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品心
縫補的不只是往生者的軀體,也縫補了家屬的遺憾。
專注眼神,純熟手藝,一針一線遊走穿梭、來回拉動,或形塑外觀,或拼裝接合,為往生者爭取生命最後一哩路的尊嚴。
吳品心,出身高雄,人生半數時間徘徊在活人與死者之間,在殯葬行業已二十年資歷。
十六年前,自我修練成為一位遺體修復師,高水準的技巧、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她縫補的不僅是往生者的軀體,也縫補家屬的遺憾。
吳品心是民間愛心會志工,常與夥伴前往山區或偏鄉,送米、送糧食,照顧弱勢老人及學童。但她最特別之處在於發揮志工精神,以特殊手藝來幫助弱勢戶,若遇上貧困人家、重大案件等,多次無償幫往生者修復軀體,讓傷心難過的家屬感動涕零。
「我不忍看到其他人有跟我一樣的遺憾。」吳品心回想當年,一位家人因憂鬱症輕生,被發現時已面目全非,那一幕深刻烙印心底,久久無法抹去,有時午夜夢迴時驚醒,察覺臉上還掛著兩行淚。
她說,「最後一面」會良久存留在家屬心中,不忍見其他人有跟她一樣的遭遇,於是發願鑽研這項手藝,讓遺憾少一個是一個,即使無法修復成原來的樣貌,至少別以殘缺、破損的姿態離開。
許多人聽聞她的職業,都會以「勇敢」來稱呼她,但她說自己小時候一點也不勇敢,怕鬼、怕大體,比一般人都怕。隨著逐漸成長茁壯,她學習到要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直接面對它。
○張睿倉
打開心裡的黑盒子,原來,我是天使的孩子。
常言道:「不要眼眶一紅,就覺得人生不值得。」
人生如攀爬高山,不同的人爬不同的山,考驗各自不同。
有時,眼前是潺潺流淌的溪水;有時,會遇上蜿蜒崎嶇的小徑;也有時候,會遇上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在充滿泥濘的道路上寸步難行。
但通過各種考驗後,雨過天青,不知不覺走了好長一段路,也攀登到更高的海拔,眼前豁然開朗,又是另一番風景。
現年二十歲的張睿倉,出生高雄一個「不太一樣」的家庭,人生的開端比一般人辛苦,生活也過得比一般人掙扎。他心裡有一個黑盒子,把成長過程中所有的祕密鎖在裡頭,揪心度過漫漫長夜。
小時候覺得所有人的父母都一樣,沒什麼特別,逐漸長大後,才知道自己父母與別人「不太一樣」,因父親有癲癇症,母親心智障礙。雖然與父母感情很好,卻對這件事感到自卑,想把它鎖在心裡一輩子。
父親癲癇症發作時會無預警倒下,多數路人看到這個畫面,會加快腳步離開,深怕多看一眼就會引發自己視若無睹的罪惡感。
他遇到的多數是冷漠,但偶爾也會吹來一陣暖風,猶記念國中時,有次父親騎腳踏車時突然癲癇發作,鞋子掉在地上,他趕緊上前一把抱著,扶著父親到路旁休息。
當時一名小妹妹悄悄來到他們身旁,手中拎著父親掉落的鞋子,輕輕放在他們身旁。一個看似簡單的舉動,讓張睿倉紅了眼眶,事情已過了好多年,那股暖意至今圍繞在心頭。
他就是這樣長大的,生活中充滿無助、徬徨與自卑;這一切,直到上高中之後才有所轉變。
「做志工,拯救了我的青春。」上高中後,他加入志工服務社,起初只是想把事情做好,卻不知不覺間打開了眼界,內心也變得舒坦多了。
或許感於自己出身弱勢家庭,興起幫助弱勢的念頭,才會加入志工服務社,與夥伴們一起到日照中心照顧老人家。
對張睿倉來說,有機會服務別人是很開心的一件事,尤其眼前的老人家,整天待在同一空間,能做的事不多,應該很無聊吧!
