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曾經遇過停電嗎?面對突如其來的黑暗,是否曾讓你感到害怕、無助?
如果有一天清早醒來,睜開雙眼卻是一片黑暗,生命進入了永久的停電狀態,
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又該如何面對生活呢?
如果看不到,要如何選擇今天要穿的衣服?要怎麼走路才不會撞到東西?
出了家門,聽著車陣發出的聲響,要怎麼過馬路?
該怎麼知道要搭去上學的公車來了嗎?何時又該下車?
到了學校,又該如何閱讀課本和老師的板書?
買東西時該怎麼知道商店在哪裡、手中的鈔票是多少錢?
還可以像從前一樣在球場打球、騎腳踏車和跑步嗎?
過去你曾經在路上跟視障者擦身而過,沒有特別的在意,但如果我們嘗試去體會視障者的生活,一定能感受到「看不見」可能為生活帶來的改變。
長久以來,有許多人試著透過各種設計,協助視障者過著如一般明眼人的生活;而歷史上也有許多視障者運用他們的努力及才智,在數學、音樂、文學等方面,創造出改變世界的偉大貢獻。
現在就讓我們透過閱讀,一起走進視障朋友的世界吧!你將會發現,他們不憑眼見,依然能走出亮麗的人生。
作者的話
在歷史長廊,傾聽視障者的迴音
文│張文亮
在歷史的長廊裡,傑出 的視障者很多,除了書中敍述的幾位以外,還有法國的詩人科爾瑪(Gottlieb Pfeffel,1736-1809)、材料科學之父果夫(John Gough,1757-1825)、英國著名的社會改革家洛旭頓(Edward Rushton,1756-1814)、美國南北戰爭時的救難英雄塔布曼(Harriet Tubman,1822-1913)、澳洲的文學家阿絲頓(Lilly Aston,1873-1947)、美國野外教育的植物學家牧爾(Bill Muir,1928-1985)、荷蘭的海洋生物學家弗爾邁耶(Geerat Vermeij,1946-)等人。此外,還有許許多多傑出視障者,是我目前仍不知道的。
對我來說,了解視障者學習過程中的故事,比 知道他們日後的貢獻更為迷人。每一位視障者都有其獨特的故事,他們在過程中遭受到許多的挫折,卻用一生的時間,將每一個挫折的音符,譜成美好的樂曲。只是 在臺灣,很少有人特別撰文去介紹他們,以至於視障者的歷史典範,大家知道得很少。
不想看到社會對於視障者的無知,持續荒蕪;不想看到 視障者面對學習的困難,太早放棄;不想看到社會對視障者太多的冷漠,太少的溫情,因此過去幾年,我籌辦了視障者的野外學生態遊,擔任特殊孩童營隊的講員, 也長期地探索視障者的史料。在撰寫這本書時,我的母親癌症末期,我需要照顧她,基於自己有限的體力,只能寫作本書中的八位視障者故事。
我深深的期待,明眼人能夠了解視障者,給予他們鼓舞、耐心與機會。也願視障的孩子能夠知道,在過去有許多的視障者,不憑眼見,走出亮麗的人生。他們雖然看不見,卻讓許多人得看見。
「看不見」與「看得見」,並不是二條平行線,而是有交集,那是愛的凝結處,縛繫在雙方愛的共行。
迄今,我仍在參與視障孩童的教育,也期待更多人一起來參與。
推薦序
小小的六個點,帶來新「視界」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 尹可名
有一年,我參與炬光模範母親選拔工作,當模範母親齊聚一堂,分享照顧身心障礙孩子的心得,大家一致認為,照顧重度多重障礙者的母親最辛苦:智障者的母親擔心未來當自己老邁時,孩子該怎麼辦;聽障者的母親憂心孩子長大後就業困難,談到後來,大家都認為,視障者孩子「最可憐」,因為他們看不見五彩繽紛的世界,未來只能從事按摩、算命過生活,當然可憐!
