得寫功課很煩,我明白,但是,功課不是我要求的。你現在對待我的方式,就像是把氣出在我身上,其實我是很不舒服的。爸爸願意在這邊陪你,是心疼你,想看看怎麼做來加快你寫功課的速度,所以,請不要再這樣跟我講話了。」
接著,再試著提出能夠讓衝突暫停的辦法:
「爸爸現在有些生氣,我們先不說了。」
「我的心情不太好,我去房間冷靜,你就先待在這吧。」
「我實在是很難過,可不可以讓我一個人靜一靜。」
 
【④調節情緒】
 
衝突暫停之後,無論是採取離開現場、呼叫另一半、請託長輩,或是跟孩子同處一室的方式,都要先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再去照顧孩子。
如果自己的內在很混亂,依然優先處理孩子的情緒的話,那股壓抑在心中的怒火,有很大的機會因為他的任何舉動而再度引爆。畢竟,若是心中有火,很難冷靜地去看待每一件事情。唯有心中平靜,才能帶著包容。
透過自我調節,讓情緒緩緩地消退下來,等於是把內在照顧好,也等於是在火山旁開了口,讓岩漿找到安全釋放的方式,安頓好自己的內在。
調節情緒的方法有很多種,重點為是否適合自己。調節情緒的方式,大致也可分為短期、中期、長期。短期的意思是效果可以立竿見影,情緒能較快速降下來;不過,只要遇到類似的事情,再次被點燃的機率也是高的,對於自己整體的情緒穩定度幫助有限。
而中、長期的情緒調節,雖然耗費的時間比較久,情緒下降得比較慢,但是在整體的情緒穩定度上,是相對平穩的;只要持續練習,往後發生挑起情緒的事情,心情就不太容易再起波瀾——心中情緒的活火山變成休眠狀態。當然,長期的穩定效果比中期的更好。該怎麼做呢?
 
●短期:轉移注意力,比如,喝杯水、散散步、到陽台看風景、深呼吸數次。
●中期:做適合自己的運動,如跑步、健身、做瑜珈,或從事喜愛的興趣與嗜好,如聽音樂、畫畫、閱讀、烘焙等。
●長期:靜坐、冥想、自省書寫、進行3A情緒急救等。
 
只要是能降低衝突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不過,也有一些看似調節情緒的方法,其實是在逃避與忽略情緒;乍看是不生氣了,但是短暫且快速地抒壓後,可能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比如,抽菸、喝酒、賭博、打電動、暴食,以及藉由購物來安撫心情等,是值得注意與提醒自己的。
在調節情緒的當下,特別是用長期的方式,可以進行自我對話,嘗試辨識情緒、允許它與接納它,如此,可以挖掘引爆情緒的源頭、內在產生糾結的原因,藉此更加了解自己,這也是照顧自己的方式。這部分,在後面會做更詳細的說明。
 
【⑤再次溝通】
 
待自己的情緒穩定了,教育、引導孩子的工作還是要繼續,不能夠就此算了。不用害怕衝突,每一次發生衝突,只要處理得好,都是一個可以讓彼此更好的契機。
如果在溝通時,孩子依然有情緒,不要急著繼續溝通,而是陪伴他、等待他。此時,因為我們的內在是穩定的,我們有能量去承接住他的情緒。
發生衝突後,最重要的是後續的和解與溝通;唯有親子雙方的情緒是平穩的,才能夠開啟平和的對話。而再次與孩子溝通之前,可以想一想這三句話:
 
「如果先前的溝通無效,還有其他更適合我們的溝通方式嗎?」
「依照我對孩子的認識,我能怎麼跟他說,他才會比較願意聽得進去?」
「我要如何跟孩子表達,他才會感受到我對他的愛,而不是只有生氣與嘮叨呢?」
 
只要在親子的溝通上,有先嘗試想到一個方向,就會是個很好的開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