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1】前言
約兩千五百年前,蘇格拉底開創了我們現今稱之為「批判性推理」(critical reasoning)的藝術與科學。透過所謂「蘇格拉底式方法」的探究,蘇格拉底使用一連串追根究底的詰問來獲取答案及批判這些答案。他以這種方式顯露複雜問題背後的重要爭論點,揭開被普遍抱持的思想的優缺點,揭露往往隱藏於貌似合理、實則空洞的言論背後的矛盾想法。蘇格拉底指出,我們未必能相信那些位高權重人士的「合理」判斷,他們也容易以雜亂無章、心血來潮,或不理性的方式去思考。蘇格拉底的觀察心得,其實蠻詼諧的。
批判性推理也被稱為「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可廣義地定義為:「我們評估資訊的過程」。通常,我們蒐集資訊是為了判斷問題或是評估可能性,在評估這些資訊的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會批判性思考的人能夠辨識問題或評估可能性,收集相關資訊,以「適當」方式分析資訊,自行得出可靠結論,無需倚賴他人。
縱使我們有能力閱讀,也沒有任何一種技巧會比推理能力更為重要,但奇怪的是,在正規學校課程或任何在職訓練方案,卻沒有專門為推理技巧而開設的必修課。本書萃取最實用的學術性及實務性推理概念與技巧,以彌補這缺失。我們的學校教育制度──小學、國中及高中──向來側重教導我們「思考什麼」(what to think),而非「如何思考」(how to think),全面性的教育必須兼具課程內容的傳授,和新的、更好的理解與解釋教材的方式。
本書內含50種推理技巧,區分為五個部分。第1章知覺與思維模式提供一個基礎推理架構。世界上每個人吸收和判斷資訊時都會受主觀意識左右,無法全知全能,在運用推理與邏輯工具時,我們必須承認沒有任何兩個人有完全相同的觀點或思維模式。
第2章創意思考介紹非傳統的思考方法。創意思考是非線性思考,常被稱為「跳脫框架」(out of the box)思考,其中,最有用的主題之一是重新架構(reframing)問題。解決問題時的一個重要步驟是詢問:「我(們)認知的問題是真正的問題嗎?」使用創意來更精準定義問題,有助於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3章作決策聚焦於運用推理、介紹各種工具,幫助我們建構或量化決策過程。其中,基本工具──「矩型圖」與「樹狀圖」的架構──讓我們能夠以有效率、有條理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其他工具──像是加權排序(weighted ranking)及效用分析(utility analysis),讓我們量化包括雇用、職業選擇等涉及金錢考量的決策。
第4章分析論證教我們如何根據典型的論證結構──結論(conclusion),證據(evidence),假設(assumption)──來解析論證。推理技巧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了解、攻擊及捍衛論證。第5章運用邏輯包括本書中一些更專門的工具,也示範了日常談話及言論中常見的推理失誤。
我們開始吧。
【摘錄2】選擇性知覺
【技巧 01】選擇性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指的是人們傾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看待世界,而忽略其真實面貌。明智的思考者沉吟深思,不受到刻板印象、偏見、個別經驗或成見的影響。
想像你失明30年後,重見光明。心理學家卡爾.孟辛格(Karl F. Muenzinger)記錄了一個有此不凡經驗者的話:
重見光明時,周遭物體似乎都向我撲過來。正常人向來習慣忽視,他們不理會不要緊的東西或令人困惑的東西,但我已經忘了這個習慣,重見光明時,我想要一次看清楚所有東西,結果是幾乎什麼都看不見。
