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想去阿爾卑斯山上牧羊的外商業務

諮商室外正飄著小雨,屋內昏黃的燈光,映照在個案疲倦的臉上。
身為心理師的我,靜靜地聽著個案傾吐最近的心情。
「我每天下班就覺得好累、好累,週末也完全不想出門。同事跟朋友找我出門,我大部分都是拒絕,但又覺得自己這樣太孤僻了……」

在外商工作的Jessica是個外表亮麗、談吐清晰得體的業務人員。講完這段話後,她整個人就像洩了氣的皮球,癱在諮商室的沙發上。
「最近工作中有什麼讓你覺得特別有壓力的人或事嗎?」身為心理師的我,試著評估,想了解個案的壓力源。
「其實沒有。我的業績都有達標,團隊的氣氛也算不錯。主管雖然稍微嚴格,但也算好溝通。對了,最近剛結束一個複雜的專案,不知道有沒有關係。」Jessica盤點了工作的各個面向,卻似乎找不到真正的關鍵點。

「那你還記得最近一次讓你覺得筋疲力竭,是什麼樣的情境嗎?」
我不死心地追問,想找到理解個案內心世界的入口。
「可能是上個禮拜吧。我們公司辦了個慶功宴,大家都跟我說『恭喜、恭喜,這次表現得很好。』我表面上都說謝謝、謝謝,但當下只想趕快逃回家。
「我覺得大家好煩,可是又覺得這樣不太好,所以就硬撐到九點多。回家後,我覺得自己好奇怪,明明是一件應該很開心的事,為什麼自己卻開心不起來。」
Jessica對自己的反應充滿懷疑,甚至自我質疑。

這時候,我好像抓到了一點線索。
我試著驗證我的猜測:「你是不是覺得,那些人其實你不太熟,你只是把工作做好、取得了很棒的成果。被肯定是開心的,但那些表面的社交,讓你非常耗能。」
Jessica的眼睛發亮,像是終於被人理解了。

接著,我繼續說:「雖然你的工作能力很好,工作上的人際互動也算游刃有餘,但那只是工作時的樣子。私底下的你,其實是個對於別人的感受與反應很敏感,而且需要比別人用更多的時間來休息、恢復的人。」
Jessica露出被理解的放鬆神情。
「但其實,我認為對你來說最辛苦的,除了那些沒有意義的交際應酬,還有一件事。」
我賣了個關子,讓Jessica把注意力集中在我接下來要說的話。

「是什麼?」Jessica期待地問。
「其實是當你想要獨處、休息的時候,你內心總有個聲音告訴自己:『這樣不對、這樣不應該、這樣不合群,應該要更活潑、更積極!』所以你戴上面具,試著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這才是最消耗、最掏空你的事情!」
我大膽地說出對Jessica內心的理解。
「對……!」在諮商室暖黃色的燈光下,Jessica的眼眶泛淚。

雖然Jessica沒說太多,但能感覺到她整個人放鬆下來,像是終於不用再強撐。被理解的釋然,也讓積累的疲倦一湧而出。

沉默了幾秒,Jessica似乎有點擔心情緒失控,但她也對自己的狀況感到困惑,於是問:「所以,我究竟是怎麼了?」
因為第一次的晤談時間快到了,我也想讓她整理一下情緒,於是我決定給她一個新的視角,讓她帶回家思考,我說:「或許,你是『高功能內向者』。」
Jessica專注而安靜,我繼續說:「所以你有這些反應,不是你有問題,你非常正常。下次我們可以一起探索,看看在你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實像Jessica這樣的高功能內向者,在我們這個世界,並不是少數。
高功能內向者的內心細膩、安靜,也勤奮努力,他們常常能取得優秀的工作成果,但很容易在人際關係中耗盡能量。
他們害怕讓別人失望,在這個期待人們要積極、要懂得表現自己、要刻意讓別人看見自己的社會裡,高功能內向者的內心充滿拉扯,他們總是這樣問自己:

‧「為什麼我沒辦法違背別人的期待過日子?」
‧「我其實不討厭那些人,聚會時,甚至覺得開心,但每次相處後都覺得好累。」
‧「有時,我想獨處、休息,但卻不好意思拒絕別人。」
‧「就算拒絕了,朋友也說沒關係,但會不會久了,就讓人覺得我難相處?」
‧「如果一直休息,會不會讓人覺得我不夠積極,甚至與社會脫節?」
‧「別人好像都沒有這種狀況,是不是我有問題?」

