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靈異經驗到公共信念的轉化
──通靈少女原型人物劉柏君
採訪.撰稿/簡端良
公視與HBO合拍《通靈少女》影集的原型人物劉柏君,中學時因靈異體質,被廟公認定「帶天命」,從此在宮廟為人指引迷津。她犧牲了青春與少女的浪漫時光,提早涉入苦難的世間。但她超越這樣的宿命,在男性主導的棒球界長出她想要的樣子,成為台灣首位獲得裁判認證的女性,更是第一位站上全國賽事擔任主審的女性。曾被命運框架的她告訴我們:「人可以尊敬因果,但不必屈服於命運。」今天,劉柏君站上第一線,呼籲全民投入大罷免。她說:「這次罷免,就是要讓中國共產黨知道,它在台灣沒有市場。」
真正的信仰不會是非不分,心中有神就該反共
她指出宗教是中共對台統戰的方式之一,很多宮廟都被滲透了,問題是一旦權力與利益介入信仰,靈性將失去純粹性,還值得信嗎?劉柏君說:「共產黨不是中國文化,它是反人類的。」破壞信仰、摧毀傳統,從破四舊到文化大革命,從無神論到集權獨裁。「中國哪個皇帝不祭天?不尊敬神明?真正的中華文化敬天敬地、尊祖敬德,但共產黨根本不信,把信仰當成政治的工具。
「共產黨是唯物主義,是無神論,它否定靈魂、否定倫理、否定人性。」這不只是宗教立場,而是一種價值的宣示,「我支持大罷免,並不是因為政治,而是我忠誠於信仰與價值:自由、民主、倫理與善良,這些價值正被踐踏,我忠誠於我的信仰,怎能視而不見?」她直言政治不可能與生活脫鉤,「政治就是我們的日常,在對信仰與價值中作選擇。」「他們把政治搞得很髒,後來我發現,不參與表態政治就更髒了,真正該做的是:我們要帶著信仰參與、用願力行動。」
她曾參加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宗教大會,見證全世界的宗教領袖聚在一起,為人權與和平發聲,與會者無一不批判共產黨對人性的迫害,「我一直希望台灣能舉辦世界宗教大會」,她說:「我深信文革之後的中國,已經無法孕育真正的神性了,神明都無法安住,更何況人的靈魂!」
中共對宗教的利用,是當今最大的靈性詐騙,從無神論出發,卻藉媽祖、關公進行「兩岸的宗教交流」,這不是交流而是統戰,「沒有宗教歸宗教這回事,信仰就是價值的選擇,價值如果不落實於政治行動,就會變成空談。」劉柏君強調,無論是信仰媽祖、關聖帝君還是穆斯林,只要心中有敬畏、有倫理,都不可能對一個以鬥爭殺人為樂的政權視若無睹。
在她看來,信仰若不能回應當代的壓迫、不能辨識權力的邪惡,那就是一個失能的宗教。她再次強調,「參與大罷免,不只是政治選擇,而是靈性的行動,忠於自由、民主、仁慈與真理的公共見證。」「如果一個宮廟或宗教團體不反共,甚至還與中國交流,那就不值得我們信仰了。」
有靈性的信仰不會在面對極權與壓迫時選擇沉默,更不可能站在傷害人的那一邊「你可以信仰媽祖、耶穌、關公,但你要知道,真正的媽祖不會附和謊言,耶穌不會擁抱獨裁,關公也不會出賣土地。」這不是把宗教政治化,而是回到宗教的本質 明善惡、辨忠奸、護正義、愛眾生,「信仰不是讓你拜拜求富貴的工具,而是一種你願意承擔公共責任的價值選擇」,劉柏君說。
追求運動平權讓她走進公民現場
對長年深耕棒球界的劉柏君而言,台灣棒球運動的性別環境令人難以樂觀。「棒球真的是非常單一性別」,她曾被世界棒壘總會(WBSC)提名柏林獎,九月也即將赴美國參加「海盜vs.道奇」的開球,因為匹茲堡海盜隊是大聯盟第一個設置女性裁判室的球隊,然而在國內賽事女性裁判仍被歧視,她說曾與一位中職技術委員爆發爭執,對方竟說:「女生不要摸球,會害我判錯!」
