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錄1】第1章 當醫師變成病人
「這真的是同一個人嗎?」
不認識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的人,從網路搜尋他的名字,比對早期照片的他與近幾年影片裡的模樣,忽胖忽瘦,不免費解:「這個人怎麼從『肯德基爺爺』變『魯夫』?」
至於認識杜元坤的病人們,一踏進診間,看到杜元坤本尊,嘴裡迸出第一句話都是:「院長,您怎麼變那麼瘦?」
面對這些病友的關心,杜元坤也不改幽默的回答:「我掉到洗衣機裡縮水了。」總讓病人、家屬聽了後,原本一臉的擔憂立刻轉為笑容。

被病人照顧的醫師
自從杜元坤生病暴瘦後,他與病患之間的醫病關係「翻轉」過來。
不論身材或胖或瘦,杜元坤始終維持每週二固定骨科門診,每次掛號兩、三百號,其中有一大半拿「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慢箋)的資深老病友,每三個月、半年會定期來「巡」一次身體。而這些跟杜元坤相識多年已經變成朋友的病人,美其名來「看醫師」,其實是來「看院長」的。
病人走進診間,坐下來第一件事,不是開口陳述自己的病痛,而是關心眼前的院長醫師:「院長,您這麼瘦,到底有沒有吃東西?」「院長,您現在身體好點嗎?」
許多病人已在診間外等候數小時,非但沒有不耐煩,反而貼心提醒:「院長您會不會累?要不要先休息?我們再等一下沒關係。」
甚至有病人捨不得他骨瘦如柴,帶來準備好的煲湯、補品,「病人擔心我、罵我,我很喜歡這種感覺,不只是我take care(照顧)他們,他們也對我好。」病人的窩心舉動療癒了杜元坤,「被病人疼愛」的感覺竟是如此美妙。

暴瘦近四十公斤的真相
回想最近一次驚險的生死關頭,「原本我擔心自己像賈伯斯(Steve Jobs,蘋果創辦人)一樣是胰臟癌,會走得很快,所以手術前,趕快通知我的律師、會計師預立遺囑。」身為醫師,杜元坤深知這次的症狀不一樣,更怕進了手術室就再也回不來。
所幸詳細檢查後,杜元坤並非罹癌,而是「胃纖維化、橫隔膜疝氣合併胃食道狹窄」。病名很長,簡單說,有部分源自杜元坤三十多年的老毛病胃潰瘍,還有就是一部分的胃穿過橫隔膜,從腹腔往上移到胸腔,「這是以前打橄欖球留下的後遺症,原來當年的撞擊後不是只有頭凹了一個洞,橫膈膜也有一個破洞造成。」
日積月累的宿疾,這次來得無聲無息,兇猛劇烈。直到他做了內視鏡才發現,怎麼胃纖維化那麼厲害,因為過去長期忍耐,持續反覆發炎,導致胃的吸收出問題,還是在硬撐。隨即進行修補後,胃沒有疝氣,但纖維化依然在,變得吃不多、體重跟著下降,纏身多年的糖尿病竟然好了,「我過去體重八、九十公斤,嚴重到一天打兩次胰島素,在兩年內瘦到六十幾公斤,外表看起來是瘦了,但事實上精神變得比較好,意志力也更強。」

根本沒時間生病
每天看著這麼多的生老病死,相較多數人面對病痛折磨的怨天尤人,不斷自問「為什麼會是我?」但當主角變成自己,杜元坤根本沒時間抱怨老天爺,認為這一切都是「自找」的,因為每次都「病出自有因」。
因為自己愛打球常受傷;因為睡眠少、工作高壓又不健檢,導致心臟有問題沒發現;愛吃甜食所以糖尿病沒控制好;自願去澎湖義診不小心受傷,感染了海洋弧菌……沒有一項怪得了別人。
就像他明白如果沒有為自己開刀,因海洋弧菌感染的腿必須截肢時,日後行動恐怕受限,無法行動自如,再也沒辦法上山下海救人,所以忍痛也要自己劃下那一刀。
總是硬漢作風的杜元坤,每一次面臨病痛折磨,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是「超人」,只是「普通人」,心肌梗塞當然痛得要死,化膿的腳也痛得要命,腸胃有問題更是渾身不舒服,即使有滿桌的山珍海味也吃不下,「只是,我真的沒有生病的時間。」

