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國中領域】李璧菱/最好的教者,不給答案

◆見山是山
初遇廬山
教與學,在我長達二十年的職業生涯裡,一直是不斷變化演繹、與時俱進的事情。從二○○四年踏上教途,便開始屬於我一個人的「修行」。說是一個人,是因為教育工作者本是與人相處、互動的職業,生命與生命的相遇與悸動,交會與撞擊,像極了日本茶道裡的「一期一會」:我們在學生人生季節中僅只一次的青春時節裡相遇,時而有幸迸發出深刻精彩的火花,這些都像可預期,又像不可預期的場景。在生命與生命交會的當下,其中所淬煉出的經驗與智慧,又會因著相異的緣分與際遇,而呈現出不同的教學風格,演化出最適合當下的「招式」。「萬法原本於一心」,這些卻全都源自與生命真誠交流的初心與熱情。
於是從事教職,就像一個人的修行。雖有夥伴同行、一起闖蕩,但如何內化、沉澱、判讀教學生涯之於自身的定位與意義,仍必須靠自己去領悟。嘗試在這條路上,檢視並時刻反省自己:是否不悖離初衷,是否能以更精妙的「功力」成就學生,提升自己。
在踏上教職的「修行」之路後,我感覺自己好像徒步取經的「唐三藏」,即便身旁不乏同任教職的夥伴,甚至外子也是同業,卻仍感覺:修行,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也感覺像經歷一場「一個人的旅行」。在這條路上,我從精力充沛的孩子王,一路走到教職生涯已經過半的「資深教者」。其中經歷了臺灣教育的翻轉改革、平地捲起的學思達颶風,我的教室風景也從傳統講述,隨著時代演變不斷地更新,有時融入分組討論、有時採用提問技巧,但一路走來,現學現賣,憑著自己的教學經驗與直覺,施展最適的教學法,煞是有模有樣地自成一方世界。而我的「取經之路」,全靠自己「頓悟」,「教育」這座「廬山」,也就在我跋山涉水的過程中,不斷轉變其面貌,峰迴路轉之間,我曾見識到不同角度的「教育大山」。但大體而言,除了來到偏鄉初任教的頭幾年外,尚能與自己的生命歷程磨合接軌,安然自適。教學,在我的小小天地裡,自有屬於自己的演化秩序。

開門見山
一切如常,直到歷經可謂是「造山」等級的疫情衝擊。
如果說人生中的第一次翻轉,是初任教職。那麼,二○二○年的疫情衝擊,就是除了結婚、生子的職家衝突外,最最嚴峻的考驗。那種有如來自地心的火山熔岩瞬間爆發,一路向外衝擊的力道,非但讓教育現場經歷了板塊運動般的擠壓動盪,還讓全球原本平靜穩固的教學模式,起了造山等級的強烈震動。一座不知從何而起的資訊大山,瞬間從平地冒了出來!等這波疫情稍稍平息,有些教師試圖尋得向來之路,回到從前,邁起大步,信誓求得繞山而過之法;有些,則視之為一時亂象,乾脆視而不見,敵動我不動。
而我,試圖攀上這座大山,藉由山勢,走出我的一方世界。以不同的視角,眺望我耕耘十餘年的教學平原,赫然發現,我前所未見的風景。

◆見山不是山
山窮水盡
隔著螢幕授課的情形,從COVID-19剛爆發的畢業班尾聲,一直延續到疫情雖趨於緩解,卻仍動輒停課,線上、線下頻繁切換的新一屆小七班級。而就在這一年過後的暑假,讓我開始決定嘗試MAPS教學法。
已習慣線上授課與非同步教學的這一屆,放大了以往學生常見的種種習性:慣性逃避、態度懶散、注意力既難以集中更無法持久,以及學習動機薄弱……。所有學習上的弊病,現在全部以大魔王等級現身,並且高度密集地出現在同一個班級教室裡。當我用以往的講述功力與教學模式,即便使出渾身解術,再也無法有效喚起學生的全副精神與專注力,回不去向來讓我引以自豪的班級經營與授課成效時,我遇見了政忠老師的MAPS三層次提問教學。

