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感受改變:我可不可以不要改變?
〈主要觀念〉
🔹從來不缺改變
🔹缺的只是看見
每年的最後一天,都是大家迎新送舊準備跨年喜氣洋洋的一天。
2024年的最後一天,和久未謀面從國外回來的好友,特別約了開心的下午茶好好認真的聚聚。前兩年的這個時候都是暖冬,比較沒有過年的氣氛;反觀2024這一年,從12月中開始就接連的持續降溫,改變了過去幾年認知上的慣例。
但也讓從耶誕節連接到新年這段期間,增添了些許應該有的節慶氣氛。
好友難得回來一次,特別選了家雖沒去過,但是有網紅推薦的精品咖啡廳;網上近幾千人的評價,幾乎都是5分滿分,心想應該不會踩到地雷。咖啡廳內輕快活潑的Bassa Nova音樂,配上精品咖啡氤氳不絕的繚繞,似乎也把友情的味道舞動得滿室生香。
我們各點了一杯黃金曼特寧和日曬耶加雪菲,還加了兩個聽說很厲害的可麗露,就很閑散的開啟了咱們固定沒有主題的天南地北瞎聊模式。
好友啜了一口曼特寧,然後問我說,在過去這一年,有沒有感受到自己有什麼特別不同的改變?我想了一下,喝了一口眼前溫熱的耶加雪菲,笑著對他說:「這還真是個在歲末年初的好問題。」然後我告訴他⋯⋯
好像沒什麼改變,
好像又一直改變。
就像歲月一樣,每天似乎都在過同樣的日子,年紀就一分一秒的增長,人生就一點一滴的成長。
文章同樣的寫、演講/課程同樣的上、郝聲音Podcast/News98電台主持同樣的錄、書本同樣的讀,看起來都是所有的「同樣」,好像似乎沒什麼改變。
但是寫得多了、講得多了、錄得多了、讀得多了,甚至是因為這些的「多了」,讓我接觸的人也多了,看起來的這些「多了」,好像似乎又有許多的改變。
突然又想到了,查理蒙格的兩本著作「蒙格之道」、「蒙格智慧」封面翻開,都有著同樣的一句話:「每過完一天,要努力比早上醒來時,更聰明一點點。」
就算一點改變,
也是一種改變。
原來,
從來不缺改變,
缺的只是看見。
好像沒啥改變,
其實一直在變。
接著好友又問我,接下來的一年,有沒有特別偉大的計劃?我想了一下,喝了一口眼前溫熱的耶加雪菲,笑著對他說:「這還真是個在歲末年初的好問題。」然後我告訴他⋯⋯
好像沒什麼計劃,
好像又一直計劃。
很多一直做的事情,就一直在做;但總會做著做著,就會有一些新的事情想做。
時間走著走著,有些原來做的事情,就決定計劃不做了;有些新的事情就變成了新的計劃。
總是有些計劃來,
總是有些計劃走。
至於計劃是不是「偉大」?我告訴好友,這個問題可把我難住了。
就像每個人都能夠「活著」,就是件偉大的事情;但是「活著」的偉大,不是計劃來的,而是真正「活」出來的。
就像當初計劃錄製郝聲音Podcast,也沒有覺得什麼好偉大的,就是覺得有意思。
但是做著做著,到了好幾百集之後,這種成就感,好像也就有點偉大的意義了。
很多時候,「有意思比有意義來得重要。」
或許先要有意思,
然後才會有意義。
接著好友又問我,接下來的一年,有沒有特別願望的期待?我想了一下,喝了一口眼前溫熱的耶加雪菲,笑著對他說:「這還真是個在歲末年初的好問題。」然後我告訴他⋯⋯
好像沒什麼期待,
好像又一直期待。
其實就在那個當下,這樣子和他喝咖啡聊天就是我最好願望的期待。
因為,我就很簡單地專注在眼下的耶加雪菲,和好友的相聚之美⋯⋯
不被過去遺憾綁住,
不被未來恐懼困住。
感受眼下,
感受當下。
突然想起兩句話:
小時候快樂很簡單,
長大後簡單很快樂。
不管是改變也好,不管是計劃也罷,只要一點點往前,就會感覺非常的簡單,就會感覺很容易就能夠做到。
然後真正一旦做到的時候,就會感覺非常快樂,接著就讓自己可以有動力繼續的往前、繼續的做到、繼續的快樂。而當做到和快樂,幾乎是同時發生、一直發生,持續發生的時候,那麼就不會掛念過去的遺憾和未來的恐懼;就能夠感受當下的幸福。
就像我喝著耶加雪菲,看著感受著有朋自遠方來,當下不亦樂乎的喜悅。
簡單改變很快樂,
簡單計劃很快樂。
因為隨遇,所以而安。
因為自在,所以安在。
簡單快樂,快樂簡單。
【思考練習】
回想自己過去這一年,身旁的人、事、物有哪些不同的改變?有哪些是顯而易見的改變? 有哪些則是過程感受不到,但是在回首的時候才發現,有了好多的不同?
