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高恩美的教育節目中,曾建議觀眾嘗試去做「五感冥想」,也就是注意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來幫助集中注意力。日常生活中練習五感冥想後,在分享經驗的環節,一位女性參加者的故事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位媽媽有個五歲的女兒,他們家在山坡上,風景優美,但由於上下坡很困難,幼兒園的車無法開到那裡,所以她每次都要親自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放學再接她回家。 那天她也像往常一樣帶著孩子走在回家路上,突然想起了節目中要大家嘗試五感冥想,因此她開始去注意周圍的各種風景、色彩、傳來的聲音等。 感激和充實的心情隨之而來,她便不知不覺對孩子說:「妳看看這棵樹,實在太美了。」「天空真漂亮。」「風好涼爽,心情真好。」 這時女兒突然開口:「媽媽,妳今天不累嗎?」 從孩子嘴裡聽見她完全沒有預料到的話,她一瞬間有點驚慌失措,便問孩子:「媽媽以前都是怎麼說的?說我很累嗎?」 孩子回答:「嗯。」接著開始模仿起媽媽。 「唉呀,好累啊,怎麼這麼高。」「熱死了。」「累死了。」「好膩啊。」 更令她震驚的是,她發現孩子模仿自己的表情、語氣和行動唯妙唯肖,讓她嚇了一跳,一瞬間不知道該對孩子說什麼,愣在原地。 雖然帶著孩子爬上下坡確實很累,但她並不記得自己曾說出口。她心裡想著,自己到底在不知不覺間,習慣性地說多少抱怨的話,才會讓小孩子都能模仿出來?藉由這個契機,她深深領悟到平常自己心裡所想的,都會成為話語、變成習慣。  我們說的話反映內心的思想,而思想可以告訴我們,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哪裡。如果我們只注意到困難、不方便的地方,腦袋就會接連找出與此相關的想法,接著又再次出現在話語中。 你習慣性說出的口頭禪,並不是偶然脫口而出,也不是糊里糊塗就冒出來,而是像「巴夫洛夫的狗」這個實驗一樣,只要反覆在敲鐘後餵食小狗,未來小狗只要聽到鐘聲,就會流口水。當我們在一些情況下反覆思考某件事,不知不覺間就會習慣性地說出口,因此當自己習慣性地使用負面話語,就等於是把「產生負面想法」當作一種習慣。 當你的想法或語言消極負面,你不可能面露微笑,而是會皺著眉頭或者表情僵硬。那麼如果習慣了消極的思考或語言,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可以想見,你的表情肌肉會越來越僵硬、面露愁容,整個臉部都會給人不好的印象,也會默默對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 這時,我們就需要「重新塑造語言習慣」。以下四個步驟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第一,覺察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哪裡、腦袋在想什麼、想說什麼話。 第二,在想說出習慣性用語的時候,先停下來感受。 第三,選擇接下來要說什麼,或者不說。如果發現自己習慣說出口的是負面用詞,就可以在說出口之前先停下來,有意識地選擇要說什麼話。 第四,無論是內在語言還是場面話,平時要常說健康的話語,這麼一來,不健康的話語使用次數自然會減少。 當我們重塑語言習慣,我們會將焦點轉而放在「想要的事物」上,而非「不想要的」,如此我們的生活就會更接近自己理想的樣子。因為習慣性話語會形塑我們的存在,制定出我們的生活。 現在就檢視一下,自己此刻想說出口的話,是否符合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向。如果不是的話,不妨刻意努力,用語言顯化出你想要的生活吧。 從下一章開始,我會帶領大家開始練習,熟悉顯化幸福的話語,讓大家能自然而然地說出符合自己理想生活和價值的話。
										第一,覺察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哪裡、腦袋在想什麼、想說什麼話。 第二,在想說出習慣性用語的時候,先停下來感受。 第三,選擇接下來要說什麼,或者不說。如果發現自己習慣說出口的是負面用詞,就可以在說出口之前先停下來,有意識地選擇要說什麼話。 第四,無論是內在語言還是場面話,平時要常說健康的話語,這麼一來,不健康的話語使用次數自然會減少。 當我們重塑語言習慣,我們會將焦點轉而放在「想要的事物」上,而非「不想要的」,如此我們的生活就會更接近自己理想的樣子。因為習慣性話語會形塑我們的存在,制定出我們的生活。 現在就檢視一下,自己此刻想說出口的話,是否符合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向。如果不是的話,不妨刻意努力,用語言顯化出你想要的生活吧。 從下一章開始,我會帶領大家開始練習,熟悉顯化幸福的話語,讓大家能自然而然地說出符合自己理想生活和價值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