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更看重別人的意見,而不是自己的意見,我們便是按照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方式過日子。壘球明星勞倫.雷古拉(Lauren Regula)在通往2020年東京奧運的路上,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困境。雷古拉在十一年前就退休了,但此時,有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找上門,亦即再次為加拿大國家隊披上戰袍,登上壘球運動的最高殿堂。加拿大國家隊在2008年北京奧運銅牌戰,以些微差距飲恨落敗,與銅牌擦身而過。為了一雪前恥,加拿大國家隊教練打電話給雷古拉,希望她能重披戰袍,把握最後一次奪得奧運獎牌的機會。此時的雷古拉已經三十九歲,有三個孩子,和丈夫一起經營自己的事業。
在這個故事的電影版本中,雷古拉可能會興奮得尖叫。這會是劇中情感戲的高潮,感人的背景音樂此時流洩而出。
但在現實世界的版本,雷古拉非常猶豫。
在內心深處,她知道自己很想參賽,但她的前方有挑戰、也有懷疑。她曾經參加奧運兩次,她很清楚,接下來的訓練不會只是短短幾個星期的事。為了追求這個夢想,她必須離開孩子很長一段時間,而她的三個孩子分別為十一歲、十歲和八歲。更麻煩的是,在奧運開始前的六個月當中,這些運動員只能離開隔離「泡泡」一次。
「身為一個媽媽,參加奧運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做出的決定,」她對我說。「更別提在過去十二年,我打球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而且我還有和老公一起經營的事業。」
然而,真正阻礙她參加東京奧運的,不是年紀、長時間離家,或是與產後憂鬱症對抗的那些歲月,而是擔憂別人會怎麼想。
雷古拉如此說:
當我與他人分享受訓、長途移動,以及全力追逐這個夢想的點點滴滴時,我收到以下這些回應:
哦,我的天,這我做不到……。我絕對沒辦法離開我的家人那麼久。
(插入「不是好媽媽」的論斷)
你覺得你還辦得到嗎?我是說,你難道不擔心自己再也無法像以前一樣厲害嗎?
(插入「你以為你是誰?」的論斷)
你不是史上最老的球員嗎?
(插入對年齡的論斷)
大衛可以接受你要離開家裡去打球的事嗎?
(插入「不是好太太」與「拋夫棄子」的論斷)
那些負面評語讓我壓力很大。別人究竟會怎麼看待我和我的決定,讓我壓力很大。他們可能會認為我是個不稱職的媽媽和老婆,也讓我很有壓力。還有,我已經太老了,我一定辦不到等等。這些想法真的讓我非常遲疑。別人對於我做的 這個決定的看法,主宰了我的世界。
現在,我的正面想法多於負面想法;但我發現,在那個時候,負面想法有更強的吸引力,也更有分量。現在的我看著當時被困在那些負面評語裡的自己,想起了一句我很喜歡的語錄:「一棵樹能製作一千支火柴。一支火柴能燒掉一千棵樹。」
雷古拉在她對自己與別人對她的評價之間掙扎。其實,我們都曾以不同的形式,經歷過雷古拉的困境。我們究竟要追隨自己內心的指令,還是要順從社會的規範與期待?
