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成功的四腳桌法則
當時如果我的問題是「你們為什麼不希望自己尿褲子?」,那些人八成也會用一樣的方式睜大雙眼盯著我。
我的說話對象是一群菁英私立學校的高中生。他們的爸媽大多懷抱著孩子要進常春藤名校的夢想,彷彿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以及史丹佛大學就是飛機墜落時機上的降落傘。想當然爾,我一開場的問題就引起他們的騷動:「你們為什麼希望把書讀好?」
大家沉靜了許久,有個學生回答:「因為我們想進好大學啊。」
我接著問:「你們為什麼想進好大學呢?」
好幾個學生回答:「這樣才可以找份好工作啊。」
接下來的對話大致如下:
「你們為什麼想要找份好工作?」
「這樣才能成功。」
「你們為什麼需要一份高薪的工作,才會覺得自己成功呢?」
身為他們的老師,我支持他們想進常春藤名校的夢想。只不過,問了一堆為什麼之後,我從中頗有心得,也希望自己的學生有相同領會。跟人聊天時,我都會問很多問題,不管對象是學生、企業執行長、或是家裡附近健身房的某位壯漢都一樣。想必讀者現在應該很高興自己捧著書在讀,而不是在火車上碰到我又甩不掉,是吧?
我的這個怪習慣,偶爾會遭朋友利用。他們可能會問我:「安德魯,那邊有一個臉頰穿了超大魚鉤的傢伙,他為什麼背上有個紫色的蝴蝶刺青啊?你能不能過去問問看?」
我從「為什麼」的問題中學到了一件事:每每我問大家為什麼希望做某件事、買某個東西、達成某種目標、或是協助某個人時,得到的回應確實各有不同──但這僅限於一開始,如果我繼續追問「為什麼」,得到的答案聽起來就都一樣了。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行動或決定讓自己感到快樂、安全、或無後顧之憂。換句話說,驅動我們的就是生活滿意度。舉個例子吧,想像一下你心目中最無私的行為(純粹出於善意的行為),然後問大家為什麼要這麼做。根據我的經驗,如果我繼續追問「為什麼」,對方可能會開始說:「因為這就是應當做的事啊。」然而,當我追問「這為什麼是應當做的事?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到頭來大家都會說,因為那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全人、活得有目的、或者感到快樂。
儘管追求成功的人很多,但他們並不以全方位的方式定義成功,就像我的學生。對許多人而言,成功意味著銀行帳戶裡的存款、美好的職涯、或是高級住宅區的大房子。你是否經常聽到人家說(或自己說)這樣的話:「那位女士真的好成功啊。她坐擁超大豪宅,出入有BMW,還有自己的法律事務所」
可惜的是,這種描述只不過是成功的元素之一:即金錢上的元素。依我看,成功的生活由四個元素組成:
.擁有足夠的金錢
.維繫穩固的關係
.維持身體與心理健康的最佳狀態
.活得有目的
我們可以把成功想像成四支桌腳俱足的桌子,每支桌腳代表著四個元素之一。元素之間相依相存,若彼此不能均分其職,桌子就會倒。而假如有一支桌腳不穩或裂開,就很難維持最高的生活滿意度,無論其他三個元素多麼穩固都一樣。
很遺憾,我們在定義成功的時候,往往都過份著重於金錢的那支桌腳。舉個例子說明吧。我很喜歡看《美國達人秀》(America’s Got Talent)這種電視節目。據說冠軍可以拿到一百萬美金。只不過,每當參賽者脫口說出「這筆錢會從此改變我的人生」時,我往往為他們捏把冷汗,那種說法似乎表示一大筆錢就能解決所有事,包括長期痔瘡到有毒的情感關係,全都能治癒。
我十九歲開始投資之時,想的並不是這些事情。快四十歲之前,我已經用學校老師的薪水建立出價值百萬美金的投資組合。過去二十年間,我一直在替雜誌、報紙、以及線上刊物寫個人投資理財文章。我寫過一本暢銷國際的書《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Millionaire Teacher),也在高中教個人投資理財課,同時每年還到世界各地發表幾十場演講,教導人們如何投資,並協助他們弄清楚自己退休需要多少錢。
2014年,我與太太珮列辭去在新加坡的教職,決定放自己一年的假旅行。但一年一變變兩年,很快地又延成六年。我們在各地短租過生活,待過墨西哥、泰國、峇厘島、和馬來西亞。我們騎著協力車在歐洲四處遊歷了幾個月。我們本來還想從加拿大開露營車一路玩到阿根廷,不過,雖然花了十七個月的時間,卻沒能完成。我們還自嘲這段期間才發生一次差點要殺了彼此的情況。
我們唯一一次身陷危險是在宏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的邊界,當時那裡有內戰爆發。不少勇於冒險的人都把露營車的油加滿,狂踩油門一口氣開過國界,但我們後來決定等沒有子彈飛的時候再往南繼續行程。
旅程中碰到要飛往世界各地演講理財時,我們通常都要找個地方停放自己的露營車(有時我們還會把車停在不太穩靠的地方)。我到過國際學校與跨國企業,例如杜拜的臉書(Facebook)分公司與馬爾他的麗笙渡假村(Radisson Blu Resort)等地方演講,也去過科技公司、投資公司、以及保險公司演講。