這個有趣但極端的例子,幾乎與我們多數人的思考經驗相反。積極的思考者致力於拓寬視野、從不同觀點思考以及獲取更確鑿的資訊,我們幾乎不會去擔心看得太多,反而擔心看得太少。學會批判性思考最大的益處是,能全盤思考某個議題或主題的正反兩面。
不同的年齡、文化、性別、教育、工作與生活經驗,都導致沒有任何兩個人,會以完全相同方式看待世界。看待世界的最基本方式或許可分為正面或負面兩種角度來:這杯子是半滿或是半空?我們是固執的悲觀主義者,或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來看看有關於牛仔雷穆斯.雷德(Remus Reid)這個人的簡短生平素描。民間傳說,雷穆斯.雷德之死,有兩則不同的報紙報導,一則來自警長辦公室,另一則來自居住於雷穆斯家鄉的一個近親。
來自警長辦公室:
偷馬賊雷穆斯.雷德在1885年入獄,1887年逃獄,搶劫地方火車六次,被地方探員逮捕,於1889年判處絞刑。
來自雷穆斯的近親:
雷穆斯.雷德是有名的牛仔,其事業王國壯大到收購高價馬場,以及和地區鐵路局密切交易。自1883年起,他從事政府公職幾年,後來離開,重啟鐵路交易。1887年,他是一樁重要的司法偵緝案件的要角。1889年,在一場向雷穆斯致敬的盛大市民集會中,他站立的台子崩塌,雷穆斯不幸去世。
我們總是會選擇性地詮釋事件,若我們想要事情「這樣」或「那樣」,我們必定有意的選擇、堆砌或安排證據以支持這個觀點。
選擇性知覺讓我們看到想看的東西,我們想看的東西很可能跟自身的目的、興趣、期望、以往經驗,或目前的情況需要有關。有句俗話說:「一把鎚子在手,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這句話凸顯了選擇性知覺現象,若我們想使用一把鎚子,那麼,我們的周遭世界可能開始看起來都會像是充滿釘子!
【摘錄3】沉沒成本
【技巧 17】沉沒成本對未來決策無關緊要。
你用500美元買了一張打折、不能退票的機票,打算去度假時使用。但買了機票不久後,你獲邀出席一場重要會議,你已經等待這場會議多月,它對你的職業前途絕對有幫助。這下,你面臨兩難,你該如何作出合理決策?使用這張非常實惠的機票,或是損失它,出席那場重要會議?
根據經濟學理論,任何過去的成本──又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s),對未來決策並無影響,只有評估度假及出席會議這兩種(或更多種)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效益,才會影響未來決策。這張機票的成本被視為沉沒成本,對於去度假或是出席會議的決策並無影響。
這意味的是,若認為這場會議的淨效益大於去度假的淨效益,就應該放棄度假,出席會議。當然,我們必須考量成本與效益,出席會議的效益可能涉及爭取到一位大客戶,獲得晉升,或是獲得一個新的工作機會,而其成本可能包括前往出席該會議的旅行,以及(或)準備此會議所需投入的時間與心力。去度假的效益很可能是獲得放鬆、恢復活力的體驗,成本將包括度假時的膳宿及其他個人消費支出。
理性來看,忽略沉沒成本是完全有道理的,但情感上可能很難這麼做,我們可能把沉沒成本視為「浪費」成本,本能地想要藉由對計畫或事業投資更多時間和金錢來「挽救」它。我們全都聽過「花錢填無底洞」這句話,也常聽到:「想想我們已經投入了多少的時間和金錢」,這句話道出了沉沒成本帶來的兩難。因為已經對一項特定計畫或事業投入時間與成本,這計畫可能接近完成了,這事實可能使得我們傾向繼續執行此計畫,但是,無論作出繼續執行此計畫或放棄它而改採取其他行動的決策,那些截至目前已發生的成本其實是無關緊要的。
特別是那些已經變成「出自喜愛而做」的個人計畫,我們尤其在感情上難以割捨。但是,我們起碼必須理性地認知到,以往投入的時間、心力與金錢,全都是沉沒成本。為了擺脫對沉沒成本的情感依附,作出客觀的決策,並且可能因此改變航道,必須考慮以下三點:
