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特定腦部狀態對應出現一個特定的「意識」時,有大事情發生了。一個確實能夠進去看看那是什麼的短暫一瞥,將是一件讓所有過去成就變得蒼白的真正科學貢獻。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99)
當你停下腳步來讚賞一朵花的強烈藍色;你對年輕小孩的好笑舉止感到快樂;你感覺到關節炎肩膀帶來的痛苦;你聆聽韓德爾《彌賽亞》大型神劇,被其莊嚴華麗所感動;你對一位朋友的病情感到悲傷;你覺得對一件工作要怎麼做、何時去做,能夠做出自由意志的選擇;你覺察到自己的思考、信念與靈感;你覺知到自己是一個實際存在而且能做反應的人。
所有這些感知(feeling)與覺知(awareness),是你主觀內在生活的一部分。它們之所以主觀,是因為只有正在經驗的人可以觸接到,它們並未顯露在外,而且無法經由觀察腦部的活動來做描述。
我們的主觀內在生活,正是對我們身為人類真正有意義的事務,但是我們對它如何發生,以及它如何驅動意識性意志做出行動,則所知甚少。不過我們確實知道,腦部非常重要而且緊密涉入意識與主觀經驗的表現。
該一事實,引出了一些具有根本性的重大問題。
問題:將腦部活動連上心智功能
適當的神經細胞活動當然能影響主觀經驗的內容,甚至它的存在與否。是否反之亦然?也就是說,當我們正在做一件自由的自主行動時,我們的意識是否能反過來真正影響或指揮神經細胞的活動?
我們的主觀經驗來自廣泛分布於腦內不同位置的眾多神經網絡,每個網絡都有成千上萬的神經細胞。因此我們的經驗,如視覺意象,如何可能在一種整合的形式下以主觀的方式出現?
在考量意識性經驗時,有進一步更重要的議題。很多心智功能都以無意識的方式執行,沒有意識性的覺知。有相當多的實驗與臨床證據可以確定這種講法,會在後文章節提到。情緒性生活中潛意識(或無意識)心理歷程所具有的角色,主要由佛洛伊德與其他人發展出來。在目前饒有興趣的脈絡下,該問題變成是:腦部如何區分出意識與無意識的心理事件?
最後,在這些問題中有一個最神祕未解的:何以腦部神經細胞的物理(physical)活動,能夠產生意識性主觀經驗的非物理(nonphysical)現象?它包含了外在世界、思考、美感、靈感、靈性、心性與其他事項的感官覺知;另外,又如何去橋接物理(腦部)與心理(意識性主觀經驗)?
對這些博大精深的問題,過去已有很多研議(如 Hook, 1960),主要是來自哲學與宗教的討論,雖然近年已開始有來自神經科學家的貢獻。宗教上的議論顯然是形上學式的信念,並非科學上可測試的;哲學家的討論大部分是理論性的猜想模式,它們大多難以驗證。
就像科學哲學家波柏(Karl Popper, 1992)所指出的,假如一個提案或假說本身,其本質無法在可容許否證(falsifiable)的平臺上做測試,則提案人便可以提出不會造成矛盾的任何觀點,如此一來,假說提出者便可以主張任何觀點,而不必擔心會被否證。在該一意義上無法測試的提案,不只來自哲學家與神學家,甚至來自某些科學家。很多科學家喜歡想像自己譬如在免疫學、動作控制、理論物理或宇宙學上的實驗研究,可以提供一個基礎,來對意識經驗與腦部的本質做出有根據的猜測。雖然這些猜測常是有趣的討論,但是它們大多是無法測試的,不過有些提議或假說確實提示了問題的科學走向,而且有些哲學分析幫助定義了問題的本質,也針對某些想要達到的答案做出一些限制。
本書並未企圖針對這些領域的研究,做出完整全面的文獻評論,本書的目標是想指出探討腦部與意識經驗之間的關聯性,是可以用實驗方式來處理的,我們的研究得到了直接的發現及其重要引申,這些內容就是本書的主要題材。我們的顱內生理觀察,與清醒人類受試者所做的意識經驗報告,可以直接關聯在一起,該一取向在這個研究領域中是相對獨特的,在有助於讀者了解我們研究之考量下,本書也會討論到相關的實驗研究與哲學觀點,至於有關人類腦部發現的一般歷史,請參見 Marshall & Magoun(1998)。
