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在歐洲,近代魔法的出現與多種促成近代形成的因素息息相關,諸如文藝復興時期古代異教的復興、阿拉伯科學導入後的科技發展,以及宗教改革造成的基督教轉型等等。文藝復興時期,與魔法幾乎同義的鍊金術,隨著數學、天文學、物理學、醫學等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一同自伊斯蘭世界流入歐洲。占星術則與精密的天文學相結合,利用星盤儀等天體觀測工具發展而來,並演變為護符魔法、占星魔法。馬爾西利奧・費奇諾(Marsilio Ficino)與皮科・德拉・米蘭朵拉(Pico della Mirandola)等人對荷米斯主義、新柏拉圖主義以及猶太教神祕主義卡巴拉的重新評價,構成了文藝復興魔法的核心思想。與此同時,宗教改革帶來的基督教變革,也對新形態的魔法誕生產生深遠影響。其打破了教會作為中介的傳統模式,使人能夠直接面對神,延續古代祕教中「人類神化」的課題,以新的形式再次復興。
如果說15世紀後半至17世紀初,是為近代魔法播下種子、培育幼苗的時期,那麼19世紀後半到20世紀初就是採收這些果實的時期。這段期間,英國因工業革命而領先全世界,建立大英帝國,不僅在工業和技術上遙遙領先,自然科學領域的發展也如日中天。隨著物質文明達到巔峰、世俗化浪潮高漲,基督教衰退的趨勢日漸明顯,替代性宗教紛紛興起。相較於此,文藝復興魔法主要依賴個別傑出人物的推動,並仰賴「群體」的力量,諸如結社、協會、教團、同好會等組織。在這樣的背景下,維多利亞時代的市民基於自身興趣成立結社或協會的風氣盛行,加入這類組織並藉此自我提升,成為當時的一種生活方式。18世紀成立的共濟會便是這類結社的先驅,創立之初便以「自我實現」為宗旨,並在19世紀影響了後續組織,如:英國玫瑰十字會、荷米斯協會、神智學協會等。最終,在一八八八年,「近代魔法」的代表性組織—黃金黎明協會正式成立。
一般而言,魔法與神祕主義之間的差異,即魔法是利用超自然力量來影響自然或他人,而神祕主義則以個人的內在精神覺醒為目標。然而,實際上要明確區分二者極為困難,因為魔法師往往具備神祕主義的特質,而神祕學家也常被認為擁有某種魔法能力。若要勉強區分二者,可以說神祕主義傾向於透過冥想獨自探索奧祕的體悟,而魔法則多在群體—即祕團體中實踐。魔法的基本原理在於「共同幻想」,個人的夢境或幻視必須透過多人共同參與及認同,才能被視為真正的魔法。
在此,希望大家留意「occult」和「esotericism」這兩個術語。「occult」一詞,早在德國哲學家海因里希・科尼利厄斯・阿格里帕・馮・內特斯海姆(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 von Nettesheim)的經典著作《神祕哲學三書》(De Occulta Philosophia Libri Tres,全三冊,一五三一~一五三三年)就出現過,但是直到19世紀魔法師艾利馮斯・李維(Éliphas Lévi)的時代才廣泛普及,成為意指魔法、鍊金術、占星術、卡巴拉等等的用語。「occult」起初並未帶有太多負面含義,但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帶上某種可疑的色彩,而通常被譯為「邪教」。近年來,包含諾斯替主義、荷米斯主義、神祕主義、神智學等在內,更多會使用「esotericism(法語寫作ésotérisme)」一詞,中文通常譯為神祕學、神祕哲學等。
想要理解從古至今的魔法,除了先前提及的「共同幻想」之外,還有幾個關鍵概念:神化、生命靈氣、象徵、想像力等。「神化」源自古代祕教,認為透過群體舉行入會儀式等儀禮,受限於塵世的凡人得以昇華至神聖境域。「生命靈氣」則充斥於宇宙中,鍊金術是藉由化學操作來固定生命靈氣的技術,而魔法是試圖以護身符等「象徵」來吸引生命靈氣的方法。象徵可以是圖形或數字,但最能發揮威力的是語言。在此,語言不再只是傳遞訊息的符號,本身便蘊含著生命力,具有神聖性。此外,傳統魔法的修行基礎,通常歸因於神、天使、精靈、邪靈;但在近代魔法中,這一基礎則轉變為人類內在的「想像力」。想像力承襲了希臘神話中代蒙(Daemon,編註:介於神與人的精靈,不具有人的外貌,為善惡並存的超自然存在;羅馬神話中稱為Genius、格尼烏斯)的概念,屬於一種存在於人類內在的神聖力量,且具有悠久的歷史。魔法的本質,正是透過想像力與意志,將個人與集體深層期待的事物,在「幻想」中具現化的過程。
由上述簡單的介紹可知,近代魔法並非憑空產生,而是歷史進程的產物。本書將聚焦於近代歐洲魔法的歷史與理論,並探討其發展脈絡,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將介紹古代、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等,與近代魔法相關的所有範疇,包含古代祕教、基督教奇蹟、荷米斯主義、鍊金術、占星魔法(護身符魔法)、卡巴拉、魔法語言等;第二章,檢視19世紀初期,在啟蒙運動和科學理性主義影響之下,非科學主義的占星術、水晶凝視、靈魂學等如何重新受到關注,並探討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肯尼斯・麥肯齊(Kenneth Mackenzie)、艾利馮斯・李維、愛德華・布爾沃-李頓(Edward Bulwer-Lytton)等人的貢獻;第三章,追溯從布拉瓦茨基夫人(Madame Blavatsky)的神智學協會、安娜・金斯福德(Anna Kingsford)的荷米斯協會,到威廉・韋恩・維斯特考特(William Wynn Westcott)構思並設立黃金黎明協會的經過;第四章,分析麥克逵格・馬瑟斯(MacGregor Mathers)基於《密碼手稿》所創建的黃金黎明協會儀式與象徵體系;第五章,探討黃金黎明協會的核心人物,包括莫伊娜・馬瑟斯(Moina Mathers)、安妮・霍尼曼(Annie Horniman)、佛羅倫絲・法爾(Florence Farr)等女性魔法師,以及詩人兼劇作家的威廉・巴特勒・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亞瑟・愛德華・偉特(Arthur Edward Waite)等「市井小民」,檢視此一宗教團體的衰弱與終結;第六章,透過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保羅・克利(Paul Klee)、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安德列・塔可夫斯基(Андре́й Тарко́вский)等人的作品,探尋鍊金術和魔法思維如何轉化為現代主義藝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