1) 認知到止損未必意味著你犯了錯,因為你早前決定採取的行動方案可能在當時是最明智的抉擇。
2) 找一些你信賴的人,諮詢他們的意見。局外人可能會更客觀地檢視我們所處的境況。
3) 認知到放棄有可能換得更大的收益,更何況,從以往經驗獲得的知識、技能及洞察,可應用於往後的新情況。
【摘錄4】分析論證
【技巧21】攻擊一個論證的方法有兩種:質疑其證據,或質疑其假設。
想要反駁一個論證,我們必須積極地分析這個論證的每一個元素,它的證據有多堅實?它的主要假設有多站得住腳?當然,為了攻擊證據與假設,我們必須能夠把它們辨識出來。
結論:它是言明的,亦即被寫下來或說出來。
證據:它是言明的,亦即被寫下來或說出來。
假設:未言明(亦即未被寫下來或說出來),但存在於提出這論證者的腦中。
【簡短練習】
以下是練習使用典型的論證結構來分析論證,分別填入結論、證據與假設。
‧芬蘭
論證:芬蘭是世上技術最先進的國家,芬蘭人均擁有的手機數量高於其他國家。
結論:
證據:
假設:
‧芬蘭(解答與分析)
論證:芬蘭是世上技術最先進的國家,芬蘭人均擁有的手機數量高於其他國家。
結論:芬蘭是世上技術最先進的國家。
證據:芬蘭人均擁有的手機數量高於其他國家。
假設:人均擁有的手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其人民是否為技術先進的最佳指標。
我們來分析這論證。
質疑證據:
擁有手機,就一定會使用它們嗎?他們知道如何使用手機的所有功能嗎?還有,芬蘭的手機技術先進程度跟其他國家的手機一樣嗎?
質疑假設:
人均擁有手機的數量可能不是衡量技術先進程度的最佳指標。也許,電腦的普及程度或使用電腦軟體的能力,是更好、更正確的指標。或者,衡量技術先進程度的最佳指標,是製造技術先進設備的能力。
約兩千五百年前,蘇格拉底開創了我們現今稱之為「批判性推理」(critical reasoning)的藝術與科學。透過所謂「蘇格拉底式方法」的探究,蘇格拉底使用一連串追根究底的詰問來獲取答案及批判這些答案。他以這種方式顯露複雜問題背後的重要爭論點,揭開被普遍抱持的思想的優缺點,揭露往往隱藏於貌似合理、實則空洞的言論背後的矛盾想法。蘇格拉底指出,我們未必能相信那些位高權重人士的「合理」判斷,他們也容易以雜亂無章、心血來潮,或不理性的方式去思考。蘇格拉底的觀察心得,其實蠻詼諧的。
批判性推理也被稱為「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可廣義地定義為:「我們評估資訊的過程」。通常,我們蒐集資訊是為了判斷問題或是評估可能性,在評估這些資訊的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會批判性思考的人能夠辨識問題或評估可能性,收集相關資訊,以「適當」方式分析資訊,自行得出可靠結論,無需倚賴他人。
縱使我們有能力閱讀,也沒有任何一種技巧會比推理能力更為重要,但奇怪的是,在正規學校課程或任何在職訓練方案,卻沒有專門為推理技巧而開設的必修課。本書萃取最實用的學術性及實務性推理概念與技巧,以彌補這缺失。我們的學校教育制度──小學、國中及高中──向來側重教導我們「思考什麼」(what to think),而非「如何思考」(how to think),全面性的教育必須兼具課程內容的傳授,和新的、更好的理解與解釋教材的方式。
本書內含50種推理技巧,區分為五個部分。第1章知覺與思維模式提供一個基礎推理架構。世界上每個人吸收和判斷資訊時都會受主觀意識左右,無法全知全能,在運用推理與邏輯工具時,我們必須承認沒有任何兩個人有完全相同的觀點或思維模式。
