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錄1】_前言

投資是一門困難的學問,不然不會大戶總是贏家,占大多數的散戶則虧錢居多。
但投資也可說是一門簡單的學問,投資學派形形色色,市場也五花八門,每種學派都有成功的案例,每個市場都有賺錢機會,只要精通一套投資法則,或是洞悉某個利基市場,每個人都有機會從中賺取數不完的財富。
只是該如何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在投資市場中淘金呢?不如就研究近年來重要投資大師的成功方法。
這本書精選《商業周刊》歷年來的投資大師介紹,並進行編輯、改寫,詳述各類型的投資大師怎麼踏入投資世界,並歸納、整理大師的投資智慧。每位讀者都能從中輕鬆掌握大師的成功精髓,挑選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
其中,歷久不衰,而且持續在市場上引領風騷的投資學派,就是價值投資法。這門學派最知名的大師,莫過於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後以波克夏表示)董事長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他不但是第一位因專職投資者身分而成為首富的人,也持續賺寫股東信推廣價值投資,教育投資人如何看待投資。
而影響他最深、也對價值投資法產生莫大影響的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導師、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另一個則是他的重要合夥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葛拉漢教導巴菲特計算投資標的的內在價值,在價格遠低於內在價值時買進持有;而蒙格則是影響他,轉而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優異的公司。
當然,價值投資大師輩出,新一代的價值投資大師莫過於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創辦人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馬克斯擅長評估不良債權的價值,因此得以在大家視為高風險的商品中獲利。
避險基金也是近期很多人關注的領域。最知名的避險基金經理人,當然是量子基金的創辦人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索羅斯擅長看出市場失衡的地方,並藉由押重注賺取高額報酬,積極大膽的操作,常令全球央行聞風喪膽。
另一位知名大師則是橋水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Ray Dalio)。達利歐多年來蒐集各類市場的數據,並輸入電腦建立模型,找出減少風險並增加報酬的投資策略,這套策略也帶領橋水基金公司多年來蟬聯全世界最大避險基金公司的地位。
如果想要知道如何選股,就不得不提到系統選股大師威廉‧歐尼爾(William O'Neil),他的CANSLIM選股法則歷久不衰,透過電腦的輔助,投資人可以輕鬆找出適當的投資標的,因此仍是現代人經常使用的選股方法。
當然,如果對電腦不是那麼熟悉,也可以學習傳奇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做法,他擅長從生活中找出適合投資的標的,像是最新竄起的商家、近期流行的商品等,從中發掘漲十倍的股票。
相反地,如果不想要煩惱選股問題,就可以關注先鋒基金創辦人約翰‧柏格(John Bogle)的看法。他深信投資人很難靠選股長期打敗大盤,還不如投資指數型基金,賺取平均報酬,指數型基金的費用低,長期績效佳,如今已成為投資主流。
在不同的市場,也各自有投資大師值得關注。
例如在債券市場,一定要提到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The 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創辦人比爾‧葛洛斯(Bill Gross),他的績效連續四十多年打敗債券市場的報酬率,操盤的資金一度高達一‧二四兆美元,接近二○一九到二○二一年全世界第十六大經濟體一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他善於進行總體預測,並根據預測下注,每個人都爭相關注他對當前市場的看法。
至於在新興市場, 就不得不提到有新興市場教父之稱的馬克‧ 墨比爾斯(Mark Mobius),他研究新興市場四十多年,只要他出現在哪個市場,就代表那裡是下一個主要市場。
最後,莫忘投資市場就是人性修鍊場,既有穩健投資人,也有投機操作者。最知名的投機大師就是德國股神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他敢於在經濟大恐慌與股災時期與多數投資人逆向操作,毫不畏懼地等待市場反轉。他的遛狗理論深刻說明市場容易超漲超跌的特性,值得所有投資人銘記在心。