25、享受蛻變:到底是結果重要,還是過程重要?
〈主要觀念〉
🔹若過程本身就是結果
🔹那隨時都在開花結果
在擔任創投工作的時期,常常會有機會和許多創業有成企業家一起聚餐,分享市場以及商業模式點點滴滴,也是讓我獲益良多的一段時間。
有次和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老大哥相約喝下午茶,他是業界知名的連續創業家。在經歷了新冠疫情衝擊後,他雖然元氣大傷,卻又在短短時間內重新由谷底翻身,甚至業績還遠超疫情之前。
我抓住機會就忍不住請教,到底讓他能持續不斷突破和成就的秘訣是什麼?
我就想了解到底是什麼樣因素,讓他能夠擁有令人稱奇、履敗屢戰的動力?
是金錢嗎?是地位嗎?是名聲嗎?
他看著我的熱切提問,便放下了端在嘴邊的咖啡杯,然後一字一句淡淡的回答說:「其實,說出來很簡單,關鍵就只有四個字,『享受過程』而已。」
「啊?『享受過程』?」我小聲囁嚅地在嘴巴裡面重複著他的話。
打從年輕開始,一直被灌輸「目標導向」的我,聽到「享受過程」這樣子的答案,實在是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大哥看出我的迷惑,就繼續娓娓道來。他說:「很多人不管是工作或創業,都一味地追求成就導向,不管是聲望、地位或者是名利。
但是,世事難測,意外總比意料多。
成就或成功,很多時候要依靠天時、地利、人和。
就像我,再怎麼努力拼命,也沒有辦法預測到會有新冠疫情的來臨。」
聽到這裡,我心有戚戚焉的點點頭。
「所以,心中期待的目標或結果,是沒有辦法總是可以如我們所願,能夠來好好地被『預測』。」大哥說到這裡,停了一下,喝了一口咖啡。
然後接著說道:「但是,持續不斷地嘗試和努力,累積經驗和實力,讓自己足以面對更多的風險和不確定,這一件事情,卻是我們可以掌握和『預期』。」
聽到這裡,我默默的寫下了筆記~
結果無法預測,
努力可以預期。
「所以囉,與其訂一個讓自己勝出的『目標』,不如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不會想要停下來的『過程』。
只要可以找到這樣子的過程,讓自個兒一直享受這個過程。
那麼透過努力,持續不斷累積自己的實力,就可以被預期。
也就更有機會讓自己可以成就和成功。
畢竟,成功,從來不是奇蹟;成就,只不過是沒有停下來累積的結果。」
聽到這裡,我默默又寫下了筆記:
成功沒有奇蹟,
成就只有累積。
「如果可以『享受過程』,那麼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狀況或者是意外,就算目標和結果不如預期;那麼自己也只會把它當成是過程的一部分,不會過分在意。
反正自己知道,只要繼續下去就對了;成就和成功,只是附帶的呈現和遲早的出現。
畢竟,因為『享受過程』,所以自己一直是『樂在其中』,也就沒有什麼好損失的,不是嗎?」最後大哥嘴角上揚的微笑,給了個似乎是自我陶醉的結語。
這讓我想到了知名美國諧星金凱瑞,有次應邀在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說他的喜劇因子是從小就受他的父親影響。因為他父親是家裡的開心果,只要有他老爸在,總是歡笑聲不斷。但令他不解的是,他爸爸並沒有選擇帶給人們歡樂相關的工作,反而是任職在一般公司,處理行政和會計業務。
他曾經問父親為什麼不選擇喜劇或脫口秀,這種可以發揮他爸爸天賦又喜歡的工作?結果他爸爸義正辭嚴的說,「喜歡」的工作未必可以當飯吃,穩定一點收入的職業比較保險,才是王道。