第2章創意思考介紹非傳統的思考方法。創意思考是非線性思考,常被稱為「跳脫框架」(out of the box)思考,其中,最有用的主題之一是重新架構(reframing)問題。解決問題時的一個重要步驟是詢問:「我(們)認知的問題是真正的問題嗎?」使用創意來更精準定義問題,有助於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3章作決策聚焦於運用推理、介紹各種工具,幫助我們建構或量化決策過程。其中,基本工具──「矩型圖」與「樹狀圖」的架構──讓我們能夠以有效率、有條理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其他工具──像是加權排序(weighted ranking)及效用分析(utility analysis),讓我們量化包括雇用、職業選擇等涉及金錢考量的決策。
第4章分析論證教我們如何根據典型的論證結構──結論(conclusion),證據(evidence),假設(assumption)──來解析論證。推理技巧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了解、攻擊及捍衛論證。第5章運用邏輯包括本書中一些更專門的工具,也示範了日常談話及言論中常見的推理失誤。
我們開始吧。
【摘錄2】選擇性知覺
【技巧 01】選擇性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指的是人們傾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看待世界,而忽略其真實面貌。明智的思考者沉吟深思,不受到刻板印象、偏見、個別經驗或成見的影響。
想像你失明30年後,重見光明。心理學家卡爾.孟辛格(Karl F. Muenzinger)記錄了一個有此不凡經驗者的話:
重見光明時,周遭物體似乎都向我撲過來。正常人向來習慣忽視,他們不理會不要緊的東西或令人困惑的東西,但我已經忘了這個習慣,重見光明時,我想要一次看清楚所有東西,結果是幾乎什麼都看不見。
這個有趣但極端的例子,幾乎與我們多數人的思考經驗相反。積極的思考者致力於拓寬視野、從不同觀點思考以及獲取更確鑿的資訊,我們幾乎不會去擔心看得太多,反而擔心看得太少。學會批判性思考最大的益處是,能全盤思考某個議題或主題的正反兩面。
不同的年齡、文化、性別、教育、工作與生活經驗,都導致沒有任何兩個人,會以完全相同方式看待世界。看待世界的最基本方式或許可分為正面或負面兩種角度來:這杯子是半滿或是半空?我們是固執的悲觀主義者,或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來看看有關於牛仔雷穆斯.雷德(Remus Reid)這個人的簡短生平素描。民間傳說,雷穆斯.雷德之死,有兩則不同的報紙報導,一則來自警長辦公室,另一則來自居住於雷穆斯家鄉的一個近親。
來自警長辦公室:
偷馬賊雷穆斯.雷德在1885年入獄,1887年逃獄,搶劫地方火車六次,被地方探員逮捕,於1889年判處絞刑。
來自雷穆斯的近親:
雷穆斯.雷德是有名的牛仔,其事業王國壯大到收購高價馬場,以及和地區鐵路局密切交易。自1883年起,他從事政府公職幾年,後來離開,重啟鐵路交易。1887年,他是一樁重要的司法偵緝案件的要角。1889年,在一場向雷穆斯致敬的盛大市民集會中,他站立的台子崩塌,雷穆斯不幸去世。
我們總是會選擇性地詮釋事件,若我們想要事情「這樣」或「那樣」,我們必定有意的選擇、堆砌或安排證據以支持這個觀點。
選擇性知覺讓我們看到想看的東西,我們想看的東西很可能跟自身的目的、興趣、期望、以往經驗,或目前的情況需要有關。有句俗話說:「一把鎚子在手,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這句話凸顯了選擇性知覺現象,若我們想使用一把鎚子,那麼,我們的周遭世界可能開始看起來都會像是充滿釘子!
【摘錄3】沉沒成本
【技巧 17】沉沒成本對未來決策無關緊要。
你用500美元買了一張打折、不能退票的機票,打算去度假時使用。但買了機票不久後,你獲邀出席一場重要會議,你已經等待這場會議多月,它對你的職業前途絕對有幫助。這下,你面臨兩難,你該如何作出合理決策?使用這張非常實惠的機票,或是損失它,出席那場重要會議?
