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應用圖解教學,協助3C世代克服學習難題

在推廣圖解教學時,我始終不希望「圖解」被定義成為一種筆記的形式,而是有更多元、更完整的拓展與應用。具體來說,我認為它是一種思考方式,我們可以站在圖解思考的基礎上,延伸出表達、溝通、紀錄、簡報、創作等多元應用,而最有效的圖解,都是「為明確對象創造價值的過程」,而非為畫而畫、被動紀錄。

因此如果要我用一個圖像來表達「圖解力」,我的答案是:
它是一把鑰匙,一把幫你打開更多可能、解開更多問題的神奇鑰匙。

引起學習動機,奪回課堂專注力

1.幫助學生釐清學習目標、綜觀學習全局
從小我們常聽過一句話「想像力是我們的超能力」,長大之後發現這句話,其實不夠完整。從小學到高中長達十二年的學習中,更多孩子經歷的是「想像力是我們的限制器」,我們究竟為何而學?學生們並沒有想像力,多數孩子心裡的聲音是:「我做不到、不可能、學這個有什麼用、我為何要讀書、這作業有什麼意義。」然後我們的人生就這樣了。也許大家心想會不會太誇張?但這些困境卻是真實發生在我生命裡。
關於學習的想像,在圖解應用於教學現場的好處,我想聚焦在兩個面向來談:

(1)一張知識地圖,開啟學習的全局思維
大家有去過遊樂園、動物園的經驗嗎?每當我們來到這些場域都會先拿出地圖,快速了解有哪些重要設施、表演,然後來安排動線要怎麼走,好充分地進行體驗(為了要玩好玩滿啊!)不過有趣的是,當我們回到日常,面對學習一篇課文、一學期的科目、閱讀一本書,甚至是寫作文、做報告、設計簡報時,我們時常忘了剛剛地圖的概念。舉電玩遊戲的例子,相信大家就秒懂了,許多遊戲都會有明確的闖關地圖,裡頭會標上這主題有哪些關卡、各關卡的難度、重點任務有哪些,隨著遊戲的進行,我們還可以看到角色的成長與移動。圖解知識地圖就是要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創造以上效果。

(2)以終為始,目標引導產出學習成果
上述知識地圖的想像在於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的全貌,而以終為始的想像則是啟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們可以告訴學生為何要讀書的100個理由,可是都不如他自己想出來的一個,因此我習慣使用3O思考來做練習。
● Objective目標:為何要做這件事?想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 Output產出:我會完成、製作什麼?用什麼形式?
● Outcome成果:如果上述目標達成、我也完成產出,對我有什麼幫助?
身為教學者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善用3O思考,也能避免為產出而產出,累積了一堆學生成果,卻對於學習成效沒太大幫助,那麼特別設計模板讓同學們去做這些圖解,就是非常浪費時間的事。

2.贏得學生共鳴、互動參與的專注力
這是一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
《灌籃高手》湘北隊隊長赤木曾說:「誰能掌控籃板球,誰就能稱霸球場」套用在教學上,這句話便是「誰能掌握注意力,誰就能稱霸教學現場」,以圖解教學所帶來的優勢,我會分享以下三大面向:

(1)清晰的資訊層級,複雜的知識輕鬆秒懂
注意力缺乏原因一:資訊太多不想看
要讓課程資訊被秒懂的關鍵,在於是否有清晰的資訊層級,這也是初學圖解者會遇到的問題,我會建議掌握標題、話題組與視覺動線三大要素,然後善用資訊框架而非條例式呈現(後續章節會有更詳細的描述)。
(2)圖像創造情境,讓人投射建立共鳴
注意力缺乏原因二:資訊無聊沒有FU
人是視覺偏好的動物,尤其是跟人有關的圖像最能吸引注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與同學產生共鳴,最關鍵的就是透過情境,讓對方可以進行投射同理,進而開啟對話、促進思考,這份能力你不用教,因為從小看漫畫、圖文書長大的學生,看圖腦補的強大機制早已融入DNA中,你要做的,就是給他們大腦圖像線索,善用他們腦補的能力。
(3)群體共創,營造多元交流

注意力缺乏原因三:缺乏互動,你說你的我放空

在圖解教學過程,我時常提醒老師們,千萬不要只是自己一個人在臺上畫得很開心。對我來說老師的黑板是一個畫布,是讓學生們共同參與,把想法統整、共創,讓師生之間交流、思辨的平台,我們能透過一張張的圖解有效的聚焦大家的想法,同時也能藉此彙整班級共識與疑問。

3.抽象思考的歷程看得見,為圖文世代大腦減壓
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都是用口語表達,黑板也是用文字書寫,於是學生們必須在腦袋中思考這些資訊的類別?什麼是關鍵重點?彼此間的關係為何?於是當老師突然了個問題,學生的腦袋很有可能就產生了資訊混亂。

過往求學過程中,都是以抽象思考為主,而這件事對圖文世代的孩子來說更是超級困難!我們的大腦不是設計來思考的,而是設計來避免思考的,因為大腦是一個非常消耗能量的器官,通常都會進入自動化省電模式,因此如果要讓同學思考,我們可以透過圖解,能將抽象的想法、資訊被看見,透過動手畫圖來輔助思考,這過程可以大幅降低思考盲點、減輕大腦負擔,進而衍生出更多的創意、靈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