峰迴路轉
一開始面臨最大的挑戰,便是打破以往的教學慣性,用全新的角度備課。
MAPS教學法就像布置一張地圖,讓學生循著地圖的指引,按圖索驥,自己找到理解文本的路徑。從暖身、基礎到挑戰,用「提問」有層次地逐步引導,循序漸進。在這個設題與布題的過程中,教者不直接給答案,而是放手讓學生帶著闖關般的緊張與好奇,逐步前往探進。而在學生前行的路上,要讓他們既能放手挑戰,卻又仍能保有安全感,便需要教師巧妙地給予指引。
※暖身題
三天的種子教師研習營結束,我帶著實踐的決心,在康軒版第一課〈小詩選〉裡,以日本打進奧運資格賽,輔以寒假上映,討論熱度極高的電影《灌籃高手》作為暖身題的設題素材,切入〈跳水〉一詩的主旨──熱情。在播放賽事片段與回顧電影精彩情節的過程中,讓學生藉由激勵人心的畫面與節奏分明的電影主題曲,去回想自己是否也曾有過不顧一切,想要真切投入某件事物的熱情。接著,再請同學輪番上台分享,其餘同學必須專注聆聽,好在同學發表之後,重複他的發表內容並給予回饋。在這次的初體驗中,我把「發表與分享」、「聆聽與回饋」,作為我的教學目標。當話語權回到學生身上,老師不再緊抓著麥克風,學生在全班專注聆聽之下略帶羞澀與不流暢的分享練習,與發表後同學的重複與反饋,在我的課堂教室裡,起了不同以往的熱絡氣氛與化學效應。
暖身題是三層次提問設計中,我最喜歡的部分。可以天馬行空,並且藉由各種不同的有趣媒材,大膽地玩創意。每每想到了一個吸睛的暖身素材,都可以讓我興奮好久,充分地投入備課情境中。藉由暖身題,可以讓學生依著不同的新、舊經驗,去切入文本。暖身題的玩法,就像萬花筒一樣千變萬化,既能增添課堂的趣味,同時也達到了引起學生動機的目的。
在準備〈愛蓮說〉一課時,我的腦袋中突然靈光乍現,想到用時下年輕人最流行的心理測驗,讓學生憑直覺,選出一朵最喜歡的花,再從測驗結果與花語中,去設想心理測驗是否準確,並找出和自己測驗結果「相同」、「速配」與「悲劇」組合的同學和老師簽名,從這個過程中體會周敦頤「以花喻人」,「藉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學生在這堂國文課裡,可以離開教室,結伴同行,或單獨去各處室找老師以及班內同學簽名。下課後,可再去找別班符合條件的同學簽名,蒐集到指定的簽名數量,才算完成任務。
這次的嘗試,不僅讓學生藉由測驗結果的花語,達到融入課文、共感作者觀點的目的,為了完成學習單的必然互動,也讓班級內部的氣氛活絡起來,更多了與各處室師長交流的機會。執行過程中,也同步進行品德教育,提醒同學,務必注意禮節,而眾多師長們在學生們的邀請之下,掃碼學習單上的QRcode,嘗試一下心理測驗,也讓校園裡多了一份熱絡的趣味。在這之前,我從沒想到〈愛蓮說〉,竟可讓教室裡外皆展現出不同以往的熱絡風景!
※基礎題
而所有的文本核心,都在基礎題。政忠老師建議,基礎題可以來自課本既有的鑑賞分析、應用練習,也可以運用自己的原創設計。目的是在於透過教者有意識的設計,讓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探究作者觀點,循著文本脈絡漸進。
各課的基礎題在問法上要層次分明、有效引導,對我來說,基礎題在取材與設題上,相較於暖身與挑戰題,是最花我心力,也卡關最久之處。不過在取捨的過程中,我學會釐清:在一課內,我最想要學生學會的是什麼?把握輕、重、緩、急,才能設計出簡潔精妙的精彩好題。不能「既要、又要、還要」,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快狠準地切入重點,才能讓學生看見清楚的架構;而在有了架構之後,再往外擴張,層次才能清楚分明。
暖身題有最多發想、也最允許天馬行空,而基礎題則是每課最應先設置好的核心所在。在練習布題的過程中,我會參考手邊既有的教學資源,藉由巨人的肩膀,讓資源得以豐厚學生的視野;也在有限制的題數裡,漸漸聚焦自己的教學目標,正所謂「取捨見功力」,練習讓學生在清楚的鷹架中,看見文本的輪廓、掌握文本的脈絡;在深入了解作者的觀點後,進而能有機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讀者觀點。
※挑戰題
挑戰題則是延伸文本所學,進一步讓學生由「讀」到「寫」,「讀」「寫」合一的進階練習。話雖如此,每一課的挑戰題也都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面向,端視教者如何設定目標,並給予學生多元不同的跨域機會。比如在上學期末的彈性課程中,我突發奇想,把MAPS的三層次設計,帶入「輕校外教學──圖書館之旅」中。
有賴行政同事的全力協助,讓這個課程從原本設想只帶導師班出去,最後拓展出去,我們完成了讓一整屆八年級,到宜蘭市最美的圖書館──帶有幾米風的「李科永圖書館」校外教學,成功落實了「生活無處不文本,生活無處不MAPS」的實踐理念。
一整個下午,學生出乎意料地投入,無論是找到特展中與自己星座、生肖相符的作品合影,或是藉由解開學習單的提問,逐步了解圖書館,甚至連進階挑戰──練習從圖書館借一本實體書(或電子書),短短的兩堂課,學生的完成率超乎我們預期。包括進入圖書館該注意的禮節素養,孩子們的表現也讓我們從一開始的膽戰心驚,到最後出奇的驚喜與滿意。也許去圖書館對市區的孩子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但當我們帶著偏鄉的孩子,從出發前安排一節課,讓學生瀏覽從未進去過的圖書館網站,到找出早已丟失的借書證、學會使用電子借書證,查詢書目、嘗試預借等,種種體驗,都是眾多孩子生命裡的第一次。我和夥伴們共同完成了「讓社區圖書館走進孩子生命裡」的夢,我們甚至更做起了「也許某一天,書本可以成為孩子的救命浮木」的春秋大夢!