根據經濟學理論,任何過去的成本──又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s),對未來決策並無影響,只有評估度假及出席會議這兩種(或更多種)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效益,才會影響未來決策。這張機票的成本被視為沉沒成本,對於去度假或是出席會議的決策並無影響。
這意味的是,若認為這場會議的淨效益大於去度假的淨效益,就應該放棄度假,出席會議。當然,我們必須考量成本與效益,出席會議的效益可能涉及爭取到一位大客戶,獲得晉升,或是獲得一個新的工作機會,而其成本可能包括前往出席該會議的旅行,以及(或)準備此會議所需投入的時間與心力。去度假的效益很可能是獲得放鬆、恢復活力的體驗,成本將包括度假時的膳宿及其他個人消費支出。
理性來看,忽略沉沒成本是完全有道理的,但情感上可能很難這麼做,我們可能把沉沒成本視為「浪費」成本,本能地想要藉由對計畫或事業投資更多時間和金錢來「挽救」它。我們全都聽過「花錢填無底洞」這句話,也常聽到:「想想我們已經投入了多少的時間和金錢」,這句話道出了沉沒成本帶來的兩難。因為已經對一項特定計畫或事業投入時間與成本,這計畫可能接近完成了,這事實可能使得我們傾向繼續執行此計畫,但是,無論作出繼續執行此計畫或放棄它而改採取其他行動的決策,那些截至目前已發生的成本其實是無關緊要的。
特別是那些已經變成「出自喜愛而做」的個人計畫,我們尤其在感情上難以割捨。但是,我們起碼必須理性地認知到,以往投入的時間、心力與金錢,全都是沉沒成本。為了擺脫對沉沒成本的情感依附,作出客觀的決策,並且可能因此改變航道,必須考慮以下三點:
1) 認知到止損未必意味著你犯了錯,因為你早前決定採取的行動方案可能在當時是最明智的抉擇。
2) 找一些你信賴的人,諮詢他們的意見。局外人可能會更客觀地檢視我們所處的境況。
3) 認知到放棄有可能換得更大的收益,更何況,從以往經驗獲得的知識、技能及洞察,可應用於往後的新情況。
【摘錄4】分析論證
【技巧21】攻擊一個論證的方法有兩種:質疑其證據,或質疑其假設。
想要反駁一個論證,我們必須積極地分析這個論證的每一個元素,它的證據有多堅實?它的主要假設有多站得住腳?當然,為了攻擊證據與假設,我們必須能夠把它們辨識出來。
結論:它是言明的,亦即被寫下來或說出來。
證據:它是言明的,亦即被寫下來或說出來。
假設:未言明(亦即未被寫下來或說出來),但存在於提出這論證者的腦中。
【簡短練習】
以下是練習使用典型的論證結構來分析論證,分別填入結論、證據與假設。
‧芬蘭
論證:芬蘭是世上技術最先進的國家,芬蘭人均擁有的手機數量高於其他國家。
結論:
證據:
假設:
‧芬蘭(解答與分析)
論證:芬蘭是世上技術最先進的國家,芬蘭人均擁有的手機數量高於其他國家。
結論:芬蘭是世上技術最先進的國家。
證據:芬蘭人均擁有的手機數量高於其他國家。
假設:人均擁有的手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其人民是否為技術先進的最佳指標。
我們來分析這論證。
質疑證據:
擁有手機,就一定會使用它們嗎?他們知道如何使用手機的所有功能嗎?還有,芬蘭的手機技術先進程度跟其他國家的手機一樣嗎?
質疑假設:
人均擁有手機的數量可能不是衡量技術先進程度的最佳指標。也許,電腦的普及程度或使用電腦軟體的能力,是更好、更正確的指標。或者,衡量技術先進程度的最佳指標,是製造技術先進設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