我投入身障者的服務工作將近四十年,從未忘記當時這些母親的對話,因此在我的工作能力所及,便嘗試運用各種創意活動,協助處在「黑光世界」中的視障者,擁有一個充滿色彩的「視界」,例如我們曾經帶著視障者打籃球、看電影、看畫展、逛故宮,還曾舉辦攝影研習和比賽,讓他們在不同的「視窗」中「看見」世界。
我發現,比起語調生硬的語音報讀系統,視障者更喜歡我親自為他們朗讀書報;當沒有人為他們朗讀時,他們會獨自一人透過觸摸點字來閱讀。為了幫助視障者多讀書,我們邀請了懂得打點字的視障者志工,用布萊爾發明的「六點點字法」逐字打洞成書。因為有機會大量閱讀,有更多的視障者突破大學聯考「病殘設限」的門檻,順利考上大學;視障者的生涯發展更加多元化,有的人成為聲樂家、廣播媒體人,有的成為牧師,有的當詞曲創作家等。
顯而易見,布萊爾對於後世締造了莫大的貢獻,他為處在黑光中的視障者帶來一盞明燈,那小小的六個點,在視障者眼裡是最亮的點。
這本書文藻優美,精緻地敘述幾位視障者堅毅卓絕、令人感動的生命故事,相信將帶給更多人激勵自己──我也可以(Yes!I can!)。
此外,本書的編輯方式相當創新,運用學習單的規劃讓讀者一同參與發想,我期待看到社會大眾共同腦力激盪出更多改善視障者生活的點子!
學習跟身旁的視障者做朋友
――啟明/啟智學校前校長林麗慧
我看不見。黑色,是我眼前的全部。
但我能觸碰,我能聆聽。
在幼鳥的身上,我摸到了新生的喜悅;
在汽車的窗外,我抓到了清晨的涼風;
在妹妹的臉龐上,我撫摸到了笑容;
在奶奶的手掌裏,我感受到了溫柔。
啄木鳥的對話、海鷗的悲歌,麥穗的細語、溪水的呢喃。
在黑色的世界裡,我能觸碰、聆聽到這天地的無限可能!
——引自電影《天堂的顏色》
你曾經遇過停電嗎?面對突如其來的黑暗,是否曾讓你感到害怕、無助?
如果有一天清早醒來,睜開雙眼卻是一片黑暗,生命進入了永久的停電狀態,
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又該如何面對生活呢?
如果看不到,要如何選擇今天要穿的衣服?要怎麼走路才不會撞到東西?
出了家門,聽著車陣發出的聲響,要怎麼過馬路?
該怎麼知道要搭去上學的公車來了嗎?何時又該下車?
到了學校,又該如何閱讀課本和老師的板書?
買東西時該怎麼知道商店在哪裡、手中的鈔票是多少錢?
還可以像從前一樣在球場打球、騎腳踏車和跑步嗎?
過去你曾經在路上跟視障者擦身而過,沒有特別的在意,但如果我們嘗試去體會視障者的生活,一定能感受到「看不見」可能為生活帶來的改變。
長久以來,有許多人試著透過各種設計,協助視障者過著如一般明眼人的生活;而歷史上也有許多視障者運用他們的努力及才智,在數學、音樂、文學等方面,創造出改變世界的偉大貢獻。
現在就讓我們透過閱讀,一起走進視障朋友的世界吧!你將會發現,他們不憑眼見,依然能走出亮麗的人生。
作者的話
在歷史長廊,傾聽視障者的迴音
文│張文亮
在歷史的長廊裡,傑出 的視障者很多,除了書中敍述的幾位以外,還有法國的詩人科爾瑪(Gottlieb Pfeffel,1736-1809)、材料科學之父果夫(John Gough,1757-1825)、英國著名的社會改革家洛旭頓(Edward Rushton,1756-1814)、美國南北戰爭時的救難英雄塔布曼(Harriet Tubman,1822-1913)、澳洲的文學家阿絲頓(Lilly Aston,1873-1947)、美國野外教育的植物學家牧爾(Bill Muir,1928-1985)、荷蘭的海洋生物學家弗爾邁耶(Geerat Vermeij,1946-)等人。此外,還有許許多多傑出視障者,是我目前仍不知道的。