這凸顯棒球界的性別仇視仍深植在制度裡,目前棒球的相關活動,女性被物化與娛樂化,和追求性別平等的價值背道而馳,「我並不反對啦啦隊,我反對的是,你把她當成台灣向國際推廣棒球時的名片時,這要向國際表達什麼?為什麼所有運動都有女子選手,而唯獨棒球女性就只能是啦啦隊?」她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
在許多人眼中劉柏君沒有強烈的政治性格,讓她走上公民行動與制度倡議之路,是一次深刻的傷害,「我當初只是想爭取一點女性運動員與裁判的權利,特別是像廁所不足、性騷擾案件無處申訴這些問題」,在一次體育圈的性騷擾事件中,讓她震撼的不是男性,而是同為女性的冷語與攻擊──「妳不懂性別,閉嘴啦!不要害我們女生被討厭」,這句話深深擊潰了她,讓她真正理解到:「制度與文化,並不會因為你的善意而自動改變,要改變就必須行動!」
那一刻起她認清了體育圈「病得不輕」,「我不再只是抱怨,我要變成那個能制定遊戲規則的人」,她從倡議者,轉向更積極參與政治與法案推動,因為你不出聲,別人就會亂幫你發聲。
這份意識,也延伸到她參與大罷免,「台灣從來不是鬼島,只是偶爾鬧鬼。為什麼會鬧鬼?因為我們讓一些貪腐、失德的權力者橫行無阻。」參與罷免,就像在寫平安符,「我不是要消滅你,也不是要你滾出台灣,只是要讓『正常人』的聲音大過這些鬼吼鬼叫的」,她強調,這不是仇恨政治,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社會淨化」,她說:「我希望有一天,反同也好、親中也好,那些極端的聲音會變成少數,因為正常人會愈來愈多。」這也是她支持同婚、女性平權與大罷免的基本信念:「社會會慢慢進步,只要我們繼續講話,那分尊重就會變成為主流。」
筆畫很輕心沉重,小心翼翼不退讓
羅毓嘉
二○二四年五月的青島東路。中山北路口。那幾天天氣濕熱到不行。那時,立法院裡面占了多數的藍白立委,正準備表決後來被認定大部分違憲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是的,就是國會擴權法案。
青島東路。青鳥,冬鹿。
大家當然都知道了,近幾年來臉書平台對於政治相關的、敏感的詞彙,多半都會被限制流量。而那時候的國會擴權法案,事實上也印證了,在立委選舉之前我們所擔心的,一旦讓國民黨成為立法院多數,所可能發生的事情之中的一件。所以網路上的各方大神們,就用「青鳥冬鹿」來代替當時抗爭的集結地點。
立法院在議事、表決的那幾個晚上,我和朋友們多半時間就站在青島東路和中山南路口。看著。其實是擠不進青島東,甚至連濟南路群賢樓一側,也是水洩不通。
有些退休了的長輩們白天就來了。而我們這些上班族,則下了班過來。我們說,這叫做「上晚班」。上什麼班呢?守護台灣的班。
人愈來愈多。人群的密度,從可以自如走動,到只能往一個方向緩慢擠動,再到幾乎無法轉身。那是我人生少有的經驗 在沒有警方圍事、只有NGO搭設的小小舞台、沒有大型音響廣播舞台聲音的情況下,站進這麼龐大的自發性集會裡。沒有誰叫你來,但大家就是來了。
有人站在矮牆上比著方向,說濟南教會那邊有水、有食物;有人舉著紙箱,上面寫著「喉糖自取」。我從來沒想過,抗爭現場最缺的不是口號,是薄荷糖。各種充滿創意的標語,天天新鮮出爐。
另一邊的街頭,有男同志們嬉笑著。有抗爭遊行的戰車放起電子音樂。
有人說這裡像太陽花。也有人搖搖頭,說不太像,這是新的什麼。
新的,還沒取名字的什麼。
//
當時的「青鳥運動」,也不過就幾萬人吧。幾萬隻青鳥。當時並沒有人知道,青鳥會在台灣各地拍了拍翅膀,衍生成後來簽出超過一百萬份罷免國民黨立委的連署書。