他把青春活力注入,設計多項適合老人家操作的小遊戲,丟球、疊積木等,讓老人家不無聊,並在遊戲中有活動四肢及腦袋的機會。
○鄭天泉、楊淑滿
快樂就像一瓶香水,當你灑在別人身上,自己也會沾上幾滴。
點燃蠟燭的人,自己的世界也會跟著明亮。
鄭天泉、楊淑滿夫妻檔,投身公益近三十年,雖多了一分辛苦,卻比很多人幸福美滿。
年輕時,鄭天泉在布料公司上班,楊淑滿則是一名職業保母,努力賺錢養活二子一女長大成人,閒暇時,就投身學校、環保、消防、社福等各領域擔任志工。
鄭天泉說,之所以踏入志工領域,源自小女兒讀國小一年級時,夫妻倆相偕到國小當導護志工,守護女兒及其他孩子們的安全。在施比受有福的觀念引導下,兩人都做出興趣,成為長期奉獻社會的一員。
最讓人津津樂道者,夫妻倆由一股善念驅使,成為弱勢孩子們的寄養父母,至今已照顧過十六名被緊急安置的孩子。
夫妻倆都非常愛小孩,每當新聞報導看到孩子因災變、虐待等各種因素而受苦,都非常心疼,巴不得把這些受苦的孩子帶回自家照顧。
「九二一地震發生時,很多孩子失去父母。」鄭天泉談起這場災變,不禁感嘆,一場災變震碎了所有人的心,也讓許多孩子成了孤兒,每每想起仍覺得心疼。
後來得知南台南家扶中心有在徵選寄養家庭,二話不說偕同太太一起報名。他回憶說,當時徵選很嚴格,社工師會來實地走訪,除了面談之外,還必須勘查房子空間、家族成員、周遭環境等多個項目。
他們順利通過徵選,就這樣成為孩子們的避風港,一路走來邁入第十八年。目前,第十六名孩子已來到家裡,持續秉持愛心與耐心來照顧、教育孩子,期望每一個孩子都不再受苦,能夠平安長大。
「照顧過十六個孩子,印象最深刻是哪一個?」筆者問。
聽到這提問,夫妻倆異口同聲說了一個小男童的名字。
男童約兩、三歲,來自偏遠山區,發展遲緩,加上父母親精神狀況不佳,照顧上出了很大問題,經鄰居通報後,由警方協同社工將男童帶出來,暫時安置到夫妻倆家裡。
以上內容節錄自《角落的光》楊逸宏◎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6230.pdf
縫補的不只是往生者的軀體,也縫補了家屬的遺憾。
專注眼神,純熟手藝,一針一線遊走穿梭、來回拉動,或形塑外觀,或拼裝接合,為往生者爭取生命最後一哩路的尊嚴。
吳品心,出身高雄,人生半數時間徘徊在活人與死者之間,在殯葬行業已二十年資歷。
十六年前,自我修練成為一位遺體修復師,高水準的技巧、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她縫補的不僅是往生者的軀體,也縫補家屬的遺憾。
吳品心是民間愛心會志工,常與夥伴前往山區或偏鄉,送米、送糧食,照顧弱勢老人及學童。但她最特別之處在於發揮志工精神,以特殊手藝來幫助弱勢戶,若遇上貧困人家、重大案件等,多次無償幫往生者修復軀體,讓傷心難過的家屬感動涕零。
「我不忍看到其他人有跟我一樣的遺憾。」吳品心回想當年,一位家人因憂鬱症輕生,被發現時已面目全非,那一幕深刻烙印心底,久久無法抹去,有時午夜夢迴時驚醒,察覺臉上還掛著兩行淚。
她說,「最後一面」會良久存留在家屬心中,不忍見其他人有跟她一樣的遭遇,於是發願鑽研這項手藝,讓遺憾少一個是一個,即使無法修復成原來的樣貌,至少別以殘缺、破損的姿態離開。
許多人聽聞她的職業,都會以「勇敢」來稱呼她,但她說自己小時候一點也不勇敢,怕鬼、怕大體,比一般人都怕。隨著逐漸成長茁壯,她學習到要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直接面對它。
○張睿倉
打開心裡的黑盒子,原來,我是天使的孩子。
常言道:「不要眼眶一紅,就覺得人生不值得。」
人生如攀爬高山,不同的人爬不同的山,考驗各自不同。