換個說法,讓雷古拉飽受折磨的,是「他人意見恐懼」(fear of people’s opinions, FOPO),而這種恐懼讓她差點失去追逐夢想的最後一次機會。
限制潛能的最大因素
「他人意見恐懼」(以下稱FOPO)是一種潛藏的心理現像,而且可能是限制人類潛能的最大因素。在現代社會,我們擔心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已成為一種非理性、無益,而且不健康的執著。它的負面影響無所不在。
當我們受FOPO影響,我們會對自己失去信心,也會使我們的表現隨之遭殃,這是人性。
然而,假如我們不加以留意,FOPO有可能會占據我們的腦海,一點一滴侵蝕毒害我們。我們不再聚焦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而是開始執著於別人的想法和意見,無論是別人說出口的,還是我們察覺到的,而這種執著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決定和行動,以及我們的生活。
想想雷古拉的例子。假如她讓自己的負面想法(她對他人意見的恐懼)主宰自己,她就會失去最後一次機會,去做她一生受的訓練所要做的事。
FOPO是人類境況的一部分,因為人類的運作乃是倚靠遠古時代的大腦。對社會認可的渴望,使得數千年前的人類祖先變得謹慎而精明。假如某次打獵失敗的責任要歸咎於你,那麼你在部落的地位可能會因此受到威脅。
但在現今社會,社群媒體的普遍使用、追求成功的強大壓力(而且是愈年輕成功愈好),以及我們對於外在獎勵、衡量指標和他人肯定的過度依賴,使得FOPO的影響力愈來愈猖獗。
當領導人不能勇敢直言並做出困難的決定,或是執行長偏重短期的股東獲利、而不是公司的長期健康;或是政治人物按照政黨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良知投票,這些都是FOPO發揮作用的跡象。
你愈早從根本上改變你與他人意見的關係,你就愈快得到自由。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感到全然的輕鬆自在。
FOPO會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幾乎每個角落,對我們產生極大影響。我們謹言慎行、自我設限,因為我們害怕別人的批評。若遭遇質疑或挑戰,我們便全面進入防衛模式,用我們為自己打造的尖銳武器保護自尊心,或是徹底退讓、放棄自己的觀點。
我們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不惜拋棄忠於自我的念頭。當我們無法掌控結果時,我們不會提出疑問。我們察言觀色是為了得到歸屬感,而不是出於關心。即使別人說的笑話不好笑,我們還是會應酬陪笑。當有人說出冒犯的話,我們忍氣吞聲。我們在聽別人說話的同時,也在心裡盤算著該怎麼回應。我們追求權力而非目的。我們選擇取悅別人,不敢激怒別人。我們追逐別人的夢想,而不是自己的夢想。
我們把自尊與自我價值交給別人決定。我們透過別人的眼睛看自己。我們向外看,透過外界來決定我們對自己的感覺。若別人認可我們這個人,或是我們做的選擇,我們會覺得很棒。若別人不認可我們這個人,或是我們做的選擇,我們會覺得很糟。
我們走跳這個世界,努力取悅他人,活成我們認為別人期待的樣子,而不是真正做自己。我們對自己的需求渾然不覺,或是因為忙著追求自我價值,而對自己的內在需求視而不見。
我們很可能會把自己在這個美妙星球上的短暫人生,用來扮演某個角色、住在某個身分認同裡、努力迎合他人的期待。我們很可能永遠不會發現,自己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
現在,請想想你在生活中所做的決定。你選擇的職業路徑是出於你的熱情嗎?或是你決定投身法律或商業界,是因為別人期望你那麼做?不然,讓我這麼問吧:你是否曾經有過想要改變生活,或大膽迎接新挑戰的衝動,卻因為顧慮別人的看法而作罷?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重點是:假如你愈來愈不留意你的構成要素(你的才能、信念與價值觀),而開始迎合別人對你的看法,你將大大限制自己的潛能,以及追求卓越的機會。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與長處,我們有責任將之發揮到淋漓盡致。我們永遠處於成長的狀態,而這種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的狀態很脆弱,在日常生活的內外在壓力下很容易失去。我們需要很強的決心和願景才能成功。
