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的未來競爭力,從內建 CI 溝通智能開始
「是不是我不會溝通?雙方都開會這麼多次了,為什麼客戶還是不同意我的方案呢?」
「這個跨部門專案已經討論三次,我都說這麼清楚了,為什麼業務同事還是不買單呢?」
上述這幾句話,你一定不陌生,甚至曾經從你的口中說出?我承認,這些話我都說過,甚至也和許多人一樣,覺得最讓人心累的不是做事,而是溝通!但也深受因「溝通不良」導致工作中產生誤解、衝突和錯誤的痛苦,讓我開始「從錯中學」,一步步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根據多年的「試錯」經驗,我歸納出「溝通」常見的三大迷思:
迷思 1:很會說話 = 很會溝通
因為行銷公關的工作需要,我常常必須站在第一線扮演溝通的角色,而被貼上「會說話」的標籤。殊不知,我從小到大做過的各種性向測驗中,結果都是內向者(Introvert,I 人),內在性格不愛主動講話,也不熱中於過度社交。
所以,不習慣被關注,稍微有點「社恐」的人,未必就不會表達、不善溝通。相反地,會講話、愛講話的人也不等於會溝通。重點是,要如何辨識溝通的對象?用什麼方式、什麼樣態的訊息(可能是紙條、Email 或短訊)溝通?才是進行溝通的過程時要考量的。因為溝通不只是傳遞話語,更是訊息互相交流。
迷思 2:很會溝通 = 對方照做
常常聽到工作伙伴說:「我溝通得心好累,跟他(可能是客戶、同事、上司、下屬……)溝通好幾次了,他都聽不懂,根本也不做嘛!」其實光是從這句話中,可
拆解出不少資訊,我們可以從中反思,到底「溝通」是什麼?
試問,如果已經跟對方溝通了,但是他卻沒有按照你的方法做,這時候不妨想想,希望對方按照你的需求照做,這是指令,還是溝通呢?「溝通」必須透過兩個人充分打開彼此的內心空間,進行充分的討論,共同創造一個比個人想法更好的做法,並且能夠在雙方共同同意的方式下執行,才是溝通最終目的。
所以,溝通並不是你叫對方做,對方就一定要按照你的意思去做,才叫做很會溝通。
迷思 3:溝通 =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很多人說,我從事的公關產業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靠一張嘴做關係」。對於這種帶有貶抑、嘲弄意味的描述,我總是一笑置之。因為回到「溝通」的目的來看—跟對的人說對的話,雙方才能共同創造更好的做法,並在共同同意的方式下執行。難不成要「見人說鬼話,見鬼說人話」嗎?一定失敗的。
理解溝通的對象,是和對方交流之前非常重要的基礎,尤其是要知道對方在意的事情、想要執行的行動和想要達成的目標。如何能夠透過溝通理解對方的想法,並同時充分傳遞你的想法,進而說服他,這樣才能讓雙方有共同的結論,繼而往前去行動,最終達成目標。因此,溝通不只是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還要說到對方的心坎裡。
但是,溝通要做到「說入人心」,可以不心累嗎?能有更省力的方式嗎?
