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海的歲月─蘊育詩的珍珠
曾庭妤
於2022 年「厄瓜多惠夜基國際詩歌節」國際詩歌獎的得獎辭,父親寫道:「文學的詩是世界的珍珠,美夢的源泉。」這是該獎項首次頒予亞洲詩人,父親將榮耀獻給他摯愛的台灣和人類。得知獲獎那天,和煦的陽光映照在他帶著皺紋的笑顏,凝刻在回憶。孤鳥的旅程,不知不覺飛這麼遠了,循著看不見的經緯線飛越換日線。他一生的志業,就是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光。
父親的生命之海,不停朝理想和光明奔流,都是為了讓這片母土更美好。而他的寫作始於高二,大學時確立想書寫的是人間與土地的文學,筆耕一甲子,共創作五百多首詩。即使眼疾,也未停筆,每當到書房叫他吃飯休息,時常專注像是沒聽到。一首首詩,如海中的珍珠,藴含海的智慧和生命體驗,緊繫社運的脈動,隨著歲月層層積累,綻放獨特光輝。父親在信念與實踐中創作至最後,寫作的日常光景洋溢著詩人純粹而充實的幸福。
如本書〈與曾貴海聊文學〉文中所談,父親覺得詩像鑽石,要修得滿閃亮的,沒有缺陷。使我想起幫他繕打文字的時光,他總是認眞琢磨字句,修改多次。有時一首詩題,寫出不同版本,再精煉。我很開心常讀到「剛出爐」的詩,父親有時會和我分享靈感或聊讀詩的感受。去年春天,他保持著大約一年出版一本書的步調,說計畫出新詩集。父親的閱讀涉獵廣泛,包括文史哲學、宗教、生態、美學和經濟等,也喜愛藝術如音樂、電影和畫作等。這些都內化為他的知識庫和詩作題材。近期閱讀像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和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等人的詩集,本書中的詩〈妳住在那裡—致Emily Dickinson〉,即為致敬艾蜜莉.狄金生所寫。
本書的詩作,涵蓋人間與生活、抒情、自然與禪哲,以及族群與抵抗等面向,包含客語創作,並額外收錄兩首與歷史對話的長詩。他生前所寫的最後一首作品〈星期八〉,啟發自近年來的禪學閱讀,回歸內心,觀照萬物的實相。同時,透過英譯詩,期望讓各國讀者看見一位台灣作家的心靈風景。
〈台灣作家與世界讀者:訪談詩人曾貴海〉一文,從得獎經驗出發,放眼台灣文學走向國際之路徑和渠道。〈與曾貴海聊文學〉訪談文,不僅深度暢談文學觀,也談及人生觀、價値觀,期許與建議等。這篇文稿訪問於2019年,最後幾段中,談到他想創作一首史詩,但時間和體力上有挑戰性,正是本書中的〈平埔嚎海祭的身體之歌〉一詩,很高興他完成了。這首詩突破詩的形式,從平埔族祖母告訴他的故事和兒時玩的遊戲發想,探索歷史變動和族群脈絡。文中也談到他的一些長詩如〈夢世界書展〉,沒有斷句,融入對話,能更貼近他所想表達的思想。創作之路上,他懷抱創新精神,任文本自由伸展,引讀者重構解讀,化身詩人。
謹代表家人衷心感謝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專業編譯團隊,協同前衛出版社,將父親創作旅程最後的詩文珍珠,串集成冊。此外,謝謝楊翠教授、胡長松老師的賜序以及邱貴芬教授、蔡幸娥女士的訪談文,和協助完成此書的朋友們。期待讀者開啟這本書的藏寶盒,欣賞詩語、照片、手稿與家人繪畫間,輝映閃爍的內涵光華。
二〇二五年三月十八日
本文作者為曾貴海詩人醫師三女
海的歲月─蘊育詩的珍珠
曾庭妤
於2022 年「厄瓜多惠夜基國際詩歌節」國際詩歌獎的得獎辭,父親寫道:「文學的詩是世界的珍珠,美夢的源泉。」這是該獎項首次頒予亞洲詩人,父親將榮耀獻給他摯愛的台灣和人類。得知獲獎那天,和煦的陽光映照在他帶著皺紋的笑顏,凝刻在回憶。孤鳥的旅程,不知不覺飛這麼遠了,循著看不見的經緯線飛越換日線。他一生的志業,就是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光。
父親的生命之海,不停朝理想和光明奔流,都是為了讓這片母土更美好。而他的寫作始於高二,大學時確立想書寫的是人間與土地的文學,筆耕一甲子,共創作五百多首詩。即使眼疾,也未停筆,每當到書房叫他吃飯休息,時常專注像是沒聽到。一首首詩,如海中的珍珠,藴含海的智慧和生命體驗,緊繫社運的脈動,隨著歲月層層積累,綻放獨特光輝。父親在信念與實踐中創作至最後,寫作的日常光景洋溢著詩人純粹而充實的幸福。
如本書〈與曾貴海聊文學〉文中所談,父親覺得詩像鑽石,要修得滿閃亮的,沒有缺陷。使我想起幫他繕打文字的時光,他總是認眞琢磨字句,修改多次。有時一首詩題,寫出不同版本,再精煉。我很開心常讀到「剛出爐」的詩,父親有時會和我分享靈感或聊讀詩的感受。去年春天,他保持著大約一年出版一本書的步調,說計畫出新詩集。父親的閱讀涉獵廣泛,包括文史哲學、宗教、生態、美學和經濟等,也喜愛藝術如音樂、電影和畫作等。這些都內化為他的知識庫和詩作題材。近期閱讀像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和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等人的詩集,本書中的詩〈妳住在那裡—致Emily Dickinson〉,即為致敬艾蜜莉.狄金生所寫。
本書的詩作,涵蓋人間與生活、抒情、自然與禪哲,以及族群與抵抗等面向,包含客語創作,並額外收錄兩首與歷史對話的長詩。他生前所寫的最後一首作品〈星期八〉,啟發自近年來的禪學閱讀,回歸內心,觀照萬物的實相。同時,透過英譯詩,期望讓各國讀者看見一位台灣作家的心靈風景。
〈台灣作家與世界讀者:訪談詩人曾貴海〉一文,從得獎經驗出發,放眼台灣文學走向國際之路徑和渠道。〈與曾貴海聊文學〉訪談文,不僅深度暢談文學觀,也談及人生觀、價値觀,期許與建議等。這篇文稿訪問於2019年,最後幾段中,談到他想創作一首史詩,但時間和體力上有挑戰性,正是本書中的〈平埔嚎海祭的身體之歌〉一詩,很高興他完成了。這首詩突破詩的形式,從平埔族祖母告訴他的故事和兒時玩的遊戲發想,探索歷史變動和族群脈絡。文中也談到他的一些長詩如〈夢世界書展〉,沒有斷句,融入對話,能更貼近他所想表達的思想。創作之路上,他懷抱創新精神,任文本自由伸展,引讀者重構解讀,化身詩人。
謹代表家人衷心感謝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專業編譯團隊,協同前衛出版社,將父親創作旅程最後的詩文珍珠,串集成冊。此外,謝謝楊翠教授、胡長松老師的賜序以及邱貴芬教授、蔡幸娥女士的訪談文,和協助完成此書的朋友們。期待讀者開啟這本書的藏寶盒,欣賞詩語、照片、手稿與家人繪畫間,輝映閃爍的內涵光華。
二〇二五年三月十八日
本文作者為曾貴海詩人醫師三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