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理解「疾病」:精神疾病的一個新定義

正如前面章節所討論的,當前的精神疾病分類法充滿問題──無法解釋異質性和共病的情況,缺乏有效性。這些診斷都不是指涉真實和獨特的疾病。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意識到這一點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並開發出一個思考精神疾病的新架構:研究領域準則(Research Domain Criteria, RDoC)。研究領域準則另起爐灶,不管當前的診斷標籤和分類。做為代替,該架構聚焦在功能領域(domains of functioning)──情緒、認知、動機和社會行為。它假設這些結構的範圍從正常到異常,並鼓勵研究人員從診斷標籤以外的角度探索這些結構。一度,支持研究領域準則的人呼籲對我們當前的精神病學診斷標準進行徹底改革。然而,改變精神病學和精神健康領域絕非易事,因此,儘管存在已知缺陷,既有的診斷標準仍繼續保留下來。研究領域準則目前僅停留在研究的領域。然而,出於我們的目的,我將用這個模型在腦能量理論的脈絡中定義精神疾病。

它首先將《DSM-5》診斷標籤放在一邊,改為關注症狀。這並不意謂著有些診斷沒有用。它們很多都是有用的。我們目前的診斷標籤只是描述一些較常見的大腦功能失常的方式。畢竟,大腦是以可預測的方式運作或失效的,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常見的敘述來幫助我們。

人腦就像一台機器——這台機器非常精密複雜,但仍然是機器。它由許多零組件構成,每個零組件都是設計來執行某項工作。有些工作相當直接了當,例如讓我們的肌肉移動,或讓我們感知我們感覺到或看到的東西。大腦的其他功能要較為複雜,就像是會在某些情況下被觸發的複雜電腦演算法。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所有這些大腦功能都有助我們生存、適應環境或繁殖。

人腦有數十億乃至數萬億個細胞,而每個細胞本身就是一台複雜的機器,這讓我們面臨著一個可能會讓人不知所措的問題:既然有如此多的細胞,這些「零組件」可能運作失常的方式似乎近乎無限多種。不管是好是壞,這都是精神健康領域持續關注的焦點,研究人員正試圖逐步了解機器的運作原理。但要完整描繪出如此複雜的人腦運作方式確實極其艱鉅,而我們甚至可以說,靜待這項工作完成可能會限制我們在理解和治療精神疾病上取得進展。

但事情其實不必如此複雜。事實證明,精神疾病的所有症狀都與正常的精神狀態或大腦功能相對應,只是出了差錯:在不應該出現時出現,在應該出現時闕如,或者比適當的情況更加活躍、更為持續,又或不夠活躍、不夠持續。這些大腦功能包括與情緒、認知、行為和動機相關的事物。正如我將討論的,即使是一些看似極其怪異的精神疾病症狀——如妄想和幻覺——也可能與正常的大腦功能有關。儘管我們尚未確切了解所有這些功能是如何運作的,但我們知道它們確實存在。這已足以滿足我們的目的。

那麼,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定義開始:精神疾病是指大腦無法正常運作。在精神疾病中,正常的大腦功能要麼過度活躍,要麼不夠活躍,要麼缺失。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沒有明確原因的恐慌發作。面對危險時,恐慌系統是有益的。它能促使我們有所行動。但當它毫無緣由地被觸發,它就會功能失調和適應不良。有時會發生相反的情況:大腦功能無法在適當時機啟動。失智症患者的記憶衰退或自閉症患者缺乏社交技能都是箇中例子。

談到精神疾病的症狀時,很多人會說它們不可能與正常的大腦功能相對應。它們讓人覺得大腦是毫無理由地進行某些獨特且極不尋常的事情。我對此持不同的看法。就像任何機器的零組件一樣,大腦的各個部分要麼運作,要麼失效。如果它們執行正常的功能但在錯誤的時間被觸發,可能會導致看似奇怪的症狀。當正常的大腦功能無法啟動,或者兩種不相關的大腦功能錯誤地同時發生時,情況也是如此。
(以上摘自第六章「精神狀態和精神疾病」)


現在是時候透過腦能量的新視角——也就是代謝和粒線體的視角——來徹底重新審視導致精神疾病的已知危險因子和理論。如果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代謝疾病,且粒線體確實是共同路徑,那麼所有已知的精神疾病危險因子必然與代謝和粒線體直接相關,彼此以某種方式結合在一起。我們必然會看到可證明其因果關係的證據。我將要談到的危險因子,大部分都是已確立且無可辯駁的。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將它們連結起來。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把每一個危險因子與代謝和粒線體連結,證明這個在精神健康領域長期以來缺失的環節。

