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人們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的
請你思考一下下列的問題。
「假如你可以免費得到一輛車,任何品牌款式都可以,你想要什麼樣的車?」
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什麼答案?
請讓我再問你一個問題。
「你為什麼會選擇那輛車?」
實際上,我在研習營上也會詢問大家這兩個問題,答案還真的是五花八門。
有的人說:「我想要世界上最貴的車子,因為我想把它變賣成現金。」有些人則說:「我想要一輛持有成本不高、好開的輕型汽車。」
TOYOTA有一款叫做「Land Cruiser」的SUV(越野運動休旅車)非常受歡迎,很多人都選擇了它。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款車?」,每個人各有各的理由。例如:「因為這款車很受歡迎,我也想開開看」,或是「價格跌幅不大,有利於未來中古轉賣。」
當有人說「拿到車子之後要轉賣」,氣氛通常就會變得有點尷尬(笑)。可能有人會說:「把別人送的東西拿去轉賣很沒道德」;相反的,有些人也說:「選擇輕型汽車?太沒夢想了。」用這種方式主張自己的意見時,人們多半不會對自己的價值觀產生任何懷疑。
當我們繼續往下問:「轉賣之後,你想要拿那筆錢去做什麼?」有些人會回答:「我要拿這筆錢買車子給大家」,或是「我想帶爸媽去旅行。」
聽到這樣的理由之後,最初冷眼看待、覺得「怎麼可以轉賣呢?」有很多人在現場的氣氛發生了變化。有些人可能開始這麼想:「之前覺得轉賣很沒道德、絕對是錯的,但也許有些時候,轉賣其實沒那麼糟糕?」
在做這類練習的過程當中,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觀看事物,除了能夠察覺到自己的看法之外,還能夠發現其他各式各樣的價值觀存在。
事實上,透過這類練習,你可以審視自己對於金錢的看法,重新釐清生活中什麼樣的價值觀才是最重要的。發現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之外,還有其他各種不同的價值觀,能讓你有機會從新的角度來觀看自己。
好,你現在已經透過本書,模擬體驗了我在研習營上為大家做的練習。
接下來,請你重新思考一下你們公司現有的商品——那項商品,真的是你(們)所想的那樣嗎?
我與初次見面的人開會時,經常會刻意只吸收公司簡介或產品說明書上所寫的資訊。接著,我會請對方說明。「我完全不清楚內容,可以請你說明一下嗎?」然後,我會不斷反覆詢問:「真的是那樣嗎?」「為什麼是那樣呢?」
比方說,像這樣一問一答。
岡:「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有卡友信貸的需求?」
負責窗口:「需要錢的人。」
岡:「需要錢的人,是真正的客戶嗎?」
負責窗口:「因為他們想要借錢啊。」
岡:「真正需要錢的人,有辦法申請到卡貸嗎?」
負責窗口:「沒辦法,因為有審核機制。他們申請不到卡貸的。」
岡:「什麼樣的人是卡貸的客戶?可以請你再說一次嗎?」
負責窗口:「不是真正為了金錢走投無路的人。」
當負責窗口跟我說:「卡貸這項商品,是針對需要錢的人。」一開始我也以為,有經濟困難的人,才有金融機構卡貸服務的需求。但是,經過幾番資訊的整理和深入思考後,我們發現,真正需要錢的人大多無法使用這項服務,因為他們往往無法通過銀行貸款的審核。換句話說,卡貸的真正客戶,其實不是那些為了金錢走投無路的人。
這說明了一件事:我們對產品或服務先入為主的假設和成見,往往會讓我們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
負責解說商品的人,應該在商品的研習會聽過商品的簡介,相當瞭解商品的目標客群和商品特色才對。
但假如心中已經有了固定觀念,認為「事情一定是這樣沒錯!」,即使事前接受了商品的教育訓練,也無法正確地理解商品,當然也無法有效觸及真正的目標客群。一旦心中有了「這才是正確的」假設,便容易對這樣的想法深信不疑,而不再主動思考與驗證,便吸收不到正確的知識。
這可能也是讓人有話說不清,無法把自己的意思好好傳達給他人,對自己說明的內容沒有信心的原因所在。
透過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提問,我的腦海中會逐步建立起事情的整體圖像。透過懷疑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有機會看見所涉及的整體面貌,進一步發掘出產品或服務的優點和特徵,因此得以比應當熟知相關事務的負責人或經營者,更快且更精準地掌握結構與關鍵,也能以更簡潔的方式說明清楚其運作方式。
你不需要具備任何特殊能力,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請試著深入思考你所負責的產品或服務的目標客群為何。當你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時,應該可以發現迄今為止從未看見的其他面向。
人們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的
請你思考一下下列的問題。
「假如你可以免費得到一輛車,任何品牌款式都可以,你想要什麼樣的車?」
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什麼答案?