柳暗花明
MAPS的三層次教學,不但幫助學生,也幫助教者釐清一個課次裡的層次脈絡,讓師生更便於聚焦在:從一課文本裡,「我看見」、「我學會」、「我感受」到什麼!到了下學期,我更嘗試讓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從一開始不熟悉Padlet,卻硬著頭皮,用學生與我都熟悉的Classroom落實差異化與分組教學,到過了第一次段考,我靠著自己,土法煉鋼摸熟Padlet的操作介面。一路走來,我感受到學生藉由不同的學習模式,被觸發的學習意願與興致勃勃的挑戰欲。而這一切,在看見出乎我意料、美麗的教室風景後,讓我深深感受到:教者的放膽嘗試與花費心力,絕對值得!光是看到學生發亮的眼睛,就能一掃摸索不熟悉的教學模式與幾近「砍掉重練」,簡直是「重新」備課的疲憊!
第二次段考前夕,導師班上一群「菁英」組長們,懷著不安與緊張的心情來找我,希望我能回到從前的上課方式。在闖關的過程中,雖然覺得課堂的確變得有趣,但聽不見老師的講述與答案,讓他們覺得很沒安全感,懷疑自己究竟是否真的有學會?在這之前,跟他們一樣忐忑的我,決定放膽一試。那時的我,心裡想著,最差頂多是搞砸一次段考,但不試試看,怎麼知道能否突破眼前學生普遍習得無助的困境?我向學生保證,他們自己想出的答案都有經過我的過濾和把關,只要能拿到「A以上」等第的,通通都是「正確」,不用懷疑!很多時候,問題並沒有所謂的唯一正解,就像人生,不一定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我也和習慣有標準答案的學生一樣,正在試圖鬆動自己的想法,正在思考:一味灌輸最完美的「正解」給學生,或是讓學生嘗試自己摸索、自己回答,兩者帶給學生的收穫,究竟誰多誰寡?
第二次段考的成績出來了,結果超出我們師生的預期!全班總平均往上拉抬了四分,一位有潛力,但總是無法太認真的學生,這次衝上了八十分,全班十九名學生中,總計有十四名學生進步,而退步的學生中,有三位僅退一到三分,僅有兩位算得上是真正退步。在十四名的進步學生裡,其中「四位」進步「十分以上」,更有兩位,進步幅度高達十五分!最最令人感動的是:一名孩子考出了上國中以來,第一次的及格分數!整體而言,高分群不但有維持住,其餘同學也都有小幅度的進步與成長!