有時,眼前是潺潺流淌的溪水;有時,會遇上蜿蜒崎嶇的小徑;也有時候,會遇上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在充滿泥濘的道路上寸步難行。
但通過各種考驗後,雨過天青,不知不覺走了好長一段路,也攀登到更高的海拔,眼前豁然開朗,又是另一番風景。
現年二十歲的張睿倉,出生高雄一個「不太一樣」的家庭,人生的開端比一般人辛苦,生活也過得比一般人掙扎。他心裡有一個黑盒子,把成長過程中所有的祕密鎖在裡頭,揪心度過漫漫長夜。
小時候覺得所有人的父母都一樣,沒什麼特別,逐漸長大後,才知道自己父母與別人「不太一樣」,因父親有癲癇症,母親心智障礙。雖然與父母感情很好,卻對這件事感到自卑,想把它鎖在心裡一輩子。
父親癲癇症發作時會無預警倒下,多數路人看到這個畫面,會加快腳步離開,深怕多看一眼就會引發自己視若無睹的罪惡感。
他遇到的多數是冷漠,但偶爾也會吹來一陣暖風,猶記念國中時,有次父親騎腳踏車時突然癲癇發作,鞋子掉在地上,他趕緊上前一把抱著,扶著父親到路旁休息。
當時一名小妹妹悄悄來到他們身旁,手中拎著父親掉落的鞋子,輕輕放在他們身旁。一個看似簡單的舉動,讓張睿倉紅了眼眶,事情已過了好多年,那股暖意至今圍繞在心頭。
他就是這樣長大的,生活中充滿無助、徬徨與自卑;這一切,直到上高中之後才有所轉變。
「做志工,拯救了我的青春。」上高中後,他加入志工服務社,起初只是想把事情做好,卻不知不覺間打開了眼界,內心也變得舒坦多了。
或許感於自己出身弱勢家庭,興起幫助弱勢的念頭,才會加入志工服務社,與夥伴們一起到日照中心照顧老人家。
對張睿倉來說,有機會服務別人是很開心的一件事,尤其眼前的老人家,整天待在同一空間,能做的事不多,應該很無聊吧!
他把青春活力注入,設計多項適合老人家操作的小遊戲,丟球、疊積木等,讓老人家不無聊,並在遊戲中有活動四肢及腦袋的機會。
○鄭天泉、楊淑滿
快樂就像一瓶香水,當你灑在別人身上,自己也會沾上幾滴。
點燃蠟燭的人,自己的世界也會跟著明亮。
鄭天泉、楊淑滿夫妻檔,投身公益近三十年,雖多了一分辛苦,卻比很多人幸福美滿。
年輕時,鄭天泉在布料公司上班,楊淑滿則是一名職業保母,努力賺錢養活二子一女長大成人,閒暇時,就投身學校、環保、消防、社福等各領域擔任志工。
鄭天泉說,之所以踏入志工領域,源自小女兒讀國小一年級時,夫妻倆相偕到國小當導護志工,守護女兒及其他孩子們的安全。在施比受有福的觀念引導下,兩人都做出興趣,成為長期奉獻社會的一員。
最讓人津津樂道者,夫妻倆由一股善念驅使,成為弱勢孩子們的寄養父母,至今已照顧過十六名被緊急安置的孩子。
夫妻倆都非常愛小孩,每當新聞報導看到孩子因災變、虐待等各種因素而受苦,都非常心疼,巴不得把這些受苦的孩子帶回自家照顧。
「九二一地震發生時,很多孩子失去父母。」鄭天泉談起這場災變,不禁感嘆,一場災變震碎了所有人的心,也讓許多孩子成了孤兒,每每想起仍覺得心疼。
後來得知南台南家扶中心有在徵選寄養家庭,二話不說偕同太太一起報名。他回憶說,當時徵選很嚴格,社工師會來實地走訪,除了面談之外,還必須勘查房子空間、家族成員、周遭環境等多個項目。
他們順利通過徵選,就這樣成為孩子們的避風港,一路走來邁入第十八年。目前,第十六名孩子已來到家裡,持續秉持愛心與耐心來照顧、教育孩子,期望每一個孩子都不再受苦,能夠平安長大。
「照顧過十六個孩子,印象最深刻是哪一個?」筆者問。
聽到這提問,夫妻倆異口同聲說了一個小男童的名字。
男童約兩、三歲,來自偏遠山區,發展遲緩,加上父母親精神狀況不佳,照顧上出了很大問題,經鄰居通報後,由警方協同社工將男童帶出來,暫時安置到夫妻倆家裡。
以上內容節錄自《角落的光》楊逸宏◎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623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