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小聊,破尷尬

85特價243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適時談些有小爭議的話題

如果你掌握正確方法,就會意識到閒聊其實不會持續太久,它只是一種溝通的過渡形式,目的是為之後的對談熱身。甚至,你越充分參與其中,越能快速進入更有深度的談話。
只是,在你深入有意義的對話前,要注意的是從初次見面到成為好朋友的過程中,有許多深淺不一的差別,而這些階段可能比簡單閒聊還複雜。
讓我們看看班,他很聰明,不論什麼話題,都有很多東西可分享,而且善於聆聽和提出深思熟慮的問題。
雖然班很容易與人閒聊,但聊天後,與對方認識、見過面,但又稱不上朋友,甚至不期望成為朋友的模糊不清狀態,總是讓他覺得很焦燥。這是因為班渴望結識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誼及真正的連結。
這就是麻煩的地方,這種欲望意味著,他會立即展開深入且相當激烈的討論。他對分享自己的熱情感到興奮,很快就開始針對他最喜歡的話題開始長篇大論,甚至變成一場激情四溢的獨白。他有時會說出一些私人、太有爭議或激烈的話。
儘管當時他覺得這是好主意,但事後才意識到,在他急於強求親密和親近的過程中,製造更多尷尬。人們跟他拉開距離,或把他當成空氣,讓他覺得有點難堪。
問題很明顯,班表現得太衝動,結果搞砸一切。有點像第一次約會,結果五分鐘後就跟對方求婚!
「中間談話」指超越小聊的對話,但不夠深入或有意義,不足以被視為重要對談。通常發生在社交場合,人們之間的連結有限,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再有互動。中間談話中,參與者會談及比一般閒聊稍微實質的話題,允許短暫的連結,並可能學習關於彼此的新事物。
為了避免陷入像班的尷尬情況,我們得學會控制強度。避免有分歧的主題,讓對話保持溫和,輕鬆但愉快。談一些有一點爭議的話題,可以激發更多細微的回應,但不至於分歧,既能保持對話的趣味性,又不會太過緊張。
中間談話也可以是過渡性的。如果雙方都對培養出友誼或關係有興趣,那麼下一步就是慢慢熟悉和親近,讓對方每次都有機會回應你的邀請,雙方因此更親密一點。
漸漸的,增加熟悉感和信任感。但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循序漸進,就會像班一樣,變得非常尷尬和笨拙。慢慢來,也是減少誤會或潛在衝突的方法。
堅持溫和的態度能讓人在事情發展不順利時,保住面子。
這裡可以看出一個讓中間談話如此棘手的重要部分,中間談話可以是過渡性的,並引導到更大的事情,但不一定非得如此。有些情況會讓彼此無限期停留在這個階段,包括:

 不常見面的人,例如一年左右見一次面或遠親。
 你不一定喜歡,但必須維持良好關係的人(同事、姻親等)。
 在你社交範圍內,但不一定是你朋友(同事、好友的配偶)。
 對你有權威的人(主管、老闆)。

你會花很多時間相處,但只有一段特定時間(在會議、婚禮、渡假或特殊工作專案中遇到的人)。
首先要做的,就是判斷你與對話者是否處於中間談話。
一旦你做了自我介紹,並閒聊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說話內容稍微變得充實,這時就可判斷自己正進行中間談話,大都時候話題不具爭議性,但稍微有趣一點。
如果隨著時間推移,你有理由相信能繼續發展和加深彼此的連結,那麼可嘗試透過多一點爭議性和私人話題,來逐漸增加親密度。
更明智的做法是,一開始中間談話應該維持在中等程度。不要像班一樣,把良好關係當成可以立即成為最好朋友的許可!請務必遵循以下規則,以保持在良好、快樂的對談:

1. 保持親和力
在中間談話討論的話題,對一般人來說應是易懂且有意義。我們的目標是,啟動不需要廣泛背景知識或深厚專業知識的對話。某種程度上,你仍在談論閒聊中提及的話題,只是聊得更深入而已。
大多數人生活在自己的社交泡泡中,容易忘記自己的觀點和態度,而且其他人不一定也是這麼想。請注意,不要做任何假設。堅持使用經典的主題,而這些主題適用於世上大多數人。

2. 在話題裡加入一點點爭論
中間談話應帶入某個程度的爭論,也就是說,對談可以喚起參與者間不同的意見或偏好,有助於讓談話更吸引人且難忘。
這裡的重要關鍵是,帶入小量的爭議或爭論,純粹是為了帶入一點深度的話題。其形式可以是一個出乎意料的提問,或者是分享自己稍微不受歡迎的意見。
每個社交場合都獨一無二,所以永遠沒有規則可言。如果你不確定該怎麼找有點爭議的話題,可以用一些只有名義上有爭議的事情(如「我喜歡披薩放上鳳梨」)來試水溫。
要注意的是,應避免深入到可能導致激烈爭議的內容,盡可能遠離可能會讓人們陷入防禦狀態的尖銳話題,若運氣好,你的意見或想法也許和對方完全一致,但如果不是,場面就顯得尷尬,而且很難進行下去。


怎麼問話,對方會想接話?

