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錄1】_序章 概論:管理學全貌與全書的學習方法
02 匯集六大領域×兩種層級的管理學

▸為什麼管理學的入門書這麼難懂?
經營事業活動相當複雜,而經營管理的手法更是五花八門。以往,前人已研究、開發過許多企業經營管理的手法,並於書籍或學校中教授。
然而,MBA 課程中並沒有「基礎管理學」科目。管理學主要彙整了六大專業領域,因此「基礎」也只不過是由這些專業領域的基礎內容所組成的集合體罷了。
因為集結了六大專業領域(①基礎經營策略、②基礎行銷學、③基礎會計學④基礎財務、⑤基礎人力與組織理論、⑥基礎營運管理),所以各科分別由各領域的專家所負責授課。明明要教初學者,卻不像小學裡有擅長全方位教授基本知識的老師。不僅如此,很多老師都不是教育工作者,而是學者(或業師)。
「管理學入門書」的真實面貌,就是複數學者的講義集錦(的集合體),因此對初學者而言,根本不可能簡單易懂,縱然 MBA 課程已是萬中選一的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精選,也無濟於事。

▸ 經營管理中的兩種層級:「公司」與「事業」,初學者先聚焦在事業層級
不過,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六大領域教授的內容,其實可以分成兩大類:事業層級內容與公司層級內容。例如,以牙膏和漱口水聞名的三司達(Sunstar),還有生產、銷售機車零件和建築接著劑。三司達在事業層級共分為四大事業,規畫生產什麼商品、如何生產與銷售,是各事業負責人的責任。
因此,今後公司要決定對四大事業中的何者投入較多資源時,應該由整個公司的角度來思考;若要發展新的事業領域,也是如此。一言以蔽之,事業層級的事項,應由事業部經理或產品經理人來思考;公司層級的事項,則應由企業的經營團隊來思考。
這些需要思考的事項,分散在前面介紹過的「六大基礎領域」當中。行銷領域的內容,絕大多數都屬於事業層級;反之,財務領域的項目,則大多是公司層級的事項。
對學習者而言,不論這些內容和自己平時的業務是否相關,全都混在一起學,當然會覺得很錯亂。如果您目前還沒有機會參與這些業務,就不會對公司層級的議題懷抱問題意識。就算學了這些項目,也沒有舞台可以小試身手或實際推動。如此一來,學習恐怕很難深入,也不容易把學習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技能。建議管理學的初學者,還是先聚焦在理解與執行事業層級上。

【摘錄2】_序章 概論:管理學全貌與全書的學習方法
03事業經營的核心,是理解和建構商業模式

▸所謂的商業模式是將「現實」「單純化」
社會現實是指所有人的人生,都像經營一個個小事業,其中牽扯很多人力、物力、財力,非常複雜紛雜。希望了解其中如何運作談何容易,因此分工變得愈來愈細膩。即使在同個事業體裡,跟錢有關的事物歸會計部管轄,商品企畫是行銷部的職責,銷售由業務部負責,製造是生產部處理,事業策略則要找事業企畫部等,這稱為「術業有專攻」。
不過,所謂的事業經營並非指公司整體多頭馬車、各自為政,而是整合性的營運。因此,經營管理需要的,不是依功能劃分的觀點,而是能橫跨不同功能、共通的事業觀點。而「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便是一種事業觀點。
「○○模式」意味著「將○○的結構單純化、簡化的模型」。儘管我們無法將人類存在都加以模式化,但如果只將人的「步行」模式化,倒是易如反掌,只要準備 13 根棒子和 12 個圖釘即可。
所謂的商業模式是將商業單純化的產物。為了呈現最極致的單純化,我在本書中以四要素來談商業:「目標族群」、「價值」、「能力」和「獲利模式」,在此先簡要說明。

▸商業模式的四要素
①目標族群(應該鎖定的對象)
商業就是透過相關活動賺取利潤。既然如此,在事業中一定會有商品、服務的使用者,以及支付對價的付費者。他們都是該項事業的目標族群(target)。

‧目標族群=使用者、付費者等

不只是實際直接交易的顧客,對成交有貢獻的主要角色(利害關係人)也都是目標族群。

②價值(提供給目標族群的價值)
一項商品為什麼有人願意使用,還甘願支付對價?當然是因為它有「價值」(value)。針對 B2B提供的商品,顧客尋求的價值較為明確,可以從商品的規格(性能)、品質、成本、交期、服務(Quality, Cost, Deliver, Service,簡稱為 QCDS)等方面來衡量。不過,B2C 的生意往來,「歡樂」、「開心」、「帥氣」也都能創造價值,定義非常模糊,卻是很多元、有趣的世界(第 2 章)。

