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1承認他人與自己的差異
在某個綜藝節目裡,製作單位安排了五位二十~三十多歲、從未談過戀愛的男性參與。為了找出他們成為「母胎單身」的原因,製作團隊規劃一場模擬聯誼,讓這五名男性輪流與女性交談十分鐘。
男性:妳吃午餐了嗎?
女性:嗯,簡單吃了一個三明治。你吃過了嗎?
男性:啊,妳應該會餓吧。我中午吃了泡菜鍋。
女性:這樣啊。
男性:妳的興趣是什麼呢?
女性:嗯……應該是看電影吧?你呢?有什麼嗜好嗎?
男性:我喜歡運動。那麼,妳最喜歡什麼食物呢?
女性:我不挑食,都喜歡。
男性:我也喜歡美食。
對話結束後,製作團隊詢問女性的感受,得到的回答是:「有點無趣」、「感覺不到魅力」。

尋找彼此的共同點,為什麼只是徒勞?
雖然五名男性的年齡與居住地區不同,但他們皆採用相似的對話模式—以提問展開攻勢。更準確地說,是期待透過提問,找出彼此共同關心的事物;如果沒有交集,就馬上再換其他主題。
類似的情況,在我們的周遭屢見不鮮。通常在職場或聚會上,與初次見面或不熟的對象交談時,很多人會極力尋找彼此的共同點,認為只要找到共同關心的話題,氣氛就會變得緩和。他們在找出合適的主題,獲得良好的回應後,就習慣把一樣的話題套用在其他人身上。不過,對話不一定會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所以他們依舊苦惱不已。
假如你鼓起勇氣向初次見面的人提問,但對話並不順利,或者交談的過程經常中斷,支支吾吾地難以接續,那麼你很可能就是屬於尋找共同點的類型。這種對話方式的問題在於,當對方尚未充分回答完問題,你就貿然地轉換到其他主題,很可能讓對方誤會「原來你對我不感興趣」。因為每個人都喜歡闡述自己,但你卻沒給對方表達的機會。
不可否認,提問是引導對話的好方法,但提問的目的也非常重要。若透過提問來尋找共同點,這些問題的中心只有「我」,並沒有對方的存在。換句話說,提問時內心的立基點,是想確認「對方喜歡的事物」與「我喜歡的事物」是否吻合。因此,只要與我的喜好不同,就算對方正在講述自己感興趣的事,我也會瞬間切換話題。

提問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忠於提問的目的吧。假如提問的目的是為了贏得好感,那麼就要先了解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必須跳脫自我框架,把視角完全集中在對方身上,別好奇對方與我有哪些共同點,而是要把自己和對方分開來看。如果提問的出發點不再是「我喜歡跑步,他喜歡什麼呢」,而是「他在空閒時會做些什麼」、「做哪些事會感到快樂」,那麼對方回答的所有內容,就會讓你感到新鮮和有趣。
在前述的對話裡,男性詢問女性是否已吃過午餐。一聽到對方回答「吃了三明治」,馬上就接著說「妳應該會餓吧」。就中午吃了泡菜鍋的這位男性立場來看,他覺得對方吃三明治很可能會餓,但實際上根本不知道對方的感受。別一下子就斷定對方吃不飽,進一步問看看吧。再強調一次,每個人都喜歡闡述自己,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屬於這種類型,只是因為還沒遇到善於傾聽的人。別讓這種想法阻礙對話,徹底從腦海中抹去吧。假如我是範例中的男性,我會用下列的方式提問:
男性:妳吃午餐了嗎?
女性:嗯,簡單地吃了一個三明治。你吃過了嗎?
男性:嗯,我中午吃了泡菜鍋。妳會不會餓?平常午餐都吃這麼少嗎?
女性:沒有啦,我平常也吃韓食,但今天因為要錄影,所以才吃得簡單一點。
男性:原來如此。那妳想吃甜點嗎?有蛋糕和麵包。或者等錄影結束後,要不要一起去吃個飯?

針對一項主題深入提問
以午餐為題,然後順勢提出約會邀請,這就是提問的絕妙所在。此處的重點,在於針對某一主題進行深入的交談,例如「你喜歡哪一類韓食?」、「為什麼喜歡那道料理呢?有什麼特別的回憶嗎?」、「平時在家也會做飯嗎?」、「有沒有什麼討厭的食物?」、「最喜歡哪一家餐廳?」……等。別只挑其中一個問題,而是盡可能全面性地發問。
針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入的對話,就可以好好了解對方,進而達到提問的目的。自己的故事,等兩人變親近以後再聊也無妨。假如真的想贏得某個人的心,就先讓對方把想說的話說完。若對方向你吐露了自己的故事,那麼對他而言,你就是特別的存在。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對話原則,也是說服他人的關鍵。
放下個人觀點,對方就會變得清晰可見。不必苦惱要提什麼問題,或者有沒有合適的主題,只要把焦點放在「人」身上即可。「他是什麼樣的人?」、「平時怎麼生活?」、「關心哪些事物?為什麼?」、「從什麼時候開始感興趣的?」,只要抱持著好奇心,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冒出來。「在對方眼裡,我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這麼問會不會有點失禮?」……類似的煩惱,都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而不是對方身上。盡量拋開自我,關注對方吧!多對自己感興趣的人提問,試著贏得對方的好感。擺脫個人框架,圍繞某個主題深入地挖掘和提問,就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許多關於雙方的資訊。當然,除了關心的事物之外,也可以進行其他有趣的對話。

