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1】前言_看懂匯率,你就能看懂世界經濟
喝完一杯早晨咖啡之後邁開腳步,搭上捷運開啟上班族的通勤之路。在捷運上用手機查詢昨天夜裡美國的股市表現,確認前不久剛買的蘋果(Apple)股票是漲是跌。中午休息時間到公司附近的麥當勞(McDonald's)簡單買個漢堡當午餐,邊吃邊搜尋最近想買的運動鞋款,發現最便宜的價格立刻下單(直接從國外網站購買)。下班後回到家,看了很嚮往的國外旅遊資訊,之後便進入夢鄉。
前面這段描述可能是許多人都有過的日常生活,雖說如此,大家平時卻不太會特別提起「匯率」,只有在媒體以「匯率狂升、經濟危機」的斗大標題報導時,才會覺得「好像有什麼不對勁」,稍微關心一下匯率,然後很快又會忘記。匯率一詞總是不經意地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
其實在大家的生活中,許多事情都與匯率有密切關係。咖啡的原物料是咖啡豆,在韓國全都來自於進口。業者進口咖啡豆時如果匯率變動,就會影響咖啡價格。投資人買國外股票時,股價與數量會受匯率影響,報酬率也同樣會因匯率而異。午餐時間買的麥當勞漢堡是美國業者的韓國分公司生產,美國總公司決定在韓國投資成立分公司時,匯率是重要變數。當我們在國外網站直接下單訂購運動鞋時,價格與匯率有直接關係;要去國外旅遊前的兌換外幣,匯率當然也非常重要。
與匯率有關的議題層出不窮。在韓國有不少投資人購買銀行或證券公司銷售的海外基金,卻因匯率變動遭受龐大損失,造成金融圈人心惶惶。美國聯準會(Fed)公布的利率決策經常讓外匯市場不平靜,北韓試射飛彈、烏克蘭與中東的戰火不停,國際政治局勢動盪也會表現在外匯市場。多虧有這些事件讓大眾注意到匯率問題,生活中開始有以匯率為主題的研討會與講座吸引人群,網路上談論匯率的YouTube影片也獲得很高點閱率。
匯率像一張巨大的魚網,網住了各種經濟活動。如果能學好匯率,不但能更懂經濟,也能掌握更多帶來經濟利益的機會。匯率隱含的資訊遠多於成長率、物價、利率、股價等其他經濟指標,用剝洋蔥的方式探討匯率,不僅能看到經濟的表徵,還能看透經濟的本質。
這本書將透過個人與國家的經濟活動,說明匯率如何決定、如何影響個人的經濟生活和國家的經濟發展,讓讀者可看懂生活中的匯率變化及匯率走勢,培養利用匯率觀察總體經濟發展的能力。
為了讓讀者容易讀懂匯率,本書會從匯率存在的三項條件講起。匯率存在的三項條件是國家、貨幣與貿易。因為有國家存在,各國進行著貨幣經濟,國與國之間有貿易活動,才會誕生匯率。只要缺少一項條件,匯率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你我正處於不能缺少國際貿易的時代,所以更應該懂匯率。本書將以多個經典案例與理論,依照匯率存在的三項條件加以說明。
匯率本身也有三項特性,是集體性、相對性與模糊性。匯率雖然只是一個數字,卻是由許多行動產生的結果。一國之中,眾多人民的經濟行為與由此產生的市場變化全部集合在一起,結果就是匯率。一個國家就算維持著與以往相同的經濟活動,匯率依然有可能因為對手國的經濟活動而改變,也會因為國際經濟環境改變而有所不同,這是匯率的「相對」變化。此外,當匯率變動的時候,很難明確找出影響變化的原因,這是匯率的「模糊性」。正因為匯率有這三項特性,匯率常引發不同觀點的爭論,如果能了解這些特性,就能預測匯率的變化。
匯率的決定表面上強調經濟邏輯,實際上卻經常有國家的力量介入,本書會談到國際間的經濟影響力如何影響匯率。美國的貨幣—美元是全球匯率的中心點,不論從質化或量化的角度來看,美元都與其他國家的貨幣有別。本書會以較大篇幅著墨於美元,包括:為何美元會成為國際準備貨幣(reserve currency)、美國如何介入外匯市場的匯率決定、美元背後隱藏的國際政治角力,並且補充中國想以人民幣挑戰美元霸權的主題,介紹歐元、日圓與新興國家的匯率,希望讀者可以理解外匯市場為何「看起來公平,實際上卻不公平、看起來平等,實際上卻不平等」。
韓國是對外開放程度很高的經濟體,很容易受匯率影響。雖然韓國的經濟規模排名在全球前十大,韓國的貨幣在外匯市場卻沒獲得應有的待遇。為何會有這種不一致的現象、為何韓國容易受匯率變化影響,本書會分別從邏輯與歷史的角度說明。
