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羨慕孩子,是內心的渴望在說話
只有在溫柔仁慈善待自己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力量,溫柔仁慈的善待孩子。
****************************
放學時間到了,蘇菲的媽媽提著嬰兒籃來接她。蘇菲一看見媽媽,立刻衝上前抱住媽媽,接著對嬰兒籃裡安睡的妹妹又摸又親。然後,她開心的轉過身來,對著我說:「這是我的寶寶!我愛她!」那一刻,我雖然被蘇菲的愛融化、感受到滿滿幸福,但在這些感覺的背後,我卻發現自己內心還有一絲的失落和空虛。
一開始我並沒有太過在乎那種失落和空虛。直到過了幾天,我偶然閱讀到一篇網紅媽媽的部落格文章。那位媽媽在文章中分享與兩個兒子的對話,提起大兒子因為禮讓了弟弟,想向媽媽求稱讚:「媽媽,我剛剛把玩具讓給弟弟,我很棒吧!」而媽媽對這件事的回應是:「你就算沒有這麼做,你也還是很棒啊!」
看到這句話的我,還來不及反應,眼淚就已經流了下來。這時我才突然明白:我好羨慕這些孩子啊……
****************************
你也有像我一樣,羨慕過自己孩子的時候嗎?全心全意照顧孩子、拚了命給孩子所有資源的你,在看見孩子擁有自己小時候所沒有的玩具、物質、成長環境,或是心理支持與正向的親子關係的時候,你也會對孩子心生羨慕,甚至偶爾感到一絲嫉妒嗎?
在紐西蘭當幼兒園老師期間,我遇過許多第一代移民的家長,他們努力適應當地的文化、語言、生活方式,為的就是可以讓孩子更順利的在這裡生存與成長。一次,我和一位來自哥倫比亞的家長聊天,他語重心長的說:「我來自生活條件艱苦、教育資源匱乏的小鎮,我的爸爸媽媽經常需要為了基本的生計而努力掙扎。我從來沒有過這麼多選擇的機會,也沒有像我的孩子一樣能夠享受這麼好的教育環境。他擁有了我當年渴望的一切,有時候我真的很羨慕他啊!」
聽完這位家長的自我揭露,我完全能夠理解他的心情!雖然我的童年比起他來說,物質上相對豐富,但情感上的支持卻不多。在我們家,情緒從來不會被討論,從未有大人問過「你今天過得如何?」或「你感覺怎麼樣?」這樣的問題,有時候,甚至還會因為哭泣或傷心而遭到打罵。由於過去的我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早就習慣躲在被子裡偷偷哭泣,所以如今,每當我試圖關心孩子們的情緒時,心中總會浮現出「如果我可以重新長大就好了」、「好羨慕他們啊」、「多希望自己也能被這樣對待啊」這些想法(不過話又說回來,其實「物質上相對豐富」這已經是我父母童年所沒有的。我爸爸經常告訴我,他小時候這也沒有、那也沒有,要我好好珍惜)。
除了情感上的忽視之外,由於我來自一個傳統的亞洲家庭,還會經常被灌輸著「長姊如母」的觀念。身為家中大姊,我總是被賦予照顧弟妹、禮讓弟妹的責任。當弟弟哭鬧著座位好擠時,即便我也覺得好擠,還是得把位子讓給他;當妹妹必須在家鋼琴練習時,即便我好想和同學出去玩,也還是得留在家裡把她教會。四歲那年,我甚至因為沒有「照顧好」一歲的妹妹,害她在水上樂園不小心走失,而被心急如焚的爸爸嚴厲打罵了一頓。種種的經歷堆疊起來,使得我對手足充滿了許多複雜的感受。
在看到蘇菲與妹妹之間的關係,以及網紅媽媽對大兒子所說的話時,我不由自主的羨慕和嫉妒,因為這些孩子們能夠無條件的接受來自父母的愛與認可,並且自然的、放心的和手足表達愛和關懷。其實在回顧自己的成長經驗後,就能理解有這樣的感覺明明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我常常在發現自己有這些羨慕和嫉妒的情感時,非常羞愧的責備自己:「我一個大人,怎麼會跟孩子計較這些?這太幼稚了吧!」
