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試閱文1】

前言:繪本漫步(節錄)


一九八五年,我在日本「邂逅」了我的第一本繪本 —— 《小藍和小黃》(上誼文化,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 )。當時,我完全不知繪本是何方神聖。在這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我壓根沒想到自己會在翻開書頁的剎那,就因作者那深體孩童心理,以及再簡單不過的形式,而驚艷的笑了。

那是由一些不規則的色塊所組合成的故事。它的形式簡單到你很難再用更多的語言、文字去做描述,甚至,任何的內容重述,對它其實都是一種破壞。你只能想辦法把自己變小、變小、再變小,然後捨棄「說理的」閱讀方式,用最純粹的感覺去隨之體驗。果能如此,色塊「 little blue」和「little yellow」就會突然像被吹入活氣一般,變成了兩個真實的小孩,而他們自有法力,可以自自然然的就將你帶到一個充滿人情,卻又有著奇妙際遇的故事裡去。

經由作者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的這次「開眼」,我從此一頭栽進繪本的世界。畢竟,對童年不曾與繪本為伴的我而言,那是一個相見恨晚的美麗邂逅。我深為書中的文與圖而著迷,常常抱著一本新發現的繪本,終日讚嘆:「世間怎麼會有如此貼近孩童、既神奇又美好的書呢?」它看似短小、簡單、清新,實則饒富興味,甚至在集「美」於一身的背後,還潛藏了許許多多為大人所無法一眼看穿的「秘密」。

為了探尋繪本的秘密,我開始廣為閱讀和蒐集,另外,就是帶著這些書,一本一本的去與小孩共讀。在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所有的小孩都像「 little blue」和「little yellow」那樣,他們不須言說就可以很快的融入繪本,而且你還可以在翻頁間,看到他們隨畫面鑽動的眼神是如何的清亮與靈活。我也因而體認到,繪本中有小孩,我必須像他們那樣,用眼睛去「讀」圖,用耳朵去聽聲音,才有可能真正聆賞到一本好繪本的神髓。換句話說,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理性思維、擅於「腳踏實地」的大人而言,「繪本」就像在教我們用「第三隻眼睛」看世界一般,我們必須先捐棄屬於成人世界的那些既有成見和方式,去重拾人原有的敏銳感覺,才有可能漸次「看到」那個在綺麗中,企圖顛覆成人目的,及特意呵愛小孩的繪本世界。

我用上述的方式,讀了許多經典的繪本。而果真「無往不利」的,在這些早已跨越國界、時代,由世世代代讀者所共同篩選下來的作品中,一再的看見小孩、認識繪本⋯⋯

因「 little blue」和「 little yellow」的引介,我走進了繪本花園。而在這採花探蜜
的過程中,我常常都有目不暇給之嘆。對我而言,繪本既是一個瑰麗的世界,也是一個隱藏著兒童角度與文學內涵的世界。它不僅在形式特質上無可取代,就連它看世界的「眼神」,也是不同於其他的創作。我因為長年接觸繪本,從中發現了許多屬於兒童的特質,另外也因為它所傳遞出來的是一些有別於成人世界的價值,而屢屢被書中的小孩「顛覆」。除此之外,它和所有的文學藝術作品並無二致,它時而使人開懷,時而教人深思,雖都是短短的篇幅,卻不乏讓人百讀不厭或低迴不已的佳作。

因此我們可以說,繪本自成一個世界,它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很不一樣的遊歷空間。我行走漫步多年,除了慢慢懂得怎麼從孩子的角度 ——繪本的眼睛 —— 這個世界,也從繪本的發展脈絡中,看到了它和歷史、社會、文化的緊密牽連。那些重量級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則給了我無數「凝視」繪本的機會。且在來回凝視間,我又得以不斷的看見繪本、發現兒童。