如果一件事情與大家的生活無關,再怎麼有趣、生動的解說都無法引起讀者共鳴。本書還會以出國旅遊、投資外國股市或債券、辦理美元存款等生活中會遇到的情況講解匯率。繼韓國股票市場的東學螞蟻之後,西學螞蟻風潮興起,韓國投資人開始投資新興國家的股票與債券。期望本書能為投資人奠定更扎實的基礎,減少「跟風投資」、「追高投資」心態造成經濟損失。
很難在有限的篇幅放入全部關於匯率的知識,筆者只能盡量將大家應該知道的重點納入內容。身為記者與研究人員,我們以二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將理論延伸到現實,解釋匯率的本質,利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倘若讀者仍然覺得難以理解,代表我們的教學功力還有待精進,盼望讀者海涵,也千萬不要因此放棄學習匯率。
如果讀者因為這本書而讀懂了匯率,相信在觀察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時候不會再覺得遇到瓶頸。利率與匯率是支撐經濟與金融的兩大支柱,先前我們合著的《一本書讀懂利率》已經在2023年出版上市,希望這本針對匯率講解的《一本書讀懂匯率》能讓讀者看待世界經濟的視野更寬、更廣。
【摘錄2】第2章_決定匯率的地方,外匯市場_10景氣動向與匯率的矛盾關係
當景氣復甦帶動出口成長,企業賺到的錢會增多,民眾的錢也變多,帶動國內消費量成長,也有餘力購買進口品,帶動進口增加。在景氣復甦期間,出口增加的幅度通常會大於國內消費增加的幅度,因此從外國流入的外匯數量會增加,成為本國貨幣升值(匯率下降)的原因;景氣衰退的時候則會出現相反的效果。萬一本國製造的產品數量減少,則會造成流入本國的外匯數量減少,這時外匯需求相對增加,本國貨幣變弱勢,匯率就會上升。換句話說,通常在景氣復甦期間,一國貨幣在國際貨幣市場會變強勢,本國貨幣價值會跟經濟景氣呈現同方向變動。景氣達到頂峰之後會逐漸衰退,衰退到谷底時又再次復甦,進入復甦期之後再次達到頂峰。簡單來說,在資本主義經濟裡,景氣會不斷起伏,經濟成長的國家其貨幣會愈來愈強勢。
以下用韓國與美國的貿易進行說明。韓國製造汽車對美國出口,並且從美國進口牛肉,兩國的匯率是1美元兌換1,000韓元,韓國的汽車售價是1,000萬韓元,美國的汽車售價是10,000美元。某一年韓國汽車業者開發出新技術,讓汽車產量大增,帶動韓國消費的汽車數量增加,對美國出口的汽車數量也增加。
由於美國的市場規模遠大於韓國,就算由韓國出口到美國的汽車數量增加,在美國引起的價格變動通常很有限,就像是韓國出口10,000 輛車到美國時,價格跟出口20,000輛車到美國沒有太大差異。韓國出口到美國的汽車數量增加,使韓國外匯市場上的美元供給增加,韓元供給相對減少,會造成韓元升值。除了汽車之外,韓國還生產數以萬計的物品出口,各種物品對匯率的影響效果類似出口汽車。當韓國的物品產量增加,表示韓國的經濟景氣正在復甦。
接著談匯率對景氣的影響途徑,先看美國與韓國的市場規模。2024年2月美國的國民生產毛額(GDP)是27 兆9,665億美元,韓國的GDP是1 兆7,848億美元,美國的經濟規模大約是韓國的十五倍多,經濟規模的差異會反映在外匯市場。美國的生產或消費增加會影響美元的供需,對外匯市場的影響程度大約比韓國高出十五倍,反倒是韓國的生產或消費發生變化,對外匯市場的影響不到美國的10%。由於韓國與美國的經濟規模差距太大,韓國經濟環境的變化很難對美元兌韓元匯率產生影響,但是美國經濟環境的變化就會對外匯市場產生衝擊。匯率是兩國貨幣在市場上的交換比例,因為國家的經濟規模會有差異,所以各國對匯率的影響力並不對等。因此在國際外匯市場上,韓國受匯率影響的時候比影響匯率的時候還多。
就算兩國的經濟規模有很大差異,景氣與匯率的關係也無法一言以蔽之,特別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要探討匯率變化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必須同時評估另一項條件—產能。韓國企業在製造產品時,不一定都會把產能開到最大,多數工廠會有庫存,讓生產設備用比較從容的方式運作。如果韓國出口到美國的訂單增加,韓國業者就會比平常生產、銷售更多的產品,帶來營業額成長。相對於韓國內需市場的需求增加幅度有限,美國的經濟規模較大,來自美國的需求更有機會出現大幅度增加。
