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錄一、第四章從聽過到記住

不管是在生活上面或是職場工作中,我們碰到周遭的朋友或者同事的時候,彼此之間經常有以下的提問:

「最近打算休假,和家人一起出去旅行,有沒有推薦的景點?」
「下個禮拜要出差了,在出差的城市你有沒有推薦的旅店?」
「今天晚上要和朋友聚會,有沒有推薦的餐廳?」
「我想要多幾間供應商,你有沒有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可以推薦?」
「最近公司要擴張,需要招聘一批儲備幹部,你有沒有好的人才可以幫忙推薦?」

不管朋友或者是同事最後列出來的推薦清單是什麼,我想在聊天或交流的過程當中,彼此都會分享推薦的理由,也就是推薦的邏輯到底是什麼。但是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理由或邏輯,卻不太常發生在談話當中。
那就是,這些提出推薦清單的人,提出的人事物都是他們腦袋裡能夠「記得住」的東西。說起來很簡單,但很多人最常忽略這個的一環,仔細想想,談話的過程當中,如果記不住的東西,又怎麼會成為邏輯思考的內容呢?

記得住才是自己的,也才能運用邏輯推理
我有一位非常專業的品酒師朋友,熱中和我們分享品酒經驗。每當我們問他某款紅酒或者是白酒好不好喝的時候,他常常會以這種方式開頭:「這款酒我曾經喝過⋯⋯⋯」。
後來交往時間一久我才知道,其實品酒師最大的品酒邏輯,是仰賴自己曾經喝過、品過,更重要的是,必須要把所有品酒過程當中的嗅覺、味覺、色覺的經歷全部都要記錄下來,成為他未來品酒分析和比較的邏輯標準。
聽起來很簡單、很清楚,但是以邏輯思考的概念來說,卻是非常的深刻。因為沒有喝過的酒,就相當於之前我們所說的「不知道」。對於「不知道」的事情,是沒有辦法推論出任何邏輯的。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品酒師極度地在乎和珍惜品嚐珍貴酒款的機會。
尤其是那種不是標準化量產的各種不同年份、不同產地的酒,隨著時間的經過,只會慢慢減少,喝了一瓶少一瓶。也正因如此,把握每一個品酒機會就變得格外的更加關鍵。
再者,「記憶」這件事情更是品酒師需要刻意練習的部分。不管是酒的色香味,又或者是瓶子的外觀、酒的產地、年份,甚至酒莊、酒莊的主人,以及相關的所有歷史故事、不同國家的背景淵源,全都可以成為記憶的重點。
而這些所有記憶彙整的結果,就成為品酒師持續不斷累積的知識儲備,也成了品酒過程當中,他可以信手拈來與推薦交流的主要邏輯了。所以說……

記得住,才有邏輯可言;
記不住,哪來邏輯可述。

曾經有一位銷售高手也跟我分享類似的觀念。他說很多業務人員在介紹商品的時候,都喜歡口若懸河介紹一大堆琳瑯滿目的功能,以及讓人目眩神馳的優點。從一位業務人員的思考邏輯來看,他們當然希望讓客戶知道商品的優點愈多愈好,如此一來,才能顯現出自家產品有多麼的優秀,多麼的獨特。但是,就是因為「琳瑯滿目」,就是因為「目眩神馳」,所以很容易讓客戶聽過之後記不住!記不住!記不住!
就像我問別人碳酸飲料品牌的第一名是什麼?大家會說可口可樂。然後第二名會說百事可樂,接著第三名就開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了。如果改問速食店的品牌第一名是什麼,大家可能會說麥當勞,然後第二名也許是肯德基,再來第三名又可能是進入群雄割據大亂鬥的局面了。
所以說,連大品牌想占據我們的記憶都如此困難,如果我們不能在推銷產品過程當中,能夠盡量讓消費者或客戶記住,又怎麼能夠成為他們選擇的邏輯。因此,「與其多,不如少」。

