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一哭鬧就崩潰?該如何做情緒穩定的父母
經常聽到父母們說:「我也不想對孩子發脾氣,可是他有時候簡直就是無理取鬧。認定的事情怎麽說都說不通,一點點小事就能哭上半天,你指東他往西完全不配合,任性耍賴的時候真的想把他丢出去!」
當面對著軟硬不吃的「熊孩子」和硝煙彌漫的「戰場」,我們的心情也猶如那滿地狼藉的物品一樣混亂不堪。在每一個抓狂的深夜和雞飛狗跳的清晨,我們都在爆發和無奈的糾結中無力歎息。在辛苦了一天之後,父母們筋疲力盡地回到家中,可是孩子偏偏還要找事,實在忍不住就想發火。在面對孩子的「我偏不!我就要!」的時候,我們經常被氣得七竅生煙、無比抓狂。
我們平時看到孩子的笑臉,覺得心都要融化了;轉頭看到孩子一哭二鬧三尖叫,覺得心都要被火化了。這簡直就是育兒最看不見希望的時刻。然而書上還告訴我們,這是可怕的兩歲,之後還有恐怖的三歲,狗都嫌的小學,叛逆的青春期……這雜飛狗跳什麽時候才是盡頭啊。那些育兒專家還告訴我們,父母平和的情緒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神吶,我也想平和啊,誰能給我千年的修為?
可是我們每次吼完罵完,又會後悔,不斷自責,覺得對不起孩子。然而下次又接著吼,陷入無止盡的循環。面對這樣的場景,要如何才能做個情緒穩定的父母呢?很多文章都告訴我們,當我們的情緒要爆發時,可以先深呼吸、調整心態,讓自己冷靜下來:或者請家人幫忙照看孩子,自己單獨待一會兒:要接納自己有情緒等等。這些方式都可以讓我們在情緒中保持理智,喚醒我們有意識的覺察部分。
這樣做確實很有幫助,但每一次都要在崩潰的邊緣徘徊,實在是勞心勞力。
有這樣一段話:「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職業很特殊,它是全天候的,不分白天和黑夜,沒有休息日,不能請假,也沒有退休的一天·更沒有薪水可拿;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冠冕也很特殊,它是終身制的,從加冕的那一刻起,就永遠不會被褫奪,只是有時候,它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榮耀,還有責任、緊張和壓力⋯⋯這種職業,這種冠冕,叫作母親。」
戴上冠冕的同時,也仿佛戴上了金箍,也許這就是作為母親的羈絆。所以媽媽們,請放下必須要做個好媽媽的自我要求,不要苛責自己,盡可能找機會讓自己休息,請家人幫忙分擔一些,給自己時間享受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這些自我調整都能夠幫助我們做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
偶爾狼狽沒什麽大不了,所謂成長,就是在不斷的磕磕絆絆中繼續前行。也許有些艱難,我願意陪伴你一起渡過。就讓我們彼此陪伴著,一邊摸索、一邊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往前走。帶著飽滿的、柔軟的、堅強的心,慢慢往前走。即便摸著黑,也一定會看到前面的溫暖和光明。
- 你不是軟弱,而是堅強了太久
在我們的想像中,成為一個母親,能夠見證一個生命的誕生與成長,是一件無比神聖的事情;而剛生完孩子的媽媽,懷抱著可愛的嬰兒,也一定是幸福無比的。然而,實際生活卻往往沒有想像中這麼美好。所有我們看到的光鮮亮麗、幸福甜蜜的背後,都曾經是一段咬緊牙關硬撐過去的日子。
我有兩個孩子,他們的到來,給我帶來了無比的欣喜、快樂、幸福和甜蜜,同時也帶來了各種糾結、疑惑、焦慮和痛苦。尤其是在生育二寶葉新的時候,原以為會更有經驗,卻猝不及防地墜入產後憂鬱的深淵,讓我手忙腳亂、不知所措。那麼,倘若我們在產後出現了憂鬱的情緒,可以如何自我關愛呢?