「當我察覺到自己的嫉妒時,會進一步覺得羞愧,認為這樣的情緒不應該存在」的這種現象被稱為「後設情緒(Meta-Emotion)」,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情緒的態度、認知與反應」。這個概念由華盛頓大學學者約翰.高特曼(John M. Gottman)、林恩.卡茨(Lynn Fainsilber Katz)和卡洛爾.胡文(Carole K. Hooven)於一九九六年發表的論文《父母的後設情緒哲學與家庭情感生活:理論模型與初步資料》(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 Famil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a,暫譯)中被深入討論。其實,每個人在覺察自身情緒時,往往會對這些情緒產生進一步的反應。例如對自己的憤怒感到內疚,或對於自己的開心感到驕傲……等。這些對情緒的二次反應,使得我們的情感體驗更加有層次,但也可能讓情緒變得複雜、難解又多變。
然而,雖然後設情緒可能讓情緒體驗變得複雜,卻也為我們帶來更多認識自己的機會。我們可以透過它,提升對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覺察與理解,並有意識的練習情緒管理。當我們開始更加寬容的傾聽每種情緒的聲音,就會發現情緒無分好壞,每種情緒都是有用且重要的。例如,「快樂」讓我們感受到幸福,促使我們持續正在進行的事情,維持身心健康;「害怕」幫助我們提高警覺、遠離危險;「生氣」提供能量與動力去解決問題;「內疚」提醒我們反思與改變,幫助我們與過去的自己和解;至於「羨慕和嫉妒」則提醒我們真正的渴望與需求,努力去追求我們尚未擁有的東西。
仔細反思過後,我發現自己之所以產生羨慕與嫉妒的情緒,是因為我渴求「情緒上的關照」以及「無條件的在乎」:我希望爸爸媽媽能知道我覺得座位很擠、我很想出去玩;我希望有人問過我的感受;我希望我不必長姊如母,可以放心當個小孩。你知道嗎?當我真正深入去解讀自己的情緒時,我開始能正視那些自己認為幼稚不堪的情緒、不再為了迴避或否定它們而讓自己陷入無限的深淵中、也慢慢能接受自己擁有的這些感受,然後對自己說:「你就放心的羨慕吧!」
「你就放心的羨慕吧!」每每我對自己這樣說的時候,我總能變得比較平心靜氣。我想,也許這句話滿足了我對「情緒上的關照」以及「無條件的在乎」的需求,我成為了能夠滿足自己、關照自己、傾聽自己內心聲音的人!
像這樣的「關照和傾聽自己的內心」對於孩子的照顧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面對年幼的孩子,我們常常不自覺的犧牲自己、縮小自己,把身體、時間、精力與耐心全都奉獻給他們,有時甚至對自己的需求與渴望都視而不見。然而,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我們只是在孩子面前不斷掏空自己,最終陷入內耗之中罷了。
我知道,唯有先對自己誠實、接納自己的過往,我才有辦法在下次看見蘇菲與妹妹的互動時,用百分之百的真心為她們感覺到開心。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在育兒之路上也覺察到了自己的某些複雜情緒,請先不要自我批判,並練習誠實的傾聽情緒想要傳達給你的訊息。我想,只有在溫柔仁慈善待自己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力量,溫柔仁慈的善待孩子。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但相信我,你的孩子會慶幸自己的童年中,有願意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大人,他們將會是幸運到讓人羨慕不已的孩子!
****************************
➤行動練習:每種情緒,都是「有用」的訊息
不論是舒服或是不舒服的情緒,請記得告訴自己,他們都是真實、重要且有用的存在。以下是我在傾聽自己情緒的聲音之後,認為情緒想傳達給我的訊息,也邀請你一起思考這些情緒背後想告訴你的事情!