事與願違的是後來他父親因為任職公司經營不善被迫離職,不僅沒法達到「穩定」期望,甚至終身鬱鬱寡歡不得志。而就是因為看到老爸的經歷,讓金凱瑞深刻了解到,他一定要選擇一個可以讓他「享受過程」的職業。
因為就像他最後演講裡面,告訴即將畢業大學生的一句話:「如果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都未必會成功;那為什麼不勇敢試試做自己喜歡的呢?」
不是做到什麼才開心,
而是做了什麼就開心。
若過程本身就是結果,
那隨時都在開花結果。
曾經看到篇短文,文中說人生的目標只有兩個,一個是出生,一個是死亡。既然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一半的目標,那麼剩下一半的目標,也就不用這麼趕,慢慢來,也很好。
似乎也同樣地在提醒「享受過程」。
印度智者薩古魯,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人生導師,有次在他演講上一位觀眾問他:「生命追求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薩古魯聽完之後,露出他一貫的笑容,然後看著這位觀眾慢悠悠的說:「生命,沒有意義,不好嗎?」
就在這位觀眾聽到這樣子反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時候,薩古魯溫柔地看著他說道:「如果可以好好看看花、看看草,感受風吹過的清涼、感受太陽的溫煦,好好享受每一口甘甜解渴的清水、好好品味每一口延續生命的食物。」
「好好感受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好好感受活著、存在著、擁有著的點點滴滴。」
「讓生命留下生命,不好嗎?」
若過程本身就是結果,
那隨時都在開花結果。
不是做到什麼才開心,
而是做了什麼就開心。
所有羽化結果的呈現,
必經破繭過程的蛻變。
享受過程,就是功成。
享受蛻變,幸福無限。
【思考練習】
看看自己或身旁周遭的親友,不管在生活或者是工作中,有沒有持續樂在其中一直做著的某件事,看起來只是簡單的一成不變,結果最後卻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蛻變?
〈主要觀念〉
🔹從來不缺改變
🔹缺的只是看見
每年的最後一天,都是大家迎新送舊準備跨年喜氣洋洋的一天。
2024年的最後一天,和久未謀面從國外回來的好友,特別約了開心的下午茶好好認真的聚聚。前兩年的這個時候都是暖冬,比較沒有過年的氣氛;反觀2024這一年,從12月中開始就接連的持續降溫,改變了過去幾年認知上的慣例。
但也讓從耶誕節連接到新年這段期間,增添了些許應該有的節慶氣氛。
好友難得回來一次,特別選了家雖沒去過,但是有網紅推薦的精品咖啡廳;網上近幾千人的評價,幾乎都是5分滿分,心想應該不會踩到地雷。咖啡廳內輕快活潑的Bassa Nova音樂,配上精品咖啡氤氳不絕的繚繞,似乎也把友情的味道舞動得滿室生香。
我們各點了一杯黃金曼特寧和日曬耶加雪菲,還加了兩個聽說很厲害的可麗露,就很閑散的開啟了咱們固定沒有主題的天南地北瞎聊模式。
好友啜了一口曼特寧,然後問我說,在過去這一年,有沒有感受到自己有什麼特別不同的改變?我想了一下,喝了一口眼前溫熱的耶加雪菲,笑著對他說:「這還真是個在歲末年初的好問題。」然後我告訴他⋯⋯
好像沒什麼改變,
好像又一直改變。
就像歲月一樣,每天似乎都在過同樣的日子,年紀就一分一秒的增長,人生就一點一滴的成長。
