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錄1_前言

 

「我很清楚具備思辨能力、能提出好問題是多棒的一件事,卻苦於不知道該問什麼、怎麼問。」的確,許多人都在討論批判思考的教學與學習,也很清楚批判思考必備的條件是有系統的提問。但要提出哪些問題? 判斷他人言論時,這些提問又如何幫助我們做出縝密客觀的評價?

本書目前來到了第十二版。在這一版,我們有些話想說。民主最好的體現,端視人民有無思辨能力! 因提出批判問題而下的決定、形成的信念,值得我們抬頭挺胸,自信以對。如果你能透過該特定標準檢視一件事,再決定去相信它,請為自己感到驕傲;這麼做,讓我們能跨越文化,和所有愛好思考的人遵行同樣一套思維標準。

首先,由於學生與使用本書的老師不斷給予回饋,本書得以持續修正、進步。至今獲致的成就,以及十國以上讀者紛紛給予正面評價,讓我們感到無比喜悅,同時也戰戰兢兢,深知必須比以往投入更多心力來教育大眾「問對的問題」。

位高權重的人,更應懂得分辨哪些事實是「假新聞」,以其他事實來證實自己的主張。無論事實有爭議或不完整,因此需要更多證據來佐證,都是有益的。這也警惕我們,主張任何「事實真相」之前,可以更加慎重。然而,只為了做出特定的結論而假設「我知道的真相和你一樣」,可謂對智慧最嚴重的背叛。人類始終需要批判思考,尤其是歷史上的此時此刻,有人提出科學「只是另一種觀點」。

面對新的建議,無論接受或拒絕,做決定都越來越難了。我們每天都面臨大量資訊轟炸,試圖說服我們;其中諸多觀點高度分化,訴諸的往往是大腦的情感面而非理性。不在乎證據、胡亂使用語言的例子隨處可見,在許多公開討論中比誰的聲音大,而非誰有理。對自己心中認定的真相深信不疑,即「感實性」(truthiness,「以為或希望是真實,卻非事實」)、抑或對真相漠不關心的現象,已越來越普遍。

隨著我們萌生新的想法,並因應讀者與時俱進的要求,在增修內容時維持本書一貫的特色,是我們隨時謹記在心的最高原則。譬如,我們最在乎的是簡潔易讀的特性,至今為止的經驗也讓我們堅信:在批判性提問技巧的教學領域中,這本小書的確不負所望,成效良好。

此外,本書也持續締造同類書籍無法達到的成果。此次改版提供一套整合度高、一以貫之的提問技巧,運用層面廣泛,同時採取非正式的口語風格。(我們是為一般閱聽大眾而寫,而非針對任何特定的專業族群。)

有個特色值得一提,即本書不僅適用於課堂討論,更適用於教室之外的無數生活體驗。與批判思考有關的習慣和態度可以運用在消費、醫療、法律和一般道德問題的抉擇上。外科醫師建議你進行手術時,運用本書所列舉的批判性問題來發問,聽聽醫生怎麼回答,再從中去尋找答案,或許會對你產生攸關生命的巨大影響。再者,練習批判思考的提問有助於增加一般知識,也能引領我們更正確看待眼前的世界,發現理解世界更好的方式,以及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方法。

本書對什麼人最有幫助呢? 我們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接觸到能力各不相同的學生和讀者,而本書所指導的觀念和技巧亦適用於所有學科和課程。事實上,本書過去的版本曾運用於法律、英語、醫藥、哲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學、宗教和人文科學領域,也適用於多所高中。

針對某些特定用途,本書就更不可或缺了。為了向學生說明課程要求,通識課程的教師可將本書列為指定讀物;強調申論寫作的英語寫作課程,可以本書作為評量文章結構的範本,同時亦可將本書當成檢核表,避免寫作容易犯下的錯誤。當然,這本書也可以直接當作指導批判性閱讀和思考技巧的教科書。

本書雖主要源於我們的授課經驗,亦適用於指導一般大眾養成閱讀和傾聽的習慣。書中提到的技巧,是讀者思辨時都需要培養的基礎能力。無論讀者的教育程度為何,本書所強調的批判性問題應足以強化推論能力。

 

摘錄2_1   問對問題才能得到答案

 

◎批判思考者如何說、怎麼寫?