還真是謝了國民黨立委一再的自爆,擋潛艦預算。謝了李彥秀全家都是美國人還好意思講美國怎樣怎樣。謝了葉元之在立法院表決機密案時開直播。謝了洪孟楷在那邊索取台積電和產業的機密資料。謝了國民黨的投票部隊。
真是謝了,民眾黨立委們的口不擇言。
謝了黃國昌。是他們,給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添加柴火。
在總預算審查期間,藍白聯手大幅刪減二○二五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總金額超過兩千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刪掉的不只是數字,而是一整個政府的運作能力。
他們刪了消防署「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畫」的預算,說那和戰爭災害準備無關;刪了警政署的打詐經費,凍結超過三十億元,還削減了一億多元,彷彿詐騙已經不是社會問題;刪了性平處的預算,把原本一千六百多萬的經費砍到只剩三千元,一筆勉強能買一張機票的金額,留給所有的受害者與改革者作為交代。
他們還刪公視預算、刪文化部的文化幣預算,指控媒體偏頗、戲劇篡改歷史,順手連文化一併砍掉。
甚至連國防預算也不放過,凍結比例高達四十四%,從訓練彈藥到戰機油料通通受影響。預算案被砍成這樣,行政院被迫暫緩編列給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波及金額高達六百多億元,直接影響基層建設與日常治理。
這些舉動不是修正,是拆政府。不是反對,是報復。這種明目張膽的破壞,在社群平台上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怒火,也逐漸將罷免的動能從青島東路延燒到選區基層。
他們刪除預算的方式像是要刪掉台灣每一個人的生活。像是要刪掉台灣。刪掉台灣的未來。
//
於是人們再次站出來了──這次,不是擠在立法院外的馬路上。
而是出現在街頭。出現在巷尾。出現在每一個晨昏的市場口喊著「罷免╳╳╳就是罷免黃國昌」,「罷免╳╳╳就是罷免傅崐萁」,「罷免╳╳╳就是罷免王鴻薇」。在辦公室收連署書。在街頭和交換了眼神的陌生人說,「你簽連署了嗎?」
這是一場從街頭轉進巷弄、從喇叭轉成筆尖的運動。罷免的第一階段需要提案書,但真正浩大的,是第二階段的連署。那不只是數字,而是一場細緻到像工地管理的工程。每一份連署書,都必須填身分證字號、填好戶籍地址,簽名、或者蓋章,再交給志工歸檔分類、造冊、封箱。
那些我們曾在三一八學運現場遇見的人,這次變成區隊長、送件手、甚至駐點接應的「小蜜蜂」。他們不再只是吶喊,而是排表、設站、分工、備援、追蹤Google Sheets。這場運動從街頭群眾升級為後勤專業。連署超人一週內繳出上百份、數千份連署;年輕設計師義務設計傳單、路線圖與社群宣傳圖卡;還有許多人,每天都在外出的背包裡,放個二、三十份空白連署書,就怕錯過任何一次「+1」的機會。
這不是一時衝動,是台灣社會累積多年的民主練習。
沒有人生下來就會罷免立委。這些技巧不是天生,而是一次又一次,在不同的運動裡學來的。我們學會如何應對反對者的挑釁、學會保護脆弱的志工、學會有人會中途離開,有人會走到最後。
台灣人從反媒體壟斷、婚姻平權、反送中聲援,乃至每一次每一次的地方選舉裡,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步伐。
這些不是浪漫的回憶,而是民主的肌肉。台灣的公民社會,不只會站出來,還會填表格、跑流程、保證資料格式正確無誤。連署書像是一張張我們替自己填下的存在證明──我們不只是公民,我們是政治行動的實踐者。