文章同樣的寫、演講/課程同樣的上、郝聲音Podcast/News98電台主持同樣的錄、書本同樣的讀,看起來都是所有的「同樣」,好像似乎沒什麼改變。
但是寫得多了、講得多了、錄得多了、讀得多了,甚至是因為這些的「多了」,讓我接觸的人也多了,看起來的這些「多了」,好像似乎又有許多的改變。
突然又想到了,查理蒙格的兩本著作「蒙格之道」、「蒙格智慧」封面翻開,都有著同樣的一句話:「每過完一天,要努力比早上醒來時,更聰明一點點。」
就算一點改變,
也是一種改變。
原來,
從來不缺改變,
缺的只是看見。
好像沒啥改變,
其實一直在變。
接著好友又問我,接下來的一年,有沒有特別偉大的計劃?我想了一下,喝了一口眼前溫熱的耶加雪菲,笑著對他說:「這還真是個在歲末年初的好問題。」然後我告訴他⋯⋯
好像沒什麼計劃,
好像又一直計劃。
很多一直做的事情,就一直在做;但總會做著做著,就會有一些新的事情想做。
時間走著走著,有些原來做的事情,就決定計劃不做了;有些新的事情就變成了新的計劃。
總是有些計劃來,
總是有些計劃走。
至於計劃是不是「偉大」?我告訴好友,這個問題可把我難住了。
就像每個人都能夠「活著」,就是件偉大的事情;但是「活著」的偉大,不是計劃來的,而是真正「活」出來的。
就像當初計劃錄製郝聲音Podcast,也沒有覺得什麼好偉大的,就是覺得有意思。
但是做著做著,到了好幾百集之後,這種成就感,好像也就有點偉大的意義了。
很多時候,「有意思比有意義來得重要。」
或許先要有意思,
然後才會有意義。
接著好友又問我,接下來的一年,有沒有特別願望的期待?我想了一下,喝了一口眼前溫熱的耶加雪菲,笑著對他說:「這還真是個在歲末年初的好問題。」然後我告訴他⋯⋯
好像沒什麼期待,
好像又一直期待。
其實就在那個當下,這樣子和他喝咖啡聊天就是我最好願望的期待。
因為,我就很簡單地專注在眼下的耶加雪菲,和好友的相聚之美⋯⋯
不被過去遺憾綁住,
不被未來恐懼困住。
感受眼下,
感受當下。
突然想起兩句話:
小時候快樂很簡單,
長大後簡單很快樂。
不管是改變也好,不管是計劃也罷,只要一點點往前,就會感覺非常的簡單,就會感覺很容易就能夠做到。
然後真正一旦做到的時候,就會感覺非常快樂,接著就讓自己可以有動力繼續的往前、繼續的做到、繼續的快樂。而當做到和快樂,幾乎是同時發生、一直發生,持續發生的時候,那麼就不會掛念過去的遺憾和未來的恐懼;就能夠感受當下的幸福。
就像我喝著耶加雪菲,看著感受著有朋自遠方來,當下不亦樂乎的喜悅。
簡單改變很快樂,
簡單計劃很快樂。
因為隨遇,所以而安。
因為自在,所以安在。
簡單快樂,快樂簡單。
【思考練習】
回想自己過去這一年,身旁的人、事、物有哪些不同的改變?有哪些是顯而易見的改變? 有哪些則是過程感受不到,但是在回首的時候才發現,有了好多的不同?
25、享受蛻變:到底是結果重要,還是過程重要?
〈主要觀念〉
🔹若過程本身就是結果
🔹那隨時都在開花結果
在擔任創投工作的時期,常常會有機會和許多創業有成企業家一起聚餐,分享市場以及商業模式點點滴滴,也是讓我獲益良多的一段時間。
有次和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老大哥相約喝下午茶,他是業界知名的連續創業家。在經歷了新冠疫情衝擊後,他雖然元氣大傷,卻又在短短時間內重新由谷底翻身,甚至業績還遠超疫情之前。
我抓住機會就忍不住請教,到底讓他能持續不斷突破和成就的秘訣是什麼?
我就想了解到底是什麼樣因素,讓他能夠擁有令人稱奇、履敗屢戰的動力?
是金錢嗎?是地位嗎?是名聲嗎?