可以簡單、快速回答一切複雜問題的烏托邦並不存在。事實恰好相反。我們一直遭受各種攻擊,總有人想說服我們該相信什麼、該做什麼決定,以及如何生活。想抵抗這種狡猾難纏、又很會說話的人,批判思考是最佳的防禦工具。

請牢記:批判思考本來就是一套專門的方法,用來回應他人的書寫或話語

身為批判思考者,一定都希望能審慎而不偏頗地提出任何看法或論述。一旦需要說服他人贊同自身看法時,批判思考者可不想隨便交出一篇胡說八道、邏輯不通的文章,或者比誰大聲地咆哮出未經驗證的看法。批判思考者也不想只是從善如流、重複他人的論述,無論對方的論點有多傑出。

接著來看本章提過的兩種不同策略,可用來增加批判思考寫作與說話的效果:

 

    一、說話或寫作時,能掌握「語氣」(tone)並妥善運用。

    二、避免一味依賴專家。

 

若能好好運用上述方法,就能有效提升他人願意聽我們說話的機率,同時也能激勵我們發展自我觀點與意見。

「語氣」是說寫時吸引閱聽大眾的關鍵。如果語氣具攻擊性、不能容忍異己、動不動就批評人,很容易讓別人對你敬而遠之,造成分化。不過,語氣也能搭起我們與聽者之間的溝通網,藉由深思熟慮、合情合理的論理過程,使對方主動向我們靠攏。面對自身信念,人們總是容易激動且熱情以對,亟欲與大眾分享,結果反而讓他人避之唯恐不及。

撰文或口頭表示某人是「無知笨蛋」,這種語氣往往令人倒盡胃口,甚至會讓讀者或觀眾視若無睹、充耳不聞,尤其是持相反看法的人。只要我們開始指名道姓謾罵,就會降低自身主張或訴求的水準,和吼得最大聲、罵得最難聽的人就能獲勝的「校園大吼大叫比賽」沒什麼兩樣。我們應用強義批判思考的語言來提出意見或看法,這麼一來,其他人會更願意「傾聽」我們想說什麼。試想,若是沒有半個觀眾或讀者,說話或寫作又有什麼意義呢?

語氣能透露出說話者或作者無法容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卻不能展現出說者或作者為了問對問題、全盤思索過所有結論,且妥善利用這些問題來檢視自身信念有無差錯。因此,請以二十世紀最知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 Richard Feynman)所言來提醒自己:科學家有新的想法時,率先採取的步驟並不是外出找證據來佐證自身想法為真,而是先自我檢視有沒有哪一步走錯了。

不論寫作或演說,想符合強義批判思考方式有個好方法,就是先提出完整的主張或論述來反對另一主張(反論述)的內容,再來發展主旨(thesis)。舉例來說,全心支持日曬機的人,必須先蒐集、了解其他持不同觀點的人怎麼想,再來發展自身為何支持的論述。這麼一來,不同意我們的讀者或觀眾都會正襟危坐且全神貫注,心想:「這個人一定站在我的立場想過,他的話或許值得一聽。」

想在說寫時使用批判思考技巧的另一個步驟是,先融合專家意見,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人們「依賴」專家的理由五花八門,包括缺乏自信、怕出錯、懶得動腦、甚至是單純的無知。人們會努力記住並引用他人的名言,卻不願花心思去了解自己的意見、清楚發聲。試想,你是否太常因別人的文章或發言太厲害而驚豔不已,心想「這就是我想說的!」並在自己的作品引用轉載。又或者,和他人爭論時,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常將別人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說出來?這麼做很容易,而且效果很好。但請務必謹記,當個現學現賣的學人精雖然輕鬆,卻不是稱職批判思考者應有的表現。

那麼,我們要怎麼避免在說話或寫作時一味依賴專家呢?發現自己一再引用專家意見或改寫轉述他人看法時,請停下來思考並自問:「我自己的想法和理由是什麼?」引用與改寫在論理過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僅限於支持自身主張時使用。融合他人觀點並用於自身立場、謹慎思考要使用何種語氣,都有助於在寫作或思考時發揮思辨能力。兩者都能兼顧的話,可大幅提升「被他人聽見、注意」的可能性,同時開啟優質的討論管道,讓我們有機會學到更多、探索與論證能力更上一層樓,還能訴求保持對話而非終止討論。

 

摘錄3_2   議題和結論是什麼?

