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談內學研究

今談內學研究,先內學,後研究。
內學之謂內,有三義:一、無漏為內,有漏為外也。雜集論云:「墮於三界為漏,其有漏法即流轉法,與還滅法截然二事,猶水與火,猶黑與白,以其種子即成二類也。」昔人於此每每講錯,以為真如本淨也,煩惱染之則流轉,煩惱
遠離則還滅。二者相替如輪轉焉,而不知其實不相謀也。
因此而談,儒家所云:人欲淨盡天理純全,措語亦有病。孟子亦云:養心莫善於寡欲。宋儒注云:寡者非絕。於此知其夾雜不純也。此在佛家謂之雜染,一分染亦是染法。染則須絕,非徒寡之。故儒家所云寡欲,表面似有理,實則雜理欲二者成黑白業,仍屬雜染,不究竟也。儒家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此赤子之心即雜染,而以為天理,故理終屬不淨,亦猶驢乳終不可為醍醐矣﹗儒家而外,如現行耶教講愛,亦屬偏頗,不能及物,故殺生非所禁戒。此皆成其為有漏與外而已。從無漏種發生,即不如是,故云:有無漏可判內外。其理應於大論真實品中詳求。四真實中煩惱障淨智所行與所知障淨智所行,皆以純淨得名真實,內學即應認清此真實。又此雖就現行立說,所從來者乃在種子。此無漏種子之義雖自後人發明,然其道理建立不可傾動。
二、現證為內,推度為外也。如今人言哲學,研究真理而不得結論,以其出於推度,人各不同,遂無定論也。若出諸現證,則盡人如一,無有異說。如見物然,同見者則說同,出於想像則不同也。以是先佛今佛當佛皆言四諦,大小空有顯密乃至諸宗疏釋亦莫不說四諦,以其現證同而立說同也。又如諸佛以苦空無常無我為教,乃至涅槃言常亦為無常之注腳,此又現證同而立說同也。由此即得結論與哲學有異。
余常云:內學為結論後之研究,外學則研究而不得結論者,此為內外學根本不同之點。由此內外方法亦不同,哲學每用比方,以定例為比量,即有範圍限制。如以三百六十度測周圓,二直角測三角內和,皆屬一定限制,不論圓角之形大小如何,皆不出此限制,哲學家用心思推測,無論各人推測如何,而均在不得結果之一範圍內,人心所限制然也。內學則不如是,期在現證,無用比度,如說四諦,即是現證,即是結論。研求結論,乃有種種解析方法。又如不能理會苦而說苦由無常,復由種種分析以明無常,此皆為教導上不得已之辦法,故內學所重在親證也。然學者初無現證,又將如何﹖此惟有借現證為用之一法,所謂聖教量也。有聖教量,乃可不憑一己猜想。若不信此,亦終不得現證。世間哲學家即不肯冒險置信聖言,以為迷信,處處須自思一過,遂終墮於推度矣﹗此又內外分途之一點也。
三、究竟為內,不究竟為外也。經云:止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故佛說法無不究竟者。惟此就起點含有全體而言。雖始有未竟,而至終則究竟,如不了義經,得其解釋終歸了義也。無量義經云:四十九年皆說法華,其間雖實說三乘法,意則均在法華也。故云:教則為一,乘則有三。乘以被機有三,實亦各究竟也。由此內學者應生心動念皆挾一全法界而來,大悲由此起,大智從此生。即如大乘唯識說阿賴耶,亦以其挾全法界而得究竟也。此種全體大用上講求是為內學,反此皆屬外學。
次言內學研究。即知所研究者為無漏現證究竟之學,而起研究也,此可分人法兩者言之。法是所學,人是能學,各有四端。
法有四者:一研究之必要,二研究之範圍,三研究之所務,四研究之方法。今一言研究之必要,先以理對學論之。
其一、理是法爾,學是模填。法爾八萬四千法門,言議不及,禪家每用但字調,以為但得即是,然此意仍可商,今謂法爾未得,先事模填,如畫作模填采也。學問即模填之事,可以由得法爾,故屬方便,非真實。
其二、理是現在,學是過未。以學過念即非,落第二著。即云參究,亦落次念,成為過去,惟由此方便得到現在。
其三、理是現量,學是比量。學為方便,則屬借用現量,信解道理。能處處作此觀,開眼生心皆此道理,則可以發生現量,此義見真實品。故學雖比量,而是現量方便。
其四、理是無為,學是觀察。此乃本其所有而精細審量,亦得證會無為。
其五、理是不動,學是建立。理皆法爾常住,有佛無佛不稍動移。學由人興,故出建立。但由學可證理。
其六、理是真如,學是正智。
其七、理是無分別,學是有分別。
其八、理是離心意識,學是猛用六識。此皆如前分別可知。
次以教對學言之。教待機感,而有權實半滿漸頓,又有詳略異門。由學研理,教仍是一,以是各端研學有必要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