承認彼此的差異,對話就能更深切
有些人只要碰到自己不關心的主題,就很難延續對話。因為什麼都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如果坦率地表示自己沒興趣,對方可能會感到不舒服,只好一直隱瞞下去。不過,對話時若總是想尋找兩人共同關心的事物,就無法展開深度對話,最終只會錯過眼前的對象。
從現在起,請試著放下類似的想法吧,別把自己的憂慮擺在首位。即使知道對方關心的事物與我不同,也要把焦點集中在對方身上,思考他為什麼喜歡那些事物,聽他講述自己的故事。只要跳脫個人觀點,提問就會接二連三地產出,對話也能無止境地延續。對方本來就與我是不同的個體,就連生下我的父母或有血緣關係的手足,也不一定和我擁有完全相同的喜好,不是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因此,別再試圖找尋彼此的共同點。
在學員們面前,我經常直截了當地點破:「別妄想和對方擁有共同點。」如果懷著類似的期待進行對話,那麼只要一看到雙方的差異,就很容易認為自己與對方不合。承認彼此的不同,對話才會充滿趣味,且無論和誰交談,過程都會變得愉快。

Key Point:對兩人的差異感到好奇並發問
❶契機:發現差異點時,是詢問對方開始的契機。
❷心情:問問看對方從事該活動時有什麼感受。
❸描述:仔細詢問具體的內容。
❹類似:舉出類似的事物,確認對方是否感興趣。

Action:希望與對方變得親近時
❶契機:「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的呢?特別喜歡哪些部分?」
❷心情:「從事那項活動時心情如何?」
❸描述:「有點難想像,能說得仔細一點嗎?」
❹類似:「那你也喜歡○○嗎?」


04先問「感受」而不是「結果」
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希望能和小學三年級的兒子聊得久一點。以下是他和兒子晚餐時的對話。
爸爸:考試考得好嗎?
兒子:嗯,昨天都考完了。
爸爸:對過答案了嗎?成績如何?
兒子:嗯,平均應該有九十分以上。
爸爸:哪一科考得最高?
兒子:數學。
爸爸:英文呢?

究竟這樣的對話,可以持續多久呢?

不善對話的人,經常把焦點放在「結果」
為了表達對兒子的關心,當事人首先以近期的考試開啟話題。假如兒子的成績優秀,他打算給予稱讚;若成績不好,他則希望與兒子分享一些念書的方法,沒有任何說教或訓斥的意圖。作為一名父親,他只希望能好好和兒子交流。不過,這種方式的對話,其實很難延續下去,因為問題都有既定的答案。「考試考得好嗎?」面對這項提問,除了「好」與「不好」之外,難道還有其他答案嗎?不然就是頂嘴或發脾氣:「我不想談這個話題!」
不善對話的人,經常會拿明顯的結果或現象作為對談內容,例如「今天做什麼了?」、「去了哪裡?」、「吃飯了嗎?」。雖然這些問題的初衷是為了表達關心,但對方的回答若過於簡短或冷漠,就會讓人有種碰壁的感覺。
提問時,不妨把焦點放在「感受」上吧。所謂「感受」,指的是對某種現象或事件產生的「情緒」或「心情」。如果以「感受」作為提問,對話就可以無止境地延續,因為答案還沒有定下來。
試想一下,一起參加考試的同班同學,內心都會有相同的感受嗎?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有的孩子覺得無聊,有的孩子因為題目比預期簡單而興奮不已,有的孩子因為題目太難而煩惱,有的孩子得意地預期自己會考第一,有的孩子則是想到考完可以出遊就雀躍不已。假如真的不在意兒子的成績,只是想和他親近的話,就把提問的重點放在感受上吧。

聚焦在感受上的提問
活用「情感」、「心情」、「感受」、「感覺」等詞彙的提問如下:
「答題時,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在考前複習的那段期間,你的心情如何?」
「考完之後,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如果在提問中加入情緒詞彙,兒子將能更快地表達當時的情緒。
「答題時有什麼感覺呢?是感到有趣,還是有點迷茫?」
「在考前複習的那段期間,你的心情如何?讀書對你來說是一種享受,還是只感到鬱悶呢?」
與「情感」含義相似的詞彙還有「想法」和「心境」,可以試著這樣問:
「在解題時,你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考完試和朋友聊天時,你的心情如何?」
另外,與「想法」相關的延伸詞彙則有「興趣」、「期待」等,例如:
「考完試後,有沒有哪個科目讓你特別感興趣?那個科目適合你嗎?」
「在答題時,心裡有什麼樣的期待嗎?」
各位,抓到訣竅了嗎?也可以活用其他詞彙和語句,來詢問對方的感受。
如果以類似的方式提問,兒子就會開始回顧自身的情感。只要具體詢問對方的感受,即便是不擅表達情感的人,也能輕鬆說出自己的內心想法。提問非常重要,根據問題的不同,回答也會不一樣。假如對方的回答很冷漠,極有可能是自己拋出的問題過於生硬;假如對方的回答很簡短,極有可能是自己設定的題型過於單調。下一次,不妨用更具體、有溫度的表達,進一步詢問對方的感受吧。