假設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發生變化,從1美元兌換1,000韓元上升到1美元兌換1,100韓元。當韓國的物價維持不變,韓國公司出口相同數量的貨品到美國銷售,並將賺得的美元帶回韓國兌換成韓元,可以獲得比原本更高的收入。若美國的物價下跌10%,物價下跌會帶動更多需求,韓國業者的出口數量增加。此時韓國業者的產量提高,景氣可望回升。
就算經濟景氣沒發生變化,只要韓元貶值,韓國業者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價格就會變便宜,韓國業者會增加生產出口,帶動海外營收成長。萬一美國市場對韓國產品的需求增加,但是韓國業者的產能不足以因應需求,這時就算韓元貶值也無法為業者帶來產量提高、海外營收成長的效果。
假設匯率從1美元兌換1,000韓元下降到1美元兌換900韓元。雖然韓國業者出口相同數量的產品,但是獲得的韓元收入也會減少。業者為了維持原本的利潤,必須調漲產品的國外售價,但是價格上漲會讓產品的出口量減少,造成國內產量全面減少,產量減少就會造成景氣衰退。匯率對韓國經濟的影響多少有些矛盾。韓國的經濟規模較小,對國際價格與匯率的影響力較弱,所幸製造業擁有的生產設備與技術充足,可以應對國外需求成長,因此在韓元貶值或匯率上升時,經常能看見韓國景氣復甦。以前韓國政府干預外匯市場,刻意讓匯率上升、韓元貶值,為的就是透過匯率來刺激景氣,促進韓國經濟成長。
【摘錄3】第3章_美元霸權與匯率_15造就美國強權的力量,美元霸權
美國強權下的「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從何而來?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美國令人畏懼的破壞力與壓倒性的國防戰力,再來才是維持世界第一的經濟實力。美國除了有傳統製造業與農業,還有GAFA(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等影響力遍及全球的科技企業,帶動最新的數位世界發展。然而這些都不是讓美國成為強權最主要的條件,因為支持美國成為世界霸權的力量來自於金融與美元。
美元是國際金融交易的基本媒介,扮演著國際準備貨幣的角色,美國透過美元主導全球金融與經濟,掐住全世界的金融命脈。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大強國,透過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建立讓美元成為準備貨幣的架構,利用經濟規模、金融市場、國防戰力等整體國力擴大美元的努力。美元的力量雖然是從美國而起,卻不是只有美國的力量存在。在國際貿易或資本交易時,只要對手國偏好使用美元,本國自然就必須以美元進行交易。由於美元具有方便交易、節省成本、穩定性高的優點,逐漸被各國廣泛使用,最後成為國際貿易的慣用貨幣。歐元、人民幣、日圓雖然也逐漸被認同是國際貨幣,不過只有美元真正具有國際準備貨幣的地位。
美元霸權從金融交易、資本交易、國際地位等面向考量,綜合來看大約占80%以上。美國當然使用美元交易,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之間,貿易與資本交易大都也用美元。美國與歐洲聯盟(EU, EuropeanUnion;以下簡稱歐盟)利用七大工業國組織(G7)、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國家之間的貨幣互換協定(swap arrangement)密切聯繫。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也受美國影響,與美國形成互助體系。歐盟使用歐元作為單一貨幣,但歐盟又是美國的盟友,如果連歐元也包含在內,全球金融市場顯然由美國主導。