【摘錄2】_Chapter1 華倫‧巴菲特
股神從投資初期的三種策略,轉向經營者思維


●投資哲學一:投資初期的三種策略
從投資策略來看,巴菲特在早期與晚期有些不同。在聯合有限公司時期,他主要採用三種投資策略:低估型投資、套利型投資和控制型投資。
第一種投資策略:低估型投資
第一種是低估型投資,這是指投資價值普遍遭到低估的股票。這類型的投資還可分兩類,一類是「經營者低估型股票」;另一類則是「相對低估型股票」。
經營者低估型股票通常不受大家關注,也不被市場青睞。但因為股價超值,所以值得投資。這些股票有時會很快上漲,但多數時候要等很多年才會恢復價值。巴菲特曾舉一個案例,那就是聯邦信託公司的投資。這家公司在巴菲特開始買進時,實質價值保守估計是每股一百二十五美元,而且每股獲利高達十美元,但因為沒有發放股息,所以股價偏低,約五十美元。巴菲特花一年時間取得一二%的股權,平均成本五十一美元。後來因為有其他更好標的,所以在每股八十美元的價格賣掉股票。
相對低估型股票則是公司規模大到無法全面收購的股票,但是這些股票的價值相對同業來說顯得低估。這類型的股票風險較大,因為沒有人可以買進股票到能掌控公司,促使公司改革,進而反映出公司真正的價值。
因此巴菲特會採取避險的技術,降低評價標準改變的風險。例如,在買進一檔本益比十倍的股票時,同時放空一檔業務相近、本益比二十倍的股票。這樣的話,如果買進的股票本益比降到八倍,那放空的股票可能跌得更多,就可以從放空的股票中彌補持股的虧損。

第二種投資策略:套利型投資
第二種類型是套利型投資。一般的套利通常是指,當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價錢時,就可以在便宜的地方買進此商品,拿到昂貴的地方賣出,賺取價差。巴菲特幼年批口香糖挨家挨戶銷售就是同樣的模式。
另一種的套利,則是尋找併購交易已經公開、但尚未完成的公司,押注交易會完成,買進被併購的公司股票進行套利。這個原理是,當一家公司宣布有意收購某家上市公司時,被收購公司的股價往往會上漲到接近收購價,但由於交易可能破局,加上資金有時間價值,因此會產生價差。巴菲特希望找到價差夠大、成功機率夠高的交易,從中套利。
一九六○年代,石油與天然氣業者的併購案時常出現這種機會,巴菲特在一九六二年就曾利用德州國家石油(Texas National Petroleum)賣給加州聯合石油(Union Oil of California)的交易來套利。他在併購條件公布、但尚未併購完成時,買進德州國家石油的債券、股票和認股權證,坐等併購完成,這筆交易的年化報酬率約在二○%左右。
二○二二年,微軟(Microso¬)宣布收購美國遊戲大廠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原先預計二○二三年六月完成,這讓巴菲特嗅到機會,對原本持有的動視暴雪股票大舉加碼,他在股東會上提到,看好這次併購會成功,所以進行併購套利。不過由於監理機關的審查延宕,巴菲特在二○二二年第四季也減碼,反而沒有賺到錢。
巴菲特曾描述:併購套利成功時,如同「在其他人賺了九十五美分之後,賺到最後五分錢」。併購套利若失敗,則可能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你不但賺不到最後五分錢,還可能把之前賺到的九十五美分吐回很大一部分。而微軟併購動視暴雪的情況似乎就是這樣。不過,這宗交易是否能順利完成直到目前為止,結果仍未知。

第三種投資策略:控制型投資
第三種策略則是控制型投資,這是利用資產負債表來計算公司價值,在股價偏低時取得公司控股權,要求經營高層改造企業,實現企業價值。對巴菲特來說,這通常是將原本低估型投資變成控制型投資。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波克夏。原本巴菲特是以每股七‧六○美元買進,到一九六五年春天大幅加碼取得控制權,平均成本在十四‧八六美元,而公司在一九六五年底的營運資金淨值就高達每股約十九美元。
不過它原本的紡織事業並沒有前景,因此巴菲特介入公司經營之後,逐步縮減紡織事業,將其轉型為控股公司,如今波克夏的股價已經超過五十一萬美元。