話說回來,在那六年間,有件事挑起了我的好奇心。我遇過許多傳統定義上的成功人士(也就是透過金錢與職涯衡量的成功),但隨便一個開著露營車全家去墨西哥玩的阿根廷人,看起來都比他們還快樂滿足。我的意思不是A型職涯人格的人,過的生活較不成功。只不過,如果全方位的成功是一張有四支桌腳的桌子,那麼,傳統上的成功人士似乎有一兩支桌腳壞了,而且比例高得驚人。有些人壞掉的桌腳是健康與適切的體能。有些人則是情感關係出了問題,因為他們把工作看得比家人和朋友更重要。
這不表示有錢人都過得慘而窮人都十分快樂,也不表示我們都錯誤追求不會大大提升快樂的事物。我們陷入了一種傳統的思維方式,這不僅妨礙你我的生活滿意度,還會中傷我們的自然環境。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各位追求個人的全面健康。我會利用故事與調查研究,說明金錢、健康、快樂、以及目標之間的關係,同時提供幫助各位活出最佳人生的建議。假如你願意抱持開放的態度,尊重調查研究,並時不時跟旁人唱點反調的話,那這本書就很適合你。
在第1章,我們將探討用什麼方法花錢,能獲得最大的生活滿意度。(專家的小秘訣:雖然我們對生活優渥的人要友善,但不要仿效這些人的消費習慣。);第2章討論的是收入、快樂、與你選擇之居住地間的奇妙關係。(請注意:除非特別指明,否則本書都以美金為單位。)
在第3章,我們會討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第4章談的是維持身體與心理健康最佳狀態的各色研究,並提供各種訣竅;第5章為各位說明,我們為何該把錢花在自己最看重的東西上。我們表面上覺得自己看重的東西,卻往往與內心深處實際看重的東西大相逕庭。
第6章到第9章的重點是股票與債券市場的投資。我會說明怎麼做才妥當,讀者可以藉此不浪費過多時間思考投資的事。希望財務獨立的人也可以按照我的消費與投資心法,這樣就不用做著自己痛恨的工作,而可以追求自己的專業熱情(即便薪水較低),過更有成就感的生活。我會從最基礎的講起,讀者對投資沒有任何概念也無妨。我會教大家怎麼挑選好的理財顧問,或者(如果你想自己理財)如何在不時時刻刻盯盤的情況下,打敗大多數的理財顧問與專業交易員。我會一步一步教大家做什麼、買什麼、避免什麼陷阱,讓你可以把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說到底,思考投資這件事,一年花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都太浪費。何況,你我擁有的資源裡,唯一一個不可再生的就是時間了。
第10章說明的是如何利用類似的投資心法,投資環境永續基金(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同時不費吹灰之力,依舊能打敗大部分的投資專家。那一章也會探討地球因為你我看似無害的行為而面臨的一部分威脅,同時提供解決之道,讓孕育我們的大地喘口氣。
第11章會接續這個未來的議題,教你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成功。很多小事對孩子們的發展影響深遠,例如指派家務等等。我還會清楚解說如何教育他們從小投資,用複利的魔法為自己張滿船帆,航向未來。
最後,第12章主要談的是長壽與退休之間的關係。如果你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錢退休,就要讀讀這一章。我會說明老齡打工對健康的好處,闡述怎麼用打破常規的解決辦法,讓退休人員將辛苦掙來的錢發揮最大效用,同時拓展個人的人生經歷。
這本書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在你選擇買東西、居住地、做什麼、或是接受特定工作之時,先從「為什麼」這個問題下手。然後,把重點放在你的核心價值上,了解行為科學或許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升你的生活滿意度。
感謝各位讀者加入我的行列,朝著全方位的成功,並肩同行。
當時如果我的問題是「你們為什麼不希望自己尿褲子?」,那些人八成也會用一樣的方式睜大雙眼盯著我。
我的說話對象是一群菁英私立學校的高中生。他們的爸媽大多懷抱著孩子要進常春藤名校的夢想,彷彿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以及史丹佛大學就是飛機墜落時機上的降落傘。想當然爾,我一開場的問題就引起他們的騷動:「你們為什麼希望把書讀好?」
大家沉靜了許久,有個學生回答:「因為我們想進好大學啊。」
我接著問:「你們為什麼想進好大學呢?」
好幾個學生回答:「這樣才可以找份好工作啊。」
接下來的對話大致如下:
「你們為什麼想要找份好工作?」
「這樣才能成功。」
「你們為什麼需要一份高薪的工作,才會覺得自己成功呢?」
身為他們的老師,我支持他們想進常春藤名校的夢想。只不過,問了一堆為什麼之後,我從中頗有心得,也希望自己的學生有相同領會。跟人聊天時,我都會問很多問題,不管對象是學生、企業執行長、或是家裡附近健身房的某位壯漢都一樣。想必讀者現在應該很高興自己捧著書在讀,而不是在火車上碰到我又甩不掉,是吧?