請讓我再問你一個問題。
「你為什麼會選擇那輛車?」
實際上,我在研習營上也會詢問大家這兩個問題,答案還真的是五花八門。
有的人說:「我想要世界上最貴的車子,因為我想把它變賣成現金。」有些人則說:「我想要一輛持有成本不高、好開的輕型汽車。」
TOYOTA有一款叫做「Land Cruiser」的SUV(越野運動休旅車)非常受歡迎,很多人都選擇了它。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款車?」,每個人各有各的理由。例如:「因為這款車很受歡迎,我也想開開看」,或是「價格跌幅不大,有利於未來中古轉賣。」
當有人說「拿到車子之後要轉賣」,氣氛通常就會變得有點尷尬(笑)。可能有人會說:「把別人送的東西拿去轉賣很沒道德」;相反的,有些人也說:「選擇輕型汽車?太沒夢想了。」用這種方式主張自己的意見時,人們多半不會對自己的價值觀產生任何懷疑。
當我們繼續往下問:「轉賣之後,你想要拿那筆錢去做什麼?」有些人會回答:「我要拿這筆錢買車子給大家」,或是「我想帶爸媽去旅行。」
聽到這樣的理由之後,最初冷眼看待、覺得「怎麼可以轉賣呢?」有很多人在現場的氣氛發生了變化。有些人可能開始這麼想:「之前覺得轉賣很沒道德、絕對是錯的,但也許有些時候,轉賣其實沒那麼糟糕?」
在做這類練習的過程當中,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觀看事物,除了能夠察覺到自己的看法之外,還能夠發現其他各式各樣的價值觀存在。
事實上,透過這類練習,你可以審視自己對於金錢的看法,重新釐清生活中什麼樣的價值觀才是最重要的。發現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之外,還有其他各種不同的價值觀,能讓你有機會從新的角度來觀看自己。
好,你現在已經透過本書,模擬體驗了我在研習營上為大家做的練習。
接下來,請你重新思考一下你們公司現有的商品——那項商品,真的是你(們)所想的那樣嗎?
我與初次見面的人開會時,經常會刻意只吸收公司簡介或產品說明書上所寫的資訊。接著,我會請對方說明。「我完全不清楚內容,可以請你說明一下嗎?」然後,我會不斷反覆詢問:「真的是那樣嗎?」「為什麼是那樣呢?」
比方說,像這樣一問一答。
岡:「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有卡友信貸的需求?」
負責窗口:「需要錢的人。」
岡:「需要錢的人,是真正的客戶嗎?」
負責窗口:「因為他們想要借錢啊。」
岡:「真正需要錢的人,有辦法申請到卡貸嗎?」
負責窗口:「沒辦法,因為有審核機制。他們申請不到卡貸的。」
岡:「什麼樣的人是卡貸的客戶?可以請你再說一次嗎?」
負責窗口:「不是真正為了金錢走投無路的人。」
當負責窗口跟我說:「卡貸這項商品,是針對需要錢的人。」一開始我也以為,有經濟困難的人,才有金融機構卡貸服務的需求。但是,經過幾番資訊的整理和深入思考後,我們發現,真正需要錢的人大多無法使用這項服務,因為他們往往無法通過銀行貸款的審核。換句話說,卡貸的真正客戶,其實不是那些為了金錢走投無路的人。
這說明了一件事:我們對產品或服務先入為主的假設和成見,往往會讓我們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
負責解說商品的人,應該在商品的研習會聽過商品的簡介,相當瞭解商品的目標客群和商品特色才對。
但假如心中已經有了固定觀念,認為「事情一定是這樣沒錯!」,即使事前接受了商品的教育訓練,也無法正確地理解商品,當然也無法有效觸及真正的目標客群。一旦心中有了「這才是正確的」假設,便容易對這樣的想法深信不疑,而不再主動思考與驗證,便吸收不到正確的知識。
這可能也是讓人有話說不清,無法把自己的意思好好傳達給他人,對自己說明的內容沒有信心的原因所在。
透過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提問,我的腦海中會逐步建立起事情的整體圖像。透過懷疑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有機會看見所涉及的整體面貌,進一步發掘出產品或服務的優點和特徵,因此得以比應當熟知相關事務的負責人或經營者,更快且更精準地掌握結構與關鍵,也能以更簡潔的方式說明清楚其運作方式。
你不需要具備任何特殊能力,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請試著深入思考你所負責的產品或服務的目標客群為何。當你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時,應該可以發現迄今為止從未看見的其他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