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新職階,新規則(摘錄)
我剛認識麥可時,他是一家運動經紀公司的上升之星,口若懸河,自信滿滿,魅力無窮。在該公司四十年的歷史中,他是最年輕便晉升為資深經紀人的人之一。他來參加我所舉辦的兩日工作坊,滔滔不絕與大家分享他對於當主管的藍圖幻想。他有一大堆點子,對他的現任主管亦滿腹牢騷:「假如是我在管事,情況一定會好很多……那會有多難?為什麼我的主管沒有設定正確方向?他難道看不見我們欠缺什麼嗎?為什麼他不能像我一樣思考讓我們成為業界龍頭的方法?」
我再次聽到麥可的消息是在一年後,也是他被任命為美東辦公室執行總監的一星期後。他一如以往地機智,寄來的電子郵件主旨是:「搞定了。現在呢?」 在我們的第一次教練課程中,麥可卻反常地謙遜,坦承他驚訝地發現前主管一直在處理他以往從來不必接觸的一連串問題。現在,落到他肩上的責任,比他想像得更為繁重且緊繃。他準備好要監督預算,訓誡績效落後的員工,並做出艱難的聘雇決定。但他沒有料到的是,分支辦公室的負責人立即開始爭奪資源,也沒想到他從未發覺的政治裂痕會迅速擴大,導致每個人搶著尋求他的支持。每天,他必須做出大大小小的艱難決策,可能讓他的公司冉冉上升,或者害他們失去重要客戶。需要他的意見才能開始行動的會議與人員數量之多,大大震撼了他。
「但最詭異的是,」麥可說,「忽然間,跟我共事多年的人對待我的方式改變了。有個跟我一起一路升上來的同事叫我『老闆』,聽起來像是在開玩笑,但我知道他其實不是開玩笑。感覺好像沒有人真誠待我。我的笑話甚至莫名變得好笑了,你懂我的意思嗎?」
我向麥克保證我完全懂他的意思。或許你也懂?
我與來自各種組織的高層主管合作過,他們也發現自己陷入相同處境。權力可能與我們的預期大不相同。在短暫的慶祝過後,如同許多其他主管,你會發現一股莫名的空虛襲上心頭,因為你了解到身居高位並非全是美好夢幻的事。隨著權力結構的改變,風險也跟著改變。一夕之間,你從房間裡的眾多聲音之一,變成代表權威的聲音。當你必須做出最終決定,決策也變得更具分量。如同麥可的經驗,你的團隊可能對你敬而遠之,讓你感覺高處不勝寒,而不是獲得認同。往昔的可靠夥伴如今對你冷嘲熱諷或排擠你,表面上跟你擊拳問好、稱讚你,實則隱藏他們的消極怨恨與不滿。
我的許多客戶都會緬懷過去那些解決問題的日子,那意味著取得具體結果,而不是裝滿他人拭淚衛生紙的垃圾桶,或是塞滿阻礙與投訴的收件匣。即便你早已慶祝過升職,也可能在深夜輾轉難眠,猜想著大家何時會發現你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或是懷疑自己究竟想不想要這份權威帶來的重責大任。
當主管聽起來令人興奮,在許多方面確實如此。更多的自主權、響亮的職稱、更高的薪水與地位、閃亮亮的福利──這些都是令人期待的部分!你辛勤工作,理應收獲這些報酬。你擺脫了先前職位的一些乏味差事,全心投入有趣挑戰。你終於獲得自主權,可以實現你的願景並創造真正的影響。在你晉升到權力角色後,你的一切努力即將開花結果,那可能──也應該──感覺像是一項大勝利。
然而在同一時間,頭銜只是個形式上的加冕。如同麥可的電郵所說的,問題在於當你登上那個位置之後,你該怎麼做?