記不住,沒有機會選擇;
記得住,才有機會選擇。

這就是為什麼我和團隊在做「郝聲音」Podcast的時候,我們都告訴周遭朋友們,我們的主要內容是從「音樂」開始的,而且我們所在的類別是「表演藝術類」。很多朋友訂閱我們頻道,並且認真聆聽之後,往往會很驚訝地告訴我們說:「郝哥,你們製作的內容不只是音樂而已呀!事實上,各種不同的知識含量包羅萬象。而且就連音樂相關的藝術類別,也包含各種不同型態,例如:舞蹈、畫畫等等。」
然後,我就會很開心的告訴他們說,「對啊,只告訴大家是『音樂』類別,是因為比較好記嘛!」既然所有的內容這麼樣的上天下地,通古道今,我也總不能告訴大家,我們的郝聲音Podcast,主要的內容叫做「什麼都做」吧!回到剛剛的總結,正是因為「什麼都做」,大家就會「什麼都記不住」,我們也就沒有辦法成為別人心目中的選擇邏輯。
有兩個字叫「口碑」,我聽過最傳神的定義,就是「用一句話讓消費者說出你的好」。既然口碑是要口耳相傳,那麼必須是好事而不是壞事,而且資訊量不能太多,為了讓大家記得住,這個一句話就成了「與其多,不如少」的最佳體現。因為如果大家都記不住,又怎麼能夠幫你口耳相傳,成為大家心目中有口碑的選擇。

記不住就無法比較,無法推演邏輯
相信很多人都認為,當今是科技時代,不用花費力氣去記太多事情,只要你有需要,查找谷歌大神不就得了,手機是取代記憶最佳的良伴。接著,我就有了一次難忘的體驗。有個朋友想要查找資料,然後就問我說:「有個跟虛擬貨幣很類似的概念,就是什麼N字開頭的名詞,我想要了解一下那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但是現在想查卻記不起名字來,你能告訴我一下嗎?」當我告訴他說是不是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的時候,他不只開心地向我道謝,還說他一定要記住。
話說他又該怎麼記住呢?因為在我的腦袋當中,從來沒有背誦過NFT這三個英文字,我們怎麼能夠有著相同的對話邏輯?
記得在台積電工作的時候,工廠裡面常常會把PDCA四個字掛在嘴巴上;也就是計畫(Plan)、執行(Do)、分析(Check)、建議(Action),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四個過程,卻是非常大道至簡、極具邏輯的管理工具。而且我們老闆常常會抽考,在沒有任何文件檔案資料的情況之下,要我們用口頭的方式練習陳述PDCA的模擬循環和工具內涵。
最剛開始的時候,老闆的抽考常常是走到你座位旁邊,突然問起這項專案的計畫是什麼?執行情況如何?做了哪些分析?有什麼建議?在腦子一片空白的情況之下,PDCA的邏輯循環根本答不出來,所以通常是弱弱地回答:「老闆等一下,我翻找檔案資料之後,再向您報告。」接著就是被活力十足的炮火盯了滿頭包。
所謂「一回生,兩回熟。」知道老闆常會不定時盤查之後,所有相關的資料,自然而然就不再只是看過、聽過,還要把它背起來、記在心裡。久而久之老闆再抽查的時候,回答模式就變成:

「這項專案原來預計(Plan)把流程從10天縮短成3天。經過這兩個月的執行(Do)之後,我們透過分析(Check)已經確認可以把原來的流程裡18個作業,減少變成8個作業,而流程時間可以從10天縮短成4天。雖然沒有辦法達到原來計畫目標的3天,但是改善效果也非常顯著。所以我們建議(Action)先施行改善流程,從下個月開始實行新標準作業流程SOP(Standard of Procedure)。」

看完上面的陳述,是不是感覺既專業又有邏輯。然而,從需要查找報告,到可以自在地侃侃而談,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必須把所有相關的資訊給「背下來、記起來」。什麼叫邏輯?

