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夢想,賺你應該賺到的錢!
我花了最多的篇幅分享用文字賺錢的方式,我也相信,我可能是市面上單純憑文字能賺到最多元收入的作家之一,畢竟我是從影音媒體「降維」下來的作者,憑藉著原有的名氣,加上深耕於文字領域的筆力,做到了連自己也沒有意料到的豐厚成果。
憑著還不錯的本業收入,我持續加碼投資,打造更多元的收入,讓自己經濟無虞,終於對很多財經書籍提到的「財富自由其實是選擇自由」這件事有了切身體會。
前面幾章的商業模式或文案公式,也許你不是不知道,但遲遲不願投入實踐。
「我不喜歡商業化啊??」
「我知道寫那些比較受歡迎,但是我不想??」
相信我,很多創作者年輕時都是那樣想的,你可以繼續那樣想,只要不介意過窮困的日子。
我們終究得面對現實,無論有什麼樣的夢想,想要只寫想寫的東西也好,寫作以外的事情也好,你都必須要先能夠活下去。
等到你能夠存活,你才有底氣做出選擇,像是接哪個商案、寫哪種主題的文章;等到你有那樣的底氣,搞不好也有本事把原來極其小眾的主題寫成新的主流!
很多人以為是我一開始就是靠「說書」出名,其實我在此之前做了四年的搞笑影片,早就累積了30多萬的訂閱數。若沒有那30多萬忠實觀眾,無聊的說書是不可能打響名號的;若不是因為我做搞笑的內容聚集了大量願意支持的鐵粉,在那個沒有線上課程也沒有業配的年代,說書不可能支撐到四季之長。
懷著再怎樣清高的理想也罷,不要害怕賺錢,請把「盈利」當成職業精神的一部分牢記在心,不要害怕酸言酸語,因為你想賺錢就攻擊你的讀者,等於是在否定你的價值,根本不尊重你的勞動。那樣的人,你倒是問問他們每天吃飯是否有付錢?憑什麼覺得你的創作應該是免費的?
所以我希望你不一定要搞得銅臭味十足、一切向錢看,但心裡一定要明白,(粗體)當一名職業作家賺正當的錢,從來不是什麼卑微的事。(粗體)錯的是那些認為你不該賺錢的人,他們以為你打打字好輕鬆,以為你累積幾千幾萬的粉絲好簡單,可是叫他們來做他們肯定做不到,因為他們不知道你為了能以寫作為職業,付出了多少心力揣摩和學習(包括閱讀這本書)。
別的職業,我尚且不會如此多擔憂,但我私心認為,喜歡文字工作的人,多半心思細膩,甚至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傾向。
物慾低落不是什麼問題,知行不合一就是大問題了。許多人因此變得憤世嫉俗,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責怪大環境,責怪台灣市場太小,或是認為讀者都沒眼光,偏愛沒營養的讀物?可是,明明就有許多人寫著內涵豐富的題材,也經營得非常成功,那些作者是你忽略的小眾KOL,他們活用了這個時代獨有的行銷方式和營利模式。
你的問題可能不是不會寫,而是不知道如何成為職業作家。
過了心裡這道「不想商業化」的檻,請你重新審視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決心,然後參考本書提到過的種種商業模式,再用文字戰鬥一次吧。
閱讀:最深的護城河
在講座上分享上述心得時,不意外收到很多類似的疑問,是關於「閱讀與寫作」的關聯。
我的許多高互動文章,都與時事有關,而我列舉的知識點,多半都取自讀過的書籍。我想這也是我和許多說書、知識轉譯類作者的不同之處:雖然早年我以說書節目成名,但我不喜歡硬邦邦地介紹一本書,更喜歡把知識融合到對生活有用的敘事中,特別是用於評論時事,便於在社群中引起注意。
「要馬上從某件事聯繫到某個知識,平時就讀很多書啊!」
確實如此,我經營個人品牌時,有意識地把大量閱讀當作我內容的「護城河」。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縱使有無數人寫文章的文采比我好、個性比我鮮明討喜,從今往後也肯定會出現更多更多競爭者,可是我並不擔心會被輕易取代。
我從小就喜愛閱讀,至今仍維持每天閱讀至少1小時的習慣,我的經驗值沒有那麼容易被複製。對我來說,有事沒事翻幾頁書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在,我分析事情的思考脈絡,都是以多角度切入、幾千字篇幅為單位,透過經年累月的寫作練習,輸出為大眾能看懂的文章。