首先,請放下過高的自我要求,不追求做一個完美母親。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接受自己無法面面俱到。我們可以溫柔地對待自己。偶爾弄得一片狼藉沒什麼大不了,所謂成長,就是在不斷的磕磕絆絆中繼續前行。我們都在學習如何去愛,愛自己,愛孩子。而愛,永遠都是充滿希望的。
其次,每個人都需要休息,需要有一定的獨處時間,這個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時間裡我們可以調整、梳理自己,讓我們有更好的品質去和家人相處。如果獨處的時間長期被剝奪,就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明顯的影響,使我們感到失去自我控制和獨立性,我們就會感覺嚴重的身心失衡。
因此,我們可以偶爾抽離母親的角色,每天給自己一些自我關懷的時間。不必每天和孩子捆綁在一起,我們可以外出、找朋友聊天、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看電影、做SPA……社交生活能讓我們恢復活力,而享受獨處時間,也能讓我們的身心得到放鬆。
第三,保證睡眠。別小看睡眠對我們的影響,一個人如果長期睡眠不足,就會導致身心失衡,情緒暴躁或低落。休息和睡眠不但對身體有較大影響,對我們的情緒也有很重要的調節作用。偶爾和家人換著照顧孩子入睡,讓自己也能得到放鬆和休息。
第四,尋找支持系統。如果家務太過繁雜,可以尋求家人的幫助,或者請阿姨、鐘點工來替代一部分,把自己從重複煩瑣的雜務中解放出來。如果情緒需要出口,可以和朋友、閨蜜傾訴,會讓我們感覺輕鬆很多。
如果覺得自己無法排解,可以向專業心理諮商師尋求説明,情況較為嚴重的可前往醫院精神科讓醫生進行診斷並確立治療方案。不要總覺得忍一忍就會過去,在「母親」這個身份背後,你首先是你自己。你的狀態好了,你的生活、你的孩子才會快樂幸福。
雖然生活中的我們做不到理想中那樣總是有愛、有耐心、心態那麼好,我們也會發牢騷、不耐煩,也會流淚、痛苦,甚至自暴自棄。但我依然堅信,一切都是經歷,一切都會過去,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今後滋養我們的回憶。沒有必要妄自菲薄,生活中的我們其實比自己想像的要堅強得多。等多年後孩子們都長大了,再重回頭看看這一段,也是彌足珍貴的回憶。這就是孩子,甜蜜的羈絆。這就是生活,一個黎明接著一個黑暗,黑暗過後又是黎明。
- 改變語言習慣,遠離暴力式溝通
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們的絕大多數精力都會放在他的吃喝拉撒睡上面,只要這些方面照顧得比較好,孩子就會感覺舒適。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心智的發育,他可以用語言和我們交流了,這時候就不再是只需要管吃飽穿暖這麼簡單了。他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主見,而此時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父母就會無比抓狂。這時候,如何與孩子溝通,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我們心目中理想的溝通,是雙方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共同商量之後得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結果。但實際生活中的溝通,往往伴隨著指責、爭吵、互不讓步;或者一方想要溝通,另一方逃避、不配合,最後不歡而散。這時候我們難免會懷疑,既然都知道溝通的重要性,為什麼實際溝通時總是困難重重、結果差強人意?