‧價值=基本價值與 QCDS(針對企業),品牌與感受等各種因素(對準消費者)

③能力(如何將價值提供給目標?)
企業開發商品後,要進行業務推廣、銷售促進,才接得到訂單;接著再採購零件、生產和配送;最後還要收款及提供售後服務。這當中的營運相當龐雜,而這些營運的背後都有許多人和設備(經營資源)的支持。若沒有充足的訣竅和用心巧思,到頭來就會在競爭中落敗。

能力(capability)涵蓋的範圍,從研發(R&D)到客戶關係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財務流程管理(FPM)、人力資源管理(HRM)、經營與事業管理(C/BP)等,相當廣泛(第 3 章)。

‧能力= 經營資源(resource)+ 營運(operation)

④獲利模式(對價與成本是否相符)
若無法獲得成本以上的對價,即使①、②、③都齊備,事業還是無法永續經營。這些精打細算的安排就是獲利模式。
願意付錢的,不見得只有使用者。向廣告主收費的是「廣告模式」、向捐款者募款的是「募資模式」;還有商品本體設定較低價格,再透過消耗品或服務來賺取利潤的「刮鬍刀模式」;以及先免費供應本體商品,吸引更多顧客上門後,再透過「付費道具」來賺取利潤,也就是所謂的「免費增值」(的一種)。

‧獲利模式 = 營業額-費用,其他還有刮鬍刀模式及廣告模式等
【摘錄3】_第2章 價值:價值主張是什麼?
17.挑戰改革核心價值的企業(蘋果)

▸賈伯斯的「新產品」,其實某種層面上來說都是「追隨」
蘋果龐大的營收和獲利主要來自幾個產品線。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在21世紀期間,由賈伯斯所催生。想必有不少人因此認為賈伯斯很有「獨創性」,開創了全新的世界。然而,這些產品本身並不具備高度的「新穎性」,反而全都是以往就有的東西。
平板電腦的先驅是1991年的PenPoint;智慧型手機的開山始祖則是1996年問世的Nokia 9000 Communicator,再由1999年的黑莓機引爆流行。
至於數位音訊播放器(digital audio player),更是在以索尼為首的日本國內外大廠都已開打市場大戰後,蘋果才在最後加入戰局。iTunes也是如此,早在它推出的好幾年前,就有許多企業一直在嘗試錯誤,期能透過網路播放音樂。
從事業策略的角度來看,賈伯斯所做的,並非創造獨創的新想法,而是對過去的破壞與再造(reinvention)。究竟他破壞了哪些既有產品、事業?又為什麼能成功再造?

▸蘋果鎖定龐大的既有市場,以無與倫比的「感性品質」取勝
就某種層面上來說,蘋果在iPod之後的成功構圖,都非常單純,就是鎖定龐大的既有成熟市場,以極佳的設計感和感性品質(value),扳倒了競爭對手。