他看著我的熱切提問,便放下了端在嘴邊的咖啡杯,然後一字一句淡淡的回答說:「其實,說出來很簡單,關鍵就只有四個字,『享受過程』而已。」
「啊?『享受過程』?」我小聲囁嚅地在嘴巴裡面重複著他的話。
打從年輕開始,一直被灌輸「目標導向」的我,聽到「享受過程」這樣子的答案,實在是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大哥看出我的迷惑,就繼續娓娓道來。他說:「很多人不管是工作或創業,都一味地追求成就導向,不管是聲望、地位或者是名利。
但是,世事難測,意外總比意料多。
成就或成功,很多時候要依靠天時、地利、人和。
就像我,再怎麼努力拼命,也沒有辦法預測到會有新冠疫情的來臨。」
聽到這裡,我心有戚戚焉的點點頭。
「所以,心中期待的目標或結果,是沒有辦法總是可以如我們所願,能夠來好好地被『預測』。」大哥說到這裡,停了一下,喝了一口咖啡。
然後接著說道:「但是,持續不斷地嘗試和努力,累積經驗和實力,讓自己足以面對更多的風險和不確定,這一件事情,卻是我們可以掌握和『預期』。」
聽到這裡,我默默的寫下了筆記~
結果無法預測,
努力可以預期。
「所以囉,與其訂一個讓自己勝出的『目標』,不如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不會想要停下來的『過程』。
只要可以找到這樣子的過程,讓自個兒一直享受這個過程。
那麼透過努力,持續不斷累積自己的實力,就可以被預期。
也就更有機會讓自己可以成就和成功。
畢竟,成功,從來不是奇蹟;成就,只不過是沒有停下來累積的結果。」
聽到這裡,我默默又寫下了筆記:
成功沒有奇蹟,
成就只有累積。
「如果可以『享受過程』,那麼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狀況或者是意外,就算目標和結果不如預期;那麼自己也只會把它當成是過程的一部分,不會過分在意。
反正自己知道,只要繼續下去就對了;成就和成功,只是附帶的呈現和遲早的出現。
畢竟,因為『享受過程』,所以自己一直是『樂在其中』,也就沒有什麼好損失的,不是嗎?」最後大哥嘴角上揚的微笑,給了個似乎是自我陶醉的結語。
這讓我想到了知名美國諧星金凱瑞,有次應邀在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說他的喜劇因子是從小就受他的父親影響。因為他父親是家裡的開心果,只要有他老爸在,總是歡笑聲不斷。但令他不解的是,他爸爸並沒有選擇帶給人們歡樂相關的工作,反而是任職在一般公司,處理行政和會計業務。
他曾經問父親為什麼不選擇喜劇或脫口秀,這種可以發揮他爸爸天賦又喜歡的工作?結果他爸爸義正辭嚴的說,「喜歡」的工作未必可以當飯吃,穩定一點收入的職業比較保險,才是王道。
事與願違的是後來他父親因為任職公司經營不善被迫離職,不僅沒法達到「穩定」期望,甚至終身鬱鬱寡歡不得志。而就是因為看到老爸的經歷,讓金凱瑞深刻了解到,他一定要選擇一個可以讓他「享受過程」的職業。
因為就像他最後演講裡面,告訴即將畢業大學生的一句話:「如果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都未必會成功;那為什麼不勇敢試試做自己喜歡的呢?」
不是做到什麼才開心,
而是做了什麼就開心。
若過程本身就是結果,
那隨時都在開花結果。
曾經看到篇短文,文中說人生的目標只有兩個,一個是出生,一個是死亡。既然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一半的目標,那麼剩下一半的目標,也就不用這麼趕,慢慢來,也很好。
似乎也同樣地在提醒「享受過程」。
印度智者薩古魯,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人生導師,有次在他演講上一位觀眾問他:「生命追求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薩古魯聽完之後,露出他一貫的笑容,然後看著這位觀眾慢悠悠的說:「生命,沒有意義,不好嗎?」
就在這位觀眾聽到這樣子反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時候,薩古魯溫柔地看著他說道:「如果可以好好看看花、看看草,感受風吹過的清涼、感受太陽的溫煦,好好享受每一口甘甜解渴的清水、好好品味每一口延續生命的食物。」
「好好感受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好好感受活著、存在著、擁有著的點點滴滴。」
「讓生命留下生命,不好嗎?」
若過程本身就是結果,
那隨時都在開花結果。
不是做到什麼才開心,
而是做了什麼就開心。
所有羽化結果的呈現,
必經破繭過程的蛻變。
享受過程,就是功成。
享受蛻變,幸福無限。
【思考練習】
看看自己或身旁周遭的親友,不管在生活或者是工作中,有沒有持續樂在其中一直做著的某件事,看起來只是簡單的一成不變,結果最後卻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