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陪伴的價值
許多人會好奇,我從職場辭職回家變成全職媽媽,對於教養這件事,到底有什麼根本的不同?我不知道別人是否如此,但我自己很明顯地感覺到,做為工作媽媽和全職媽媽,對於「陪伴」的體驗不同。
我自己還沒當媽媽時,是個熱愛工作的人。我選擇的這一行(文字媒體),是從小學六年級就認定的職業,即使有工作壓力,但是充滿挑戰和樂趣,同事都是鬼才,相處起來有各種驚喜。那時的我,就算是假日也很享受工作。只要放假太久,我就覺得無趣,期待能夠趕快進辦公室,跟同事一起說說笑笑。
這樣的我,看到有朋友辭職回家陪伴小孩時,還曾經說出「小孩子不用陪伴,也會自己長大」這種話,即便我自己是由全職媽媽陪伴長大的孩子,那時的我,卻不懂陪伴的價值。
在孩子兩歲、四歲、六歲時,三個孩子各自出現一些身心的狀況,或是個性的偏差,讓我擔心。那時候,我想到童年時曾經發生的一件事。
我小時候,我們家開雜貨店,那時候還沒有便利商店,就是很傳統的、什麼都賣的柑仔店。雜貨店的生意不好也不壞,勉強可以為家裡帶來一些收入,利潤很微薄。
我是長女,家裡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我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幾乎全天都在家,只有買菜或為店裡補貨,才會出門。她一邊照顧雜貨店,一邊處理家務,我每天回家都看得到她,從來不用帶鑰匙。
我的成績一直不錯,直到小學三年級。
那時候,爸爸的朋友推薦了另一個生意更好的開店地點,在一個大市場裡面,離家車程大概三十分鐘。那個店面的收入是我家雜貨店的五倍。爸爸想著,與其守著家裡的小店,不如轉進大市場,這樣能掙得更多收入。於是他說服媽媽去經營新的店面,媽媽也覺得可以一試。她每天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新雜貨店,十分忙碌。而放學回家的我,因為看不到媽媽,開始了自由的課後時間。
沒多久,媽媽發現我的成績退步了,而且開始說謊。她決定跟爸爸商量,不要去照顧新的生意,要回家顧小孩。她說:「賺再多錢,孩子學壞了也沒有用。」最後,爸爸同意了,一切又回到原來的樣子。
究竟為什麼媽媽(或爸爸)在家陪伴日常生活,如此重要?因為培養親子關係需要時間,而充裕的相處時間,往往能帶來更好的相處品質。
我自己比較過,身為工作媽媽和全職媽媽的我,跟孩子相處的日常,真的不太一樣。
(摘自〈陪伴:與孩子共度的時間,就是愛〉)

五個正向小我,增加人生韌性
有一次去上心理學課程(我受益於林凱沁老師的九型人格整合工作坊),學到一個受益終身的觀念:如果一個人的人生中,在各階段的經歷裡,可以提煉出五個正向的「小我」(人格的某個特質),那麼,這個人的生命,就具有更大的韌性,來面對未知的挑戰。
我回想自己的人生,的確有。做為家裡弟妹的姊姊,我是長姊,要擔任爸媽的幫手,所以,我有一個小我是「承上啟下的大姊」,這個小我,後來應用在職場上,讓我設定自己是「幫助老闆的好幕僚」。
在我小學中年級以後,參加學校的桌球校隊,成為球員。這個「球員小我」,教會我三件事:要贏就要不斷訓練;勝不驕敗不餒;要兼顧訓練和課業,絕對有可能。後來這個球員小我,在我面對大學聯考時,成為支持我努力到最後一刻的助力。
第三個小我是「勇於改變現況的探險家」,來自我年輕時的工作體驗。
我大學畢業後不到四年,就當上了電腦雜誌的總編輯。太快升遷到主管職,讓我意識到自己在待人接物上,有許多有待磨練的地方。於是我就想:「有哪一種工作最能磨練待人接物?」答案是:業務。人生有些事,就是要身歷其境才學得到。沒多久,我就辭掉總編輯的工作,另外找了一份銷售雜誌廣告的業務工作,並且設定學習時間是兩年。兩年期滿,修業完成。不久之後,我又回到雜誌社總編輯的工作,只是,我已經有更圓融的處事風格,受益終身。