⚫快樂——讓人感受到幸福,促使我們持續正在進行的事情,維持身心健康。
⚪興奮——能激發熱情、加快反應,讓我們更積極的追求目標。
⚫平靜——能帶給人穩定的身心狀態,讓我們休息與充電。
⚪自信——能提升自我價值感,讓我們獲得更多成長的動力。
⚫傷心——能提醒我們尋求支持與協助,並評估生命中遇到的困難。
⚪生氣——能提供我們能量與動力,讓我們更努力去解決問題。
⚫害怕——能提高我們的警覺,保護我們遠離危險。
⚪羨慕/嫉妒——提醒自己真正的渴望與需求,促使我們努力去追求尚未擁有的東西。
⚫內疚——能提醒我們有意識的改變,並和過去的自己和解。
⚪緊張——能讓我們擁有更高的警覺性,應對壓力與挑戰。
⚫疲憊——能提醒我們別忘記好好照顧自己,停下來休息片刻。
羨慕孩子,是內心的渴望在說話
只有在溫柔仁慈善待自己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力量,溫柔仁慈的善待孩子。
****************************
放學時間到了,蘇菲的媽媽提著嬰兒籃來接她。蘇菲一看見媽媽,立刻衝上前抱住媽媽,接著對嬰兒籃裡安睡的妹妹又摸又親。然後,她開心的轉過身來,對著我說:「這是我的寶寶!我愛她!」那一刻,我雖然被蘇菲的愛融化、感受到滿滿幸福,但在這些感覺的背後,我卻發現自己內心還有一絲的失落和空虛。
一開始我並沒有太過在乎那種失落和空虛。直到過了幾天,我偶然閱讀到一篇網紅媽媽的部落格文章。那位媽媽在文章中分享與兩個兒子的對話,提起大兒子因為禮讓了弟弟,想向媽媽求稱讚:「媽媽,我剛剛把玩具讓給弟弟,我很棒吧!」而媽媽對這件事的回應是:「你就算沒有這麼做,你也還是很棒啊!」
看到這句話的我,還來不及反應,眼淚就已經流了下來。這時我才突然明白:我好羨慕這些孩子啊……
****************************
你也有像我一樣,羨慕過自己孩子的時候嗎?全心全意照顧孩子、拚了命給孩子所有資源的你,在看見孩子擁有自己小時候所沒有的玩具、物質、成長環境,或是心理支持與正向的親子關係的時候,你也會對孩子心生羨慕,甚至偶爾感到一絲嫉妒嗎?
在紐西蘭當幼兒園老師期間,我遇過許多第一代移民的家長,他們努力適應當地的文化、語言、生活方式,為的就是可以讓孩子更順利的在這裡生存與成長。一次,我和一位來自哥倫比亞的家長聊天,他語重心長的說:「我來自生活條件艱苦、教育資源匱乏的小鎮,我的爸爸媽媽經常需要為了基本的生計而努力掙扎。我從來沒有過這麼多選擇的機會,也沒有像我的孩子一樣能夠享受這麼好的教育環境。他擁有了我當年渴望的一切,有時候我真的很羨慕他啊!」
聽完這位家長的自我揭露,我完全能夠理解他的心情!雖然我的童年比起他來說,物質上相對豐富,但情感上的支持卻不多。在我們家,情緒從來不會被討論,從未有大人問過「你今天過得如何?」或「你感覺怎麼樣?」這樣的問題,有時候,甚至還會因為哭泣或傷心而遭到打罵。由於過去的我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早就習慣躲在被子裡偷偷哭泣,所以如今,每當我試圖關心孩子們的情緒時,心中總會浮現出「如果我可以重新長大就好了」、「好羨慕他們啊」、「多希望自己也能被這樣對待啊」這些想法(不過話又說回來,其實「物質上相對豐富」這已經是我父母童年所沒有的。我爸爸經常告訴我,他小時候這也沒有、那也沒有,要我好好珍惜)。
除了情感上的忽視之外,由於我來自一個傳統的亞洲家庭,還會經常被灌輸著「長姊如母」的觀念。身為家中大姊,我總是被賦予照顧弟妹、禮讓弟妹的責任。當弟弟哭鬧著座位好擠時,即便我也覺得好擠,還是得把位子讓給他;當妹妹必須在家鋼琴練習時,即便我好想和同學出去玩,也還是得留在家裡把她教會。四歲那年,我甚至因為沒有「照顧好」一歲的妹妹,害她在水上樂園不小心走失,而被心急如焚的爸爸嚴厲打罵了一頓。種種的經歷堆疊起來,使得我對手足充滿了許多複雜的感受。
在看到蘇菲與妹妹之間的關係,以及網紅媽媽對大兒子所說的話時,我不由自主的羨慕和嫉妒,因為這些孩子們能夠無條件的接受來自父母的愛與認可,並且自然的、放心的和手足表達愛和關懷。其實在回顧自己的成長經驗後,就能理解有這樣的感覺明明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我常常在發現自己有這些羨慕和嫉妒的情感時,非常羞愧的責備自己:「我一個大人,怎麼會跟孩子計較這些?這太幼稚了吧!」