我的這個怪習慣,偶爾會遭朋友利用。他們可能會問我:「安德魯,那邊有一個臉頰穿了超大魚鉤的傢伙,他為什麼背上有個紫色的蝴蝶刺青啊?你能不能過去問問看?」
我從「為什麼」的問題中學到了一件事:每每我問大家為什麼希望做某件事、買某個東西、達成某種目標、或是協助某個人時,得到的回應確實各有不同──但這僅限於一開始,如果我繼續追問「為什麼」,得到的答案聽起來就都一樣了。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行動或決定讓自己感到快樂、安全、或無後顧之憂。換句話說,驅動我們的就是生活滿意度。舉個例子吧,想像一下你心目中最無私的行為(純粹出於善意的行為),然後問大家為什麼要這麼做。根據我的經驗,如果我繼續追問「為什麼」,對方可能會開始說:「因為這就是應當做的事啊。」然而,當我追問「這為什麼是應當做的事?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到頭來大家都會說,因為那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全人、活得有目的、或者感到快樂。
儘管追求成功的人很多,但他們並不以全方位的方式定義成功,就像我的學生。對許多人而言,成功意味著銀行帳戶裡的存款、美好的職涯、或是高級住宅區的大房子。你是否經常聽到人家說(或自己說)這樣的話:「那位女士真的好成功啊。她坐擁超大豪宅,出入有BMW,還有自己的法律事務所」
可惜的是,這種描述只不過是成功的元素之一:即金錢上的元素。依我看,成功的生活由四個元素組成:
.擁有足夠的金錢
.維繫穩固的關係
.維持身體與心理健康的最佳狀態
.活得有目的
我們可以把成功想像成四支桌腳俱足的桌子,每支桌腳代表著四個元素之一。元素之間相依相存,若彼此不能均分其職,桌子就會倒。而假如有一支桌腳不穩或裂開,就很難維持最高的生活滿意度,無論其他三個元素多麼穩固都一樣。
很遺憾,我們在定義成功的時候,往往都過份著重於金錢的那支桌腳。舉個例子說明吧。我很喜歡看《美國達人秀》(America’s Got Talent)這種電視節目。據說冠軍可以拿到一百萬美金。只不過,每當參賽者脫口說出「這筆錢會從此改變我的人生」時,我往往為他們捏把冷汗,那種說法似乎表示一大筆錢就能解決所有事,包括長期痔瘡到有毒的情感關係,全都能治癒。
我十九歲開始投資之時,想的並不是這些事情。快四十歲之前,我已經用學校老師的薪水建立出價值百萬美金的投資組合。過去二十年間,我一直在替雜誌、報紙、以及線上刊物寫個人投資理財文章。我寫過一本暢銷國際的書《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Millionaire Teacher),也在高中教個人投資理財課,同時每年還到世界各地發表幾十場演講,教導人們如何投資,並協助他們弄清楚自己退休需要多少錢。
2014年,我與太太珮列辭去在新加坡的教職,決定放自己一年的假旅行。但一年一變變兩年,很快地又延成六年。我們在各地短租過生活,待過墨西哥、泰國、峇厘島、和馬來西亞。我們騎著協力車在歐洲四處遊歷了幾個月。我們本來還想從加拿大開露營車一路玩到阿根廷,不過,雖然花了十七個月的時間,卻沒能完成。我們還自嘲這段期間才發生一次差點要殺了彼此的情況。
我們唯一一次身陷危險是在宏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的邊界,當時那裡有內戰爆發。不少勇於冒險的人都把露營車的油加滿,狂踩油門一口氣開過國界,但我們後來決定等沒有子彈飛的時候再往南繼續行程。
旅程中碰到要飛往世界各地演講理財時,我們通常都要找個地方停放自己的露營車(有時我們還會把車停在不太穩靠的地方)。我到過國際學校與跨國企業,例如杜拜的臉書(Facebook)分公司與馬爾他的麗笙渡假村(Radisson Blu Resort)等地方演講,也去過科技公司、投資公司、以及保險公司演講。