●投資哲學二:後期以八大價值投資法則,篩選資績優公司
隨著巴菲特的操盤金額持續增加,規模較小的投資已經沒有效益。因此在後期他接受蒙格的建議,改以在合理的價格買進績優的公司。他投資的公司,不管是可口可樂、卡夫食品、蘋果公司、美國銀行、蘋果公司等,都符合他向來強調的「價值投資法則」:

一、必須是消費壟斷企業
二、產品簡單、容易了解、前景看好
三、有穩定的經營史
四、經營者理性、忠誠,始終以股東利益為優先
五、財務穩健
六、經營效率高、收益好
七、資本支出少、自有現金流量充足
八、價格合理

這八大法則中的前七條,說明他青睞的企業必須具備哪些「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所謂「內在價值」指的是,一家企業能創造的現金流量現值。現值是根據利率來計算,這是一個估計值,每當市場利率改變,或是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遭到修正,「內在價值」的估計也得跟著調整。
最後一條,則是彰顯他的堅持:投資任何一家具備「內在價值」的企業一定得用一個「合理價」,這個合理價必須有「安全邊際」,除非看到這個「安全邊際」,否則絕不出手。

【摘錄3】_Chapter3 查理‧蒙格
股神六十年的智慧和夥人,主張追求價值而非價格


●給股神巴菲特的第一樣禮物:戒貪
雖然惺惺相惜,但一開始,蒙格的投資思維卻帶給巴菲特相當大的衝擊,因為「蒙格主義」衝撞的是他最尊敬的恩師葛拉漢。身為首席高徒,巴菲特一直謹守葛拉漢學派崇尚的「菸屁股哲學」:再好的標的,一定要等價錢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才能買進,出脫時才能大撈一票。菸屁股哲學的背後其實是貪念作祟,但蒙格始終反對這種「撿便宜貨」哲學,他認為,只要謹守「安全邊際」原則,平價的好貨,比便宜的爛貨,更值得投資!要擴張,就必須找到價格合適的「偉大企業」。
一邊是恩師,一邊是一見如故的夥伴。巴菲特承認,自己確實相當掙扎,他把這段自我「進化」的過程與影響西方文明的「新教徒革命」相提並論。他說,一天得聽蒙格這個馬丁路德的「新教」言論;一天又得聽葛拉漢這個「教宗」的正統思想。不過最後是「現實」讓巴菲特站到蒙格這邊。一九七○年代,巴菲特當初低價買進的菸屁股公司波克夏紡織廠,在國外廉價紡織品的競爭下,面臨關廠、裁員風暴,在求售無門的狀況下,最後只得結束虧損多年的紡織製造。
在一九七○年代初期,美國的中產階級崛起,股市欣欣向榮,連家庭主婦上美容院也是滿口股票經,一點也看不出「危機重重」,但巴菲特不得不承認,「蒙格把我從葛拉漢的局限理論中拉了出來,這是股強大的力量──他擴大了我的視野」。巴菲特從此彷彿打通「投資」的任督二脈般,戒掉了撿「菸屁股」的習慣後,波克夏規模開始快速成長。五十年來,巴菲特口中會下金蛋的金雞,包括:時思糖果(See's Candy)、可口可樂、箭牌口香糖(Wrigley)及至柏林頓鐵路運輸公司(BNSF Railway)都不是菸屁股股票。「追求價值而非價格」這個概念,成為波克夏文化的基石。