對我來說,了解視障者學習過程中的故事,比 知道他們日後的貢獻更為迷人。每一位視障者都有其獨特的故事,他們在過程中遭受到許多的挫折,卻用一生的時間,將每一個挫折的音符,譜成美好的樂曲。只是 在臺灣,很少有人特別撰文去介紹他們,以至於視障者的歷史典範,大家知道得很少。
不想看到社會對於視障者的無知,持續荒蕪;不想看到 視障者面對學習的困難,太早放棄;不想看到社會對視障者太多的冷漠,太少的溫情,因此過去幾年,我籌辦了視障者的野外學生態遊,擔任特殊孩童營隊的講員, 也長期地探索視障者的史料。在撰寫這本書時,我的母親癌症末期,我需要照顧她,基於自己有限的體力,只能寫作本書中的八位視障者故事。
我深深的期待,明眼人能夠了解視障者,給予他們鼓舞、耐心與機會。也願視障的孩子能夠知道,在過去有許多的視障者,不憑眼見,走出亮麗的人生。他們雖然看不見,卻讓許多人得看見。
「看不見」與「看得見」,並不是二條平行線,而是有交集,那是愛的凝結處,縛繫在雙方愛的共行。
迄今,我仍在參與視障孩童的教育,也期待更多人一起來參與。
推薦序
小小的六個點,帶來新「視界」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 尹可名
有一年,我參與炬光模範母親選拔工作,當模範母親齊聚一堂,分享照顧身心障礙孩子的心得,大家一致認為,照顧重度多重障礙者的母親最辛苦:智障者的母親擔心未來當自己老邁時,孩子該怎麼辦;聽障者的母親憂心孩子長大後就業困難,談到後來,大家都認為,視障者孩子「最可憐」,因為他們看不見五彩繽紛的世界,未來只能從事按摩、算命過生活,當然可憐!
我投入身障者的服務工作將近四十年,從未忘記當時這些母親的對話,因此在我的工作能力所及,便嘗試運用各種創意活動,協助處在「黑光世界」中的視障者,擁有一個充滿色彩的「視界」,例如我們曾經帶著視障者打籃球、看電影、看畫展、逛故宮,還曾舉辦攝影研習和比賽,讓他們在不同的「視窗」中「看見」世界。
我發現,比起語調生硬的語音報讀系統,視障者更喜歡我親自為他們朗讀書報;當沒有人為他們朗讀時,他們會獨自一人透過觸摸點字來閱讀。為了幫助視障者多讀書,我們邀請了懂得打點字的視障者志工,用布萊爾發明的「六點點字法」逐字打洞成書。因為有機會大量閱讀,有更多的視障者突破大學聯考「病殘設限」的門檻,順利考上大學;視障者的生涯發展更加多元化,有的人成為聲樂家、廣播媒體人,有的成為牧師,有的當詞曲創作家等。
顯而易見,布萊爾對於後世締造了莫大的貢獻,他為處在黑光中的視障者帶來一盞明燈,那小小的六個點,在視障者眼裡是最亮的點。
這本書文藻優美,精緻地敘述幾位視障者堅毅卓絕、令人感動的生命故事,相信將帶給更多人激勵自己──我也可以(Yes!I can!)。
此外,本書的編輯方式相當創新,運用學習單的規劃讓讀者一同參與發想,我期待看到社會大眾共同腦力激盪出更多改善視障者生活的點子!
學習跟身旁的視障者做朋友
――啟明/啟智學校前校長林麗慧
我看不見。黑色,是我眼前的全部。
但我能觸碰,我能聆聽。
在幼鳥的身上,我摸到了新生的喜悅;
在汽車的窗外,我抓到了清晨的涼風;
在妹妹的臉龐上,我撫摸到了笑容;
在奶奶的手掌裏,我感受到了溫柔。
啄木鳥的對話、海鷗的悲歌,麥穗的細語、溪水的呢喃。
在黑色的世界裡,我能觸碰、聆聽到這天地的無限可能!
——引自電影《天堂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