汲取各種體裁和主題的書籍之後,把無數的故事、案例、歷史知識與理論觀點載入腦內,如同為寫作蓄滿了一座素材寶庫。一旦需要動筆,這座寶庫就能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
以前我介紹過的《雪球閱讀法》一書指出,隨著腦內建成的資料庫越龐大,你的閱讀速度會越快,同樣的,熟悉結合知識的寫作後,分析事物調動的腦力也會越來越強大。大腦內反覆放電過後的神經連結會被強化,使得透過閱讀習得的能力,和金融資產投資一樣會呈現指數型成長。
當我們沉下心去閱讀那些有挑戰性的書籍、文章時,過程中,我們會與作者對話:這個觀點有道理嗎?有沒有其他可能的看法?透過不斷地質疑和吸收不同觀點,更能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不僅如此,當我們博覽群書、了解多元的立場後,面對同一件事就能從不同角度切入,而不至於人云亦云。深度閱讀帶來的批判思考能力最終會體現在我們的筆下。比如,大家都在關注某社會議題時,如果你讀過相關的研究報告和不同立場的評論,你寫出的觀點就能超越流行意見,有理有據地提出獨特見解。
我沒有這樣自稱過,但許多讀者對我的文章評價是「有邏輯」「有理論根據」「觀點精闢」,我想那就是長期閱讀造成的影響。 閱讀讓我們更善於審視自己的論點和架構,有助於避免盲從。最終,你將能夠不隨波逐流,形成獨特且有力的觀點來說服讀者。
5年讀完100本書,你可能沒感覺;20年讀完1000本書,就會顯而易見察覺腦袋不一樣了,好像熟悉下棋的棋手,比起新手只能推導三、四步,他能推導到百步以後。閱讀帶來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不像文采、個性那般可以簡單複製。因此我敢下保證:想寫好文章,最好的捷徑就是閱讀書籍。
我相信若非遇到此書,你也不可能一口氣把系統化、專業的寫作商業化知識盡收眼底。因為網路只有片段、零碎的資訊,你沒辦法收齊,就算收齊了你也未必會認真看待!
以我既有的收入管道,寫書的賺錢效率其實是最低的,而我出版這本書,一方面想要證明「書籍仍然是知識的最佳載體」,一方面期望鼓勵有志於寫作的各位,別滿足於瀏覽網路上的零碎資訊,請務必讓書本為你的寫作之路注入扎實的養分。
2025年初,我在電子報分享了2024年讀過並保留的46本書,你若對於該讀什麼書毫無頭緒,無妨參考看看。
電子報「冏冏的文字與資本主義」https://getwhealthy.substack.com(這份書單僅代表我的個人品味!)
我花了最多的篇幅分享用文字賺錢的方式,我也相信,我可能是市面上單純憑文字能賺到最多元收入的作家之一,畢竟我是從影音媒體「降維」下來的作者,憑藉著原有的名氣,加上深耕於文字領域的筆力,做到了連自己也沒有意料到的豐厚成果。
憑著還不錯的本業收入,我持續加碼投資,打造更多元的收入,讓自己經濟無虞,終於對很多財經書籍提到的「財富自由其實是選擇自由」這件事有了切身體會。
前面幾章的商業模式或文案公式,也許你不是不知道,但遲遲不願投入實踐。
「我不喜歡商業化啊??」
「我知道寫那些比較受歡迎,但是我不想??」
相信我,很多創作者年輕時都是那樣想的,你可以繼續那樣想,只要不介意過窮困的日子。
我們終究得面對現實,無論有什麼樣的夢想,想要只寫想寫的東西也好,寫作以外的事情也好,你都必須要先能夠活下去。
等到你能夠存活,你才有底氣做出選擇,像是接哪個商案、寫哪種主題的文章;等到你有那樣的底氣,搞不好也有本事把原來極其小眾的主題寫成新的主流!
很多人以為是我一開始就是靠「說書」出名,其實我在此之前做了四年的搞笑影片,早就累積了30多萬的訂閱數。若沒有那30多萬忠實觀眾,無聊的說書是不可能打響名號的;若不是因為我做搞笑的內容聚集了大量願意支持的鐵粉,在那個沒有線上課程也沒有業配的年代,說書不可能支撐到四季之長。
懷著再怎樣清高的理想也罷,不要害怕賺錢,請把「盈利」當成職業精神的一部分牢記在心,不要害怕酸言酸語,因為你想賺錢就攻擊你的讀者,等於是在否定你的價值,根本不尊重你的勞動。那樣的人,你倒是問問他們每天吃飯是否有付錢?憑什麼覺得你的創作應該是免費的?
