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4.後半輩子你想和誰住?
二世代、一個人住、共居,以及伴侶家庭組合的空間願景書

一兩個人住,已成為高齡社會的主流。如果一個家庭有三個人住,通常第三個是看護。這樣未必不好,在這注重個人自由及隱私的時代,已有不少調查顯示,不得不同住屋簷下的多世代家庭成員,其幸福感時常是低於單代或獨居的。另外一種趨勢是,共居的大家庭,是由沒有血緣但有友情及相同價值觀的成員組成。三五好友一起買地蓋公寓、一層一戶。不論和誰住、或者自己住,重點是感到自在。同住者,既可彼
此依賴相處、又可獨立自主,才是未來高齡社會所追求的。


▌類型一.二世代宅
接長輩同住的生活空間願景

隨著人口老齡化,很多兒女都考慮與父母同住的形式,隱私與自由度如何拿捏?除生活上的磨合外、空間規劃也能助一臂之力。

常見的二世代宅規劃有四種:完全同居型、部分共有型、動線相連型、完全分離型。

「完全同居型」是僅房間各自擁有,客廳、廚房、衛浴等設備皆兩代共用;「部分共有型」除入口玄關及客廳共用外,各自擁有大小廚房衛浴等,端看不同屋型條件;「內部相通型」表面看似獨立兩戶,但有通道或門相通,不必走出家門就可到另外一戶;「完全分離型」為相鄰或相近的兩戶、兩棟,可獨立買賣。

Tips. 二世代共居小建議—
1.重視伴侶的隱私權:
不論是婆媳型或岳婿型同住,需給非直系伴侶喘息空間,為她/他規劃專屬空間。
2.長輩區盡量做到無障礙:
在中老期及老老期,身體及認知面臨弱化,家中雜物清空、動線無障礙比到處裝扶手但地上積雜物來得安全。
3.價值觀與生活意識的確認:
光是洗碗就有「吃完馬上洗」跟「放一下再洗」的差異,要有同住後相互磨合的準備、並釐清忍讓的界線。



▌類型二.一個人住
一人家庭的生活空間願景

「一人家庭」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根據內政部於二0二一年的統計,台灣一人家庭佔家庭總戶數26%、而日本更是達到38%,中年單身率也持續攀升中。內閣府曾對65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做過調查,76.3%願意繼續獨居下去,獨居快樂度如果從1~10來算的話,平均值為6.59。排名前五名的生活樂趣依序為看電視、聚會聊天、閱讀、吃美食、散步運動。不過,排名前三的擔憂,包括「老化生病、長期護理及無人可依賴」,要減緩此類擔憂,除了保持身心健康外、就是讓家變得安全、並且可隨著老化進行彈性改造。

Tips.一人居的小建議:
1.選擇氣氛友好的社區:選擇氣氛好的社區,並適度貢獻一己之力,建立社區人脈。
2.保持家中簡單清爽:將家中雜物量降到最低、更不宜有家具或雜物擋到行走動線。
3.以住到終老的心情來規劃:慢思細想,列出需求、喜愛與困擾痛點,讓老後裝修一次到位。



▌類型三.好友共居
平輩好友共居的生活空間願景

同輩共住雖然也是「大家庭」,但與三代同堂大家庭的主要差異,在於「規範性」與「自主性」的比例。同輩共住的大家庭,是由數個「可獨立自主的小家庭」自發共同居住。其自主性大於規範性,沒有由上而下的無理由規定,但每個單元家庭的自制力與自主性的能力就需相對提高。
同輩共住通常是自發的、自願性的,故價值觀與彼此之間的熟稔度都有經過時間的考驗,相較於傳統大家庭,有更多的支援、關心與歡樂。不過這真的很看緣份、一般人很難有這種福份,如果只是一般程度的契合,當同社區的鄰居、住附近反而比較自在。

Tips.好友共居小建議:
1. 有共同互動的空間:不論是中庭、埕或室內的大廳,又或者是某戶家庭開放,作為單元家庭成員互動時的場地。
2.權利義務白紙黑字:產權、水電費、維護管理等,可依照公寓大廈的管理方式擬定。
3.釐清分享與共享的種類:分享是你可以作主決定要分出去多少、共享是大家自己想拿多少就多少;設備、電器、私人衣物、空間定義不能共享,零食食物放在公共空間則通常視為共享。



▌類型四:伴侶家庭的組合—
小家庭生活空間願景

兩人以上的小家庭以核心家庭及夫妻家庭為主,佔國內家庭型態大宗。越來越多的老夫妻選擇不搬去和孩子同住,回歸到結婚生小孩前的兩夫妻狀態。有些人認為年老後要把房子由大換小,但我覺得要看夫妻倆的相處模式。退休後相處時間驟增、夫妻的距離感就顯得特別重要,有充裕的獨處時光、待在一起的時候氣氛更好。
夫妻身體健康時,尊重彼此個性、各自追求生活樂趣與愛好,男性退休後通常會宅在家獨處、渴望有自己的工作室或視聽室。女性則更積極尋求友誼及社會的聯繫、客廳可能成為招待友人聊天聚會的地方。不過,當夫妻身體虛弱時,心態上會轉而想互相幫助、共度時光。因此,家中的空間格局可朝向「健康時自由選擇獨處或互動、體弱時便於彼此幫助與呵護」來思考。

Tips.伴侶家庭小建議:
1.有獨處也有共處的空間:根據倆人的生活習慣,各闢獨處空間,並規劃共處的混合空間當緩衝。
2. 巧妙活用家具保持距離:在混合空間也尊重倆人喜好,例如用兩張單人沙發取代三人沙發,即使在同一空間也有各自舒適的角落。
3. 專屬個人的收納及隔間:在剔除無用雜物後,深思熟慮的收納規劃可讓居家更輕盈,並可用櫃體或拉門來做彈性區隔、因應未來的需求改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