什麼是「高功能內向者」?
李安(Ang Lee):沉靜中的極致敘事者
李安從台灣走向國際影壇,他以《臥虎藏龍》、《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片贏得奧斯卡獎。
李安為人低調、不善言詞,卻透過細膩的情感捕捉與深刻的角色描繪,讓觀眾走入他的內在世界。
內向的敏感與觀察力,使李安能洞察人性,拍出動人的故事。
身為李安好友的作家舒國治曾說:「李安只是用一種害羞的、埋頭工作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李安的內向,正是他藝術創作的核心力量。

提姆‧庫克(Tim Cook):安靜領導蘋果的企業家
作為蘋果公司的執行長,提姆‧庫克接手賈伯斯的重任,他在壓力下,穩健領導蘋果成長至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提姆‧庫克不是舞台上的煽情演說者,而是一位內向、低調、專注細節的領導者。他重視價值觀、重視團隊,也擅長聆聽與深度思考。提姆‧庫克的內向,讓他成為一位穩定、誠信與精準的決策者。

J.K.羅琳(J.K. Rowling):從孤獨到魔法世界的創造者
《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 J.K.羅琳,曾歷經貧窮與憂鬱,她靠著豐富的內在世界與強大的想像力,創造出全球暢銷的奇幻小說。
J·K·羅琳避開鎂光燈,喜歡獨處、閱讀、靜靜地思考。她在沉默中醞釀故事的能量,使她筆下的角色如此真實、情節如此有深度。J·K·羅琳的內向不是阻礙,而是創造力的泉源。

艾瑪‧華森(Emma Watson):優雅堅定的行動者
以《哈利波特》妙麗一角走紅的艾瑪‧華森,她在公眾面前看似自信,但實際她認為自己「極度內向」。
艾瑪‧華森選擇安靜但堅定地投入女性權益、教育與公益活動,並曾在聯合國發表深具影響力的演說。她的內向使她更有共感力,也讓她能夠深思熟慮地用行動發聲,展現出沉著而堅韌的力量。

比爾‧蓋茲(Bill Gates):深度思考的科技先驅
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從小就是典型的安靜書呆子,他喜歡獨自閱讀、長時間思考。比爾‧蓋茲的內向性格,讓他能專注於複雜的系統設計與策略規劃。退休後,比爾‧蓋茲仍持續以書籍與公益影響世界,他向世人證明即使是內向者,也能影響深遠。

還有非常多的名人,他們既內向,又成功,被許多人欣賞與肯定。

回過頭來,本書提到的高功能內向者(High-Functioning Introverts),指的是性格屬於「內向」,但「外在功能」表現優異的人。
內向意味著傾向把能量放在內在,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外在刺激,對他們來說較為耗能,所以他們需要透過「獨處」來恢復能量。這並非缺陷,而是一種人格特質。
高功能則表示擁有良好的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化能力,因此,在外在成就上表現不錯。這一類的人特別善於觀察他人的反應,他們能迅速調整自己,以符合社會期待,但也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之間戴上面具,甚至開始偽裝自己。
由於內向者大多內心細膩,當面對壓力時,他們往往傾向自省。然而,這種自省若過度發展,反而會轉變成自我批評,導致內在耗損。

高功能內向者的我
而我對這個議題如此有感,不只是因為我諮商過許多有類似的特質的個案,更因為,我就是一個高功能內向者。
當我學習了心理學,回想過去許多的經歷時,我才發現過去許多令我焦慮、苦惱的經驗,都與我的內向特質密切相關。

四歲時,我第一次穿上泳褲,站在空曠的水上樂園,我覺得自己赤裸無比,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
我的爸爸對我說:「男生要勇敢。」但我仍死命抓著浴巾,強忍著快要湧出的眼淚。
六歲時,我在大賣場走失,當時我的內心慌亂得像個被遺棄的孤兒。我快步穿梭在貨架間,終於看到媽媽熟悉的身影,儘管內心翻騰,我還是裝作若無其事地走回她身邊,而我經歷了一場無人知曉,只有我自己感受得到的內心崩潰。
八歲時,成績還算優異的我,在學校幾乎不開口說話、不與同學互動。老師擔心我「有問題」,還曾多次提醒我爸媽,要帶我去看醫生。我只記得自己下課總是楞楞地坐在位子上,連上廁所都很緊張、害怕。
十歲時,我曾經被送出國短期遊學一個月,記得當時同齡的同班同學都非常友善,但我完全不知道怎麼跟其他人互動,所以我在當下發展出一個逃避的方法:我可以眼睛看著黑板上的字,但透過內心的幻想,遨遊全世界,以逃避那整整一個月的壓力與焦慮。
國中時,因為成績優異被推派參加朗讀比賽,但即使投入大量心力背稿,上台那一刻卻腦袋空白、天旋地轉。我呆立在講台上整整五分鐘,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最後只能默默走下台。
高中時,我試著逼自己跟其他人互動,所以背誦了網路上的冷笑話,對著班上一兩個我還稍微敢開口說話的同學,期望透過笑話,融入大家。但更多的時候,我是用玩網路遊戲的方式,創了沒人知道的假名,躲在螢幕後面,才覺得安心一點。
大學時期,儘管社團和系上活動眾多,我總是待在團體的最邊緣。我從不主動加入群體,雖然知道大家不討厭我,甚至覺得我好相處,但我仍然常常感到孤單。不過比起孤單,我更慶幸不用經歷那些令人難熬的尷尬場合。
在正式成為心理師之前,我們需要做大量的準備,記得在第一次進行諮商演練並接受考核時,我緊張得全身發抖,甚至手滑到把那台老舊的機械式錄音機摔飛出去,連錄音帶都飛了出來,讓我尷尬、臉紅到腦筋一片空白。
成為心理師後,第一次的公開收費演講,即使提前準備了兩個月,我仍講得雙耳發燙。看到有觀眾滑手機,甚至提包離席,我都覺得自己糟透了。
一直到現在,我說話的音量還是小小的,很多時候,我要開口說話都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還有無數在我的記憶裡的碎片,都是因為我的緊張、焦慮、內向,帶來的糗事。