假如你受到外在力量(像是他人的意見或社會壓力)的過度影響,那些力量有可能困住你,限制了你的可能性。於是,你告訴自己,「我成功的機率太低了」,或是「我不夠聰明」,而不是採取行動。你可能會說,「我太老了」,而不是著手轉換職業跑道。若不加以檢視,你可能會覺得這些說法是真的、是對的,而且不容改變。
想要融入群體的渴望以及擔心被討厭的恐懼,會削弱我們追求理想生活的能力。
雖然我們遠古的大腦使FOPO成為日常生活的現實,但並不代表我們需要為此憂心,以致無法去做我們想做的事。
相信自己的決定
伍迪.霍伯格(Woody Hoburg)的故事突顯出,當我們走自己的路、不受他人意見的影響時,便能因此開啟新的可能性。伍迪是我所遇過最優秀的人之一。他不論是在情感、心理、智力或體能層面,都非常出色。他有著強烈的冒險精神,也有旺盛的好奇心,而且非常謙卑。他從小就熱愛登山,並夢想上到外太空。伍迪在取得麻省理工學院航太學士學位後 ,便到柏克萊大學攻讀資訊工程博士學位。
伍迪喜愛解決高難度的技術性問題,但他還有大不相同的另一面。他在就讀柏克萊大學期間,週末會到附近的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登山,還會開飛機,但他希望自己的冒險活動更有條理和意義。他想把自己的各項技能應用在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上。他得到的結論是,去取得緊急救護技術員證照,並申請加入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搜救隊。
進行高山救援與攻讀資訊工程博士學位,這兩件事毫無關聯,於是伍迪向他的學校老師尋求意見,這些人是他深深敬重且至今仍視為朋友與人生導師的人。許多老師勸他打消念頭,對他說:「我不認為那是個好主意,我不確定那對你的學業是否有幫助。」竟然有如此多的老師勸阻他,這讓伍迪覺得很有意思。
假如你走的是學術之路,那麼學術界前輩的意見就深具分量。正如伍迪所說:「我非常信任且敬重這些老師,我很想聽從他們的意見。」但伍迪克服了想要順從他人意見的誘惑。「到最後,我必須做出選擇⋯⋯。我知道我一定要這麼做,我也很高興我真的這麼做了,因為那是我最棒的人生經驗之一。」
伍迪在柏克萊大學完成博士學位之後,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書,同時在攀岩館鍛鍊體能。就在這個期間,他的至交好友告訴他,美國航太總署NASA在暫停召募太空人四年之後,又重新開始受理申請。伍迪到USAjobs.gov網站填妥報名表並送出,但他覺得自己被選上的機率是零。一年半後,伍迪從一萬八千多名合格的申請人當中脫穎而出,成為太空人訓練班的十二位學員之一。在我撰寫本文的同時,伍迪.霍伯格博士正在國際太空站,展開為期六個月的太空任務。他和我剛完成史上第一個在外太空錄製的播客節目。
伍迪為何能被選上?他認為,加入優勝美地搜救隊的資歷使他脫穎而出。他拒絕屈服於他人的意見,而這個決定給了他一張上外太空的門票,讓他實現了童年的夢想。
通往專精之路的精髓
身為一名高績效心理學家,我有幸能與世界上最傑出的個人和團隊合作。當西雅圖海鷹隊(Seattle Seahawks)擊敗丹佛野馬隊(Denver Broncos),贏得第四十八屆超級盃冠軍時,我在球場邊見證了這場勝利。當奧地利定點跳傘運動員菲利克斯.保加拿(Felix Baumgartner),從三萬八千多公尺的高度,以時速將近1300公里的速度下墜,完成破紀錄的壯舉時,我坐在指揮調度中心全程觀看。當美國衝浪隊在東京贏得史上第一面奧運金牌時,我也在場。當被認為是史上最強大的女子沙灘排球選手組合凱莉.詹寧斯(Kerri Walsh Jennings)與米斯蒂.梅崔納(Misty May-Treanor),連續三屆贏得女子沙灘排球奧運金牌,我就在球場旁邊。當全世界最大的科技公司執行長,決定要率先以思維方式、同理心與使命來建立企業文化時,我就在現場。
世界上最優秀的人突破人類潛能的既定限制,拓展我們對可能性的看法。
然而,根據我的觀察,他們之所以出類拔萃,不只是因為技藝超群。這些表現傑出的人除了堅持不懈、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之外,他們還致力追求內在的卓越。他們永遠不斷激勵自己精益求精。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我們往往把運動員、演員、領袖和音樂家視為非比尋常的人,認為他們天生擁有絕佳的體育技能與強悍的精神力量,但現實要複雜得多。事實上,成功(尤其是眾人皆知的成功)使我們更容易受FOPO影響。
想像一下,每天無時無刻都從粉絲、媒體和社群媒體得到無止境的反饋意見,會是什麼樣子。如果你是一位知名歌手或演員,假設你不斷從社群媒體看到別人對你的歌聲、外貌與能力的意見和評論,這難道不會令你難受嗎?