CI 溝通智能:比 AI 更重要的競爭力
當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AI)發展快速,藉由結合數據資料庫和科技應用,AI可執行各種人類下達的指令,運用得當不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優化生活品質,甚至可以改變未來人類做事的方式。
有人認為,在 AI 時代要學溝通,是因為我們要學會清楚地對 AI 下指令、指揮它完成希望達到的工作成果,但「溝通」這門學問並不只是學語言,而是學習一種懂得觀察情勢,在適當的情境下,說對話、做對事的應對能力。
也就是訓練自己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針對不同對象都能良好溝通的技巧,同時經過不斷試錯之後再修正,逐漸內化為一種可以自我覺察的溝通能力。未來想要成就事業與生活,在做事情上我們可以靠 AI,但能夠掌握溝通、互動的溫度、洞察人心的 CI(Communication Intelligence,溝通智能),才能建立你無法被 AI 取代的競爭力。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什麼我要把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ce 的中文翻譯成
「溝通智能」,其實和地區用語無關,而是我認為「會溝通」並不是在培養自己能言善道,而是一種在理解溝通的「本質」以後,可以自我鍛鍊、刻意練習的應對智慧和能力。
何謂溝通的本質呢?包括溝通的技巧、方法(右腦思考),以及管理溝通要運用的能量、時間(左腦思考)。人類以右腦思考時會關注差異,照顧感受,這就是洞察人心的「智慧」;而運用左腦思考時正好相反,會先注意邏輯,之後才是看細節,這也就是閱讀空氣的「能力」。
閱讀空氣|判讀利害關係的商業素養
什麼樣的人才目前最稀缺呢?就是懂得讀空氣、懂溝通的人。
「讀空氣」的能力源自於日文的「空気を読む」,由於日本社會相當重視禮貌,同時在企業內非常重視團隊合作,個人身分的比重放得很低,形塑了日本獨特的職場文化,以至於「讀空氣」成為人際之間,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必備能力。
讀空氣,簡而言之,就是察言觀色——能夠根據現場的情境氛圍,說出合時、合地、合人、合宜的話語。一個人懂得讀空氣,也代表他能夠掌握顯性/隱性、語言/非語言的溝通四模組。在工作上,不論是對內或對外,我們都需要與不同的人協作、互動,也因此掌握顯性/隱性、語言/非語言的溝通模組,是所有工作人進行對話時要培養的基本
能力。
例如,負責行銷、業務職務的人,在對外提案、應對客戶時,就需要掌握顯性的話語、文字,以及客戶透過這些顯性的話語、文字,要表達內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至於客服人員在處理客訴時,則需要掌握外顯的環境氛圍和顧客表情,以及顧客透過表情要表達的情緒、心理距離。例如:
客戶此刻是焦慮還是興奮?安全感夠嗎?→情緒感覺
你覺得和客戶很親近,對方是否也如此?→心理距離
顧客說的是 A,其實想表達的是 B ?→弦外之音
也因此,讀空氣的能力並不等於單純的溝通力!而是以溝通力為基礎,結合觀/觀察(Observe)、問/提問(Ask)、聽/聆聽(Listen)、說/表達(Express)
的「綜合實力」。甚至可以說,讀空氣也是一種懂得在不同情境和氛圍下,判讀利害關係的商業素養。高階主管要尋找懂得「讀空氣」的人才,這意味著他們需要的工作伙伴,不僅得具備溝通的能力,更是要懂得藉由溝通力擴展與維繫人脈,進而獲得更多的業務機會。
讀空氣是一種綜合實力
我年輕的時候,每當用心準備一份提案到客戶的面前時,總是覺得自己的提案寫得既用心又好,就一口氣從頭到尾仔細報告,捨不得停下,過程中沒有適度請客戶回覆意見。這樣趕高鐵似的報告方式,失敗率不低,因此,我才會開始思考如何有效提升簡報成功機率。