從美元使用的範圍來看,更能感受美元的影響力。在國際貿易上,亞太地區使用美元的比率是74%,其他地區大約是80%;歐洲使用歐元的比率約60%。在外匯交易上,有高達90%都是以美元報價;在國際金融方面,以美元計價的貸款或存款比率約為60%。世界各國為了預防外幣的流動性危機,累積的外匯存底之中,美元或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約有60%。全球GDP之中,美國約占四分之一,若以美國的購買力平價(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約15%計算,美國在金融領域的影響力更高。
美元的影響力為美國帶來很大的優勢,對美國的雙赤字(twin deficits)問題—財政赤字達到GDP的6%、貿易赤字達到GDP的3%,美元也能提供絕對的幫助。美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發行國債,美國國債由外國投資人買下,在全球市場上交易。美國企業從事貿易活動時,採用本國貨幣(美元)支付,完全沒有匯率風險問題。美國的資本市場與金融市場以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為中樞,在最有利的位置中介資金流動,聯邦準備制度(Fed,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聯準會)不論宣布升息或降息,都會反映在其他國家的貨幣價值
變動,如同操縱著資金成本。
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拿美元和本國貨幣比較,評估本國貨幣的價值,這就是各國貨幣兌美元的匯率。以韓國為例,韓元與美元比較後是多少價值,決定每天外匯市場上美元兌韓元的匯率,這個匯率成為韓國進出口業者結帳、一般民眾匯兌、金融機構之間進行外匯交易的基準。由於本國貨幣的匯率是以美元作為比較基準,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是各國貨幣與美元比較而得,全世界都無法脫離美元的影響範圍。
現在看這一切似乎是理所當然,但是如果不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布列敦森林體系,現在不見得會是如此。下面章節將探討美元體系如何在許多事件與狀況之下,逐漸在全球金融市場成為霸權。
喝完一杯早晨咖啡之後邁開腳步,搭上捷運開啟上班族的通勤之路。在捷運上用手機查詢昨天夜裡美國的股市表現,確認前不久剛買的蘋果(Apple)股票是漲是跌。中午休息時間到公司附近的麥當勞(McDonald's)簡單買個漢堡當午餐,邊吃邊搜尋最近想買的運動鞋款,發現最便宜的價格立刻下單(直接從國外網站購買)。下班後回到家,看了很嚮往的國外旅遊資訊,之後便進入夢鄉。
前面這段描述可能是許多人都有過的日常生活,雖說如此,大家平時卻不太會特別提起「匯率」,只有在媒體以「匯率狂升、經濟危機」的斗大標題報導時,才會覺得「好像有什麼不對勁」,稍微關心一下匯率,然後很快又會忘記。匯率一詞總是不經意地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
其實在大家的生活中,許多事情都與匯率有密切關係。咖啡的原物料是咖啡豆,在韓國全都來自於進口。業者進口咖啡豆時如果匯率變動,就會影響咖啡價格。投資人買國外股票時,股價與數量會受匯率影響,報酬率也同樣會因匯率而異。午餐時間買的麥當勞漢堡是美國業者的韓國分公司生產,美國總公司決定在韓國投資成立分公司時,匯率是重要變數。當我們在國外網站直接下單訂購運動鞋時,價格與匯率有直接關係;要去國外旅遊前的兌換外幣,匯率當然也非常重要。
與匯率有關的議題層出不窮。在韓國有不少投資人購買銀行或證券公司銷售的海外基金,卻因匯率變動遭受龐大損失,造成金融圈人心惶惶。美國聯準會(Fed)公布的利率決策經常讓外匯市場不平靜,北韓試射飛彈、烏克蘭與中東的戰火不停,國際政治局勢動盪也會表現在外匯市場。多虧有這些事件讓大眾注意到匯率問題,生活中開始有以匯率為主題的研討會與講座吸引人群,網路上談論匯率的YouTube影片也獲得很高點閱率。
匯率像一張巨大的魚網,網住了各種經濟活動。如果能學好匯率,不但能更懂經濟,也能掌握更多帶來經濟利益的機會。匯率隱含的資訊遠多於成長率、物價、利率、股價等其他經濟指標,用剝洋蔥的方式探討匯率,不僅能看到經濟的表徵,還能看透經濟的本質。
這本書將透過個人與國家的經濟活動,說明匯率如何決定、如何影響個人的經濟生活和國家的經濟發展,讓讀者可看懂生活中的匯率變化及匯率走勢,培養利用匯率觀察總體經濟發展的能力。