或是想像一下,你用自己的一生致力達到運動成就的巔峰,但後來發現,功成名就的誘惑其實只是個陷阱,最終帶來的可能是孤獨與憂鬱。
假如你的成功僅以一個簡單的指標來衡量:勝利。這對奧運選手來說尤其困難,因為他們這輩子接受訓練只為了參加這項運動賽事,而比賽的時間有可能不到一分鐘。如果你是第四個跑過終點線的人—你將與獎牌擦身而過。
我們在企業界也能發現這個情況。你的位階愈高,就愈會被人放大檢視與評論。企業領導人有權做出對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顧客、股東和民眾)影響重大的決定,因此,他們的行動和決定,更有可能會受到這些人的關注和評論。媒體的報導則進一步擴大民眾意見的影響力,這會施加壓力給領導人,迫使他們有效管理自己的公眾形象。這是領導階層也深受FOPO影響的原因。
我想說的是,我們太常聚焦於外在事物(你無法掌控的事物),而且這個習慣不會因為成功經驗而改變。
因此,很重要的是,我們要先從內在下功夫,把焦點放在我們能掌控的事物,也就是我們自己。
若想精通生活中的任何領域(藝術、商業、教養兒女、運動),都需要能夠分辨哪些在我們的掌控之中,而哪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我們無法掌控的事物,我們的焦點與精力便離開了我們能掌控的事物。
因此,專精的第一原理是向內審視自己,並從根本上致力於精通百分之百在我們掌控中的事。我們無法真正掌握在此之外的事物。這是通往專精之路的精髓。
在這個故事的電影版本中,雷古拉可能會興奮得尖叫。這會是劇中情感戲的高潮,感人的背景音樂此時流洩而出。
但在現實世界的版本,雷古拉非常猶豫。
在內心深處,她知道自己很想參賽,但她的前方有挑戰、也有懷疑。她曾經參加奧運兩次,她很清楚,接下來的訓練不會只是短短幾個星期的事。為了追求這個夢想,她必須離開孩子很長一段時間,而她的三個孩子分別為十一歲、十歲和八歲。更麻煩的是,在奧運開始前的六個月當中,這些運動員只能離開隔離「泡泡」一次。
「身為一個媽媽,參加奧運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做出的決定,」她對我說。「更別提在過去十二年,我打球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而且我還有和老公一起經營的事業。」
然而,真正阻礙她參加東京奧運的,不是年紀、長時間離家,或是與產後憂鬱症對抗的那些歲月,而是擔憂別人會怎麼想。
雷古拉如此說:
當我與他人分享受訓、長途移動,以及全力追逐這個夢想的點點滴滴時,我收到以下這些回應:
哦,我的天,這我做不到……。我絕對沒辦法離開我的家人那麼久。
(插入「不是好媽媽」的論斷)
你覺得你還辦得到嗎?我是說,你難道不擔心自己再也無法像以前一樣厲害嗎?
(插入「你以為你是誰?」的論斷)
你不是史上最老的球員嗎?
(插入對年齡的論斷)
大衛可以接受你要離開家裡去打球的事嗎?