心物問題的一般觀點
一個極端的立場是決定論唯物論者(determinist materialist),在該一哲學觀點中,可觀察到的物質是唯一需要考量的,包括思考、抑制與感知,只能依照物質與掌管物質之自然律來加以說明。共同發現基因分子密碼的卓越科學家克里克(Francis Crick),以優雅的方式表明了該一觀點:「你,你的歡樂與悲傷,你的記憶與野心,你的個人認同感與自由意志,事實上不過就是一大片聚集的神經細胞及其相關聯分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像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在《愛麗絲漫遊奇境》中可能已經說過的:
「你不過就是一堆神經細胞而已。」(Crick & Koch, 1998)依據這種決定論觀點,你對你自己與周圍世界的覺知,只是神經活動的副產品或附帶現象(epiphenomenon),人並無獨立的能力去影響或控制神經活動。I
該一立場是已被證實的科學理論嗎?我將直截了當地指出,該一決定論與唯物論的觀點,是一種信念(belief)系統,並非是已經被直接測試驗證過的科學理論。日益增多的科學證據,已經可以有力說明心理能力甚至性格本質,須依賴腦部的特殊結構與功能,而且也會被腦部運作所控制;但是主觀覺知的非物理本質,包括靈性的覺知、創造力、意識性意志與想像力,則無法直接只以物質或物理證據來描述或解釋。
作為一位研究這些問題已歷三十餘年的神經科學家,我可以說這些主觀現象無法利用神經功能的知識來做預測。該一說法背離了我仍是年輕科學家時的早期觀點,那時我相信決定論唯物論觀點的有效性,當時的我四十歲,尚未深入研究意識經驗的腦部歷程。目前仍無法保證覺知現象及其伴隨物,可用今日已知的物理學與生理學來解釋。
事實上,意識性的心理現象無法化約成神經細胞活動,也無法用這類知識來做說明。你可以看入腦部並看到神經細胞的連接,以及從一大片活動中跳出來的神經訊息,但是你無法觀測到任何意識性的心理主觀現象,只有一位正在經歷這些現象之人的報告,能夠告訴你這些內容。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99)
當你停下腳步來讚賞一朵花的強烈藍色;你對年輕小孩的好笑舉止感到快樂;你感覺到關節炎肩膀帶來的痛苦;你聆聽韓德爾《彌賽亞》大型神劇,被其莊嚴華麗所感動;你對一位朋友的病情感到悲傷;你覺得對一件工作要怎麼做、何時去做,能夠做出自由意志的選擇;你覺察到自己的思考、信念與靈感;你覺知到自己是一個實際存在而且能做反應的人。
所有這些感知(feeling)與覺知(awareness),是你主觀內在生活的一部分。它們之所以主觀,是因為只有正在經驗的人可以觸接到,它們並未顯露在外,而且無法經由觀察腦部的活動來做描述。
我們的主觀內在生活,正是對我們身為人類真正有意義的事務,但是我們對它如何發生,以及它如何驅動意識性意志做出行動,則所知甚少。不過我們確實知道,腦部非常重要而且緊密涉入意識與主觀經驗的表現。
該一事實,引出了一些具有根本性的重大問題。
問題:將腦部活動連上心智功能
適當的神經細胞活動當然能影響主觀經驗的內容,甚至它的存在與否。是否反之亦然?也就是說,當我們正在做一件自由的自主行動時,我們的意識是否能反過來真正影響或指揮神經細胞的活動?
我們的主觀經驗來自廣泛分布於腦內不同位置的眾多神經網絡,每個網絡都有成千上萬的神經細胞。因此我們的經驗,如視覺意象,如何可能在一種整合的形式下以主觀的方式出現?
在考量意識性經驗時,有進一步更重要的議題。很多心智功能都以無意識的方式執行,沒有意識性的覺知。有相當多的實驗與臨床證據可以確定這種講法,會在後文章節提到。情緒性生活中潛意識(或無意識)心理歷程所具有的角色,主要由佛洛伊德與其他人發展出來。在目前饒有興趣的脈絡下,該問題變成是:腦部如何區分出意識與無意識的心理事件?