人們很容易以為,身為高效能專業人士,便會自然而然成為高效能主管。然而,高階主管教練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在他的著作《UP學:所有經理人相見恨晚的一本書》(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中揭示,升上高層所需的技能,與保持在高層的技能並不相同。你所做與沒有做的、你說話的內容與方式、你的思維模式,以及你如何面對權力與壓力的增加──這一切都需要升級。想要在權威角色上成功致勝,需要全面校正自己以適應那個更高的層次。首先要清晰看出,當你晉升為主管角色後,哪些事情有所改變,以及你又該如何跟著轉變。
▌重新定義成功
你如何定義成功?對於企圖心強、想要登上天梯的大多數人而言,成功意味著創造卓越成就,並因此贏得關注與報酬。理想上,我們當然想要合作,並成為讓同儕最想要追隨的人(成功主管的經典指標),但實際上,我們的焦點很自然且合理地放在自己的工作、職涯道路與晉升目標上。成功代表著我們在個人職涯中鞭策自己前進。當我們互相競爭、想要成為贏家並獲得晉升時,那種追求脫穎而出的動力並不自私,而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身為主管的成功則全然不同。我常對我的客戶說,這一切不再只關乎你,親愛的。當你成為一個團隊的主管,你的成功是來自於他們的成功。你的目標不再是鍛鍊你的才華,而是設法讓他們感覺自己傑出。在過去,展現你的貢獻或許讓你達到現在的職位,但現在你需要重新定義該由誰來展示貢獻,以及什麼才是「貢獻」。重新校正以聚焦於驅動你的團隊成功,是從傑出員工蛻變為傑出主管的關鍵區別。
以前,你的使命是創造工作成果,但現在你的使命是為別人搭建與維繫空間,以利他協的底線,以及充分的心理安全感。身為幕後那股強大的推動力量,你必須加速與啟動別人的工作。舉例來說,在成為主管之前,你可能需要製作客戶簡報檔。如今,你的工作是為團隊提供明確的目標與規範,好讓他們能夠親自動手完成符合目標的簡報。這便是所謂的策略性思維,代表能夠後退一步以看見全局,推動整體任務與團隊朝向更遠大、更渴望的成果前進。不再像以前那樣親力親為處理每項細節與問題,而是授權團隊掌控這些細節與問題。你的職責不再是單打獨鬥或全神貫注地往上爬,而是要設定遠大目標,讓你的團隊跟你一同提升。
分享光芒對你和你的團隊都有益處。哈佛商學院的鄒媛(Yuan Zou)和伊森.魯恩(Ethan Rouen)所進行的大規模研究顯示,那些善於提拔他人的主管,不僅擁有更高的員工留任率,而且升任執行長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兩倍。話雖如此,從明星員工變身為教練並非易事,因為我們會本能地傾向保障自身地位,以避免自己在公司裡陣亡。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場零和遊戲:如果他們發光發熱,我便會因此黯然失色。這種上升心態天生就帶有匱乏性,一山不容二虎。
我剛認識麥可時,他是一家運動經紀公司的上升之星,口若懸河,自信滿滿,魅力無窮。在該公司四十年的歷史中,他是最年輕便晉升為資深經紀人的人之一。他來參加我所舉辦的兩日工作坊,滔滔不絕與大家分享他對於當主管的藍圖幻想。他有一大堆點子,對他的現任主管亦滿腹牢騷:「假如是我在管事,情況一定會好很多……那會有多難?為什麼我的主管沒有設定正確方向?他難道看不見我們欠缺什麼嗎?為什麼他不能像我一樣思考讓我們成為業界龍頭的方法?」
我再次聽到麥可的消息是在一年後,也是他被任命為美東辦公室執行總監的一星期後。他一如以往地機智,寄來的電子郵件主旨是:「搞定了。現在呢?」 在我們的第一次教練課程中,麥可卻反常地謙遜,坦承他驚訝地發現前主管一直在處理他以往從來不必接觸的一連串問題。現在,落到他肩上的責任,比他想像得更為繁重且緊繃。他準備好要監督預算,訓誡績效落後的員工,並做出艱難的聘雇決定。但他沒有料到的是,分支辦公室的負責人立即開始爭奪資源,也沒想到他從未發覺的政治裂痕會迅速擴大,導致每個人搶著尋求他的支持。每天,他必須做出大大小小的艱難決策,可能讓他的公司冉冉上升,或者害他們失去重要客戶。需要他的意見才能開始行動的會議與人員數量之多,大大震撼了他。
「但最詭異的是,」麥可說,「忽然間,跟我共事多年的人對待我的方式改變了。有個跟我一起一路升上來的同事叫我『老闆』,聽起來像是在開玩笑,但我知道他其實不是開玩笑。感覺好像沒有人真誠待我。我的笑話甚至莫名變得好笑了,你懂我的意思嗎?」
我向麥克保證我完全懂他的意思。或許你也懂?