(插入「不是好太太」與「拋夫棄子」的論斷)
那些負面評語讓我壓力很大。別人究竟會怎麼看待我和我的決定,讓我壓力很大。他們可能會認為我是個不稱職的媽媽和老婆,也讓我很有壓力。還有,我已經太老了,我一定辦不到等等。這些想法真的讓我非常遲疑。別人對於我做的 這個決定的看法,主宰了我的世界。
現在,我的正面想法多於負面想法;但我發現,在那個時候,負面想法有更強的吸引力,也更有分量。現在的我看著當時被困在那些負面評語裡的自己,想起了一句我很喜歡的語錄:「一棵樹能製作一千支火柴。一支火柴能燒掉一千棵樹。」
雷古拉在她對自己與別人對她的評價之間掙扎。其實,我們都曾以不同的形式,經歷過雷古拉的困境。我們究竟要追隨自己內心的指令,還是要順從社會的規範與期待?
換個說法,讓雷古拉飽受折磨的,是「他人意見恐懼」(fear of people’s opinions, FOPO),而這種恐懼讓她差點失去追逐夢想的最後一次機會。
限制潛能的最大因素
「他人意見恐懼」(以下稱FOPO)是一種潛藏的心理現像,而且可能是限制人類潛能的最大因素。在現代社會,我們擔心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已成為一種非理性、無益,而且不健康的執著。它的負面影響無所不在。
當我們受FOPO影響,我們會對自己失去信心,也會使我們的表現隨之遭殃,這是人性。
然而,假如我們不加以留意,FOPO有可能會占據我們的腦海,一點一滴侵蝕毒害我們。我們不再聚焦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而是開始執著於別人的想法和意見,無論是別人說出口的,還是我們察覺到的,而這種執著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決定和行動,以及我們的生活。
想想雷古拉的例子。假如她讓自己的負面想法(她對他人意見的恐懼)主宰自己,她就會失去最後一次機會,去做她一生受的訓練所要做的事。
FOPO是人類境況的一部分,因為人類的運作乃是倚靠遠古時代的大腦。對社會認可的渴望,使得數千年前的人類祖先變得謹慎而精明。假如某次打獵失敗的責任要歸咎於你,那麼你在部落的地位可能會因此受到威脅。
但在現今社會,社群媒體的普遍使用、追求成功的強大壓力(而且是愈年輕成功愈好),以及我們對於外在獎勵、衡量指標和他人肯定的過度依賴,使得FOPO的影響力愈來愈猖獗。
當領導人不能勇敢直言並做出困難的決定,或是執行長偏重短期的股東獲利、而不是公司的長期健康;或是政治人物按照政黨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良知投票,這些都是FOPO發揮作用的跡象。
你愈早從根本上改變你與他人意見的關係,你就愈快得到自由。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感到全然的輕鬆自在。
FOPO會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幾乎每個角落,對我們產生極大影響。我們謹言慎行、自我設限,因為我們害怕別人的批評。若遭遇質疑或挑戰,我們便全面進入防衛模式,用我們為自己打造的尖銳武器保護自尊心,或是徹底退讓、放棄自己的觀點。
我們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不惜拋棄忠於自我的念頭。當我們無法掌控結果時,我們不會提出疑問。我們察言觀色是為了得到歸屬感,而不是出於關心。即使別人說的笑話不好笑,我們還是會應酬陪笑。當有人說出冒犯的話,我們忍氣吞聲。我們在聽別人說話的同時,也在心裡盤算著該怎麼回應。我們追求權力而非目的。我們選擇取悅別人,不敢激怒別人。我們追逐別人的夢想,而不是自己的夢想。
我們把自尊與自我價值交給別人決定。我們透過別人的眼睛看自己。我們向外看,透過外界來決定我們對自己的感覺。若別人認可我們這個人,或是我們做的選擇,我們會覺得很棒。若別人不認可我們這個人,或是我們做的選擇,我們會覺得很糟。