第三個小我的成功經驗,讓我不害怕辭職回家帶小孩。也讓我在小孩長大後,不害怕重回職場,發展五十歲後的新生涯。
當我們說到希望孩子具有人生的韌性(resilience),希望他在面對逆境、挑戰和壓力時,能夠有效應對、適應並從中復原。這樣的韌性,如果能從多元的生活中培養,對孩子更有助益。
用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來說,如果孩子失敗一百次,可以養成韌性。只專注在念書的孩子,要考一百次不及格才能練成(想想看這是多大的打擊,孩子能撐過真是奇蹟);但是,一個擁有多元生活的孩子,可以從社團活動、烹飪、爬山或是練習樂器這些混合的經驗中,蒐集到一百次的失敗,並且終於學習到如何面對失敗,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最後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
生活的所有面向,都可以學習到不同的經驗,經驗是大腦的工程師,這些經驗可以為孩子培養出新的小我,而這些正向的小我,能夠支持孩子撐過往後人生的風險和低潮。
如果能夠改變我們對於「學習如何學習」的認知,我相信親子都能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我期待那樣的現實,快快到來。
(摘自〈學習與韌性〉)

一萬小時的陪伴
暢銷書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曾說:「一個精心造就的人才,需要一萬小時的訓練,才能養成。」我看到的是,一段深刻的親子關係,所花費的時間,其實也不遑多讓。
我不是精算師,真的算不清楚。有的媽媽在適當的條件支援下,也許真的可以兼顧家庭與事業,但以我的狀況來說,我努力過了,行不通。
也許別家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但我確實碰到了這樣的困境。
要效忠家人還是效忠老闆,我得要做出選擇。
好幾年前,臉書前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寫了一本暢銷書《挺身而進》,教導職場女性應該在辦公室裡更積極點,展現更多的企圖心。但是,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眼看著我的工作愈來愈花時間,也許我需要的,是「挺身而退」?
我就這樣辭職,把辦公桌和名片還給老闆,回家了。
我的世界從那一天開始反轉過來。我好像從明亮的舞台走向無聲的幕後。上個月我才跟大企業的執行長討論「未來在等待的人才」,談到國際化;這個月,我大部分時間跟三個孩子攪和在一起,跟外人最長的一段對話,是跟傳統市場的魚販討論怎樣蒸魚才好吃。
離開辦公桌、丟掉名片,換下套裝改穿T恤牛仔褲布鞋……曾經相信工作與家庭可以兼顧的我,毅然做出選擇回家後,發現了以下的現象:
‧這個世界認為我是個輸家。一般人認為,我一定是在辦公室混不下去了,才會選擇回家陪小孩。(雖然表面上大家都說,孩子有母親的陪伴很幸福。)
‧朋友圈戲劇性地蛻變。曾經,朋友晚間的聚會邀你,但是,因為當媽媽的我晚上走不開,之後也慢慢沒有邀約了。我的專業朋友圈全數蒸發,我徹底成了圈外人。(取而代之的,我多了很多新朋友,包括菜市場的老闆,以及社區的媽媽們,我的八卦圈陣容十分堅強……後來甚至讓我起了做社區媒體的念頭。)
‧以家人為第一順位的生活開始之後,會發現自己在家人心中,理所當然地成為最後順位。回家就看得到媽媽,對家人和孩子來說,剛開始一定是幸福的……然後,大家就習慣了。
(摘自〈從工作媽媽變成全職媽媽那一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