為了讓讀者容易讀懂匯率,本書會從匯率存在的三項條件講起。匯率存在的三項條件是國家、貨幣與貿易。因為有國家存在,各國進行著貨幣經濟,國與國之間有貿易活動,才會誕生匯率。只要缺少一項條件,匯率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你我正處於不能缺少國際貿易的時代,所以更應該懂匯率。本書將以多個經典案例與理論,依照匯率存在的三項條件加以說明。
匯率本身也有三項特性,是集體性、相對性與模糊性。匯率雖然只是一個數字,卻是由許多行動產生的結果。一國之中,眾多人民的經濟行為與由此產生的市場變化全部集合在一起,結果就是匯率。一個國家就算維持著與以往相同的經濟活動,匯率依然有可能因為對手國的經濟活動而改變,也會因為國際經濟環境改變而有所不同,這是匯率的「相對」變化。此外,當匯率變動的時候,很難明確找出影響變化的原因,這是匯率的「模糊性」。正因為匯率有這三項特性,匯率常引發不同觀點的爭論,如果能了解這些特性,就能預測匯率的變化。
匯率的決定表面上強調經濟邏輯,實際上卻經常有國家的力量介入,本書會談到國際間的經濟影響力如何影響匯率。美國的貨幣—美元是全球匯率的中心點,不論從質化或量化的角度來看,美元都與其他國家的貨幣有別。本書會以較大篇幅著墨於美元,包括:為何美元會成為國際準備貨幣(reserve currency)、美國如何介入外匯市場的匯率決定、美元背後隱藏的國際政治角力,並且補充中國想以人民幣挑戰美元霸權的主題,介紹歐元、日圓與新興國家的匯率,希望讀者可以理解外匯市場為何「看起來公平,實際上卻不公平、看起來平等,實際上卻不平等」。
韓國是對外開放程度很高的經濟體,很容易受匯率影響。雖然韓國的經濟規模排名在全球前十大,韓國的貨幣在外匯市場卻沒獲得應有的待遇。為何會有這種不一致的現象、為何韓國容易受匯率變化影響,本書會分別從邏輯與歷史的角度說明。
如果一件事情與大家的生活無關,再怎麼有趣、生動的解說都無法引起讀者共鳴。本書還會以出國旅遊、投資外國股市或債券、辦理美元存款等生活中會遇到的情況講解匯率。繼韓國股票市場的東學螞蟻之後,西學螞蟻風潮興起,韓國投資人開始投資新興國家的股票與債券。期望本書能為投資人奠定更扎實的基礎,減少「跟風投資」、「追高投資」心態造成經濟損失。
很難在有限的篇幅放入全部關於匯率的知識,筆者只能盡量將大家應該知道的重點納入內容。身為記者與研究人員,我們以二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將理論延伸到現實,解釋匯率的本質,利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倘若讀者仍然覺得難以理解,代表我們的教學功力還有待精進,盼望讀者海涵,也千萬不要因此放棄學習匯率。
如果讀者因為這本書而讀懂了匯率,相信在觀察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時候不會再覺得遇到瓶頸。利率與匯率是支撐經濟與金融的兩大支柱,先前我們合著的《一本書讀懂利率》已經在2023年出版上市,希望這本針對匯率講解的《一本書讀懂匯率》能讓讀者看待世界經濟的視野更寬、更廣。
【摘錄2】第2章_決定匯率的地方,外匯市場_10景氣動向與匯率的矛盾關係
當景氣復甦帶動出口成長,企業賺到的錢會增多,民眾的錢也變多,帶動國內消費量成長,也有餘力購買進口品,帶動進口增加。在景氣復甦期間,出口增加的幅度通常會大於國內消費增加的幅度,因此從外國流入的外匯數量會增加,成為本國貨幣升值(匯率下降)的原因;景氣衰退的時候則會出現相反的效果。萬一本國製造的產品數量減少,則會造成流入本國的外匯數量減少,這時外匯需求相對增加,本國貨幣變弱勢,匯率就會上升。換句話說,通常在景氣復甦期間,一國貨幣在國際貨幣市場會變強勢,本國貨幣價值會跟經濟景氣呈現同方向變動。景氣達到頂峰之後會逐漸衰退,衰退到谷底時又再次復甦,進入復甦期之後再次達到頂峰。簡單來說,在資本主義經濟裡,景氣會不斷起伏,經濟成長的國家其貨幣會愈來愈強勢。
以下用韓國與美國的貿易進行說明。韓國製造汽車對美國出口,並且從美國進口牛肉,兩國的匯率是1美元兌換1,000韓元,韓國的汽車售價是1,000萬韓元,美國的汽車售價是10,000美元。某一年韓國汽車業者開發出新技術,讓汽車產量大增,帶動韓國消費的汽車數量增加,對美國出口的汽車數量也增加。