最後,在這些問題中有一個最神祕未解的:何以腦部神經細胞的物理(physical)活動,能夠產生意識性主觀經驗的非物理(nonphysical)現象?它包含了外在世界、思考、美感、靈感、靈性、心性與其他事項的感官覺知;另外,又如何去橋接物理(腦部)與心理(意識性主觀經驗)?
對這些博大精深的問題,過去已有很多研議(如 Hook, 1960),主要是來自哲學與宗教的討論,雖然近年已開始有來自神經科學家的貢獻。宗教上的議論顯然是形上學式的信念,並非科學上可測試的;哲學家的討論大部分是理論性的猜想模式,它們大多難以驗證。
就像科學哲學家波柏(Karl Popper, 1992)所指出的,假如一個提案或假說本身,其本質無法在可容許否證(falsifiable)的平臺上做測試,則提案人便可以提出不會造成矛盾的任何觀點,如此一來,假說提出者便可以主張任何觀點,而不必擔心會被否證。在該一意義上無法測試的提案,不只來自哲學家與神學家,甚至來自某些科學家。很多科學家喜歡想像自己譬如在免疫學、動作控制、理論物理或宇宙學上的實驗研究,可以提供一個基礎,來對意識經驗與腦部的本質做出有根據的猜測。雖然這些猜測常是有趣的討論,但是它們大多是無法測試的,不過有些提議或假說確實提示了問題的科學走向,而且有些哲學分析幫助定義了問題的本質,也針對某些想要達到的答案做出一些限制。
本書並未企圖針對這些領域的研究,做出完整全面的文獻評論,本書的目標是想指出探討腦部與意識經驗之間的關聯性,是可以用實驗方式來處理的,我們的研究得到了直接的發現及其重要引申,這些內容就是本書的主要題材。我們的顱內生理觀察,與清醒人類受試者所做的意識經驗報告,可以直接關聯在一起,該一取向在這個研究領域中是相對獨特的,在有助於讀者了解我們研究之考量下,本書也會討論到相關的實驗研究與哲學觀點,至於有關人類腦部發現的一般歷史,請參見 Marshall & Magoun(1998)。
心物問題的一般觀點
一個極端的立場是決定論唯物論者(determinist materialist),在該一哲學觀點中,可觀察到的物質是唯一需要考量的,包括思考、抑制與感知,只能依照物質與掌管物質之自然律來加以說明。共同發現基因分子密碼的卓越科學家克里克(Francis Crick),以優雅的方式表明了該一觀點:「你,你的歡樂與悲傷,你的記憶與野心,你的個人認同感與自由意志,事實上不過就是一大片聚集的神經細胞及其相關聯分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像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在《愛麗絲漫遊奇境》中可能已經說過的:
「你不過就是一堆神經細胞而已。」(Crick & Koch, 1998)依據這種決定論觀點,你對你自己與周圍世界的覺知,只是神經活動的副產品或附帶現象(epiphenomenon),人並無獨立的能力去影響或控制神經活動。I
該一立場是已被證實的科學理論嗎?我將直截了當地指出,該一決定論與唯物論的觀點,是一種信念(belief)系統,並非是已經被直接測試驗證過的科學理論。日益增多的科學證據,已經可以有力說明心理能力甚至性格本質,須依賴腦部的特殊結構與功能,而且也會被腦部運作所控制;但是主觀覺知的非物理本質,包括靈性的覺知、創造力、意識性意志與想像力,則無法直接只以物質或物理證據來描述或解釋。
作為一位研究這些問題已歷三十餘年的神經科學家,我可以說這些主觀現象無法利用神經功能的知識來做預測。該一說法背離了我仍是年輕科學家時的早期觀點,那時我相信決定論唯物論觀點的有效性,當時的我四十歲,尚未深入研究意識經驗的腦部歷程。目前仍無法保證覺知現象及其伴隨物,可用今日已知的物理學與生理學來解釋。
事實上,意識性的心理現象無法化約成神經細胞活動,也無法用這類知識來做說明。你可以看入腦部並看到神經細胞的連接,以及從一大片活動中跳出來的神經訊息,但是你無法觀測到任何意識性的心理主觀現象,只有一位正在經歷這些現象之人的報告,能夠告訴你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