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ART4 一時善還是永續善

有一次,大哥提到一位擺攤賣蔬菜的大嬸,她平日賺的不多,卻把大半收入捐出去,支持當地學校設立獎學金。對她來說,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每次捐款時,她都覺得自己正在做一件善事,幫助未來的孩子們有更好的機會和選擇。她每天清晨出攤,風雨無阻,勤勤懇懇,只為了在年終可以湊出一筆捐給學校。鄰居們對她的舉動既欽佩又不解,經常有人問她:「大嬸,你自己日子都過得這麼簡樸,何必把錢都捐出去呢?」
大嬸微笑著說:「看到孩子們用這些錢去讀書,我心裡就踏實了。」
這話聽起來溫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哥和我開始深思這種善行是否能達到真正的「善果」。我問大哥:「你覺得這位大嬸的捐助,會為孩子們帶來持久的善果嗎?」大哥認真地回答:「這是善事,但善果未必全由她的善意決定。」
這讓我想到一個更長遠的問題:如果大嬸捐助的獎學金僅是讓孩子們因經濟支援而讀書,但並未促進他們的品德發展,這份善果會不會成了只在當下流轉的恩惠,而不是深植於他們心中的善念?
有一位孩子阿成,是大嬸獎學金的受益者之一,他家境貧寒,但自小成績優異。因為有了這筆獎學金,阿成順利考上大學。然而,大學生活讓他接觸到更多新鮮事物,他逐漸迷上了追求物質享受,將獎學金當作「自己努力所得」的證明,漸漸地,他變得驕傲,並沒有考慮到這些錢背後的善意支持。
大哥聽了沉思片刻,說道:「這樣的例子不算少,許多接受幫助的人最後並沒有因此走上更善的道路,反而在功成名就後忽視了善意的根源。」他接著補充說:「這就是為什麼真正的善,應該是能不斷推動他人向善,持續影響並教導受助者珍惜每一份恩惠,不至於只是在表面做善事。」
我回想起自己曾說過的永續善行,於是告訴大哥:「也許,像這位大嬸的善行,可以嘗試一個不同的方向。她不僅可以捐助獎學金,還可以參與環保、樹立榜樣,鼓勵其他人不僅用錢捐助,也用行動去愛護這世界。」大哥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說:「或許,這就是一種『擴展善』的方式。」
我接著說:「真正的善應該是啟發更多人去理解善的意義。比如,我曾聽過不接受供養的寺廟,僧人們自給自足,專心弘揚佛法,這樣的善行正是持續傳遞和延續智慧的力量。這樣的善不僅是當下的援助,而是為長久的未來奠定基礎。也許,善的真正力量,不僅僅在於幫助,還在於它是否帶來長久的改變。」
這場談話之後,大哥開始思考,建議那位大嬸不妨向學校表達一些期待,不僅僅是成績優秀的獎勵,還可以增設一項「品德獎」,讓受益的孩子們知道這分資助源自無私的愛,希望他們在未來將這分愛心傳遞下去。而大嬸聽了我們的建議後,心生歡喜,決定將獎學金擴展,讓孩子們既懂得感恩,也能將善意融入他們的生活和未來。
這段故事讓我們更明白了「永續的善」的深意。並非每分善都會立刻產生長久的影響,但如果能引導善行長期傳承和增值,這才是真正的「善果」──一種無窮無盡的愛與理解,深深地根植於每個人的心中。

◎求助或幫助?

在工作中,我偶爾會遇到機器故障的情況。有一次,正當我專注地檢查設備時,發現了問題所在。這個問題雖然可以解決,但需要一些時間來處理。就在此時,一位不熟識但熱心的客戶經過,看到我皺著眉,便主動上前問:「需要幫忙嗎? 」
我知道這位客戶在兼職的工作中曾使用過類似的機器,上次還聽說他和主管一起研究過如何修理它。我感謝他的好意,婉拒了他的幫助,回覆道:「我已經找到問題點了,現在只需要一點時間來處理。」他點了點頭,微笑著走開,繼續他的工作。
那次經歷讓我開始思考「求助」和「幫助」之間的關係。
當人們主動提供幫助時,即便出發點是善意,但這種幫助並不總是必要或有效。相反,當人真的遇到困難並且無法解決時,再去主動求助,這種幫助才能發揮最大作用。而在此之前,過早的介入有時反而會打斷對方的節奏,甚至帶來無形的壓力。
這個道理在生活中的例子也不少見。曾經有一位生物學家分享過自己在野外研究一隻年幼的雪豹幼崽。他見到這隻雪豹時,它正艱難地試圖從崎嶇的山坡上爬起,可能需要數次努力才能成功。這位生物學家忍不住心生憐憫,差點試圖幫它一把。然而他最終沒有那麼做,因為他明白,雪豹的生活注定充滿挑戰,這樣的訓練正是它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部分。
於是他選擇保持距離,靜靜觀察。雪豹幼崽在一次次失敗後終於成功爬上了山坡。那一刻,生物學家明白了:在一個生物的成長過程中,過多的幫助可能會讓它失去學習和強大自身的機會。如果總是有「幫助」在旁邊,那隻雪豹或許無法學會在惡劣環境中求生的本能。
同樣地,對於人際交往來說,這一點也適用。我們往往出於熱心,見到他人困難時總忍不住提供幫助,但這不見得總是有益。生活中,困難是人自我成長的養料,為別人提供幫助之前,最好先確認對方是否真的需要我們的介入。否則,可能會讓對方失去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甚至在日後遇到類似情況時無法應對。
我的那位客戶或許只是出於善意想幫我一把,但如果當時他插手,我可能會失去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日後再遇到同樣的狀況時,我或許會更依賴外界的幫助,而不是信任自己的能力。
從那天起,我學會了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保持適當的距離,觀察對方是否真的需要幫助。如果對方表達了清楚的求助意願,我會樂於伸出援手;若對方只是需要一點時間獨立完成,我也會給予尊重。每個人都有自我成長的旅程,這其中少不了挑戰和困難。幫助並非總是及時插手,有時候,最好的幫助是靜靜地在旁邊守護,讓對方擁有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成長為獨立的人。