艾蜜莉經常感到焦慮,而社交會帶出她焦慮中最慘烈的一面。所有建議都告訴她:「贏得朋友、影響他人的不二法門就是多問問題」。人都說過於談論自己會很無聊,而且讓人覺得你只關心自己,所以最好表示出對他人感興趣,詢問對方的生活點滴。
目前為止看起來都很美好。既然大家都喜歡別人喜歡談論自己,那麼提問應是很好的方法才對。
然而,當艾蜜莉運用這個策略時,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她也看得出來這段對話有點勉強,甚至開始覺得有點拘謹,且一點也不有趣。

事實上,提問不是在哪個場合都適用的好方法。因為問題可以提出很多不同面向,也能發揮不同的功能。問題不分好壞,關鍵在於發問的時機、原因和方式。
然而,每當艾蜜莉感到焦慮時,她就急著提出問題,但問題間卻沒有任何關聯,也沒有與對話中的想法和概念相連結。她問的問題不是根據對方量身訂做,也不是從對話中自然而然產生,因此讓人覺得很造作,感覺像在面試或被審問。
問題如果問得好,可以帶來深度和親密感,但在錯的時間提出錯的問題,實際上會造成更大的距離、誤解和尷尬。那我們如何區分好問題和壞問題?例如下列兩種不好的提問方式:

1.問題不妥當。
2.表達得很好,但在錯的時間、以錯的方式提出。

一個理想的提問,是表達好奇和興趣,或邀請對方分享自己的事情,可以推動對話,創造深度、興趣和清晰度。另一方面,表達不當的問題則無法做到這一點。例如,它們通常根本不是問題,而是偽裝成問題的陳述:

「你一點頭緒都沒有,對吧?」(沒人能舒服的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根本不是問題。)
「你最喜歡我簡報的哪個部分?」(這是假設他人喜歡你簡報。)
「這很瘋狂,對吧?」(像在命令:「說你同意我的看法。」)

這類問題也許有它的用處,但無法表達出對談話有益的尊重及好奇。也許我們都有這種連自己都不知道的習慣,但不論如何,之後要避免利用問題來掩飾陳述的說話方式。

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可能因為使用方式不當,讓問題無法創造融洽的人際關係。為了更加理解這點,我們需要清楚了解問題能發揮的多種功能,並確保自己的問題是否合適,像從工具箱中選擇最適合當下的工具一樣。

.追蹤型問題:幫助你更深入了解
使用追蹤型問題幫助自己更深入了解對方想告訴我們的事,並在這個過程中,向對方表達你的好奇。簡單來說,就是提出一連串問題,且問題都建立在前一個答案的基礎上。例如:
A:「你前天去加州的哪裡度假?」
B:「我們在聖地牙哥動物園待了一天!」
A:「酷!我超愛動物園。你最喜歡什麼動物?」
B:「雖然聽起來很傻,但我十分喜歡狐獴,甚至可以看著牠們好幾個小時。」
A:「噢,對!我記得你說過。你的孩子們也是狐獴迷嗎?」
B:「事實上……。」

如你所見,上述三個問題,因為都有銜接前面的回答,所以你並不覺得它們跳痛。與以下互動比較,一樣提出了三個問題,但可能讓人覺得更像在質問。

A:「你昨天去加州的哪裡度假?」
B:「我們在聖地牙哥動物園待了一天!」
A:「你以前去過加州嗎?」
B:「沒有,這是第一次。我太太年輕時去過一次。」
A:「你們的假期有多久?」

因為這些問題沒有從答案引導出下文,沒有循序漸進,也不流暢,只是直接進入到下一個不相干的問題,所以讓對方覺得沒有真正被聆聽,或正在被盤問。
如果某人只用這種發問方式,被問的人會覺得自己被迫分享,而審問者卻理所當然不分享任何東西,造成一種微妙的權力失衡或偏移的感覺。如果想讓他人透露自己和生活,相同的程度上,分享自己也是一種禮貌,這樣才不會讓別人覺得他們被放在聚光燈下審視!
追蹤型問題幾乎在何時都是好方法,但盡量避免連續提出太多問題,以三個問題為限。
此外,也要避免無止境追問瑣碎的細節,否則會讓人覺得自己迂腐無趣。觀察人們認為特別生動和感性的主題,並針對這些主題發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