 

◎蛛絲馬跡找結論

有許多線索可以幫助你確認結論。

 

線索一:詢問議題為何?

結論總是應議題而生,如果你知道議題,有助於找到結論。前面曾經談過如何確認議題,首先,看標題;其次,看最前面幾段。如果這個方法不管用,就必須繼續往下瀏覽。

 

線索二:看提示字詞

結論之前常會有一些特定的提示字詞,用以預告結論呼之欲出。看到這些提示字詞,就要特別留意了。這些詞彙告訴你,隨之而來的就是結論:

 

    ‧這麼一來(consequently)

    ‧意指(suggest that)

    ‧所以說(therefore)

    ‧所以(thus)

    ‧我想說的要點是(the point I am trying to make is)

    ‧接下來就是(it follows that)

    ‧顯示(shows that)

    ‧證明(proves that)

    ‧指出(indicates that)

    ‧事實真相是(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遺憾的是,許多文字和口語溝通並沒有用提示字詞帶出結論。但是在你為文時,請務必以提示字詞吸引讀者注意你的論點。這些詞彙就好像霓虹燈飾,可以引來讀者的目光,放在你希望他們接受的論點上。

 

線索三:尋找結論可能出現的地方

結論通常寫在某些特定的地方。你可以先找找文章的開頭和結尾。許多作者開門見山地把他們的目的講清楚,裡面含有他們想要證明的結論。也有不少作者是在文末彙整結論。閱讀複雜的長文,卻不知道它想說什麼的時候,不妨直接跳到文末。

 

線索四:記住哪些內容不算結論

以下的內容不是結論:例證、統計數字、定義、背景資訊、證據。

 

線索五:了解溝通內容的前因後果和作者的背景。

作者、講者、網站對於某些議題採取的立場,往往是可預料的。若沒有明示結論,了解資料來源可能的偏見和作者的背景,是格外寶貴的線索。不妨特別留意和作者或說話者可能有關的組織。

 

摘錄4_5   有無價值觀與描述性假設?

 

◎發現假設的線索

在尋找假設時,你的任務是透過填補消失的連結,重建推論結構。你希望提出一些想法,協助溝通者的推論「更有道理」。一旦有包含可見和不可見要素的整體論點的畫面,你將會站在更有利的位置去判斷它的優缺點。

如何尋找那些遺失的重要連結?這得花費心思、想像力和創造力。尋找重要的假設是困難的任務。前面我們已給你幾個線索,告訴你怎麼尋找價值觀假設。此處的線索將可成功搜尋描述性假設。

不斷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的缺口。你為什麼一開始就找假設?找假設的原因,是為了判斷理由支持結論的力度。因此,你要找的是作者或講者已視為理所當然且將理由和結論連結的假設。不斷提問:「你怎麼從理由走到結論?」「如果理由正確的話,其他內容也必須正確,結論才會隨之而來?」為了幫助回答上述問題,提問:「假使理由正確,結論是不是仍有可能錯誤?」幫助很大。搜尋缺口,有助於同時找到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尋找支持理由的未言明想法。有時理由看起來並沒有明確的支持基礎,然而理由是否合理,要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是否令人欣然接受。這些觀念就是描述性假設。以下的簡短論點說明了這種狀況:

 

    結論:所有高中的英語文學課程都要求學生至少看一場莎士比亞的戲劇。

    理由:體驗莎士比亞的戲劇對學生是有益處的。

 

接受的理由中,有什麼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我們必須假設:

 

    假設一:戲劇表演得很好,忠實反映出莎士比亞想傳達的情節。

    假設二:學生將會了解戲劇內容,而且能夠連結它與莎士比亞的關係。

 

假設一和二都是已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理由才能被接受,因此有潛力支持結論。

設身處地,認同作者或講者。想像自己是被要求為結論辯護的人,這樣較容易找到假設。如果辦得到,不妨深入做出結論者的內心世界,去發掘他的背景。當採煤公司的高階主管表示,露天採礦不會嚴重傷害自然環境的美景時,一開始持有的信念可能是:露天採礦對國家有益。因此,他對美景的定義,可能和他的論點一致,而其他人的定義卻會譴責露天採礦的行為。

認同反對立場。如果你站在講者或作者的立場,卻無法找到假設在哪裡時,這時不妨試著對調角色。問問自己:為什麼有人不同意結論?哪一類的推論促使某人不同意你正在評估的結論?若是你能扮演不接受結論的角色,將更能輕而易舉地看出鑲嵌於具體論點結構中的假設。

 

摘錄5_6   推理有無謬誤?