總是溝而不通,是因為我們很容易進入「暴力式溝通」的模式。表面上看起來是在溝通,實際上語言裡充滿了攻擊性和火藥味。
暴力式溝通的第一大類型,是我們很難區分標籤和行為。我們說孩子拖拉、磨蹭、叛逆、膽小、不聽話;我們說伴侶懶惰、不體貼、不上進、無理取鬧……這些都是在給對方貼標籤。
所謂標籤,是一種主觀印象或預設判斷。當我們帶著標籤去看待對方的時候,往往會有失公允,並暗含著指責;當我們溝通的時候,要注意的是描述行為,行為是一種客觀中立的事實發生,是不帶指責和評判意味的。溝通時,要學會把脫口而出的標籤轉化為客觀的行為描述,以免一開口就讓人牴觸。
【標籤 → 行為】
˙你經常丟三落四。→你今天早上忘記帶鑰匙了。
˙你總是邋裡邋遢。→你的衣服沾到菜湯了。
˙你真是粗心大意。→你的作業漏了一題沒寫。
˙你一直都是這麼懶散。→我看到你上課時趴在課桌上。
區分標籤和行為,是一切平等溝通的基礎。當我們去掉指責性標籤的時候,描述行為就變成了一種提醒,對方才不會感到被批評,才更願意和我們繼續溝通下去。
無論我們是和孩子溝通,還是和伴侶溝通,雙方的情緒很容易互相影響。暴力式溝通帶有很強的攻擊性,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從語言庫裡調出這些我們熟悉的模式,結果越想溝通,就越容易吵架。次數多了之後,我們就對溝通失去信心了。想要改變這種模式,我們要靜下來看看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我這句話想要表達什麼?這次溝通的目的是什麼?我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回應?
我們總希望孩子多吃健康的食物,獲得全面的營養,才能擁有好身體。那麼,孩子在家庭中每天聽到的話語,就是他攝入的內心成長所需的營養。我們會儘量讓孩子遠離垃圾食品、黑心食品;同樣,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溝通和表達方式,用建設性的語言,讓孩子的心靈也能健康成長。
- 給孩子立規矩,不是在跟孩子較勁
如果我問,孩子需要規則嗎?估計大家會馬上回答:當然!沒有規則那不就成了放任溺愛了嗎?
沒錯,規則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們都知道,如果做遊戲不遵守規則,遊戲就無法進行下去。同樣,生活中如果沒有規則,事情就會亂套。尤其是當孩子進入社會之後,不守規則會寸步難行。所以,規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現在很多父母走進了一個誤區:只定規則,不講道理。這裡的「不講道理」,並不是說規則本身沒有道理,而是父母們並沒有明白規則存在的意義。如果給孩子制定的全部都是限制性規則,他們就會認為規則是在剝奪自己的權益,那自然會心生牴觸,不願執行了。
透過規則讓孩子學會自律,這本身並沒有錯,然而自律並不是靠我們單方面的規定就能形成的。如果孩子只能服從規則,做不到就要受懲罰,那就會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不被抓住上面,這樣形成的只能叫作「他律」。自律,是無論有沒有人監督,都在心裡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和不做什麼,是一種自我約束的能力。這顯然不是僅僅透過制定和服從規則就能達到的。
如果規則被等同於限制,等同於對抗,這無疑是可悲的,也是父母們不願意看到的情況。如果規則帶給雙方的是更多的對抗、更多的情緒、更多的煩惱,父母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在控制上,那這種規則就是需要去質疑的。
規則意識的建立,不在於你的聲音有多大,不在於你可以如何懲罰,而在於你是否真正考慮到了雙方,在於孩子是否信服你,在於你是否能夠共同執行規則並自覺遵守。因此,我們可能要看得更深一層的是,我們為什麼要給孩子立規則。
規則的作用是為了保證我們的日常生活可以順利進行,是為了維護雙方的感受和滿足大家的需求,這樣的規則才是合理的、人性化的、容易執行的。例如我在工作的時候,如果葉兒進來打擾我,我不會跟他說:「媽媽工作的時候不可以打擾,這是規則。」而是告訴他:「你現在很想媽媽陪你一起玩,媽媽還有一點工作沒有完成,你在這裡我就不能集中精力了,我覺得有點著急。我希望可以儘快完成工作,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陪你玩了。」
這時孩子會明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很重要,對方的感受和需求也同樣重要。孩子透過自發地調整行為來滿足雙方的需求,這也是在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責任感。同樣,孩子也會知道,如果他不打擾我,我就可以更快地完成工作,反而有更多的時間陪伴他。而且,當他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也有權利要求自己不被其他人打擾。那麼,遵守規則其實也是在維護他們自己的需求。如果遵守規則可以保護自己的權益而不是剝奪權益,那孩子自然也會願意去執行。