記不住沒有邏輯;
記得住才有邏輯。

記住才會拿來用;
拿來用才會有用。
思維工具
1、心智圖法
不論聽過、看過,或者是讀過、學過任何相關的資訊,可以透過「心智圖法」(Mind Mapping),利用「回想」的方式回溯記憶。雖然回想的過程可能會有點痛苦,但是透過心智圖法來回溯記憶,能夠強化我們對資訊的記憶。
2、教學相長
透過心智圖法的整理之後,可以藉由各種不同的機會,分享或者是講述給他人聽。每一次的分享和講述,都會一次次地強化知識點的記憶,甚至連帶著把個人的經驗以及新的知識串離在一起,更進一步更深記憶點和其他相關知識的邏輯。

課後練習
1、找一本書或者是一堂線上課,甚至是一部電影或一齣戲劇,在上完課或者是欣賞完影視劇之後,試著利用心智圖法回想並且寫下自己記住哪些要點。如果覺得紀錄不夠完整,可以重新翻閱或者是觀看,重複兩到三次,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夠記得更多,記得更牢。
2、完成上面的練習之後,找家人或朋友,試著用口頭分享的方式向他們陳述你記憶中的要點。不用在乎是不是條列式的報告,就像心智圖一樣,想到什麼說什麼;然後慢慢地多練習幾次。每次說完之後,可以反過來請聽眾分享他們聽到了些什麼重點。

摘錄二、第十一章歸類分組:收斂
想像你走進超市或大賣場,準備買日常必需品。如果這時候在你的腦袋裡面想著要買些「吃」的,這個時候你肯定不會走到洗潔用品區、不會走到休閒服飾區、鞋類區、玩具區,當然也不會走向圖書文具區,畢竟這些區域,不符合「吃」這個邏輯。
因為這時候你心中下的「結論」是去買「吃」的「食物」。而上面這些東西,肯定不在食物「由上統下」的清單裡面。你會很自然地移動推車和菜籃,直接往食物的大分類區走去。譬如,牛奶、優酪乳、肉類、海鮮等在冷藏區;冰品、冷凍包子、水餃在冷凍區;水果、泡麵、罐頭、包裝零食則在常溫區。
雖然要買的東西是食物,但是食物有成千上百種,如果沒有透過歸類分組,把它「收斂」成各種不同的大類,例如常溫類、冷凍類、冷藏類。那麼可想而知,這個大腦「搜尋時間」會有多麼長,「無形成本」有多麼巨大。
因此,類似這種「索引」的歸類分組,就是把龐大的資訊透過某些共同特性,把各種物品聚在一起,便於我們識別和尋找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常用的邏輯。

歸類選項,讓決策更有方向感
雖然說「由上統下」四個字看起來非常簡單,描述從結論到最底層的資訊。但是從結論到最底層的資訊,如果不能描述出「清晰路徑」的話,我們也就很難理出邏輯脈絡。
就拿前面購物來說,如果你到了大賣場,所有商品隨便散落在各個不同的區域,沒有任何商品分類,也沒有任何規則指引你如何找到你要的商品。我們想像一下,這個時候你想買一罐牛奶、一瓶優酪乳,還有一顆芭樂,是不是無異於大海撈針,如同在森林裡狩獵一樣,可能要運氣好才買得到。
但是透過歸類分組,把所有的食物都按照類別放好,那麼這個時候不管你是要買牛奶,又或者是其他各類商品都不再是個問題,因為商品都有清晰的主題區域。

牛奶,就在冷藏這個主題區。
肉類,就在冷凍這個主題區。
罐頭,就在常溫這個主題區。

一旦有了各種不同的主題,就把原來毫無章法、沒有次序的食物或事物,透過分門別類放置好,所以你可以把歸類分組想成按圖索驥,即是索引,也是導引。

牛奶,就在冷藏這個索引區。
肉類,就在冷凍這個索引區。
罐頭,就在常溫這個索引區。

總之,歸類分組是個收斂的邏輯過程,可以視為:

從問題變成主題
從無序變成索引

類似這種歸類分組的收斂邏輯,在我們生活或工作周遭隨處可見。而這種邏輯,不僅可以方便大腦記憶,更重要的是,透過收斂化繁為簡,不但能夠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還能降低搜尋成本,有系統地建立學習方向。
拿台灣的教育體制來說,高中要升大學的時候有分社會組和自然組,再往下細分,社會組有第一類組,而自然組又有第二類、第三類及第四類組。甚至還有更多不同的學群和更細分的學類。當你完成學業進入職場,同樣地,行業也會有各種不同的分類。例如,我們常聽到的士、農、工、商4大類,以及細分成360行等等。
另外像我最常被問到可以選擇哪些投資標的,這時候不管是房地產、股票、債券、基金、期貨、黃金,以及虛擬貨幣等等,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分類。
還有就是對於健康有益的運動型態,教練朋友常常會提醒大家有三大類的主要運動,包含心肺功能、肌肉重量,以及柔軟拉伸,而這三大類的運動最好能夠平衡發展。
如果還要我繼續例舉分類主題的話,我一定會舉自己最喜歡的鐵人三項運動來說明,不管是游泳、跑步或騎腳踏車都屬於心肺功能的運動,而在健身房裡面的啞鈴槓鈴等等則是肌肉重量的運動,至於瑜伽或是皮拉提斯算是柔軟拉伸的訓練。
以上述的運動分類來說,我們如果要均衡發展三大類運動,但是又想依據自己的喜好來做選擇,這時候分類就派上用場了。例如,你不喜歡騎腳踏車,但是又必須練習心肺,那麼散步、跑步是一種替代選項,你可以非常方便地選擇與替換。總之,分類等於擁有不同的「主題」,不同的「索引」。當然,你也可以更具體地將歸類分組比喻成地圖:

主題,是讓我們知道地圖上有哪些地方;
索引,是帶我們去到地圖上想去的地方。

這個時候可能又會有人提問,「歸類分組」有沒有比較好的歸類或者是分組方式?
其實,所有歸類分組並沒有好壞之分,單看你的需求,以及你以什麼角度和觀點來分類。除了收斂龐大的資訊「便於記憶」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聚焦重點」,找到自己想要專注的方向。
就像一場馬拉松的賽事一樣,如果單就參賽選手來分類,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分類方式,像是按照性別、按照年齡、按照速度紀錄,以及按照距離長短等等。
不管是「便於記憶」也好,又或者是為了「聚焦重點」,其實都是要讓我們極大化地利用有限資源。
之前我說過,大腦的基本設計是能不用腦就盡量不用腦,所以如果能夠讓大腦容易記住,專注在重點上面,那麼「注意力」這個稀缺的資源,才不會被太多的資訊混淆與浪費。就像我一直強調的,所有資訊,或者是所有知識都是:

記住才會拿來用;
拿來用才會有用。

而歸類分組,就是一個非常重要幫助我們「記住」的關鍵。
除了透過收斂來歸類分組,形成「主題」,讓我們有清晰的脈絡「索引」,甚至便於我們「記憶」之外,更重要的是能透過「異中求同」,讓我們因為有了相同的邏輯,而在生活或工作上面產生共同的目標。
記得在半導體領域工作的時候,有一次三位同事對於即將舉辦研討會的活動形式,分別有了三種不同意見。這時候我們主管做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請這三位同事各自針對他們提出的做法列出「想達到的目的」以及「優點」,然後把每一個目的和優點寫在一張便利貼上面,整整列出了20多項。
接著,再請三位同事把所有寫出來的目的和優點,一起歸類分組,總結變成了8大項。最後主管和三位同事根據彙整之後8大項的目的和優點,重新檢視了活動的設計,最後提出一個大家都能夠接受和認可的方案。