──通靈少女原型人物劉柏君
採訪.撰稿/簡端良
公視與HBO合拍《通靈少女》影集的原型人物劉柏君,中學時因靈異體質,被廟公認定「帶天命」,從此在宮廟為人指引迷津。她犧牲了青春與少女的浪漫時光,提早涉入苦難的世間。但她超越這樣的宿命,在男性主導的棒球界長出她想要的樣子,成為台灣首位獲得裁判認證的女性,更是第一位站上全國賽事擔任主審的女性。曾被命運框架的她告訴我們:「人可以尊敬因果,但不必屈服於命運。」今天,劉柏君站上第一線,呼籲全民投入大罷免。她說:「這次罷免,就是要讓中國共產黨知道,它在台灣沒有市場。」
真正的信仰不會是非不分,心中有神就該反共
她指出宗教是中共對台統戰的方式之一,很多宮廟都被滲透了,問題是一旦權力與利益介入信仰,靈性將失去純粹性,還值得信嗎?劉柏君說:「共產黨不是中國文化,它是反人類的。」破壞信仰、摧毀傳統,從破四舊到文化大革命,從無神論到集權獨裁。「中國哪個皇帝不祭天?不尊敬神明?真正的中華文化敬天敬地、尊祖敬德,但共產黨根本不信,把信仰當成政治的工具。
「共產黨是唯物主義,是無神論,它否定靈魂、否定倫理、否定人性。」這不只是宗教立場,而是一種價值的宣示,「我支持大罷免,並不是因為政治,而是我忠誠於信仰與價值:自由、民主、倫理與善良,這些價值正被踐踏,我忠誠於我的信仰,怎能視而不見?」她直言政治不可能與生活脫鉤,「政治就是我們的日常,在對信仰與價值中作選擇。」「他們把政治搞得很髒,後來我發現,不參與表態政治就更髒了,真正該做的是:我們要帶著信仰參與、用願力行動。」
她曾參加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宗教大會,見證全世界的宗教領袖聚在一起,為人權與和平發聲,與會者無一不批判共產黨對人性的迫害,「我一直希望台灣能舉辦世界宗教大會」,她說:「我深信文革之後的中國,已經無法孕育真正的神性了,神明都無法安住,更何況人的靈魂!」
中共對宗教的利用,是當今最大的靈性詐騙,從無神論出發,卻藉媽祖、關公進行「兩岸的宗教交流」,這不是交流而是統戰,「沒有宗教歸宗教這回事,信仰就是價值的選擇,價值如果不落實於政治行動,就會變成空談。」劉柏君強調,無論是信仰媽祖、關聖帝君還是穆斯林,只要心中有敬畏、有倫理,都不可能對一個以鬥爭殺人為樂的政權視若無睹。
在她看來,信仰若不能回應當代的壓迫、不能辨識權力的邪惡,那就是一個失能的宗教。她再次強調,「參與大罷免,不只是政治選擇,而是靈性的行動,忠於自由、民主、仁慈與真理的公共見證。」「如果一個宮廟或宗教團體不反共,甚至還與中國交流,那就不值得我們信仰了。」
有靈性的信仰不會在面對極權與壓迫時選擇沉默,更不可能站在傷害人的那一邊「你可以信仰媽祖、耶穌、關公,但你要知道,真正的媽祖不會附和謊言,耶穌不會擁抱獨裁,關公也不會出賣土地。」這不是把宗教政治化,而是回到宗教的本質 明善惡、辨忠奸、護正義、愛眾生,「信仰不是讓你拜拜求富貴的工具,而是一種你願意承擔公共責任的價值選擇」,劉柏君說。
追求運動平權讓她走進公民現場
對長年深耕棒球界的劉柏君而言,台灣棒球運動的性別環境令人難以樂觀。「棒球真的是非常單一性別」,她曾被世界棒壘總會(WBSC)提名柏林獎,九月也即將赴美國參加「海盜vs.道奇」的開球,因為匹茲堡海盜隊是大聯盟第一個設置女性裁判室的球隊,然而在國內賽事女性裁判仍被歧視,她說曾與一位中職技術委員爆發爭執,對方竟說:「女生不要摸球,會害我判錯!」