因此在規則方面,我比較贊同國際上通用的「三不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影響他人;不破壞環境。這三條原則在最大程度上維護了雙方的感受和需求。而在此規則之內,孩子就享有充分的自由。只有這樣,規則才是有意義的,也是大家樂於遵守的。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不願意遵守規則,我們可能要先質疑一下規則的合理性,以及制定方式和執行難度。若規則太過僵化,或者只是父母單方面的規定和壓制,那孩子自然不願意遵守。孩子會更樂於遵守那些他們自己參與制定的,並且真正顧及到自己需求的規則。
同樣,在制定規則時還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有一些在我們看來非常簡單、理應做到的事情,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卻是很有難度的。這時候也需要我們做出適當的調整,進行步驟分解,協助孩子共同完成。
對於家庭來說,規則就是一個大框架,是為了維護所有人的感受和需求。當孩子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時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時,他們會自發自覺地遵守規則,甚至自己制定規則。
- 打破自我設限,人生無限可能
很多人在自己小時候被父母粗暴對待的時候,就會在心裡暗暗下定決心,等自己將來有孩子了,一定不會這樣對他。可是等自己真的有了孩子之後,卻發現自己身上有著父母的影子。明明不希望自己變成他們那樣,卻又不知不覺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其中一個原因是,在我們小時候,在我們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意識之前,就被植入了很多規條和道理,這些慢慢成為了我們大腦後臺會自動運行的程式。如果我們意識不到,就會在它們的控制下自動化思考和生活。
怎樣可以確保一個人不越獄呢?就是讓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監獄裡。我們頭腦中的很多限制性信念就是思想的牢籠,而我們完全意識不到,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這些限制性信念還有可能發展為自我的設限,哪怕是「人要靠自己,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這種看起來獨立自強的觀點,也可能演變為不敢對外求助,萬事咬牙自己扛。獨立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我們在保有自己能力的同時,也能隨著情境的不同而變通,學會借助他人或團隊的力量,也許又會有一種新的廣闊前景。
很多時候我們把自己困在限制性信念裡,是因為這些信念被打破之後會產生一個恐懼。我們不願滿足孩子,是因為擔心孩子會被慣壞;我們逼迫孩子學習,是因為害怕他考不上好學校,就無法擁有一個好人生。這些觀念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它深信不疑。
我們意識不到所有的規條都只是一個想法,哪怕我們為此不斷內耗、經受各種煎熬,哪怕我們知道很多現實經驗都能推翻這種觀念,但我們還是堅信不疑,不惜為此而焦慮、抑鬱、憤怒、沮喪。痛苦有多強,正說明我們的信念有多堅定,而堅信不疑的背後往往是深深的恐懼。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焦慮時,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看看我們究竟在擔心什麼,在恐懼什麼?同時問問自己,我的想法是絕對正確的嗎?孩子必須按照我的價值觀來生活嗎?我所擔心的事是一定會發生的嗎?多思考這三個問題,你會發現,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恐懼在作祟,而和孩子沒有關係。
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是二三十年之後的社會,我們並不知道那時候的社會是什麼樣的。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如果用我們過去的經驗捆綁孩子,還期待他在未來的社會裡出類拔萃,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想讓孩子在將來的社會裡過得更好,那現在就要讓他有自己的思考,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延續走我們的老路。要知道,三十年之後我們都六十歲了,讓孩子按照六十年前的生活方式去面對他們的世界,就好比拿著一張古代的地圖在現代都市里找路。不是地圖有錯,它只是不適合已經變化的時代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想一想,自己真的知道什麼是對孩子好嗎?自己真的能夠看到整體嗎?
我們無法用自己頭腦中的模子來設計、打造孩子的人生,但這也正是陪伴一個生命成長的魅力所在。我們無法控制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因為他們的未來有無限可能。當我們打破自我設限的束縛,跳出頭腦中的框架時,我們才能和孩子一起擁抱雖然未知但卻令人憧憬的未來,創造充滿生命力和無限可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