由於美國的市場規模遠大於韓國,就算由韓國出口到美國的汽車數量增加,在美國引起的價格變動通常很有限,就像是韓國出口10,000 輛車到美國時,價格跟出口20,000輛車到美國沒有太大差異。韓國出口到美國的汽車數量增加,使韓國外匯市場上的美元供給增加,韓元供給相對減少,會造成韓元升值。除了汽車之外,韓國還生產數以萬計的物品出口,各種物品對匯率的影響效果類似出口汽車。當韓國的物品產量增加,表示韓國的經濟景氣正在復甦。
接著談匯率對景氣的影響途徑,先看美國與韓國的市場規模。2024年2月美國的國民生產毛額(GDP)是27 兆9,665億美元,韓國的GDP是1 兆7,848億美元,美國的經濟規模大約是韓國的十五倍多,經濟規模的差異會反映在外匯市場。美國的生產或消費增加會影響美元的供需,對外匯市場的影響程度大約比韓國高出十五倍,反倒是韓國的生產或消費發生變化,對外匯市場的影響不到美國的10%。由於韓國與美國的經濟規模差距太大,韓國經濟環境的變化很難對美元兌韓元匯率產生影響,但是美國經濟環境的變化就會對外匯市場產生衝擊。匯率是兩國貨幣在市場上的交換比例,因為國家的經濟規模會有差異,所以各國對匯率的影響力並不對等。因此在國際外匯市場上,韓國受匯率影響的時候比影響匯率的時候還多。
就算兩國的經濟規模有很大差異,景氣與匯率的關係也無法一言以蔽之,特別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要探討匯率變化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必須同時評估另一項條件—產能。韓國企業在製造產品時,不一定都會把產能開到最大,多數工廠會有庫存,讓生產設備用比較從容的方式運作。如果韓國出口到美國的訂單增加,韓國業者就會比平常生產、銷售更多的產品,帶來營業額成長。相對於韓國內需市場的需求增加幅度有限,美國的經濟規模較大,來自美國的需求更有機會出現大幅度增加。
假設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發生變化,從1美元兌換1,000韓元上升到1美元兌換1,100韓元。當韓國的物價維持不變,韓國公司出口相同數量的貨品到美國銷售,並將賺得的美元帶回韓國兌換成韓元,可以獲得比原本更高的收入。若美國的物價下跌10%,物價下跌會帶動更多需求,韓國業者的出口數量增加。此時韓國業者的產量提高,景氣可望回升。
就算經濟景氣沒發生變化,只要韓元貶值,韓國業者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價格就會變便宜,韓國業者會增加生產出口,帶動海外營收成長。萬一美國市場對韓國產品的需求增加,但是韓國業者的產能不足以因應需求,這時就算韓元貶值也無法為業者帶來產量提高、海外營收成長的效果。
假設匯率從1美元兌換1,000韓元下降到1美元兌換900韓元。雖然韓國業者出口相同數量的產品,但是獲得的韓元收入也會減少。業者為了維持原本的利潤,必須調漲產品的國外售價,但是價格上漲會讓產品的出口量減少,造成國內產量全面減少,產量減少就會造成景氣衰退。匯率對韓國經濟的影響多少有些矛盾。韓國的經濟規模較小,對國際價格與匯率的影響力較弱,所幸製造業擁有的生產設備與技術充足,可以應對國外需求成長,因此在韓元貶值或匯率上升時,經常能看見韓國景氣復甦。以前韓國政府干預外匯市場,刻意讓匯率上升、韓元貶值,為的就是透過匯率來刺激景氣,促進韓國經濟成長。
【摘錄3】第3章_美元霸權與匯率_15造就美國強權的力量,美元霸權
美國強權下的「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從何而來?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美國令人畏懼的破壞力與壓倒性的國防戰力,再來才是維持世界第一的經濟實力。美國除了有傳統製造業與農業,還有GAFA(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等影響力遍及全球的科技企業,帶動最新的數位世界發展。然而這些都不是讓美國成為強權最主要的條件,因為支持美國成為世界霸權的力量來自於金融與美元。