十五年前,我曾處理過一起國際知名品牌的重大公關危機。這是一場 CNN 曾報導過的世界級危機事件。起初,國際知名品牌的台灣團隊嘗試自行處理,沒想到過了一週還是不能滅火,負面輿論也仍然無法平息。為此,亞太總裁親自帶了一整組人馬直接飛來台灣接手處理,就在此時我們公司也接獲「盡速」提出危機處理方案的客戶需求,並訂定兩天後就要正式提案比稿。
經過四十八小時沒日沒夜地沙盤推演,我們的團隊抵達提案現場。那是一間巨大的會議室,現場約有三、四十位穿著黑西裝、神色嚴肅的外籍人士,再加上空調異常冰冷,讓氣氛更顯沉重。
在這麼「肅殺」的情境下,我站在會議室門口開始 觀察,發現有些人坐著、有些人是站著,但有一群人包 圍著一個人正在討論,我心想,這位很有可能就是素未 謀面的亞太區老闆。 於是,我主動遞出名片並簡單自我介紹:
「你好,我是奧美的謝馨慧,很高興有機會帶我的 團隊來跟各位報告,接下來我們可以怎麼協助這個案 子,希望等下能夠聆聽你的意見……」
「好,沒問題。」對方制式禮貌性地回覆,然後他 就沒有理我了,繼續跟他的團隊熱烈討論。
我坐回提案報告的位置上,快速觀察眼前這群人的 眼神跟表情,確定現場與會人士的權力組織與決策結構 後,也確認了這個會議是由亞太區團隊主導,而不是台 灣團隊。 提案時間只有二十分鐘,但在我正式開場時,卻沒 有直接開始報告簡報的內容,而是先面向亞太區 CEO 詢問他:「之前沒機會見到您,也沒對過焦,深怕浪費 您們的時間,我想請問您最想知道的三件事是什麼?」
原本低頭沉思的亞太區 CEO 抬起頭、睜大眼睛望 向我,嘆了口氣後,說出了讓他寢不能寐的三個問題。 聽完客戶內心的焦慮後,我立刻調整簡報順序,直 接快速先講述對他有幫助的部分,整個提案和 QA 過程都進行得又快又準。那次提案,兩個競爭對手都是國際上屬一屬二的商業顧問公司,而當天下午我們就接到通知:案子拿下了。接著就是長達半年以上具挑戰、但能學習歷練的危機處理歲月,最終更獲得往後十年的長期合約。
好提問法則|有效溝通,引出關鍵訊息
其實老闆之所以提問,和被問者的立場是一致的,目標都是為了「完成工作」。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主管請伙伴說明原因,提出解決之道,讓專案如期完成。以關心同事的工作進度為例,主管該如何問對問題,不但能夠得到想要知道答案,還有助於進度順利達成呢?
方法 1:鼓勵式問法,代替打擊式追問
追問工作進度時,我自己的提問開場白會是:「這個案子目前你感覺怎麼樣?進度如何?」
或許有人會認為「感覺」這兩個字不夠精準,但我認為第一個問題必須先顧及被問者的感受。先以「他的感覺」為主體,讓他覺得被重視,有意願接續有更多的對話,而不是被問者感受到被責備,因此產生防衛、想要逃避,甚至拒絕對話。當第二個問題直接提到「進度」時,就是在啟動他的思考,提醒伙伴們對手上案子的責任感。
方法 2:開放式提問,代替封閉式問題
當被問者覺得自己的感覺被重視時,可以先讓他表述在這項工作中肯定自己的部分,主管再接著問:
「為什麼進度會 delay 呢?可以告訴我原因嗎?」
「我們可以如何做,讓它不 delay,你需要什麼幫忙跟協助嗎?」
這些問題等於是開闢一個主導空間給對方,還是把掌控專案進度的權力「授權」給伙伴,讓他能如期「ON」在專案中。
在運用開放式提問時,有一個非常實用的提問架構,就是五個 W、一個 H:
WHO、WHAT、WHEN、WHERE、WHY、HOW
運用 5W1H 架構,就可以有效提出具體、有建設性的問題。
5W1H 開啟有效溝通
WHY:為什麼這件事這麼重要?因為這是你負責的最大客戶,甚至關係到我們今年一半的收入來源。我們沒有選擇,這件事非完成不可。
WHO:這是誰的問題?是客戶的問題嗎?作為服務者,目的是協助他們解決。
WHEN:這件事有時間限制嗎?是的,它必須在三個月內完成,這是一個清楚明確的時程目標。
WHERE:在哪裡完成?是在哪個部門、哪個地區,需要達成什麼樣的進度?