◎什麼是殺生

有一天,正值夜班時分,我見到回收大哥來收取我這裡的資源回收。我們照常開始聊起來,話題從日常生活轉向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殺生」究竟該如何界定?這個問題乍聽簡單,但隨著我和大哥的探討,卻揭示出一層層豐富而複雜的含義。
「你覺得『殺生』怎麼定義呢? 」我問道,「是否所有的殺生行為都是有罪的?如果上天對一切生靈都以同樣的標準來衡量,那麼,萬物為了生存而殺生、掠食是否也被視為罪過?」
大哥點點頭,顯然被這個問題吸引。他想了片刻,說道:「這是一個很深的問題。如果所有殺生行為都被認為是罪,那麼那些生來為魚的生命,為了生存去吃小魚小蝦,這樣是否也會給自己增加無數的『業障』呢?若真是如此,那生命的輪迴豈不成了一場無盡的罪孽累積?這怎麼會符合天道的智慧?」
這話提醒了我,使我想到一個可能的界定方式:「或許,殺生是否有罪,應該是根據行為背後的念頭來決定。殺生若源自純粹的生存需求,那是順應本能和環境的無可避免之舉。可若是出於欲望、仇恨或取樂,那麼在這一瞬間,心中產生的殺念,才是導致業力的原因。」
回收大哥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頭,他說:「這樣說來確實有道理。就像人們總認為殺人必遭報應,但其實報應的背後,不是單單看殺人本身,而是人為何起了殺意。動機往往揭示了心的真相。像是有人因情緒失控,因仇恨或忌妒動了殺心,這其中摻雜了七情六慾的影響。而法則的衡量,正是從這些人性的弱點出發來計算的。」
我接著問:「那這是否也意味著,天道並非是一味地嚴苛、無情地審判一切殺生的行為,而是從中甄別念頭的根源?」
回收大哥笑著說:「沒錯。殺生其實並非單指一種行為,而是人的欲念、意圖和行為共同組成的結果。再說,若是從生靈的本性上來看,小孩子打從心底並沒有惡意去殘害其他生靈,那麼天道自然不會為難他們。可如果小孩因無知而用火燒螞蟻,純粹是取樂或展示權威,這行為與純粹生存無關,反倒牽涉了天真中的傲慢和輕視。父母若在場,未及時教導和引導,那麼這『因果』是否也該與父母分擔呢?」
他這番話讓我深感震撼。我意識到,不僅僅是行為是否構成殺生,還涉及到旁觀者,甚至育養者在這其中的責任。我說道:「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殺生之罪,不僅在於當時的行為,更在於缺乏對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如果一個小孩因取樂殺害小生命,而父母不加以管教,便是默許這種冷漠,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不僅需要教育,更需要讓下一代理解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沒錯, 」回收大哥說,「人們往往不認真對待『因果』這個詞,以為只是一種空談或宿命的概念。可是,這些小小的教導,卻會構成孩子未來的價值觀,甚至影響到他們成長後對世界的態度。」
他停頓了一下,補充道:「而這些影響、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果,未來都可能成為我們面對的挑戰或機會。忽略了教育的細節、不尊重其他生命,那麼生活的波折和困難,或許也正是用來提醒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和信念。」
這段對話讓我不禁對「因果」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當我們輕忽那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未能珍視萬物,這份忽視和輕視便在我們的生活中累積,最終成為生活中的重擔。殺生的意義和「罪」不在於動作本身,而在於人心深處的選擇和態度。
我從大哥的話中悟到,在每一個生活的細節中,天道看重的是我們的意圖和選擇,那些被我們認為無關緊要的小事,其實是每個生命所要學習的課題。


以上內容節錄自《書成紫微動 我在東方感受到源頭》宇治◎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5615.pdf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