當因果關係不明時,使用危險因子一詞是合適的。但腦能量理論改變了這一點。因此,我將開始使用促成因素一詞來代替危險因子。在大多數人,導致疾病通常是多個促成因素,而不僅僅是一個根本原因。

關於術語的簡要說明:在本節中,我有時會提到代謝,有時則談論粒線體。它們密切相關,但並不相同。回到我們的交通類比,可以這樣理解其差異:代謝是交通的流動,而粒線體是汽車內的駕駛和工人。如前所述,雖然駕駛對交通的流動負有主要責任,但他們不是唯一因素。交通也受到環境、天氣和不可預見的障礙的影響,包括日間或夜間駕駛,雨、雪或冰雹,道路工程,以及其他超出駕駛控制範圍但需要駕駛做出反應的因素。因此,粒線體始終參與代謝過程,但代謝問題或挑戰並不總是源於粒線體「功能異常」。有時,粒線體會做著它們應該做的事情,但環境卻帶來了代謝挑戰。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位女性在代謝上本來是健康的,但如果她服用致幻劑,可能會立即產生幻覺。這種藥物使她的代謝和粒線體失調,導致症狀出現,但將此稱為粒線體「功能異常」對粒線體而言並不公平。它們已經在特定環境下盡力而為,就像有些駕駛在下冰雹的天氣竭盡所能一樣。

我將討論的許多促成因素僅僅是減緩粒線體及其功能。然而,它們也有一些是直接的侵害:有些能夠破壞細胞中的粒線體,有些會損害粒線體產生能量的能力,有些則會損害粒線體執行其他功能的能力,例如相互融合或向DNA發送訊號。雖然這些因素中有些可能較為輕微,起初未被察覺,但它們和其他侵害共同作用,卻可能對粒線體造成足夠的損害,從而引起精神症狀。還有些侵害可能是決定性和災難性的,會立即導致嚴重的精神症狀──例如粒線體毒素。這些嚴重侵害通常影響的不僅是大腦(例如體內所有細胞都可能受到波及),有時還會導致危及生命的情況。

有些促成因素會刺激粒線體並增加其能量產生,至少短期內是如此。這有時是有益的,能改善細胞功能降低的症狀,例如疲勞。然而,在其他時候,它可能導致能量過剩的問題。最簡單的情形就像喝咖啡後,晚上無法入睡一樣。咖啡因會刺激粒線體。但還記得過度興奮的細胞嗎?如果它們能量過剩,就可能意謂著麻煩來了——導致焦慮、精神病或癲癇發作。儘管這些症狀各不相同,但你會驚訝地發現有時一個因素可以觸發所有這些症狀。處方興奮劑,如利他能(Ritalin)或阿德拉(Adderall),會刺激粒線體。它們可以為某些人提供適當的症狀緩解。然而,它們也可能在其他人身上引起焦慮、精神病或癲癇發作。

在回顧不同的促成因素時,有三個重點值得指出:

1. 它們都直接影響代謝和粒線體。
2. 它們都與多種精神疾病症狀有關。其中沒有一種是特定一種疾病或症狀所專有。這與觀察結果一致,所有精神疾病都是一條共同路徑──粒線體。
3. 它們都與代謝性和神經系統疾病相關──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症和癲癇。它們也與許多其他醫學診斷相關,但我將重點放在這五種。我即將討論的因素也可能觸發這些「生理」障礙的惡化。這支持了一個觀察結果:精神疾病與這些醫學病症和神經系統疾病有共同的路徑。

我不會對每個因素進行詳盡的科學檢視。它們每一個都有大量的科學證據支持。我的目標是提供一個廣泛概述,說明所有這些促成因素如何與代謝、粒線體和精神健康相關。

我將從生物因素說起,以心理和社會因素作結。這並不意謂著生物因素更重要。很多時候情況並非如此。然而,首先回顧生物因素將為討論心理和社會因素如何影響代謝和粒線體奠定基礎。

為什麼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症狀和疾病──以及為什麼它們之間的連結持續存在

我在第二部分已開始探討這個議題,但在我們開始研究具體的促成因素和治療方法時,值得重新審視兩個問題。首先:

如果所有精神疾病都是源於粒線體功能異常或失調,那為什麼症狀的變異性會如此之大?例如,粒線體功能異常和代謝損耗是如何導致一個人最終患上憂鬱症,而另一個人患上強迫症的呢?