這凸顯棒球界的性別仇視仍深植在制度裡,目前棒球的相關活動,女性被物化與娛樂化,和追求性別平等的價值背道而馳,「我並不反對啦啦隊,我反對的是,你把她當成台灣向國際推廣棒球時的名片時,這要向國際表達什麼?為什麼所有運動都有女子選手,而唯獨棒球女性就只能是啦啦隊?」她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
在許多人眼中劉柏君沒有強烈的政治性格,讓她走上公民行動與制度倡議之路,是一次深刻的傷害,「我當初只是想爭取一點女性運動員與裁判的權利,特別是像廁所不足、性騷擾案件無處申訴這些問題」,在一次體育圈的性騷擾事件中,讓她震撼的不是男性,而是同為女性的冷語與攻擊──「妳不懂性別,閉嘴啦!不要害我們女生被討厭」,這句話深深擊潰了她,讓她真正理解到:「制度與文化,並不會因為你的善意而自動改變,要改變就必須行動!」
那一刻起她認清了體育圈「病得不輕」,「我不再只是抱怨,我要變成那個能制定遊戲規則的人」,她從倡議者,轉向更積極參與政治與法案推動,因為你不出聲,別人就會亂幫你發聲。
這份意識,也延伸到她參與大罷免,「台灣從來不是鬼島,只是偶爾鬧鬼。為什麼會鬧鬼?因為我們讓一些貪腐、失德的權力者橫行無阻。」參與罷免,就像在寫平安符,「我不是要消滅你,也不是要你滾出台灣,只是要讓『正常人』的聲音大過這些鬼吼鬼叫的」,她強調,這不是仇恨政治,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社會淨化」,她說:「我希望有一天,反同也好、親中也好,那些極端的聲音會變成少數,因為正常人會愈來愈多。」這也是她支持同婚、女性平權與大罷免的基本信念:「社會會慢慢進步,只要我們繼續講話,那分尊重就會變成為主流。」
筆畫很輕心沉重,小心翼翼不退讓
羅毓嘉
二○二四年五月的青島東路。中山北路口。那幾天天氣濕熱到不行。那時,立法院裡面占了多數的藍白立委,正準備表決後來被認定大部分違憲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是的,就是國會擴權法案。
青島東路。青鳥,冬鹿。
大家當然都知道了,近幾年來臉書平台對於政治相關的、敏感的詞彙,多半都會被限制流量。而那時候的國會擴權法案,事實上也印證了,在立委選舉之前我們所擔心的,一旦讓國民黨成為立法院多數,所可能發生的事情之中的一件。所以網路上的各方大神們,就用「青鳥冬鹿」來代替當時抗爭的集結地點。
立法院在議事、表決的那幾個晚上,我和朋友們多半時間就站在青島東路和中山南路口。看著。其實是擠不進青島東,甚至連濟南路群賢樓一側,也是水洩不通。
有些退休了的長輩們白天就來了。而我們這些上班族,則下了班過來。我們說,這叫做「上晚班」。上什麼班呢?守護台灣的班。
人愈來愈多。人群的密度,從可以自如走動,到只能往一個方向緩慢擠動,再到幾乎無法轉身。那是我人生少有的經驗 在沒有警方圍事、只有NGO搭設的小小舞台、沒有大型音響廣播舞台聲音的情況下,站進這麼龐大的自發性集會裡。沒有誰叫你來,但大家就是來了。
有人站在矮牆上比著方向,說濟南教會那邊有水、有食物;有人舉著紙箱,上面寫著「喉糖自取」。我從來沒想過,抗爭現場最缺的不是口號,是薄荷糖。各種充滿創意的標語,天天新鮮出爐。
另一邊的街頭,有男同志們嬉笑著。有抗爭遊行的戰車放起電子音樂。
有人說這裡像太陽花。也有人搖搖頭,說不太像,這是新的什麼。
新的,還沒取名字的什麼。
//
當時的「青鳥運動」,也不過就幾萬人吧。幾萬隻青鳥。當時並沒有人知道,青鳥會在台灣各地拍了拍翅膀,衍生成後來簽出超過一百萬份罷免國民黨立委的連署書。
還真是謝了國民黨立委一再的自爆,擋潛艦預算。謝了李彥秀全家都是美國人還好意思講美國怎樣怎樣。謝了葉元之在立法院表決機密案時開直播。謝了洪孟楷在那邊索取台積電和產業的機密資料。謝了國民黨的投票部隊。