我與來自各種組織的高層主管合作過,他們也發現自己陷入相同處境。權力可能與我們的預期大不相同。在短暫的慶祝過後,如同許多其他主管,你會發現一股莫名的空虛襲上心頭,因為你了解到身居高位並非全是美好夢幻的事。隨著權力結構的改變,風險也跟著改變。一夕之間,你從房間裡的眾多聲音之一,變成代表權威的聲音。當你必須做出最終決定,決策也變得更具分量。如同麥可的經驗,你的團隊可能對你敬而遠之,讓你感覺高處不勝寒,而不是獲得認同。往昔的可靠夥伴如今對你冷嘲熱諷或排擠你,表面上跟你擊拳問好、稱讚你,實則隱藏他們的消極怨恨與不滿。
我的許多客戶都會緬懷過去那些解決問題的日子,那意味著取得具體結果,而不是裝滿他人拭淚衛生紙的垃圾桶,或是塞滿阻礙與投訴的收件匣。即便你早已慶祝過升職,也可能在深夜輾轉難眠,猜想著大家何時會發現你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或是懷疑自己究竟想不想要這份權威帶來的重責大任。
當主管聽起來令人興奮,在許多方面確實如此。更多的自主權、響亮的職稱、更高的薪水與地位、閃亮亮的福利──這些都是令人期待的部分!你辛勤工作,理應收獲這些報酬。你擺脫了先前職位的一些乏味差事,全心投入有趣挑戰。你終於獲得自主權,可以實現你的願景並創造真正的影響。在你晉升到權力角色後,你的一切努力即將開花結果,那可能──也應該──感覺像是一項大勝利。
然而在同一時間,頭銜只是個形式上的加冕。如同麥可的電郵所說的,問題在於當你登上那個位置之後,你該怎麼做?
人們很容易以為,身為高效能專業人士,便會自然而然成為高效能主管。然而,高階主管教練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在他的著作《UP學:所有經理人相見恨晚的一本書》(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中揭示,升上高層所需的技能,與保持在高層的技能並不相同。你所做與沒有做的、你說話的內容與方式、你的思維模式,以及你如何面對權力與壓力的增加──這一切都需要升級。想要在權威角色上成功致勝,需要全面校正自己以適應那個更高的層次。首先要清晰看出,當你晉升為主管角色後,哪些事情有所改變,以及你又該如何跟著轉變。
▌重新定義成功
你如何定義成功?對於企圖心強、想要登上天梯的大多數人而言,成功意味著創造卓越成就,並因此贏得關注與報酬。理想上,我們當然想要合作,並成為讓同儕最想要追隨的人(成功主管的經典指標),但實際上,我們的焦點很自然且合理地放在自己的工作、職涯道路與晉升目標上。成功代表著我們在個人職涯中鞭策自己前進。當我們互相競爭、想要成為贏家並獲得晉升時,那種追求脫穎而出的動力並不自私,而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身為主管的成功則全然不同。我常對我的客戶說,這一切不再只關乎你,親愛的。當你成為一個團隊的主管,你的成功是來自於他們的成功。你的目標不再是鍛鍊你的才華,而是設法讓他們感覺自己傑出。在過去,展現你的貢獻或許讓你達到現在的職位,但現在你需要重新定義該由誰來展示貢獻,以及什麼才是「貢獻」。重新校正以聚焦於驅動你的團隊成功,是從傑出員工蛻變為傑出主管的關鍵區別。
以前,你的使命是創造工作成果,但現在你的使命是為別人搭建與維繫空間,以利他協的底線,以及充分的心理安全感。身為幕後那股強大的推動力量,你必須加速與啟動別人的工作。舉例來說,在成為主管之前,你可能需要製作客戶簡報檔。如今,你的工作是為團隊提供明確的目標與規範,好讓他們能夠親自動手完成符合目標的簡報。這便是所謂的策略性思維,代表能夠後退一步以看見全局,推動整體任務與團隊朝向更遠大、更渴望的成果前進。不再像以前那樣親力親為處理每項細節與問題,而是授權團隊掌控這些細節與問題。你的職責不再是單打獨鬥或全神貫注地往上爬,而是要設定遠大目標,讓你的團隊跟你一同提升。
分享光芒對你和你的團隊都有益處。哈佛商學院的鄒媛(Yuan Zou)和伊森.魯恩(Ethan Rouen)所進行的大規模研究顯示,那些善於提拔他人的主管,不僅擁有更高的員工留任率,而且升任執行長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兩倍。話雖如此,從明星員工變身為教練並非易事,因為我們會本能地傾向保障自身地位,以避免自己在公司裡陣亡。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場零和遊戲:如果他們發光發熱,我便會因此黯然失色。這種上升心態天生就帶有匱乏性,一山不容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