●投資哲學一:不揮壞球,只打甜心球
蒙格這一生都在尋找最好打的「甜心球」(fat pitch),如果碰不到這樣的好球,就千萬別揮棒。這是蒙格從棒球中得到的靈感,他推崇美國職棒選手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因為威廉斯是七十多年來,唯一在一賽季就打出打擊率四成的打者。
蒙格說,威廉斯的選球技巧很簡單,就是把打擊區劃分為七十七個像棒球那麼大的格子。只有當球落在「最佳」格子時才會揮棒,因為揮棒去打那些「最差」格子的球,只會大大降低打擊率。因此他認為股票投資人可以持續觀察各公司的股價,把它們當成一個個格子。大多數時候,什麼也不用做,只要看著就好了。如果出現一個速度很慢、路線又直,而且正好落在你最愛格子中間的「好球」時,那麼就全力出擊。這樣一來,不管天分如何都能大大提高安打率。在合適的機會來臨時,就採取果斷行動,投資成效就不會太差。
事實上,蒙格認為這樣好的機會一生沒有幾次,但次數也不需要很多,「在漫長的人生中,你只要培養自己的智慧,抓住一、兩次這樣的好機會,就能夠賺許許多多的錢。」他以波克夏為例指出,波克夏的數千億美元資產,「大部分的錢是從十個機會上賺來的」。
當巴菲特滿懷期待地和蒙格討論新投資案時,蒙格的回答十之八九都是「不」,這讓巴菲特曾因此稱蒙格為「可惡的說不大師」。但蒙格的老友查爾斯‧瑞克豪瑟(Charles Rickershauser)這樣評論蒙格的機會辨識能力:「人們通常認為蒙格的價值在於辨識風險和說『不』,但其實蒙格最有價值的地方是能夠辨識那些可以參股的時機。」另一位於二○○八年過世的老友小富蘭克林‧奧蒂斯‧布斯(Franklin Otis Booth)也曾說:「蒙格明白,要找到真正好的標的很難。所以,就算九○%的時間都在說『不』,也不會錯過太多。」
當遇到少有的黃金機會時,如果所有條件都具備了,蒙格決定要投資,那麼他很可能會下很大的賭注,絕不會小打小鬧,或者進行小額、投機性投資。蒙格說,巴菲特和他「碰到好機會就下重注,其他時間則按兵不動。就是這麼簡單」。這樣的機會包括一些物超所值的投資良機,蒙格坦言,股市就像一場充滿胡說八道和瘋狂的賭博,偶爾會有訂錯價格的良機。你一輩子可能沒辦法找出一千次好的投資機會,所以一旦遇到好機會,就要全力出擊。

【摘錄4】_Chapter8 彼得‧林區
不預測大盤、逆勢操作的生活選股大師


●投資哲學一:投資個人最了解的東西
林區可說是生活投資家,因為他總是在生活周遭發掘值得投資的明星。
一九七七年剛接任麥哲倫基金不久,他發現妻子非常熱愛漢斯(Hanes)公司製造生產的蕾格絲(L'eggs)絲襪,過去絲襪多在百貨公司販售,而漢斯公司發現一般婦女平均六週才會上一次百貨公司,每週卻有兩次機會去逛超市或雜貨店,也就是說,把絲襪擺在超市、雜貨店結帳櫃檯旁的架上,購買的機率是百貨公司的十二倍,蕾格絲也因而成為絲襪暢銷品牌。
這使得林區開始研究這家公司,但諷刺的是,林區在大四工讀時就開始研究紡織業,卻都沒發現這家公司的投資潛力。結果,拜太太之賜,林區投資的漢斯公司股票漲了六倍,算是他投資初期的成功之作。
其他從生活中得來的投資靈感,包括:出差時吃到好吃的墨西哥捲餅、朋友都到玩具反斗城(Toys"R"Us)買玩具、親戚朋友都開富豪(Volvo)汽車和喜歡吃的甜甜圈,或是你喜歡穿的衣服或鞋子。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有些你熟悉的、喜愛的、了解的東西或產業,都可成為很好的投資標的。
例如,一九九二年耶誕節前夕,林區帶著女兒上購物中心,發現女兒們都很喜愛美體小鋪(Body Shop)、店內人潮洶湧。他研究後發現此公司的美妝事業版圖廣布全球且成長快速,於是回頭追蹤歷史投資名單,才發現自己早在一九八九年就買過這支股票,此時「錢」景更加看好,又加碼投資。這些都是林區從生活中得到的投資機會,讓他更相信:逛街和吃東西也是一種基本分析的投資策略。「投資你個人最了解的東西吧!」他說。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