真是謝了,民眾黨立委們的口不擇言。
謝了黃國昌。是他們,給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添加柴火。
在總預算審查期間,藍白聯手大幅刪減二○二五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總金額超過兩千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刪掉的不只是數字,而是一整個政府的運作能力。
他們刪了消防署「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畫」的預算,說那和戰爭災害準備無關;刪了警政署的打詐經費,凍結超過三十億元,還削減了一億多元,彷彿詐騙已經不是社會問題;刪了性平處的預算,把原本一千六百多萬的經費砍到只剩三千元,一筆勉強能買一張機票的金額,留給所有的受害者與改革者作為交代。
他們還刪公視預算、刪文化部的文化幣預算,指控媒體偏頗、戲劇篡改歷史,順手連文化一併砍掉。
甚至連國防預算也不放過,凍結比例高達四十四%,從訓練彈藥到戰機油料通通受影響。預算案被砍成這樣,行政院被迫暫緩編列給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波及金額高達六百多億元,直接影響基層建設與日常治理。
這些舉動不是修正,是拆政府。不是反對,是報復。這種明目張膽的破壞,在社群平台上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怒火,也逐漸將罷免的動能從青島東路延燒到選區基層。
他們刪除預算的方式像是要刪掉台灣每一個人的生活。像是要刪掉台灣。刪掉台灣的未來。
//
於是人們再次站出來了──這次,不是擠在立法院外的馬路上。
而是出現在街頭。出現在巷尾。出現在每一個晨昏的市場口喊著「罷免╳╳╳就是罷免黃國昌」,「罷免╳╳╳就是罷免傅崐萁」,「罷免╳╳╳就是罷免王鴻薇」。在辦公室收連署書。在街頭和交換了眼神的陌生人說,「你簽連署了嗎?」
這是一場從街頭轉進巷弄、從喇叭轉成筆尖的運動。罷免的第一階段需要提案書,但真正浩大的,是第二階段的連署。那不只是數字,而是一場細緻到像工地管理的工程。每一份連署書,都必須填身分證字號、填好戶籍地址,簽名、或者蓋章,再交給志工歸檔分類、造冊、封箱。
那些我們曾在三一八學運現場遇見的人,這次變成區隊長、送件手、甚至駐點接應的「小蜜蜂」。他們不再只是吶喊,而是排表、設站、分工、備援、追蹤Google Sheets。這場運動從街頭群眾升級為後勤專業。連署超人一週內繳出上百份、數千份連署;年輕設計師義務設計傳單、路線圖與社群宣傳圖卡;還有許多人,每天都在外出的背包裡,放個二、三十份空白連署書,就怕錯過任何一次「+1」的機會。
這不是一時衝動,是台灣社會累積多年的民主練習。
沒有人生下來就會罷免立委。這些技巧不是天生,而是一次又一次,在不同的運動裡學來的。我們學會如何應對反對者的挑釁、學會保護脆弱的志工、學會有人會中途離開,有人會走到最後。
台灣人從反媒體壟斷、婚姻平權、反送中聲援,乃至每一次每一次的地方選舉裡,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步伐。
這些不是浪漫的回憶,而是民主的肌肉。台灣的公民社會,不只會站出來,還會填表格、跑流程、保證資料格式正確無誤。連署書像是一張張我們替自己填下的存在證明──我們不只是公民,我們是政治行動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