美元是國際金融交易的基本媒介,扮演著國際準備貨幣的角色,美國透過美元主導全球金融與經濟,掐住全世界的金融命脈。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大強國,透過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建立讓美元成為準備貨幣的架構,利用經濟規模、金融市場、國防戰力等整體國力擴大美元的努力。美元的力量雖然是從美國而起,卻不是只有美國的力量存在。在國際貿易或資本交易時,只要對手國偏好使用美元,本國自然就必須以美元進行交易。由於美元具有方便交易、節省成本、穩定性高的優點,逐漸被各國廣泛使用,最後成為國際貿易的慣用貨幣。歐元、人民幣、日圓雖然也逐漸被認同是國際貨幣,不過只有美元真正具有國際準備貨幣的地位。
美元霸權從金融交易、資本交易、國際地位等面向考量,綜合來看大約占80%以上。美國當然使用美元交易,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之間,貿易與資本交易大都也用美元。美國與歐洲聯盟(EU, EuropeanUnion;以下簡稱歐盟)利用七大工業國組織(G7)、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國家之間的貨幣互換協定(swap arrangement)密切聯繫。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也受美國影響,與美國形成互助體系。歐盟使用歐元作為單一貨幣,但歐盟又是美國的盟友,如果連歐元也包含在內,全球金融市場顯然由美國主導。
從美元使用的範圍來看,更能感受美元的影響力。在國際貿易上,亞太地區使用美元的比率是74%,其他地區大約是80%;歐洲使用歐元的比率約60%。在外匯交易上,有高達90%都是以美元報價;在國際金融方面,以美元計價的貸款或存款比率約為60%。世界各國為了預防外幣的流動性危機,累積的外匯存底之中,美元或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約有60%。全球GDP之中,美國約占四分之一,若以美國的購買力平價(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約15%計算,美國在金融領域的影響力更高。
美元的影響力為美國帶來很大的優勢,對美國的雙赤字(twin deficits)問題—財政赤字達到GDP的6%、貿易赤字達到GDP的3%,美元也能提供絕對的幫助。美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發行國債,美國國債由外國投資人買下,在全球市場上交易。美國企業從事貿易活動時,採用本國貨幣(美元)支付,完全沒有匯率風險問題。美國的資本市場與金融市場以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為中樞,在最有利的位置中介資金流動,聯邦準備制度(Fed,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聯準會)不論宣布升息或降息,都會反映在其他國家的貨幣價值
變動,如同操縱著資金成本。
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拿美元和本國貨幣比較,評估本國貨幣的價值,這就是各國貨幣兌美元的匯率。以韓國為例,韓元與美元比較後是多少價值,決定每天外匯市場上美元兌韓元的匯率,這個匯率成為韓國進出口業者結帳、一般民眾匯兌、金融機構之間進行外匯交易的基準。由於本國貨幣的匯率是以美元作為比較基準,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是各國貨幣與美元比較而得,全世界都無法脫離美元的影響範圍。
現在看這一切似乎是理所當然,但是如果不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布列敦森林體系,現在不見得會是如此。下面章節將探討美元體系如何在許多事件與狀況之下,逐漸在全球金融市場成為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