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面對轉換
有位朋友非常喜歡登山,二十幾歲的時候精神體力都很好,幾個朋友吆喝一聲,揹起背包立刻出發,從來不需要什麼準備。到了四、五十歲,體力不如從前,登山之前的一個月,就要開始進行體能訓練,每天下班後跑五千公尺鍛鍊體力。如此練習一個星期,才有勇氣去登山。後來,這位朋友開始學氣功,一段時日後,又有了一次登山的機會,原本他想如常進行體能訓練一星期,但這一回,他決定突破自己,把跑五千公尺的時間花在鍛鍊氣功上,就這樣堅持了一個星期。結果,在那次登山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後勁十足,連常犯的高山症也完全消失了。
人在不同時期,身心都要經過轉換,每一次的轉換都是突破的機會;只要勇於突破,通常轉換的過程,身體機能與思想領域都會有所改變。如同我們一般處事時,若是碰到瓶頸,也就是冒險的時機到了;只有通過冒險,才能真的突破。只是要注意,碰到冒險,若事先有所準備,就能不在意,但不要去找那個險冒,這就是明哲保身的道理。
《易經》開天闢地有兩句話,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兩句話多麼通俗!如果我們做事多在這兩句話上下功夫,自然很多事一到節骨眼,該放、該收,心裏明明白白,也就不會把自己逼到死角了。

李鳳山師父修養心法:
每一次轉換,都是突破的機會。


循序漸進
現代人分秒必爭,凡事講究速度,即使是練氣功也希望能快速見效,最好是兩、三次就能改善身體狀況;或是老在琢磨吃什麼,靠別人打通這個脈絡、那個穴道,甚至是花錢買什麼工具來鍛鍊。不用親自練習,就可以練好一身的功夫,得到健康的身體,天下哪有這等道理?
修煉身心當然有走捷徑的方法,但是談何容易!走捷徑非常危險,需要時刻有明師指點、引導,否則會出毛病。像有些人練習斷食,光靠自己苦練,練得面黃肌瘦、兩眼昏花、上氣不接下氣,最後也只好放棄了,這都是沒有明師指點、方法不當的緣故。走捷徑的危險,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嘗試的。常人鍛鍊身心,一來必須得法,二來還是要靠自己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練習。
氣功養生是從身到心,由內而外,是一項循序漸進的功夫。我們必須先將身體調整到平衡狀態,才能培養心境平和的功夫,進而達到靈性提昇的境界。這個過程,不是一蹴可及,得要個人用功、持之以恆才能見效。
每個人因為體質不同,練習氣功的效果各有差異,但是只要肯撥出時間,跟隨師父所教導的動作去做,不必多久,就會有所體會了。如果能夠每天至少花半小時聚精會神地練習,身體每三天會有一個小汰換、七天會有一個大汰換;如果還能專心擇一功法,天天練習,持續一百天,效果更加明顯。各位是否感覺到快而易?那是因為得法,這都要自己去鍛練,才能夠有所體會。

李鳳山師父修養心法:
從身到心,由內而外;循序漸進,日久見功。

身心同步
有學生問我:「為什麼怎麼練都練不過您呢?」我說:「我練了幾十年,你才練幾年?而且我到現在,沒有一天停止鍛鍊呢!」練功,跟為人處世一樣,要有一個概念,千萬不要跟別人比。因為每個人的資質、程度、體質、心境各有不同,但是,我們要比個人的突破,才是最重要的。
怎麼樣跟自己比呢?其實很簡單,用我們的身體跟我們的心境互相比較。比方說,心境不太好的時候,就靠身體的鍛鍊把心提升起來;若身體狀況不太好,就用堅強的心境去提振我們的身體,凝聚身體的力量。但是,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鍛鍊方法,也很難達到這樣的目標。
除了身體需要鍛鍊,如果想提升心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尊卑觀。《易經》有句話:「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一個人若懂得尊師重道,不用跟別人比,就蒸蒸日上。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尊師重道,再怎麼練,內心都會有一股怨氣,願望始終難以達到,怨氣愈來愈深;怨氣一旦愈深,又會回過頭來原諒自己,如此就更不懂得尊師重道了,於是每況愈下。
練功就是要把正氣練出來,古人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當我們能夠練出正氣,也就能夠秉持著自然的領域,不斷地流行下去,於是,我們對人生、對很多事物的看法也就截然不同了。

李鳳山師父修養心法:
為人處世,不與人比;個人突破,最是要緊。

人生之道
人生之道如何經營?所謂「初嬰養和」,孩子從小就要培養一個重要觀念,就是處處以和為貴。我們不僅從孩童時期就要建立這樣的觀念,而且在一生中都要努力維持「和」的心境。把「和」養好,基礎穩固,也就能一心不亂,了解人生的道路怎麼走了。
好比跳傘的人處於高空中,遠離塵世,感受到的是一團寧靜,正所謂「寧靜以致遠」,思想清楚明白,沒有困惑。但到了地面,如果沒有「一團和氣」,內心亂糟糟的,就不知如何肯定自己,也不知如何走出人生的完美之道了。唯當奠定了「和」的心境,於是能夠順天不惑─懂得順應天理,就不會迷惑了。
依此明瞭個人的志向,正是少壯時期最重要的任務。所謂「少壯明志」,人人都應明白,人生之路要走在「道」上,「道」不可須臾離也,也就是絲毫不可離「道」。
明白了人生的道路,更使自己「老練圓熟」,在修養上多加鍛鍊。有句話說「老來抱德」,人生在世,處處要以德為首、以德為貴、以德為先。就像武功修煉,到了某種程度,就要在內涵上下功夫,不可輕易施展功法,否則顯露個人信心不足,也容易發生問題。如果不修煉內涵,武功無法達到上乘,遇到瓶頸更是不知如何提升?
具足前面三個步驟,於是「終究能安」,終究能心安、理得。到了這個境界,便能永不退轉,對所有道理一通百通、舉一反三,成為一位真正通情達禮的人,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完全掌握自己的生命,而後能夠超越生死。

李鳳山師父修養心法:
初嬰養和,少壯明志,老來抱德,終究能安。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