WHAT:事情的本質是什麼?出了什麼問題?還是目前並沒有出現明顯問題?你能不能跟我分享目前的進度?我們允許、也期待你主動回報案子的最新狀況。
HOW:那我們可以怎麼一起完成這件事?這就是進一步討論、協作的開端。
除了「5W1H」的提問技巧外,想要提升 CI 溝通智能,開啟更進階、更具策略性的對話架構,可以使用常被應用在教練式領導、專案管理,以及團隊發展中的GROW 模型。
GROW 模型由四個步驟組成:
G—Goal(目標):先釐清這案子最終要達到什麼?目標是什麼?這不只是方向,也是後續對話的依據。→先明確設定目標,也就是「以終為始」
R—Reality(現況):了解現況、釐清現實情境,包括完成了哪些部分?有哪些進展?又有哪些困難?→幫助對方客觀評估目前的處境
O—Options(選項):鼓勵對方開放心態、跳脫框架,思考所有可能的解法。例如「如果預算不是問題,你會怎麼做?」「能不能找外包廠商?」「有沒有你沒想過的方式?」→這個階段的關鍵是啟發創意,探索多元路徑
W—Way Forward(行動方案):最後是從各種可能性中選出可行的路徑,制定具體的執行計劃。包括:要怎麼做、什麼時候做、誰來負責、需要哪些資源。這就像選擇交通工具:你是要搭高鐵?坐火車?開車?→重點是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目標是「一定要抵達」。
GROW 制定行動計劃
想把茶水間的靈魂拷問:「你進度落後了,為什麼?」變成會議室中可以達成工作目標的會議討論,就可以運用 GROW 模型與團隊溝通:
首先,重申目標:「你理解這個案子需要在三個月內完成,並達成指定的 KPI 嗎?」當雙方對目標達成共識後,就進入事實分析:「目前完成了什麼?客戶對哪些部分滿意?哪個部分延誤?原因是什麼?」
接著,我們鼓勵他思考選項:「如果沒有預算壓力,你會怎麼處理這個問題?有哪些創新的做法?一定要是你做嗎?還是可以找別的部門、外部資源?」
最後,再回到具體行動:「基於我們討論出來的選項,你覺得接下來該怎麼走?什麼時間點、誰來做、怎麼做,才可以讓我們回到正軌?」
運用 GROW 對話流程幫助對方釐清目標、掌握現況、開展可能性,並制定實際的行動計劃。不只是討論,更是啟發、陪伴與共創。
「是不是我不會溝通?雙方都開會這麼多次了,為什麼客戶還是不同意我的方案呢?」
「這個跨部門專案已經討論三次,我都說這麼清楚了,為什麼業務同事還是不買單呢?」
上述這幾句話,你一定不陌生,甚至曾經從你的口中說出?我承認,這些話我都說過,甚至也和許多人一樣,覺得最讓人心累的不是做事,而是溝通!但也深受因「溝通不良」導致工作中產生誤解、衝突和錯誤的痛苦,讓我開始「從錯中學」,一步步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根據多年的「試錯」經驗,我歸納出「溝通」常見的三大迷思:
迷思 1:很會說話 = 很會溝通
因為行銷公關的工作需要,我常常必須站在第一線扮演溝通的角色,而被貼上「會說話」的標籤。殊不知,我從小到大做過的各種性向測驗中,結果都是內向者(Introvert,I 人),內在性格不愛主動講話,也不熱中於過度社交。
所以,不習慣被關注,稍微有點「社恐」的人,未必就不會表達、不善溝通。相反地,會講話、愛講話的人也不等於會溝通。重點是,要如何辨識溝通的對象?用什麼方式、什麼樣態的訊息(可能是紙條、Email 或短訊)溝通?才是進行溝通的過程時要考量的。因為溝通不只是傳遞話語,更是訊息互相交流。
迷思 2:很會溝通 = 對方照做
常常聽到工作伙伴說:「我溝通得心好累,跟他(可能是客戶、同事、上司、下屬……)溝通好幾次了,他都聽不懂,根本也不做嘛!」其實光是從這句話中,可
拆解出不少資訊,我們可以從中反思,到底「溝通」是什麼?