◆見山是山
識得廬山真面目
資訊融入最大的挑戰,便是「如何借力使力」。運用科技融入教學,如果只是圖新鮮感,讓學生耳目一新,充其量也只不過是錦上添花,最終不免落得曇花一現。教育真正的要義,還是要回歸教育本質,讓科技輔助教學現場中「師」與「生」的覺知,有效提升學習成效,讓多元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幫助老師與學習者,因應變化多端的學習情境,順應時代潮流,演化出最適宜的學習樣態。
事後,我更用Google表單,讓學生回饋對於老師改變教學模式的感受與提出看法,也讓學生看見:很多時候,學會思考,並反覆追求「屬於自己」的解答,了解「自己」的感受,甚至形成「自己」的看法,是比「知道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山中大叔
在這場至今為期一年的冒險旅程裡,我在這座教育大山裡,與山中大叔相遇。
其中最大的領悟,便是教師「指引與放手」的拿捏比例:給予適切的鷹架,不剝奪學生探索的興味,這過程就像有智慧地畫出地圖,讓學生依自己的步調,充滿好奇地去展開冒險。正如吉井理人的棒球理念:最好的教練,不給答案。同樣地,最好的教師也應是不給答案。所謂學習,應是允許學生在探索中,用相異的方法,抵達屬於自己的目的地。
而要讓學生在這場學習的探險裡,體驗發現答案的驚喜與自信,身為教者必須拿出勇氣與決心,放膽地去冒險,堅定地去實踐。

源頭活水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教學是一曲旋律,一種藝術,唯有掌握節奏感,才能演奏出美妙動人的樂章。經歷了MAPS教學法的洗禮,我發現:唯有師者能敞開自己,讓源頭活水流入,才能讓自己的心有如明鏡,映照出如「天光雲影」般動人精彩的教育風景,並與學生「共徘徊」在落英繽紛的桃花源裡。

以終為始
旅行有時是為了尋找自己,MAPS教學讓我在帶著「地圖」旅行的過程中,有機會尋找到自己的初衷,和二十年前的自己相遇,重新回歸初心。
旅行也是抽離,當自己抽離了困住自己的現實泥沼後,才有機會以不同的視角,找到其他路徑,從中梳理創傷,審視困境,啟動療癒自己的可能性。
旅行,是為了以終為始,讓自己找到原路,重新歸零。
感謝五○三MAPS的協作教師張家榮老師,在每一次的開會共備裡,支持著初嘗試的我們。也感謝五○三的共備夥伴:阿玠老師、琇美老師、以及可愛熱血的晏如老師,在撰寫這篇文章時,回顧了無論是暑假的三天研習營,抑或是寒假為期兩天一夜的回流,眾人共備的驚人能量,讓共同產出的心血結晶,至今看來,仍舊閃閃發亮。
感謝我的學生,讓我起心動念,共同成就了這場旅行。
感謝願意出發的我自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