「當我察覺到自己的嫉妒時,會進一步覺得羞愧,認為這樣的情緒不應該存在」的這種現象被稱為「後設情緒(Meta-Emotion)」,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情緒的態度、認知與反應」。這個概念由華盛頓大學學者約翰.高特曼(John M. Gottman)、林恩.卡茨(Lynn Fainsilber Katz)和卡洛爾.胡文(Carole K. Hooven)於一九九六年發表的論文《父母的後設情緒哲學與家庭情感生活:理論模型與初步資料》(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 Famil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a,暫譯)中被深入討論。其實,每個人在覺察自身情緒時,往往會對這些情緒產生進一步的反應。例如對自己的憤怒感到內疚,或對於自己的開心感到驕傲……等。這些對情緒的二次反應,使得我們的情感體驗更加有層次,但也可能讓情緒變得複雜、難解又多變。
然而,雖然後設情緒可能讓情緒體驗變得複雜,卻也為我們帶來更多認識自己的機會。我們可以透過它,提升對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覺察與理解,並有意識的練習情緒管理。當我們開始更加寬容的傾聽每種情緒的聲音,就會發現情緒無分好壞,每種情緒都是有用且重要的。例如,「快樂」讓我們感受到幸福,促使我們持續正在進行的事情,維持身心健康;「害怕」幫助我們提高警覺、遠離危險;「生氣」提供能量與動力去解決問題;「內疚」提醒我們反思與改變,幫助我們與過去的自己和解;至於「羨慕和嫉妒」則提醒我們真正的渴望與需求,努力去追求我們尚未擁有的東西。
仔細反思過後,我發現自己之所以產生羨慕與嫉妒的情緒,是因為我渴求「情緒上的關照」以及「無條件的在乎」:我希望爸爸媽媽能知道我覺得座位很擠、我很想出去玩;我希望有人問過我的感受;我希望我不必長姊如母,可以放心當個小孩。你知道嗎?當我真正深入去解讀自己的情緒時,我開始能正視那些自己認為幼稚不堪的情緒、不再為了迴避或否定它們而讓自己陷入無限的深淵中、也慢慢能接受自己擁有的這些感受,然後對自己說:「你就放心的羨慕吧!」
「你就放心的羨慕吧!」每每我對自己這樣說的時候,我總能變得比較平心靜氣。我想,也許這句話滿足了我對「情緒上的關照」以及「無條件的在乎」的需求,我成為了能夠滿足自己、關照自己、傾聽自己內心聲音的人!
像這樣的「關照和傾聽自己的內心」對於孩子的照顧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面對年幼的孩子,我們常常不自覺的犧牲自己、縮小自己,把身體、時間、精力與耐心全都奉獻給他們,有時甚至對自己的需求與渴望都視而不見。然而,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我們只是在孩子面前不斷掏空自己,最終陷入內耗之中罷了。
我知道,唯有先對自己誠實、接納自己的過往,我才有辦法在下次看見蘇菲與妹妹的互動時,用百分之百的真心為她們感覺到開心。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在育兒之路上也覺察到了自己的某些複雜情緒,請先不要自我批判,並練習誠實的傾聽情緒想要傳達給你的訊息。我想,只有在溫柔仁慈善待自己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力量,溫柔仁慈的善待孩子。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但相信我,你的孩子會慶幸自己的童年中,有願意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大人,他們將會是幸運到讓人羨慕不已的孩子!
****************************
➤行動練習:每種情緒,都是「有用」的訊息
不論是舒服或是不舒服的情緒,請記得告訴自己,他們都是真實、重要且有用的存在。以下是我在傾聽自己情緒的聲音之後,認為情緒想傳達給我的訊息,也邀請你一起思考這些情緒背後想告訴你的事情!
⚫快樂——讓人感受到幸福,促使我們持續正在進行的事情,維持身心健康。
⚪興奮——能激發熱情、加快反應,讓我們更積極的追求目標。
⚫平靜——能帶給人穩定的身心狀態,讓我們休息與充電。
⚪自信——能提升自我價值感,讓我們獲得更多成長的動力。
⚫傷心——能提醒我們尋求支持與協助,並評估生命中遇到的困難。
⚪生氣——能提供我們能量與動力,讓我們更努力去解決問題。
⚫害怕——能提高我們的警覺,保護我們遠離危險。
⚪羨慕/嫉妒——提醒自己真正的渴望與需求,促使我們努力去追求尚未擁有的東西。
⚫內疚——能提醒我們有意識的改變,並和過去的自己和解。
⚪緊張——能讓我們擁有更高的警覺性,應對壓力與挑戰。
⚫疲憊——能提醒我們別忘記好好照顧自己,停下來休息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