試問,如果已經跟對方溝通了,但是他卻沒有按照你的方法做,這時候不妨想想,希望對方按照你的需求照做,這是指令,還是溝通呢?「溝通」必須透過兩個人充分打開彼此的內心空間,進行充分的討論,共同創造一個比個人想法更好的做法,並且能夠在雙方共同同意的方式下執行,才是溝通最終目的。
所以,溝通並不是你叫對方做,對方就一定要按照你的意思去做,才叫做很會溝通。
迷思 3:溝通 =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很多人說,我從事的公關產業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靠一張嘴做關係」。對於這種帶有貶抑、嘲弄意味的描述,我總是一笑置之。因為回到「溝通」的目的來看—跟對的人說對的話,雙方才能共同創造更好的做法,並在共同同意的方式下執行。難不成要「見人說鬼話,見鬼說人話」嗎?一定失敗的。
理解溝通的對象,是和對方交流之前非常重要的基礎,尤其是要知道對方在意的事情、想要執行的行動和想要達成的目標。如何能夠透過溝通理解對方的想法,並同時充分傳遞你的想法,進而說服他,這樣才能讓雙方有共同的結論,繼而往前去行動,最終達成目標。因此,溝通不只是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還要說到對方的心坎裡。
但是,溝通要做到「說入人心」,可以不心累嗎?能有更省力的方式嗎?
CI 溝通智能:比 AI 更重要的競爭力
當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AI)發展快速,藉由結合數據資料庫和科技應用,AI可執行各種人類下達的指令,運用得當不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優化生活品質,甚至可以改變未來人類做事的方式。
有人認為,在 AI 時代要學溝通,是因為我們要學會清楚地對 AI 下指令、指揮它完成希望達到的工作成果,但「溝通」這門學問並不只是學語言,而是學習一種懂得觀察情勢,在適當的情境下,說對話、做對事的應對能力。
也就是訓練自己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針對不同對象都能良好溝通的技巧,同時經過不斷試錯之後再修正,逐漸內化為一種可以自我覺察的溝通能力。未來想要成就事業與生活,在做事情上我們可以靠 AI,但能夠掌握溝通、互動的溫度、洞察人心的 CI(Communication Intelligence,溝通智能),才能建立你無法被 AI 取代的競爭力。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什麼我要把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ce 的中文翻譯成
「溝通智能」,其實和地區用語無關,而是我認為「會溝通」並不是在培養自己能言善道,而是一種在理解溝通的「本質」以後,可以自我鍛鍊、刻意練習的應對智慧和能力。
何謂溝通的本質呢?包括溝通的技巧、方法(右腦思考),以及管理溝通要運用的能量、時間(左腦思考)。人類以右腦思考時會關注差異,照顧感受,這就是洞察人心的「智慧」;而運用左腦思考時正好相反,會先注意邏輯,之後才是看細節,這也就是閱讀空氣的「能力」。
閱讀空氣|判讀利害關係的商業素養
什麼樣的人才目前最稀缺呢?就是懂得讀空氣、懂溝通的人。
「讀空氣」的能力源自於日文的「空気を読む」,由於日本社會相當重視禮貌,同時在企業內非常重視團隊合作,個人身分的比重放得很低,形塑了日本獨特的職場文化,以至於「讀空氣」成為人際之間,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必備能力。