所以我希望你不一定要搞得銅臭味十足、一切向錢看,但心裡一定要明白,(粗體)當一名職業作家賺正當的錢,從來不是什麼卑微的事。(粗體)錯的是那些認為你不該賺錢的人,他們以為你打打字好輕鬆,以為你累積幾千幾萬的粉絲好簡單,可是叫他們來做他們肯定做不到,因為他們不知道你為了能以寫作為職業,付出了多少心力揣摩和學習(包括閱讀這本書)。
別的職業,我尚且不會如此多擔憂,但我私心認為,喜歡文字工作的人,多半心思細膩,甚至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傾向。
物慾低落不是什麼問題,知行不合一就是大問題了。許多人因此變得憤世嫉俗,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責怪大環境,責怪台灣市場太小,或是認為讀者都沒眼光,偏愛沒營養的讀物?可是,明明就有許多人寫著內涵豐富的題材,也經營得非常成功,那些作者是你忽略的小眾KOL,他們活用了這個時代獨有的行銷方式和營利模式。
你的問題可能不是不會寫,而是不知道如何成為職業作家。
過了心裡這道「不想商業化」的檻,請你重新審視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決心,然後參考本書提到過的種種商業模式,再用文字戰鬥一次吧。
閱讀:最深的護城河
在講座上分享上述心得時,不意外收到很多類似的疑問,是關於「閱讀與寫作」的關聯。
我的許多高互動文章,都與時事有關,而我列舉的知識點,多半都取自讀過的書籍。我想這也是我和許多說書、知識轉譯類作者的不同之處:雖然早年我以說書節目成名,但我不喜歡硬邦邦地介紹一本書,更喜歡把知識融合到對生活有用的敘事中,特別是用於評論時事,便於在社群中引起注意。
「要馬上從某件事聯繫到某個知識,平時就讀很多書啊!」
確實如此,我經營個人品牌時,有意識地把大量閱讀當作我內容的「護城河」。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縱使有無數人寫文章的文采比我好、個性比我鮮明討喜,從今往後也肯定會出現更多更多競爭者,可是我並不擔心會被輕易取代。
我從小就喜愛閱讀,至今仍維持每天閱讀至少1小時的習慣,我的經驗值沒有那麼容易被複製。對我來說,有事沒事翻幾頁書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在,我分析事情的思考脈絡,都是以多角度切入、幾千字篇幅為單位,透過經年累月的寫作練習,輸出為大眾能看懂的文章。
汲取各種體裁和主題的書籍之後,把無數的故事、案例、歷史知識與理論觀點載入腦內,如同為寫作蓄滿了一座素材寶庫。一旦需要動筆,這座寶庫就能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
以前我介紹過的《雪球閱讀法》一書指出,隨著腦內建成的資料庫越龐大,你的閱讀速度會越快,同樣的,熟悉結合知識的寫作後,分析事物調動的腦力也會越來越強大。大腦內反覆放電過後的神經連結會被強化,使得透過閱讀習得的能力,和金融資產投資一樣會呈現指數型成長。
當我們沉下心去閱讀那些有挑戰性的書籍、文章時,過程中,我們會與作者對話:這個觀點有道理嗎?有沒有其他可能的看法?透過不斷地質疑和吸收不同觀點,更能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不僅如此,當我們博覽群書、了解多元的立場後,面對同一件事就能從不同角度切入,而不至於人云亦云。深度閱讀帶來的批判思考能力最終會體現在我們的筆下。比如,大家都在關注某社會議題時,如果你讀過相關的研究報告和不同立場的評論,你寫出的觀點就能超越流行意見,有理有據地提出獨特見解。
我沒有這樣自稱過,但許多讀者對我的文章評價是「有邏輯」「有理論根據」「觀點精闢」,我想那就是長期閱讀造成的影響。 閱讀讓我們更善於審視自己的論點和架構,有助於避免盲從。最終,你將能夠不隨波逐流,形成獨特且有力的觀點來說服讀者。
5年讀完100本書,你可能沒感覺;20年讀完1000本書,就會顯而易見察覺腦袋不一樣了,好像熟悉下棋的棋手,比起新手只能推導三、四步,他能推導到百步以後。閱讀帶來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不像文采、個性那般可以簡單複製。因此我敢下保證:想寫好文章,最好的捷徑就是閱讀書籍。
我相信若非遇到此書,你也不可能一口氣把系統化、專業的寫作商業化知識盡收眼底。因為網路只有片段、零碎的資訊,你沒辦法收齊,就算收齊了你也未必會認真看待!
以我既有的收入管道,寫書的賺錢效率其實是最低的,而我出版這本書,一方面想要證明「書籍仍然是知識的最佳載體」,一方面期望鼓勵有志於寫作的各位,別滿足於瀏覽網路上的零碎資訊,請務必讓書本為你的寫作之路注入扎實的養分。
2025年初,我在電子報分享了2024年讀過並保留的46本書,你若對於該讀什麼書毫無頭緒,無妨參考看看。
電子報「冏冏的文字與資本主義」https://getwhealthy.substack.com(這份書單僅代表我的個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