這本書寫的既是繪本本身,也是我看繪本時的「眼神」。在長久的寫作過程中,我時時刻刻意識著那些與我打破時空,即將在書中展開對話的讀者們。你可能跟我一樣,因為長年的接觸而想要抽絲剝繭;也可能接觸未久,或於無意間發現了這片花園 ……。不管如何,我衷心希望我們都可以從閱讀身邊的那些繪本出發,然後再藉由此書,去打開我們的「繪本之眼」。但願在這尋幽訪勝的歷程中,我們都因為不同的「看見」,而對「繪本」有了不同於以往的理解。

【試閱文2】

繪本的語言(節錄)


許多大人把唸繪本給孩子聽當成是一件無聊而勞累的工作。所以當孩子央求大人唸繪本給他們聽時,大人不是以十萬火急的速度唸完,就是「偷工減料」,將之簡化成故事的「提綱摘要」。結果,孩子既無從靜下來聽那有文學味道的語言,也難以動用他的敏銳感覺,去掌握整體的表現和感受此中語言的力道和厚度。就這樣,因為大人對繪本文字的漫不經心,使孩子平白失去了聆聽文學的大好機會。

有些大人一味的把繪本當成是填塞知識、教導規範和學習認字的工具。也因此,他們大都不會好好的傳遞內容,不是自行脫離文學描述的本意予以加油添醋,就是丟下孩子讓他們自己閱讀。結果,孩子不僅無法全心欣賞到繪本那充滿顏色、聲音以及美好想像的內容,也會因為大人枯燥無味的表達或是自己詰屈聱牙的讀字,而對這樣的閱讀感到索然無味。

一本好的繪本,其文字的效果,乃大過了我們的肉眼所見。它不僅傳達出畫面的內容和「弦外之音」,也包含了語言所獨具的生命與內涵。它是一種「文學的語言」,是經過作家淘洗之後的精練口語,所以是幼兒在為語文能力奠基時,一個很好的接觸語言的管道。
繪本的語言不同於一般的文學。一般的文學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直接交流,而且是兩者之間的一種靜態流動。然而,繪本的生命,往往要經由第三者的「點化」,才能「動感十足」的傳到孩子的身體裡。而這樣的點化,包括了我們在呈現語言時的一切精華。換句話說,當大人要將書中的文字化成語言時,他除了是透過聲音表現出文學的意境和帶出聽覺上的效果外,更重要的是,他還投注了自己的情感。這情感,有他對故事的理解、詮釋和喜好程度⋯⋯等。

這對擅於聆聽的小孩來說,是最具吸引力,也最能夠引起共鳴的。因為,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往往來自於「全身的感覺」而非「大腦」,所以當他們豎起耳朵聽時,總是能夠很快的融入當時的情境,並讓自己的所有細胞隨著「有表情的聲音」起舞。也因此,他們能夠自自然然的掌握到語言的意義和美感。而這樣的經驗,就好似大人在聽音樂時的那種感受。孩子們不僅體驗到了故事的整體內容,也因為說者的表情、聲音、語調⋯⋯,而品嚐到了「如音樂般的」語言表現。

這種美好的語言經驗,可以說就是孩子日後在語言、文學的表達上能否「開花結果」的關鍵。在我的經驗當中,有不少小孩因為繪本的耳濡目染,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時會有「一鳴驚人」的表現。例如目不識丁的幼稚園兒童,可以靈活、有感情、一字不漏的把繪本故事說給大家聽。也有小孩會將繪本中的文學性表達,精準而貼切的再活用到日常的生活當中。當然,也有小孩是在不知不覺中語彙變豐富了,在語言的表達上,讓人愈見神采與力量。

可見,唸繪本給孩子聽,就好似在他們的心田撒下最美麗的語言種子一般。這些,或許都不會立竿見影。但是對小孩而言,聆聽繪本,使他們成就了一場語言的遊戲。而這種直指內心的撼動,勢必會把語言的種子帶到他們的體內,經過沈澱、發酵之後,等待在適當的時機,發出令人讚嘆的聲音。

當然,所有美的、文學的表現,都值得唸給孩子聽。但如果想要「事半功倍」,那些具有口耳相傳故事特質的優質繪本,將會是大人最好的「入門」。因為它們讀來總是情節明快,言語擲地有聲,是最能在短時間內「收服」孩子的最佳故事法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