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遠離「理想父母」

BEFORE 我是個糟糕的家長
換句話說▶ 
AFTER  我是個努力過頭的家長
POINT  每個人都有就算努力也無法克服的事

很遺憾,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無論你多麼努力,總有些事情是你做不到的。
不管是父母、孩子或任何人,一定都有「無法透過努力而克服的事」。
因為父母的時間、體力、精神及財力等都有上限,再說根據每個人的個性不同,一定會有「無論如何都做不到」、「即使你盡力而為也不可能發生」的事。
要父母對孩子的愛永遠且無限的持續,這類論調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所以,如果有父母現在正全心全力照顧著孩子,卻為了「一點都不順利」、「結果我還是生氣了」、「有時候覺得孩子一點都不可愛」等情況,因此責備自己「我真是個糟糕的家長」,希望你重新轉念,了解其實「自己是努力過頭的家長」。
現在真的需要去做的事,並非再努力、再加油,而是稍微休息、喘一口氣、放鬆一下才對吧?

★降低讚美的標準

BEFORE 你會做這些是理所當然的
換句話說▶ 
AFTER  你做得很好,辛苦了
POINT  每天都要去注意那些「不經意的努力」

起初,父母只是單純的感謝孩子平安出生,但在不知不覺中卻變得貪心起來,期待孩子:「這個若會了,就學那個;那個若會了,就再學另一個」。
此外,當孩子在各方面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也會覺得「這種程度是理所當然」,而忽略了孩子每天的努力。
換個立場想,如果爸爸對「回家有晚餐吃」表現出理所當然的態度,媽媽可能會想:「就算只是做一頓飯,也應該抱持感激的心態!」對吧?(笑)
孩子也是如此。像是去學校、完成功課等,這些看似理所當然、不需要言語稱讚的小小努力,如果父母能夠注意到並給予肯定,對孩子說:「你做得很好!」孩子將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人們往往忽視每天生活中「理所當然」的努力,但只要有人注意到這些努力並予以肯定,無論是父母或孩子,都會感受到回饋的滿足感。

★具體描述孩子的感受

BEFORE 這沒有必要那麼生氣啦!
換句話說▶ 
AFTER  你有多生氣呢?
POINT  學會客觀的觀察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能夠客觀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培養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就是跟自己好好相處的能力。
為此,建議父母或周圍的大人先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同時培養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養成自問「現在,我的情緒是什麼」的習慣。
不過,孩子有時候可能不清楚自己的情緒,或無法用目前所知的單字來說明,導致難以準確的表達讓對方理解。尤其是在哭泣、生氣、焦慮或困惑的時候更是如此。
這時可以等孩子稍微冷靜下來,詢問孩子:「你有多生氣?」了解孩子情緒的程度。如果可以使用比例尺、圖像、表情、肢體、數字等方式,將「情緒」這種無形的東西「視覺化」,讓孩子用自己的言語表達出來,相信孩子會因為更準確的表達出情緒而感到安心,讓對方理解「原來那件事讓你這麼討厭!」

★用孩子能了解的理由解釋

BEFORE 這會帶給人家困擾!
換句話說▶ 
AFTER  因為這樣會變成……,所以我們這樣做吧!
POINT  以具體且可理解的理由來解釋「困擾」的內容

到目前為止,我們常常使用「對他人造成巨大困擾的事」,來做為制止孩子的一個指標,但究竟「困擾」具體來說是什麼呢?
大人可以透過到目前為止的經驗綜合判斷,然後意識到:「啊!這可能會造成他人的困擾。」然後馬上改進,但對人生經驗還很少的孩子來說,只跟他們說一句:「這樣很困擾!」孩子可能沒辦法馬上理解自己有哪裡不對。
舉例來說,在公共場所或醫院裡,孩子的手遊聲音快要造成周遭困擾時,可以跟他說:「在火車上,有些人若聽到很大的聲音,可能會感到不舒服,也有些人可能因此沒聽到下一站的站名,就錯過下車的時機了,所以你要戴上耳機,不要讓手機聲音放出來喔。」「在醫院裡,有些人會因為聲音太大而頭痛,所以請把聲音關掉。」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困擾」是指讓他人感受到什麼樣的情緒,並造成對方什麼樣的麻煩與負擔,讓孩子理解具體的原因,同時告訴他們「可以怎麼做」,讓他們一點一滴累積體貼他人的經驗。


【輕鬆育兒諮詢室】
Q 孩子的狀況未到發展障礙的灰色地帶,雖然並不需要特別支援,但在一般普通班級中,很容易失去信心。
A 對於有「發展時差」的孩子,建議提供暫時性的輔助。
對於那些在發展程度上稍有落後,但並不被判定有發展障礙的孩子,只需要稍等待一段時間,很多時候,孩子發展遲緩的部分,會自然的按照他們自己的節奏成長(我的大女兒就是如此)。
事實上,這些孩子的某些能力,跟發展平均值之間只有幾個月的差距,就像時差一樣。因此,我稱這種情況為「發展時差」。
對於有「發展時差」的孩子,父母原本只要等待他自然成長,應該就沒有問題,但在一般以「平均值」安排的常規課程裡,可能會讓這些孩子一直經歷「做不到」的挫敗感。
在大人的世界裡,100歲跟101歲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在孩子的世界裡,幾個月的「發展時差」,就會帶來很大的感受差異。
這種「發展時差」到了孩子們的成長結束期時,幾乎都會自然而然的消失。
儘管如此,在孩子這十幾年的成長過程,我們還是希望孩子不要一直抱持著「自己無法做到」的想法。所以就算只是暫時的一段時間,也可以像發展障礙的孩子一樣,善用一些可以減輕負擔的輔助或設計,讓孩子「發展時差」的問題得以減輕,是不錯的做法。
舉例來說,當孩子在低年級的閱讀不太順利時,父母可大聲朗讀給孩子聽;當孩子對個位進十位的計算難以理解時,就讓孩子盡情的使用手指或珠子來學習。等孩子學會後,父母的輔助當然就可以結束了。
然後,父母千萬不要拿孩子跟「一般的〇年級」比較,而是要讓孩子跟「自己」比較,並且持續的告訴孩子他已經學會的事情,肯定孩子所做的努力和一些小小的進步。我相信這樣做的話,會讓孩子愈來愈有動力與自信。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