真正體會病人的心情
「終於當上病人」的杜元坤,既沒有乖乖休息、聽醫師的話,滿腦子想的仍然是工作和救人,「外人可能很難想像,怎麼會有這麼無聊的人。就像我從來不認為,因為生病了就必須慢下來。我接受治療的目的,只是為了要趕快回去工作。」
當醫師成為病人,才讓他明白幾件事,首先,「醫師就是最不合作的病人」,尤其他自己總是不管醫師交代要住院,或是硬要幫自己不麻醉就下刀,全都率性而為。其次,「我終於可以體會一下當病人的心情,每個來找我治療的病人,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到底病人要的是什麼?」
「其實,每個病人都希望醫師能對自己好,我也是。」當了病人的杜元坤設身處地思考,每個帶著病痛而來求診的病人,不外乎希望醫師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能夠真的關心,而不是趕人出院。還有最重要一點就是,病人會期待這位醫師可以個人專業承諾,一定會做到最好(I do my best.)。
他舉例,自己曾經因為打橄欖球導致韌帶斷掉,後來是由學生(現屏東義大醫院院長顏政佑)執刀,「我當然希望日後可以回到運動場上繼續打球。但在開刀前,醫師竟然說:
﹃老師,我不可能開得像你那樣好,﹄當下我回說:﹃那就打你,﹄病人一定會要開刀後比現在更好啊!﹄
「直到成為病人那一刻,我才體會到病人的要求是多麼謙卑,就只是一個很卑微的希望──醫師對你好。」他強調,做醫師不要辜負病人所託,而這也是他從醫以來一直身體力行的信念,持續對病人苦口婆心,全力以赴。

【摘錄2】第16章 持續澎湖義診,改寫醫病關係
十一月的澎湖,吹起呼呼的東北季風,街頭已經不見暑假期間熙來攘往的遊客。但週日的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大門敞開,明明是假日沒有門診,卻不時見到有人穿梭期間。走近二樓,只見滿滿候診室的人,或坐或站,他們在等的,就是每個月「一期一會」的杜元坤門診。
「離島狂醫」、「候鳥醫師」,都是上了《商業周刊》封面故事後,杜元坤的新封號,他帶領義大醫療團隊持續守護十萬澎湖偏鄉居民的故事,傳為美談,也為他和義大團隊獲得衛福部頒發「二等衛生福利專業獎章」。
「候鳥的甜蜜在於牠的固定性,牠的鍥而不捨,永遠會有一個leader(領袖)帶著成群候鳥飛往一定的方向、一定的地方。」杜元坤說,自從義大醫院援助澎湖醫療,每年為澎湖縣政府省下六千萬至八千萬元機票補助款,也替澎湖病人每年省下兩、三千萬元交通費,讓在地居民安心看病,再也不必「趕飛機」。