用言語來表達關愛
父親曾問過我平時講課的狀況,以下是我們的對話。
爸爸:這週妳預計到哪裡講課?
我:三星電子、LG電子、LG U+、Google新創學院,還有幾個單位正在談!
爸爸:跑好幾個地方啊……妳一天大概要上幾小時的課?
我:只有一堂的話,大約一~二小時,多的話可能會到十小時。
爸爸:十小時?天啊,那妳怎麼吃飯?
我:有時會在企業附設的餐廳吃,有時會準備紫菜包飯,在車子裡邊移動邊吃。
爸爸:工作多雖然很好,但也別讓身體太累,要記得注意健康。

我很了解爸爸的心意,知道他對我充滿關愛,處處為我著想。童年時手機尚未問世,爸爸每天都會從公司打電話回家,輪流詢問家人們有沒有按時吃飯。現在,爸爸成為了家裡的情報員,負責發送每天的天氣預報及重大新聞,以此來表達自己的關愛。不過,我還是暗自希望爸爸能多關心一下女兒的感受。
我希望父母可以這樣問我:
「講課時,哪一點讓妳覺得樂在其中?」
「連續上十小時的課應該很累吧,是什麼支撐妳繼續前進?」
「學員們從妳的課程中領悟到什麼,會讓妳覺得特別滿足?」
「講課時,哪一點最讓妳感到疲憊?有什麼想說的都可以告訴爸爸。」
「有沒有哪個人讓妳覺得很辛苦呢?」
「在開始講課前,妳通常抱著什麼樣的心情?」
「課程結束後,妳有什麼樣的感受?」
「最近妳的表情看起來很幸福,是因為做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嗎?妳覺得開心嗎?」
「最近在什麼情況下會覺得幸福?」
光是想像就覺得溫暖,彷彿和煦的陽光照射到心靈的某個角落。很多人不習慣上述的表達方式,但我相信,唯有滿足對方的需求,才是正確表達關愛的方式。每個人都渴望被愛,更希望感受到自己被愛。
即使覺得困難,也要讓自己努力看看,若對語句表現不熟,就敦促自己練到滾瓜爛熟為止。親愛的家人和伴侶,正等著你拋出暖心的提問。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很容易,不必花費金錢,也不用投入很長的時間。只要下定決心,放棄自己過去的說話習慣,專注在對方的感受上即可。只要願意開口,其實一點都不難。

「這週,你什麼時候最感到幸福?」
有一個人,總是會對我拋出這樣的提問:
「這週,你什麼時候最感到幸福?」
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時,心裡覺得非常陌生,因為過去從來沒有人問過我關於幸福的問題。雖然我已忘了當初回答什麼,但當下感受到的滿足,至今仍記憶深刻。一回想起幸福的瞬間,心情也跟著變得開朗。而他在聽完我的故事後,更積極地給予共鳴:「哦?真的嗎?太好了!很值得慶祝!妳應該很幸福吧,我也覺得很開心。」
接著,他會再向我問道:「有哪件事讓妳覺得壓力很大嗎?」某次,我告訴他:「洗衣籃裡的衣物堆積如山,我覺得壓力很大。因為一直沒時間去乾洗店,看著衣服愈累積愈多,心裡的壓力也愈來愈重。」他露出無奈的表情,一語點破核心:「那是因為妳衣服太多了,丟掉一些吧!」我從來都沒想過自己的衣物是否過多。回到家後,我把大部分的衣櫃清空,然後盡量選穿可以用洗衣機洗滌、不必乾洗的衣服。現在,我會用乾洗店的APP,即時清洗那些需要乾洗的衣物,煩惱瞬間解決!
與他見面時,我的心情總是充滿喜悅與感激,因為他能夠幫助我回顧幸福的瞬間、替我紓解壓力,還懂得尊重並珍惜我的情緒。從那時起,我就積極地把這個方法分享給大家。在和最近認識的朋友一起喝咖啡時,我也詢問對方:「這週,你什麼時候最感到幸福?」他的回答是:「現在!此刻的我難得悠閒,覺得很幸福。」於是,我鼓勵他「盡量享受此刻的幸福」。同樣地方法,你也可以對自己關心的對象試試看,與對方一同感受快樂,並引導他化解內心的壓力。

Key Point:將提問聚焦於情感
❶過程:提問時把重點放在「過程」,而非「結果」。
❷喜悅:詢問對方什麼時候覺得開心。
❸疲憊:詢問對方什麼時候覺得辛苦。
❹情緒:詢問對方有什麼情緒、感覺、心境或想法。

Action:與珍視之人對話時
❶過程:「過程中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❷喜悅:「什麼時候最讓你感到開心?」
❸疲憊:「什麼時候最讓你覺得辛苦?」
❹情緒:「當下的你產生何種感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