・iPod|可攜式音訊播放器市場
・iPhone|行動電話裝置市場
・iPad|個人電腦市場

2001年底問世的iPod才是蘋果的轉捩點。它不僅讓蘋果從過去的專業個人電腦製造商,跨入音樂事業的領域,更成為日後蘋果事業壯大的基礎。不只是iPhone,就連iPad的成功,其實也都是iPod的延伸。因為iPad就是大型的iPod touch,而iPhone就是附有電話功能的iPod touch。
然而,為什麼最晚切入可攜式音訊播放器業界的iPod會成功?光是討論這個議題,就足以寫出另本書。不過,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原因並非「因為蘋果有iTunes Store」(2003年4月~)。因為在音樂串流業界,索尼早就推出了bitmusic(現為mora,1999年12月~)。
iPod是最具蘋果風格的商品。賈伯斯本人曾斬釘截鐵地表達,所以絕對錯不了。當年他親自指揮iPod這個妾身未明、前途未卜的專案,不斷大聲疾呼:「我們要開發出截至目前為止,最具蘋果風格的商品!」
觸控轉盤(touch wheel)是第一代iPod的象徵,nano、classic都還保有此設計。這個想法來自於當時親自參與專案的副執行長。這可說是蘋果全公司齊心合力推動的專案。
如此打造出來的第一代iPod,不論是設計感或操控性上,都和既往的數位音訊播放器截然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賈伯斯對於任何冠上「蘋果」名號的事物,都要求必須具備絕佳的設計感和感性品質,絕不妥協,不論軟、硬體都一樣。當初要推出Apple直營店時,他從櫃子材質到門把設計完全講究。據說光是門把,就請人做了好幾十個打樣品,就算部屬受盡折騰,他也不以為意。
對於合作廠商,賈伯斯更是毫不客氣地要求,就連「肉眼看不出的歪斜」,都理所當然似地要求廠商修改。他認為「只要稍微偷工減料,絕對會被顧客發現」。
但想必賈伯斯並非因顧客不允許瑕疵,而是他本人無法接受「把還有些許改善空間的商品,或是不符自己品味的商品送到市面上」吧?
賈伯斯說這是「最具蘋果風格的商品」。它在可攜式音訊播放器市場上,算是最晚推出的商品,但它憑著概念(把整個音樂庫帶著走)和絕佳的感性品質,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當時蘋果內部並沒有開發所需的專業知識,對外部合作廠商的仰賴甚深。
換言之,他所否定的是既有商品的「粗製濫造」。而且,他也因為打破了這樣的既有水準,在市場上大獲成功。
iPod問世前,可攜式音訊播放器的實體價值就是音質和可攜性。這是隨身聽時代流傳下來的傳統。像索尼一直在鑽研此領域,希望追求更輕薄短小、音質更好的產品。然而,蘋果卻反其道而行,選擇「能將整個個人音樂庫帶著走」的方便性,體積稍大也無妨,並決定以「無與倫比的設計性和感性品質」與同業競爭,價錢稍貴也沒關係。最後他們實現了此事,並得以在市場上生存下來。

【摘錄4】_第3章 能力:如何提供價值?
23. 企業、組織文化:阻礙、支撐革新
西南航空被譽為美國「永遠的傑出企業」之一,不論是定位學派的龍頭波特,還是能力學派的泰斗傑恩‧巴尼,各種策略管理理論都稱西南航空為經典案例。它被選為《藍海策略》和《策略就像一本故事書:為什麼策略會議都沒有人在報告策略?》的案例;而在《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也將西南航空評為長年維持業績在業界平均 10 倍以上的 7 家「十倍勝企業」之一。

▸10 分鐘過站「為什麼」誕生?
西南航空的「10 分鐘過站」顛覆了航空業界的常識,這是在訴訟戰和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所產生的。
一如凱勒赫預期,西南航空決定進軍德州境內 3 座城市的航運服務新市場後,隨即被捲入了大規模的訴訟戰。因為原有的兩家競爭公司,為了阻止西南航空投入市場,不斷發起訴訟和遊說。戰場從德州航空委員會(先核准後又禁止)→州地方法院(敗訴)→州高等法院(敗訴)→州最高法院(勝訴)→美國最高法院(勝訴),官司一路打下來,原本準備要啟動事業的資金,早在訴訟過程中耗盡。
航線在資金捉襟見肘下啟航,但為了定期檢修,西南航空每週末都必須讓飛機從休士頓空機飛到達拉斯。當時的總經理拉瑪爾‧繆斯覺得這樣太「浪費」,便決定以單程 10 美元(一般票價是 20 美元,同業則是 28 美元)載客,竟大受歡迎。
於是他又擬定了一套依時段收費的制度:鎖定商務客,提供平日晚上 7 點前 26 美元售價的票券;晚上 7 點後和週末則針對度假客,推出 13 美元的半價票。
這一套計費制度成功奏效,讓西南航空轉虧為盈。他們添購了 1 架新機,希望以 4 架飛機執飛,計畫加速業務發展,並著手規畫與其他州之間的包機航班時,沒想到卻又被競爭者從中做梗,只得忍痛放棄新機。但當時擬訂的航運計畫前提是以 4 架飛機執飛,如果這 3 架飛機無法依計畫完成 4 架飛機應該消化的航班,就會面臨停飛。西南航空可說是陷入窮途末路。
這時,負責地勤業務的比爾‧富蘭克林說了句「可以」,還表示「只要在 10 分鐘內完成地面整補作業,就能照原訂計畫飛航!」
飛機在停機坪連接空橋;打開機門,讓旅客下機後清潔;再讓另一批旅客登機;同時要打開貨艙搬出、搬入行李;還要進行機材整補、加油;然後關上機門,脫離空橋……。這一連串作業,通常要花 45~60 分鐘。不過,因為富蘭克林在其他航空公司操作過幾次(雖然是 30 個座位的小型飛機),認為「只要有心,應該可行」。最後,他還真的做到了。
為了完成這項任務,西南航空取消了座位分配,只幫旅客分配在 A(後排)、B(中段)、C(後排),先到登機門即可先登機。如此一來,登機和下機就能更順暢,預約系統也更簡單。
藉由「10 分鐘過站」,西南航空的機材 1 天能飛行的時間長達 11.5 小時,3 架飛機因此有辦法消化,競爭對手靠著 4 架飛機、只飛 8.5 小時所排出來的航班。
「10 分鐘過站」讓西南航空把飛行成本降到 25%以下,這原本竟是為了彌補訴訟戰和資金短缺造成的「機材不足」,而祭出的垂死掙扎之計。
可是,為什麼其他競爭對手無法立刻仿效?既然它這麼有威力,照理說大家應該都會紛紛起而效尤才對。