模範生病人變成病友啦啦隊
「我很幸運,在高雄開完刀後一個月,院長就開始固定每個月飛到澎湖義診,讓我們方便追蹤回診,省下大筆交通費。」今年二十九歲的永達,是杜元坤口中的「澎湖資優生」,也是在IDS計畫啟動後的受惠者之一。
至今六年多,每個月的回診可是永達家的大事。陪診的永達爸爸、媽媽都是澎湖人,但是永達爸爸並沒有討海維生,十八歲就進台電當公務員,前些年被調派到馬祖,如今每個月定期回澎湖,就是為了「陪兒子去看院長」。只要一家三口出現,診間就會傳出歡樂笑語,還有分享給醫護的零食補給,就像是到朋友家的氛圍,完全不像是「去看診」。
「院長以前看起來很兇,加上身材比較高壯,要進去診間前,護理師就一直提醒我們,不要插話、電話要關靜音,如果有問題等他問再回答。」永達爸爸笑著回答當初與名醫杜元坤的初見面場景,他說,但是現在相處久了,發現院長很仁慈啦!
就像杜元坤的多數病人,永達也是因為一場摩托車意外改變了人生。就讀大學三年級的永達,那天騎著摩托車出門,卻因為豔陽高曬一時閃神,連人帶車撞上路邊行道樹,等到他恢復意識,已經在被緊急送往醫院的救護車上。
車禍撞擊導致顏永達的右手堆積血塊,腫脹嚴重,在醫院照了電腦斷層(CT),但不容易辨識,更沒發現他的右手神經已被扯斷。出院後,即使聽從醫生指示積極復健,但永達的手依舊沒有知覺,以往再簡單不過的擠牙膏、洗臉、扣釦子等動作,受傷後全部成為艱難任務,就連吃飯、洗澡都得想辦法重新適應調整。永達相當沮喪也自責,但他不斷告訴自己,「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絕對不能輕言放棄。」
於是又經過進一步詳細檢查,這次,永達得到「臂神經叢受傷」的答案。親友們紛紛上網搜尋,查到位在高雄義大醫院的杜元坤是全球臂神經叢權威,於是再次費了好大一番功夫,終於掛到門診。
所幸,還未錯過手術治療黃金期。在車禍後三個月,杜元坤幫永達進行手術,歷經兩次長達十多小時的手術,身上留下的刀疤從左手經過鎖骨下方,再一路到右手,只是再怎麼長的刀疤,都不如復健之路來得痛苦漫長。
「有一陣子他(永達)很自責,帶給家裡這麼大影響。如果說沒影響是騙人的,但是我告訴他,跟真正的身障人士相比,他只是把慣用的右手換左手,這算是小case。」樂觀的永達爸爸,總是這樣鼓勵兒子,「杜院長再怎麼厲害,就是幫你把基礎都弄好,你一定要靠自己,外人怎麼幫忙都有限;你如果放棄自己,就沒有人可以救你了。」
如今,永達的右手手肘能動,手臂也能伸直,甚至還能騎著改裝的電動車去上班。
「病人如果做完手術沒有復健,就等於零分。」杜元坤說,奇蹟不是單靠醫師手術就能發生,更多得靠病人術後堅持不懈的復健。所以每當有病人術後恢復效果不盡理想時,「很多病人都把永達當成目標,看到他的成功案例,慢慢建立起信心。」
永達一家的故事還沒結束,他們當起杜元坤其他病友的啦啦隊。「有一位住在台灣北部的澎湖人,也是跟我一樣的狀況,我會拍自己復健影片給對方看可以怎麼做,我們都會私訊聊怎麼做更好。」訪談中總是笑瞇瞇的永達說,甚至連他爸爸也會跟對方的家長「互通有無」,彼此鼓勵。

【摘錄3】第17章 推廣橄欖球,變身企業聯賽之父
二○二四年十二月,在台北田徑場周圍到小巨蛋旗海飄揚。期間參與台北馬拉松路跑的外國人看到還忍不住問:「那是誰?怎麼都是他的旗子?」
剛聽到同事轉述這個故事時,杜元坤忍不住大笑,「這件事在二○二三年就發生過,因為第四、五屆的元坤盃比賽都在台北田徑場舉行,所以公司預做宣傳,從敦化北路、八德路口到南京東路的小巨蛋轉角,宣傳旗幟插好插滿。前年適逢選舉,還被誤以為是哪位候選人。」
每次舉辦比賽,我都相當興奮,甚至比我這輩子開的第一台手術還要興奮,橄欖球也是我一生的志業,為了它,我可以不眠不休。」這場橄欖球造夢之旅,杜元坤樂在其中,但一路走來格外艱辛。

第一步:打造「球員農場」
在台灣,橄欖球屬於極冷門運動,且規則相對其他球類複雜,多數人未必真正看過一場橄欖球賽,沒有觀眾人潮,沒有錢潮商機,自然不容易發展為一個產業。
其次,橄欖球經常需要衝撞,運動傷害風險相對較高,常見的腦震盪、骨折等運動傷害,就讓很多父母與球員卻步,每一場比賽都可能是橄欖球運動員生涯中的最後一次出賽,不少運動員考量身體因素,一一離開球場。
缺錢、缺人,又沒職業化環境,橄欖球員無法在台灣真正成為一個「職業」,即使是代表台灣參與亞洲盃橄欖球錦標賽等國際賽事的選手,平時都有本業,只能「兼職」當國手。甚至許多青年橄欖球員完成大學學業,便會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為了未來不得不向現實妥協,另尋出路。
隨著少子化與資源稀缺,國內不少橄欖球校隊,皆因招生困難紛紛解散,伴隨杜元坤年少成長時光的南一中、北醫橄欖球隊,也難逃解散命運,沉寂多年。
「別人說不行,我就去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杜元坤深知,要深耕橄欖球運動,第一步:「人才」最重要,要讓父母安心,願意送孩子來打球,也要提供資源和環境,職涯有保障,年輕球員才會願意把「運動員」當成一生摯愛,不惜吃苦練球。球員在比賽時奮力拚搏,賽事表現精彩才有人看,球迷投入才會讓企業界看到商機加入,帶動整個產業發展循環。
杜元坤認為,這一切都需要「一條龍式」的運動員生涯發展規劃,才能走得長遠,於是決心打造一個「橄欖球員農場」。

