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表達力,就是孩子面對未來的底氣

親愛的家長們:
在我過去超過十二年的兒童表達教學旅程中,最常被家長問的一句話就是:「老師,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他怎麼總是說不清楚?明明有想法、有能力,卻一講話就詞不達意,甚至只用哭鬧來表達情緒。」
這些對話,讓我一次次重新思考:「表達」這件事,對孩子來說,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每一刻都離不開口語表達—在學校,孩子需要向老師提問、與同學溝通;在家庭中,他們需要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在未來,當他們進入社會,更需要有自信地在群體中清楚傳達自己的立場與觀點。
遺憾的是,這麼關鍵的能力,我們卻從來沒有好好教過孩子。
我們給他們學數學、學英文、補習各種才藝,卻沒有給他們「學說話」的課程。在現行教育體系裡,缺乏一套系統性、可持續的口語表達訓練,讓表達力成為許多孩子的「隱性弱項」。

 原來,「不會說」是沒有練習的結果
回顧我自己的成長過程,因為從小相較於同儕之下,我很喜歡分享自己的生活,也因為在班上比較喜歡說話、音量也比較大聲,所以在高中的時候,才有機會被國文老師派去參加朗讀比賽。我真正有意識受到這樣子訓練的,真的就是從那一刻開始。
不過在我的觀察中,喜歡說話,也不等於說話有邏輯;音量大聲,也不代表聲音就動聽悅耳。更別提,能被派去參加朗讀比賽,更是班上中的萬中選一。
很多人會說:「能言善道的人,通常是有參加過朗讀比賽、演講比賽的孩子。」確實,在我接觸到的教學個案中,那些口條較佳的學生,多半曾經在班級裡被挑選代表參賽,也因此接受過一些表達訓練。
但這樣的機會,永遠只屬於「一小部分孩子」。
一個班級裡,可能只有一到兩位學生被挑選參加語文競賽;而他們所接受的訓練,也多半只是為了達成比賽的任務而去鍛鍊,並不是真正建立表達邏輯與語言底層的能力。這樣的訓練方式,不僅不普及也不全面。於是,大多數孩子在語言表達的路上,始終缺乏適當的引導。
而表達力,更不應只是為了在比賽裡得高分。它的真正價值,是在孩子與人互動時、在面對情緒時、在說出自己內心世界時,能清楚有內涵地表達自己。

 人際問題的背後,往往離不開表達
我常常在和家長們演講時會說:「很少有孩子會對父母說,我今天想去學校學習知識;但幾乎每個孩子都會說,我想去學校和同學玩。」
這句話,就是說明了人際交流在孩子世界裡的重要性。
在小學階段,學校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的小縮影,語言表達在人際互動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一個不會表達自己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被忽略、被誤解,甚至在團體中感到孤立。從「下課很無聊」到「被同學排擠」,表面上看似只是人際交流問題,實際上往往與孩子缺乏語言表達,無法清楚傳達自己的感受有關。
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孩子的表達風格」正深受老師與家庭環境影響。
在教學現場,我經常觀察到:若一位老師重視課程進度、傾向一言堂授課,孩子的語言互動也會相對薄弱與僵硬;但若老師重視情感交流、善於以幽默互動營造學習氛圍,孩子的語言表現則更自然流暢,也更勇於表達自己。
我們的表達方式,其實都是被「耳濡目染」養成的,來自家庭、來自學校、更來自同儕之間互動過程。

 真正的轉變,要從「大人」開始
許多家長送孩子來學習表達力,期待他們更清楚說話、更自信開口。但我常提醒家長:「孩子的表達力,與大人的說話風格息息相關。」哪怕孩子在課程中受到專業訓練,若回到家仍處於一個否定、命令、缺乏對話的環境,那麼所有進步都可能被消耗殆盡。
因此,在我的課程設計中,我非常重視「親子同步練習」的概念。我們不只讓孩子開口,更讓大人也一起參與練習。我會設計互動任務,讓家長在課後和孩子一起完成練習題,創造雙向交流的機會,也讓大人學會如何成為孩子的說話典範。
當父母開始留意自己的說話方式,改用更正向、有溫度的語言表達情緒與想法,孩子自然也會模仿學習。在這樣的日常潛移默化中,孩子真正學會的,不只是說話技巧,而是一種內建的語言素養與表達自信。

 打好基礎,以備不時之需
我曾與台灣疊杯協會的理事長交流,他提到台灣的孩子在疊杯這項運動表現優異,甚至常在國際比賽中拿下好成績。但每當獲獎後,媒體來採訪孩子們時,卻總是出現尷尬的空白—孩子們回答不出練習的辛苦過程,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榮耀感受,往往只能簡單說:「我就是一直練。」
孩子的努力沒有被完整傳達,動人的故事無法被好好說出口。這不是他們沒內容,而是他們沒被教過如何說。表達力,從來都不是「用不到」的能力;我們只是太常在「關鍵時刻」才發現它的重要,卻來不及為它打好基礎。

 表達力,已經是教育核心
直到民國106年以前,升學考試並未要求面試表現,多數家長與老師也不特別重視口語訓練。但從民國106年起,教育部開始將面試納入大學入學制度,各校紛紛強調面談能力、臨場應對與語言邏輯,才讓「表達力」這個詞逐漸被重視。
然而,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學生依然是在面試前一個月才倉促準備。倉促應對、短期練習,不僅容易在場中挫敗,也讓真正的能力難以展現。
到了民國108年,108課綱正式上路,「表達與溝通」被納入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這才真正將「口語表達能力」推上教育舞台的中心。這是個重要的轉變,也提醒我們:未來的教育,不能再忽略語言表達;而真正有效的訓練,應該從兒童階段開始紮根。

 這本書,就是我對這一份教育理想的回應
我寫下這本書,是希望提供給每一位願意陪伴孩子成長的大人,一套可行、系統化、充滿溫度的表達力練習指引。
在書中,我將分享:
• 如何從小建立孩子的開口勇氣
• 如何透過互動引導,強化清晰咬字與語句表達
• 如何訓練邏輯組織力、提升說話有條理的能力
• 如何建立親子之間的語言默契與對話關係

我更設計了:「小專欄」表達實戰,加強每個章節的練習方法,陪伴大家更有意識的鍛鍊表達力。
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份「表達力陪伴手冊」。
讓我們一起成為孩子的說話榜樣,讓每一個孩子的聲音,都能被世界聽見。
依柔老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