讀空氣,簡而言之,就是察言觀色——能夠根據現場的情境氛圍,說出合時、合地、合人、合宜的話語。一個人懂得讀空氣,也代表他能夠掌握顯性/隱性、語言/非語言的溝通四模組。在工作上,不論是對內或對外,我們都需要與不同的人協作、互動,也因此掌握顯性/隱性、語言/非語言的溝通模組,是所有工作人進行對話時要培養的基本
能力。
例如,負責行銷、業務職務的人,在對外提案、應對客戶時,就需要掌握顯性的話語、文字,以及客戶透過這些顯性的話語、文字,要表達內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至於客服人員在處理客訴時,則需要掌握外顯的環境氛圍和顧客表情,以及顧客透過表情要表達的情緒、心理距離。例如:
客戶此刻是焦慮還是興奮?安全感夠嗎?→情緒感覺
你覺得和客戶很親近,對方是否也如此?→心理距離
顧客說的是 A,其實想表達的是 B ?→弦外之音
也因此,讀空氣的能力並不等於單純的溝通力!而是以溝通力為基礎,結合觀/觀察(Observe)、問/提問(Ask)、聽/聆聽(Listen)、說/表達(Express)
的「綜合實力」。甚至可以說,讀空氣也是一種懂得在不同情境和氛圍下,判讀利害關係的商業素養。高階主管要尋找懂得「讀空氣」的人才,這意味著他們需要的工作伙伴,不僅得具備溝通的能力,更是要懂得藉由溝通力擴展與維繫人脈,進而獲得更多的業務機會。
讀空氣是一種綜合實力
我年輕的時候,每當用心準備一份提案到客戶的面前時,總是覺得自己的提案寫得既用心又好,就一口氣從頭到尾仔細報告,捨不得停下,過程中沒有適度請客戶回覆意見。這樣趕高鐵似的報告方式,失敗率不低,因此,我才會開始思考如何有效提升簡報成功機率。
十五年前,我曾處理過一起國際知名品牌的重大公關危機。這是一場 CNN 曾報導過的世界級危機事件。起初,國際知名品牌的台灣團隊嘗試自行處理,沒想到過了一週還是不能滅火,負面輿論也仍然無法平息。為此,亞太總裁親自帶了一整組人馬直接飛來台灣接手處理,就在此時我們公司也接獲「盡速」提出危機處理方案的客戶需求,並訂定兩天後就要正式提案比稿。
經過四十八小時沒日沒夜地沙盤推演,我們的團隊抵達提案現場。那是一間巨大的會議室,現場約有三、四十位穿著黑西裝、神色嚴肅的外籍人士,再加上空調異常冰冷,讓氣氛更顯沉重。
在這麼「肅殺」的情境下,我站在會議室門口開始 觀察,發現有些人坐著、有些人是站著,但有一群人包 圍著一個人正在討論,我心想,這位很有可能就是素未 謀面的亞太區老闆。 於是,我主動遞出名片並簡單自我介紹:
「你好,我是奧美的謝馨慧,很高興有機會帶我的 團隊來跟各位報告,接下來我們可以怎麼協助這個案 子,希望等下能夠聆聽你的意見……」
「好,沒問題。」對方制式禮貌性地回覆,然後他 就沒有理我了,繼續跟他的團隊熱烈討論。
我坐回提案報告的位置上,快速觀察眼前這群人的 眼神跟表情,確定現場與會人士的權力組織與決策結構 後,也確認了這個會議是由亞太區團隊主導,而不是台 灣團隊。 提案時間只有二十分鐘,但在我正式開場時,卻沒 有直接開始報告簡報的內容,而是先面向亞太區 CEO 詢問他:「之前沒機會見到您,也沒對過焦,深怕浪費 您們的時間,我想請問您最想知道的三件事是什麼?」
原本低頭沉思的亞太區 CEO 抬起頭、睜大眼睛望 向我,嘆了口氣後,說出了讓他寢不能寐的三個問題。 聽完客戶內心的焦慮後,我立刻調整簡報順序,直 接快速先講述對他有幫助的部分,整個提案和 QA 過程都進行得又快又準。那次提案,兩個競爭對手都是國際上屬一屬二的商業顧問公司,而當天下午我們就接到通知:案子拿下了。接著就是長達半年以上具挑戰、但能學習歷練的危機處理歲月,最終更獲得往後十年的長期合約。
好提問法則|有效溝通,引出關鍵訊息
其實老闆之所以提問,和被問者的立場是一致的,目標都是為了「完成工作」。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主管請伙伴說明原因,提出解決之道,讓專案如期完成。以關心同事的工作進度為例,主管該如何問對問題,不但能夠得到想要知道答案,還有助於進度順利達成呢?