第二步:創立元坤運動文創公司
自從投入台灣橄欖球運動推廣以來,年年入不敷出,外界看杜元坤苦苦支撐這項冷門運動的行為就像個「瘋子」,但他比任何人都認真。為了讓台灣橄欖球運動,能像職棒、職籃朝向企業化與職業化發展,二○二二年起,杜元坤更攜手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共同推動「台灣企業橄欖球聯賽」,開創台灣橄欖球界的新紀元。
同年,杜元坤多了一項新身分,創辦台灣第一個橄欖球企業聯賽新創公司「元坤運動文創」,以企業化經營與組織化運作模式,出資成立「台北元坤」企業聯隊,成為球員口中令人敬畏的總領隊。除了提供橄欖球員獎助學金及營養補給金留住人才,讓台灣橄欖球健兒有更大的發揮舞台,甚至幫助受傷球員免費開刀。
「這些球員就像是我自己的小孩,我可以叫出每個人的名字,他們的一輩子是我的責任,我要讓選手能在球隊可以安心打球,沒有後顧之憂,即便退役,也協助安排他們進入職場,擔任教練或是運動經紀人。」

第三步:辦「元坤盃」把國際球員拉近來
除了用心培育球員,杜元坤更發下宏願,引領球隊積極走向世界舞台,前三年,「元坤盃」還在試水溫,國內幾支球隊打來打去,不夠過癮,第四年開始,「元坤盃」有了新的改變,意外激起國內橄欖球界一陣漣漪。首度邀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日本拓殖大學與關西大學來台參賽,選手們得以與國外球隊切磋球技,激發球員成長的新動能。
二○二四年,「台北元坤隊」網羅畢業於日本名校關西大學的日籍好手雨谷陸椰,引進首名外籍球員,成為台灣企業聯賽中,首支聘請外國選手的隊伍,彰顯球隊邁向國際化的決心。
當「元坤盃」賽事在國際上漸漸被看見,杜元坤把大專國際友誼賽經驗向下深根,身為「台南市杜元坤橄欖球運動發展協會」理事長的他,攜手台南市政府體育局,共同舉辦「國際青年七人制橄欖球邀請賽」。
除了全台九所國內高中橄欖球校隊齊聚,更邀請到來自日北石川縣的鶴來高校,以及韓國木浦市的天安五城高中兩支國際隊伍,促成台、日、韓同場熱血競技。

橄欖球造夢之路咬牙走下去
元坤運動文創公司創辦至今,仍未轉虧為盈,如何在行善與營利之間取得平衡是目前最大挑戰。此外,如此冷門運動,靠杜元坤一己之力非長久之計,想要讓其他企業共襄盛舉,遭遇不少阻礙和質疑聲浪。
即使如此,元坤運動文創團隊成員們反而發揮巧思,透過與網路體育頻道合作直播賽,將橄欖球比賽現場帶到觀眾面前,提高國人對橄欖球的關注度,也積極經營社群媒體,走訪各校球隊深入採訪,以影像記錄訴說參賽隊伍的精彩故事,讓橄欖球議題走進常民生活。此外,更串聯政府、企業、校際之間資源共享,促使台灣橄欖球運動深化國際交流,激發新火花,引領台灣橄欖球界走向共好。
隨著「元坤盃」辦出好口碑,第五屆「元坤盃」賽事,國際化規模持續擴大,外國隊參與數也增至七隊,來自日本的關西大學、拓殖大學以及新加坡理工大學三隊連續兩年持續響應,新隊伍日本天理大學、名古屋大學、韓國首爾大學以及新加坡管理大學等,來台共襄盛舉。
這次元坤盃最令人意外的是,驚動日本橄欖球運動媒體《Rugby》特別飛抵台灣進行採訪,更以「橄欖球界的狂醫(Crazy Doctor)」來形容杜元坤。
「當別人在休息時,我們已經在努力,當別人試圖追上我們時,我們已經朝下一個夢想邁進。」二○二五年,杜元坤更設立新目標,要將「元坤盃」推廣跨出亞洲,預計邀請紐西蘭、澳洲等頂級強國來台參賽,讓球員們體會不同的打法,互相切磋。
杜元坤不惜砸重金,拋磚引玉,實現「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真諦,不僅讓這個「橄欖球夢」變得真實,曾有媒體封他為台灣的「橄欖球企聯之父」,更是實至名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