看到這裡的你,或許你會問:
「哇!原來心理師也有這麼多可怕的經驗,現在好一點了嗎?」
我必須說:「有,也沒有。」

好轉的是,我現在可以穿著泳褲去游泳、會跟人說話、可以自己出國、可以講笑話、有一群好朋友、可以有不錯的學業成績、可以完成一天八小時的諮商,雖然仍然會緊張,但是已經能順利完成一場演說,甚至可以有一群朋友、團隊,擔任諮商所的老闆,也敢自己上廁所了。
但不變的是,我依然是那個內向的人。我不喜歡過多的社交互動,與陌生人說話會不自在,膚淺的社交會讓我疲憊不堪,在公開場合說話會發抖,壓力過大的時候,還是會不自覺地恍神、飄到外太空。
但最大的轉變是,我認清了自己是個高功能內向者。我不再自我批評,反而能在完成挑戰後享受成就感。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讓生活漸漸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也讓自己更有自信,為真實的自己感到驕傲。
希望我分享以上這些經歷,能讓你覺得:「你很正常,你並不孤單。你也有機會,找到能活得更自在、自信、舒服的方式。」

你可以從這本書得到什麼收穫?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會循序漸進地進行系統性分析,幫助你認識「高功能內向者」。接著會以自創的高功能內向者的兩大架構「高功能內向者的內耗循環(A.F.R.A.I.D.)」、「高功能內向者的六力蛻變圈(E.N.R.I.C.H.)」,用結構化的方式,建立起完整的理論架構。
在改變方面,我希望能同時扮演支持的心理師,也扮演目標與計畫明確的教練,提供具體的改善計畫,從心態、信念、策略、步驟、行動計畫到技巧練習等面向切入,協助你找到適合的方法,讓自己活得更自在、滿意。

‧定義正確的「內向」
‧什麼是「高功能」內向者?性格≠能力
‧高功能內向者的內耗循環(A.F.R.A.I.D.)
‧高功能內向者的天賦
‧高功能內向者的改變雙軌制
‧高功能內向者的六力蛻變圈(E.N.R.I.C.H.)

最後,讓我們回到Jessica身上。
在第十次晤談時,Jessica告訴我:「你知道嗎?我有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她跟我一樣是個工作強度很高的業務,可能也是個超級高功能內向者。她竟然告訴我,她要去阿爾卑斯山牧羊了。
「我嚇瘋了。我問她喜不喜歡這個選擇。她說她現在過得好快樂。」
Jessica說著這個不可思議的事情時,眼裡閃爍著光芒。
我察覺到這件事觸動了她,我繼續追問:「那麼,聽到這件事,你有什麼感覺?」
「我是不會去牧羊啦!」已與我建立不錯關係的她,對我開了個玩笑。
「但我認真在考慮要不要從現在的工作離職,跟男朋友一起創業,做我們真正想做的事。」
我用眼神鼓勵她,並微微地點頭,希望她繼續分享。
「雖然我知道我還是會遇到很多挑戰,可能還是要跟很多人交際應酬。」
我心想,不愧是高功能的她,連未來可能遇到的挑戰都提前想到了。
「但至少,這是我現在真的想嘗試的事情!」

我徵得Jessica的同意,分享她的故事給大家。
我在心中祝福她,也相信她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阿爾卑斯山,自由自在地牧養心中的羊,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本書案例的故事與人名都經過大幅度的改編,如果雷同,或許是因為很多人都跟你有類似的經歷,純屬巧合。)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