 

◎常見的推理謬誤

一旦養成良好的謬誤偵察習慣,就能找到大部分的謬誤。每一道練習題都有若干推理謬誤。我們會說明認為推理有謬誤的原因,並告知謬誤的名稱、加以定義。

爭議內容為:國會應該批准由聯邦政府出資推行兒童發展計畫,設立托兒所嗎?

       

    練習B

我反對政府的兒童發展計畫。首先,我主張保護這個國家的兒童。他們需要受到保護,不被社會規畫師(social planner)和自以為是的理論家破壞正常生活,甚至被迫離開父母和家庭,淪為全國一體適用計畫的人質。此計畫的目的是創造所謂二十年無限的幸福,但兒童應該在父母身邊長大成人,而不是跟著一群照護人或保母學習。現在要探討的問題是,父母是不是仍然有權塑造子女的品格,或者具公權力的國家應透過各種工具和技術來培養下一代。

       

以下先整理出這篇論述的要點:

    結論:我反對政府的兒童發展計畫。

    理由1:我們的子女需要受保護,不被社會規畫師和自以為是的理論家干擾正常的生活,並被迫離開家庭。

    理由2:有權培養子女品格的人應該是父母,不是國家。

 

身為批判思考者,我們應該尋找這個計畫的明確事實資料。你找到了第一個理由的任何明確細節嗎?沒有,這個理由充滿未經定義和情緒激昂的泛泛之論。作者使出亂扣帽子和訴諸閱聽人情緒的手段,用充滿情緒性的負面字眼使閱聽人分心,不去注意事實。

在面對很多情況時,訴諸情緒反應並沒有錯。看到醫院被炸彈攻擊而完全沒有情緒,實屬違反人性。知道有數千名女性淪為性奴、卻還努力壓抑悲傷或憤怒的情緒,著實逼人太甚。同樣地,拿出理由與證據設法說服他人產生某種情感反應,也沒有錯。

但是,以訴諸情緒為基礎來建構論述,卻是邏輯上的詭計。練習B的作者為了鼓動讀者反對政府的兒童發展計畫,使出了兩種常見的邏輯詭計。首先,作者透過用字遣詞來訴諸情緒,希望能觸動我們的感情,進而同意她的結論。當溝通者尋求支持的方法是激發人們情緒反應,而不是提出合理證據時,就犯了「訴諸情緒」謬誤,此謬誤常見於三種場域:廣告、政治辯論以及法院。

其次,作者刻意攻擊不存在的事,把反對立場延伸到「容易攻擊的目標」,讓我們很容易就被拉攏。這個例子的錯誤假設是,以為遭到抨擊的立場和國會實際採取的立場相同。對批判思考者來說,從這裡得到的教訓是:當某人抨擊某個立場的某些層面,一定要查證他是否公正地描述了那個立場。如果沒有,那麼你就找到「稻草人」(straw person)謬誤了。

稻草人不是真實的東西,而且很容易被擊倒──當某人犯下「稻草人」謬誤,他的立場非常容易不攻自破。探討作者是否公平地陳述某個立場,最好的方式是蒐集所有立場的事實資料。

再來仔細探討第二個理由。作者表示,若非父母有權培養孩子的品格,就應該把決定權交給國家。且看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在《馬戲團》(Circus)的歌詞:「世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懂得自娛自樂,一種懂得察言觀色。」

這樣的陳述如要正確,我們必須假設只能二選一。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作者製造了一個假困境。難道不可能在兒童發展計畫存在的同時,家庭也對孩童發揮影響力嗎?爭論性議題被視為只有兩個選擇的時候,請務必審慎面對。選擇往往多於兩個。當作者或說話者將議題簡化為只有兩個選擇時,這種錯誤稱為「二選一」(either-or)或「假困境」(false dilemma)謬誤。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