方法 1:鼓勵式問法,代替打擊式追問
追問工作進度時,我自己的提問開場白會是:「這個案子目前你感覺怎麼樣?進度如何?」
或許有人會認為「感覺」這兩個字不夠精準,但我認為第一個問題必須先顧及被問者的感受。先以「他的感覺」為主體,讓他覺得被重視,有意願接續有更多的對話,而不是被問者感受到被責備,因此產生防衛、想要逃避,甚至拒絕對話。當第二個問題直接提到「進度」時,就是在啟動他的思考,提醒伙伴們對手上案子的責任感。
方法 2:開放式提問,代替封閉式問題
當被問者覺得自己的感覺被重視時,可以先讓他表述在這項工作中肯定自己的部分,主管再接著問:
「為什麼進度會 delay 呢?可以告訴我原因嗎?」
「我們可以如何做,讓它不 delay,你需要什麼幫忙跟協助嗎?」
這些問題等於是開闢一個主導空間給對方,還是把掌控專案進度的權力「授權」給伙伴,讓他能如期「ON」在專案中。
在運用開放式提問時,有一個非常實用的提問架構,就是五個 W、一個 H:
WHO、WHAT、WHEN、WHERE、WHY、HOW
運用 5W1H 架構,就可以有效提出具體、有建設性的問題。
5W1H 開啟有效溝通
WHY:為什麼這件事這麼重要?因為這是你負責的最大客戶,甚至關係到我們今年一半的收入來源。我們沒有選擇,這件事非完成不可。
WHO:這是誰的問題?是客戶的問題嗎?作為服務者,目的是協助他們解決。
WHEN:這件事有時間限制嗎?是的,它必須在三個月內完成,這是一個清楚明確的時程目標。
WHERE:在哪裡完成?是在哪個部門、哪個地區,需要達成什麼樣的進度?
WHAT:事情的本質是什麼?出了什麼問題?還是目前並沒有出現明顯問題?你能不能跟我分享目前的進度?我們允許、也期待你主動回報案子的最新狀況。
HOW:那我們可以怎麼一起完成這件事?這就是進一步討論、協作的開端。
除了「5W1H」的提問技巧外,想要提升 CI 溝通智能,開啟更進階、更具策略性的對話架構,可以使用常被應用在教練式領導、專案管理,以及團隊發展中的GROW 模型。
GROW 模型由四個步驟組成:
G—Goal(目標):先釐清這案子最終要達到什麼?目標是什麼?這不只是方向,也是後續對話的依據。→先明確設定目標,也就是「以終為始」
R—Reality(現況):了解現況、釐清現實情境,包括完成了哪些部分?有哪些進展?又有哪些困難?→幫助對方客觀評估目前的處境
O—Options(選項):鼓勵對方開放心態、跳脫框架,思考所有可能的解法。例如「如果預算不是問題,你會怎麼做?」「能不能找外包廠商?」「有沒有你沒想過的方式?」→這個階段的關鍵是啟發創意,探索多元路徑
W—Way Forward(行動方案):最後是從各種可能性中選出可行的路徑,制定具體的執行計劃。包括:要怎麼做、什麼時候做、誰來負責、需要哪些資源。這就像選擇交通工具:你是要搭高鐵?坐火車?開車?→重點是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目標是「一定要抵達」。
GROW 制定行動計劃
想把茶水間的靈魂拷問:「你進度落後了,為什麼?」變成會議室中可以達成工作目標的會議討論,就可以運用 GROW 模型與團隊溝通:
首先,重申目標:「你理解這個案子需要在三個月內完成,並達成指定的 KPI 嗎?」當雙方對目標達成共識後,就進入事實分析:「目前完成了什麼?客戶對哪些部分滿意?哪個部分延誤?原因是什麼?」
接著,我們鼓勵他思考選項:「如果沒有預算壓力,你會怎麼處理這個問題?有哪些創新的做法?一定要是你做嗎?還是可以找別的部門、外部資源?」
最後,再回到具體行動:「基於我們討論出來的選項,你覺得接下來該怎麼走?什麼時間點、誰來做、怎麼做,才可以讓我們回到正軌?」
運用 GROW 對話流程幫助對方釐清目標、掌握現況、開展可能性,並制定實際的行動計劃。不只是討論,更是啟發、陪伴與共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