我們走跳這個世界,努力取悅他人,活成我們認為別人期待的樣子,而不是真正做自己。我們對自己的需求渾然不覺,或是因為忙著追求自我價值,而對自己的內在需求視而不見。
我們很可能會把自己在這個美妙星球上的短暫人生,用來扮演某個角色、住在某個身分認同裡、努力迎合他人的期待。我們很可能永遠不會發現,自己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
現在,請想想你在生活中所做的決定。你選擇的職業路徑是出於你的熱情嗎?或是你決定投身法律或商業界,是因為別人期望你那麼做?不然,讓我這麼問吧:你是否曾經有過想要改變生活,或大膽迎接新挑戰的衝動,卻因為顧慮別人的看法而作罷?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重點是:假如你愈來愈不留意你的構成要素(你的才能、信念與價值觀),而開始迎合別人對你的看法,你將大大限制自己的潛能,以及追求卓越的機會。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與長處,我們有責任將之發揮到淋漓盡致。我們永遠處於成長的狀態,而這種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的狀態很脆弱,在日常生活的內外在壓力下很容易失去。我們需要很強的決心和願景才能成功。
假如你受到外在力量(像是他人的意見或社會壓力)的過度影響,那些力量有可能困住你,限制了你的可能性。於是,你告訴自己,「我成功的機率太低了」,或是「我不夠聰明」,而不是採取行動。你可能會說,「我太老了」,而不是著手轉換職業跑道。若不加以檢視,你可能會覺得這些說法是真的、是對的,而且不容改變。
想要融入群體的渴望以及擔心被討厭的恐懼,會削弱我們追求理想生活的能力。
雖然我們遠古的大腦使FOPO成為日常生活的現實,但並不代表我們需要為此憂心,以致無法去做我們想做的事。
相信自己的決定
伍迪.霍伯格(Woody Hoburg)的故事突顯出,當我們走自己的路、不受他人意見的影響時,便能因此開啟新的可能性。伍迪是我所遇過最優秀的人之一。他不論是在情感、心理、智力或體能層面,都非常出色。他有著強烈的冒險精神,也有旺盛的好奇心,而且非常謙卑。他從小就熱愛登山,並夢想上到外太空。伍迪在取得麻省理工學院航太學士學位後 ,便到柏克萊大學攻讀資訊工程博士學位。
伍迪喜愛解決高難度的技術性問題,但他還有大不相同的另一面。他在就讀柏克萊大學期間,週末會到附近的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登山,還會開飛機,但他希望自己的冒險活動更有條理和意義。他想把自己的各項技能應用在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上。他得到的結論是,去取得緊急救護技術員證照,並申請加入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搜救隊。
進行高山救援與攻讀資訊工程博士學位,這兩件事毫無關聯,於是伍迪向他的學校老師尋求意見,這些人是他深深敬重且至今仍視為朋友與人生導師的人。許多老師勸他打消念頭,對他說:「我不認為那是個好主意,我不確定那對你的學業是否有幫助。」竟然有如此多的老師勸阻他,這讓伍迪覺得很有意思。
假如你走的是學術之路,那麼學術界前輩的意見就深具分量。正如伍迪所說:「我非常信任且敬重這些老師,我很想聽從他們的意見。」但伍迪克服了想要順從他人意見的誘惑。「到最後,我必須做出選擇⋯⋯。我知道我一定要這麼做,我也很高興我真的這麼做了,因為那是我最棒的人生經驗之一。」