主要有兩個答案:

1. 先天易感性(vulnerability)的差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甚至同卵雙胞胎也是如此。即便兩個人的遺傳密碼相同,他們仍然是不同的。歸根究柢,我們都是我們的生物藍圖(遺傳學)和過去經驗及環境暴露的產物。是天性與教養的產物。經驗及環境暴露不僅包括我們有過的心理和社會經歷,還包括代謝環境。這些從受孕時就存在。我們的身體持續對環境及其提供的營養物質、氧氣、荷爾蒙、溫度、光線和許多其他因素做出反應。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代謝和粒線體,但特定因素可能只影響某些細胞而不影響其他細胞。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的大腦和身體的某些部分會變得強壯和有彈性,但也會有一些部分變得較弱且較容易出問題。特定細胞或大腦網絡的代謝問題是導致精神症狀的原因,因此這些易感區域會決定哪些症狀先出現。本質上,我們的代謝機能強度取決於其最薄弱的環節。
可以把它想像成身體肌肉。你的某些肌肉比其他肌肉更強壯。如果你必須舉起很重的東西——一個很大的壓力源——最弱的肌肉會先失效。最弱的肌肉是哪些肌肉,每個人是不同的。如果三個人舉起同一件重物,一個人可能會扭傷手腕,另一個人可能會拉傷腿部肌肉,第三個人可能會拉傷背部。相同的壓力源而有不同的症狀:這是因為它們是不同的易感性引起,所以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

2. 輸入的差異。細胞及其中的粒線體受到許多輸入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會在不同時間影響身體和大腦的不同部位。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討論以各種方式影響粒線體的促成因素。它們大多是眾所周知的精神疾病危險因子。其中一些會影響身體和大腦中的所有細胞。然而,大多數不會。許多因素只影響某些細胞而不影響其他細胞。當面對不同的情境或任務時,不同的身體部位或腦區需要不同分量的能量。如果能量均勻地分布於全身和大腦中,不僅會把一些能量浪費在不需要能量的細胞上,還會分散需要能量的細胞的寶貴資源。這意謂著某些促成因素會影響特定腦區而不會影響其他腦區。由此可能導致不同的症狀。

這兩個答案直接引出第二個問題:

如果個體易感性和其他導致功能異常差異性的因素存在明顯不同,那麼所有精神疾病和代謝疾病是如何關聯的?何以一種類型細胞的代謝問題會與其他類型細胞的功能有關?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回到代謝的類比:城市交通。決定城市交通是否暢通的因素很多,代謝也是如此。同時,這些因素都是相互關聯的。
交通問題可以從城市的一小部分開始——一場車禍阻塞了繁忙的街道。同樣,代謝問題可以始於一群細胞,從而引起與這些細胞功能相關的症狀。正如我剛才概述的,由於先天易感性或(和)輸入的差異,問題最初可能僅限於這些細胞。
然而,如果問題持續存在,症狀可能會擴散開來。就城市交通而言,如果事故不儘快移除,交通阻塞將擴及影響到城市其他地區的交通。如果交通問題是由道路維護不善造成的,則可能會導致長期問題。代謝也是如此。身體某部位的問題往往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蔓延。為什麼?因為代謝是高度相互關聯的。它依靠全身的回饋迴路。因此,如果某一部位運作不良,身體其餘部分就會受到影響。如果問題未被修正,它將逐漸產生影響並擴大——有時會持續數年或數十年。

治療方法和成功案例

對於精神疾病的每種促成因素,我將概述一些可行的問題策略(如果情況允許的話)。其中一些是標準的現有治療方法。(再次強調,新理論不會取代我們已知有效的方法。)有些則是你之前可能未曾考慮過的新治療方法。大致上,它們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消除或減少導致粒線體或代謝失調的因素,如不良飲食、睡眠障礙、酒精或藥物使用、某些藥物,或是心理/社會壓力源。
2. 糾正代謝失衡,如神經傳導物質或荷爾蒙失衡。
3. 改善代謝的治療方法。我將這些策略分為三類:
● 粒線體生合成:有多種方法可增加細胞中粒線體的數量。增加粒線體工作力能提高代謝能力。
● 粒線體自噬:清除老舊、有缺陷的粒線體,並以新的、健康的粒線體取而代之。恢復「工人」的活力可以改善代謝。
●自噬作用:修復因長期代謝問題而對細胞造成的結構性損傷,對長期癒合至關重要。

在第二十章,我會提供一個用於制定綜合治療計畫的整體方法和基本策略。在讀完本書之前,請先不要實施我所討論的任何治療方法。在決定哪些方法適合你之前,你需要了解所有不同的促成因素和治療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會分享一些成功透過代謝干預措施改善精神健康的案例。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他們的名字已做更動,但他們的故事是真實的。

(以上摘自第九章「是什麼導致粒線體出問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