▸讓 10 分鐘過站成為可能的「外行人」、「印第 500」和「幽默」
對其他同業而言,執行「10 分鐘過站」(使用大型機材後改為 15~20 分;九一一恐怖攻擊後由於程序增加,又改為 25 分左右)究竟有什麼困難?

‧勞資關係│為追求效率,所有員工必須身兼多職。但在其他航空公司,組織都是分層負責,難以如此執行。尤其要空服員或機師去打掃,更是難上加難
‧座位管理│不事先劃位,只用三色塑膠片(重複使用)的管理座位機制。但在其他航空公司裡,指定座位也是一項服務,故無法廢除
‧航線網絡│西南航空以點對點航線直線圖為主體,轉乘旅客很少。然而,其他航空公司採軸輻式航線網,轉乘旅客眾多,而且不只人移動需要時間,搬運行李也耗時

不過,其他航空公司最難打破的高牆,其實是員工心中的「常識」—他們覺得「平常要花 45 分鐘的事,怎麼可能只花 10 分鐘就做好」。西南航空的員工,是一群曾被裁員的人,甚至是外行人,這反而成為推動他們跨越心牆的力量。
起初,很多西南航空機組員都曾被裁員,具有:「好不容易才重新找到工作,怎麼可以把這家公司弄倒」的危機感。空服員有前啦啦隊員(剛開始的制服是熱褲搭配高跟長靴),絕大多數的地勤人員則都是維修飛機的外行人,就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
為落實「10 分鐘過站」,他們擴大向航空界外的其他行業,尋求學習標竿。最後他們相中的,是全球最快的賽車「印第 500」。整場比賽要跑 200 圈,車子要進整備區(Pit Zone)6 次以上。要是每次整備慢個 0.2 秒(× 6 次),就等於 120 公尺的領先一筆勾銷。每次作業快 1 秒,排名就可能上演大逆轉。於是西南航空便決定將由印第 500 鍛鍊出來的迅速整備神技(加油、換胎等),和終極的團隊合作型態,融入自家營運中。
而身為經營高層的凱勒赫自己,更是厭惡因循守舊和官僚作風,因此不斷要求員工「依各自判斷」行動。
正因為西南航空是由一群具有「有需要的話,什麼都願意做」、「自己動腦思考需要什麼」心態的外行人所組成,所以只有他們能實現打破常規的「10 分鐘過站」。
凱勒赫最重視的員工特質,既不是「奉獻」,也不是「聰明」,而是「幽默」。再怎麼辛苦的日子,只要有幽默感就能熬得過去。出色的幽默感必定也能感動旅客。
西南航空認為,企業組織能不斷挑戰新事物,也是因為每位員工願意呈現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所以人人都能充滿幽默感。要營造出這樣的企業文化,並找到符合特質需求的員工,其實並不容易。這些毋庸置疑都是能為西南航空提供持續性競爭優勢的豐沛泉源。
企業文化理論大師艾德‧夏恩曾提出以下論述:「文化是根據既往的成功經驗所建立的」、「所以抗拒改革特別強烈」、「想跨越這種文化,就必須給員工心理安全感」。
西南航空所推崇的「幽默感」正是此心理安全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