伍迪在柏克萊大學完成博士學位之後,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書,同時在攀岩館鍛鍊體能。就在這個期間,他的至交好友告訴他,美國航太總署NASA在暫停召募太空人四年之後,又重新開始受理申請。伍迪到USAjobs.gov網站填妥報名表並送出,但他覺得自己被選上的機率是零。一年半後,伍迪從一萬八千多名合格的申請人當中脫穎而出,成為太空人訓練班的十二位學員之一。在我撰寫本文的同時,伍迪.霍伯格博士正在國際太空站,展開為期六個月的太空任務。他和我剛完成史上第一個在外太空錄製的播客節目。
伍迪為何能被選上?他認為,加入優勝美地搜救隊的資歷使他脫穎而出。他拒絕屈服於他人的意見,而這個決定給了他一張上外太空的門票,讓他實現了童年的夢想。
通往專精之路的精髓
身為一名高績效心理學家,我有幸能與世界上最傑出的個人和團隊合作。當西雅圖海鷹隊(Seattle Seahawks)擊敗丹佛野馬隊(Denver Broncos),贏得第四十八屆超級盃冠軍時,我在球場邊見證了這場勝利。當奧地利定點跳傘運動員菲利克斯.保加拿(Felix Baumgartner),從三萬八千多公尺的高度,以時速將近1300公里的速度下墜,完成破紀錄的壯舉時,我坐在指揮調度中心全程觀看。當美國衝浪隊在東京贏得史上第一面奧運金牌時,我也在場。當被認為是史上最強大的女子沙灘排球選手組合凱莉.詹寧斯(Kerri Walsh Jennings)與米斯蒂.梅崔納(Misty May-Treanor),連續三屆贏得女子沙灘排球奧運金牌,我就在球場旁邊。當全世界最大的科技公司執行長,決定要率先以思維方式、同理心與使命來建立企業文化時,我就在現場。
世界上最優秀的人突破人類潛能的既定限制,拓展我們對可能性的看法。
然而,根據我的觀察,他們之所以出類拔萃,不只是因為技藝超群。這些表現傑出的人除了堅持不懈、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之外,他們還致力追求內在的卓越。他們永遠不斷激勵自己精益求精。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我們往往把運動員、演員、領袖和音樂家視為非比尋常的人,認為他們天生擁有絕佳的體育技能與強悍的精神力量,但現實要複雜得多。事實上,成功(尤其是眾人皆知的成功)使我們更容易受FOPO影響。
想像一下,每天無時無刻都從粉絲、媒體和社群媒體得到無止境的反饋意見,會是什麼樣子。如果你是一位知名歌手或演員,假設你不斷從社群媒體看到別人對你的歌聲、外貌與能力的意見和評論,這難道不會令你難受嗎?
或是想像一下,你用自己的一生致力達到運動成就的巔峰,但後來發現,功成名就的誘惑其實只是個陷阱,最終帶來的可能是孤獨與憂鬱。
假如你的成功僅以一個簡單的指標來衡量:勝利。這對奧運選手來說尤其困難,因為他們這輩子接受訓練只為了參加這項運動賽事,而比賽的時間有可能不到一分鐘。如果你是第四個跑過終點線的人—你將與獎牌擦身而過。
我們在企業界也能發現這個情況。你的位階愈高,就愈會被人放大檢視與評論。企業領導人有權做出對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顧客、股東和民眾)影響重大的決定,因此,他們的行動和決定,更有可能會受到這些人的關注和評論。媒體的報導則進一步擴大民眾意見的影響力,這會施加壓力給領導人,迫使他們有效管理自己的公眾形象。這是領導階層也深受FOPO影響的原因。
我想說的是,我們太常聚焦於外在事物(你無法掌控的事物),而且這個習慣不會因為成功經驗而改變。
因此,很重要的是,我們要先從內在下功夫,把焦點放在我們能掌控的事物,也就是我們自己。
若想精通生活中的任何領域(藝術、商業、教養兒女、運動),都需要能夠分辨哪些在我們的掌控之中,而哪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我們無法掌控的事物,我們的焦點與精力便離開了我們能掌控的事物。
因此,專精的第一原理是向內審視自己,並從根本上致力於精通百分之百在我們掌控中的事。我們無法真正掌握在此之外的事物。這是通往專精之路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