團隊要共同目標,
共同目標要收斂。

面對意見的不同,
找出洞見的相同。
收斂是為了異中求同,增進共同使命感
其實,這種透過歸類分組達到「異中求同」,並進一步建立共同目標的邏輯,不僅適用在工作上面,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甚至是不時會運用出來。
就像我們常常在各種不同場合,不管是參加活動、聚會、拜訪客戶,或者是朋友之間引薦,就算打開了話匣子,剛開始的陌生感和距離感總會存在。不過,一旦在聊天的過程當中,發現彼此有共同交集,例如相同興趣、相同出生地、就讀同一間學校、相同星座、相同血型、相同生肖,甚至是共同認識的朋友,親切感馬上直線上升,從而拉近彼此距離。
換句話說,不同的人只要找出相同的交集,感情立刻就連結在一塊。這正是歸類分組這種簡單邏輯,也就是「異中求同」所帶來的力量。人與人之間是如此,一旦找到了共通性,彼此的連結就擴大了。知識和知識之間也是如此,不同的知識也是可以透過共通性,把彼此連接起來,然後擴大對於知識的認知邏輯和認知邊界。
就像我們知道並且熟悉什麼叫做宇宙,但是對於「元宇宙」可能就比較陌生。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元宇宙就是存在於網路世界裡面,類似我們存在世界的一種仿真情境,也就類似虛擬世界的另外一個複製宇宙,或許這種類比你就可以透過心中的歸類,擴大自己對新知識「元宇宙」的理解。

透過相同歸類,拉近彼此的距離;
透過不同延伸,擴張彼此的邊界。

以前我們常常說,所有的知識愈學愈廣就能夠「觸類旁通」。其實觸類旁通就是歸類分組之下,異中求同的一種延伸。

心法工具
1、分析屬性
當面對眾多資訊的時候,又或者是眾多的問題以及事務,試著將這些資訊、問題或者事務進行拆解,變成各個不同的特徵或者是屬性。然後再透過這些特徵和屬性進行歸類分組。
例如,全家或是7-11等超商會為每天來採購的客戶設立客戶檔案,藉此分析他們的特徵或者屬性,譬如說性別、年紀、工作、高矮胖瘦、婚姻狀況等等,然後再透過歸類分組,試著推測出什麼樣的特徵和屬性偏好什麼樣的商品,反過來說,分析某些商品的目標客戶有著什麼樣的特徵。
所以分析拆解屬性並重新歸類分組,可以找出聚焦的主題,給策略方向一個清晰的索引。

2、找出共性
試著從完全不同的事物中找出它們的共同特性,然後加以歸類。經過長時間的刻意練習,不僅能夠將過多的資訊化繁為簡,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記憶效率,進而持續擴張自己的認知邊界。
就像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希望盡量多元化地吸收各種不同的知識類別,所以在一開始會採用隨機閱讀或者是聽書,後來慢慢地針對知識特性進行歸類,例如歷史、心理、商業、教育、科學等等,然後輪流學習不同學科,讓自己的思維邏輯能夠持續不斷地變換和擴張。

課後練習
1、人際連結
試著找三五好友,列出幾個大家都有興趣的屬性,例如星座、血型、家鄉、生肖、嗜好、口味、學校、運動、音樂等等。然後請每一個人針對不同屬性,寫下自己的特徵或喜好。接著互相分享與感受,當彼此之間擁有更多共同屬性的時候,是不是好感度和親近感大幅提升了。

2、學習記憶
歸類分組以下20個物品,收斂成一個你容易記憶的方式。
1. 吹風機、2. 牙刷、3. 馬克杯、4. 電視、5. 手機、6. 鋼琴、7. 鞋櫃、8. 沙發、9. 檯燈、10. 冰箱、11. 釋迦、12. 瑜伽墊、13. 吊衣架、14. 書桌、15. 榴蓮、16. 訂書機、17. 眼鏡、18. 耳機、19. 棉花棒、20. 芭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