話說回來,在那六年間,有件事挑起了我的好奇心。我遇過許多傳統定義上的成功人士(也就是透過金錢與職涯衡量的成功),但隨便一個開著露營車全家去墨西哥玩的阿根廷人,看起來都比他們還快樂滿足。我的意思不是A型職涯人格的人,過的生活較不成功。只不過,如果全方位的成功是一張有四支桌腳的桌子,那麼,傳統上的成功人士似乎有一兩支桌腳壞了,而且比例高得驚人。有些人壞掉的桌腳是健康與適切的體能。有些人則是情感關係出了問題,因為他們把工作看得比家人和朋友更重要。
這不表示有錢人都過得慘而窮人都十分快樂,也不表示我們都錯誤追求不會大大提升快樂的事物。我們陷入了一種傳統的思維方式,這不僅妨礙你我的生活滿意度,還會中傷我們的自然環境。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各位追求個人的全面健康。我會利用故事與調查研究,說明金錢、健康、快樂、以及目標之間的關係,同時提供幫助各位活出最佳人生的建議。假如你願意抱持開放的態度,尊重調查研究,並時不時跟旁人唱點反調的話,那這本書就很適合你。
在第1章,我們將探討用什麼方法花錢,能獲得最大的生活滿意度。(專家的小秘訣:雖然我們對生活優渥的人要友善,但不要仿效這些人的消費習慣。);第2章討論的是收入、快樂、與你選擇之居住地間的奇妙關係。(請注意:除非特別指明,否則本書都以美金為單位。)
在第3章,我們會討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第4章談的是維持身體與心理健康最佳狀態的各色研究,並提供各種訣竅;第5章為各位說明,我們為何該把錢花在自己最看重的東西上。我們表面上覺得自己看重的東西,卻往往與內心深處實際看重的東西大相逕庭。
第6章到第9章的重點是股票與債券市場的投資。我會說明怎麼做才妥當,讀者可以藉此不浪費過多時間思考投資的事。希望財務獨立的人也可以按照我的消費與投資心法,這樣就不用做著自己痛恨的工作,而可以追求自己的專業熱情(即便薪水較低),過更有成就感的生活。我會從最基礎的講起,讀者對投資沒有任何概念也無妨。我會教大家怎麼挑選好的理財顧問,或者(如果你想自己理財)如何在不時時刻刻盯盤的情況下,打敗大多數的理財顧問與專業交易員。我會一步一步教大家做什麼、買什麼、避免什麼陷阱,讓你可以把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說到底,思考投資這件事,一年花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都太浪費。何況,你我擁有的資源裡,唯一一個不可再生的就是時間了。
第10章說明的是如何利用類似的投資心法,投資環境永續基金(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同時不費吹灰之力,依舊能打敗大部分的投資專家。那一章也會探討地球因為你我看似無害的行為而面臨的一部分威脅,同時提供解決之道,讓孕育我們的大地喘口氣。
第11章會接續這個未來的議題,教你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成功。很多小事對孩子們的發展影響深遠,例如指派家務等等。我還會清楚解說如何教育他們從小投資,用複利的魔法為自己張滿船帆,航向未來。
最後,第12章主要談的是長壽與退休之間的關係。如果你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錢退休,就要讀讀這一章。我會說明老齡打工對健康的好處,闡述怎麼用打破常規的解決辦法,讓退休人員將辛苦掙來的錢發揮最大效用,同時拓展個人的人生經歷。
這本書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在你選擇買東西、居住地、做什麼、或是接受特定工作之時,先從「為什麼」這個問題下手。然後,把重點放在你的核心價值上,了解行為科學或許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升你的生活滿意度。
感謝各位讀者加入我的行列,朝著全方位的成功,並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