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失敗是為了學得更快──有時只有輸了才能贏】

●「紅土之王」納達爾的失敗 ●
法國塔布市,一九九九年隆冬,年輕的西班牙人才十三歲,他剛在「Les Petits As」少年網球賽的半決賽中失利。這場球賽是十二至十四歲青少年選手的非正式世界錦標賽。
擊敗他並最終奪冠的是一名法國選手,與他同年、同樣身高,卻輕輕鬆鬆打敗了他。這個小天才正是被稱為「法國網球界小莫札特」的加斯奎特,有專家斷言,沒人在這個年紀對網球的掌握能及他的程度。加斯奎特九歲時便登上《網球雜誌》封面,標題是「法國夢寐以求的冠軍」。他完美的姿勢、單手反手擊球的美感、比賽時的攻擊性,無不打擊著對手的自信。
來自西班牙的少年與加斯奎特賽後握過手之後,一下子沮喪地癱坐在椅子上,他的名字叫拉斐爾.納達爾。後來他被稱為「紅土之王」。

那天,納達爾沒能贏得世界冠軍。
無論是誰再看那場比賽,都會被加斯奎特的進攻所震撼:他回球很早,打得對方措手不及。奇怪的是,這種凶猛的擊球方式卻讓人聯想起納達爾的成功祕訣──後來他保持了多年的世界第一,贏得數十場比賽,其中包括二十二次大滿貫冠軍。
加斯奎特成了偉大的球員,得過世界第七,但他從未贏得大滿貫,並且總共只拿過十幾個冠軍,職業生涯無法與納達爾相提並論。
於是,問題出現了:兩人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回顧納達爾的生命經驗,我們或許能得到答案。
他年輕時就經歷了多次失敗。他常常輸掉比賽,掌握不了經典的正手拍技術,這迫使他發展出與眾不同的打法,在擊球後,將球拍像套馬索般高高揚起,這種不可思議的姿勢成了他的招牌動作。
那次被加斯奎特擊敗後,兩人又在賽場上重逢十幾次。毫無疑問,那場比賽之後,納達爾更加投入,與叔叔兼教練托尼進行了深入分析。顯然那天塔布市的失利教會他的事情,比贏了比賽學到的更多。

他在一次輸掉中學會的,可能十場勝利都無法教會他。

輸給加斯奎特時,他不可能已經掌握了擅長的進攻手法。我相信,納達爾需要那次失敗才能更快找到自己的天賦。
隔年,納達爾就在同一項比賽中奪冠。

加斯奎特的問題也許正因他從踏上網球場的第一天直到十六歲,都輕鬆地獲得一連串成功。
在珍貴的成長歲月裡,他是否失敗得不夠多?當他開始失敗時,是否已太遲?他是否因為幾乎沒輸過,缺乏對挫折的體驗?然而,正是挫折能讓我們對狀況產生質疑、加以分析,有所警覺。
成功使人舒適,卻不像失敗能給人成長的智慧。

● 快速失敗,快速學習 ●
「有時只有輸了才能贏」,這句話有點矛盾,但蘊含了人類生存的祕密。所以,讓我們盡快失敗吧!因為這樣經歷的「真實」會比成功更多。
失敗的牽制,使我們產生質疑,進而從各個角度去檢視,也才因此找到支點,作為起飛的動力。
美國矽谷的研究者在探討創業者是如何重新崛起時,讚揚「快速失敗」及「快速失敗,快速學習」的好處,強調早期的失敗有許多助益。在一件事情的成形期,大腦渴望學習,能夠立即從與其相悖的事物中有所獲得。
專家們聲稱,經歷早期失敗,並知道如何快速從中吸取教訓的企業家,比事業順風順水的企業家成功得更快,並且更有成就。他們堅信即使失敗了,這些經歷帶來的力量也比仰賴最好的發展理論更有幫助,進步得更快。

如果研究者的看法沒錯,我們就能明白優秀的學生正缺少了這些經歷,他們一絲不苟、循規蹈矩,進入職場前從未犯過錯。
但身為「好學生」,他們從簡單的遵循常規、言聽計從中學到了什麼?他們會不會想要體驗這種「觸底反彈」的感覺?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觸底反彈」其實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 問自己「真正的」問題 ●
身為哲學老師,我經常研究「早年失敗」有什麼益處,又是如何讓人更快成功。
哲學是高三才有的科目,學生需要運用以往從未接觸過的方式,自己進行思考。他們對所學的知識擁有前所未見的自由度,必須敢在最廣泛的範圍內,自己對問題提出質疑。
我以從事哲學教學二十年的後見之明確定,在第一次的作業中漂亮地「搞砸」,往往比不經思考地拿到一個平均分要好。第一次很低的分數,能讓學生的思維產生學習哲學所需要的根本性轉變。
與其莫名其妙地成功,快速失敗、對自己提出真正的問題,接下來會進步得更快。在哲學之路上,接納失敗並進行反思,比只有成功走得更順遂。

我長期在巴黎高等政治學院的暑期甄選班教哲學,這是門通識,課程節奏十分密集,上課地點在一所高中的大花園裡,學生都是剛畢業的高中生。暑期班從七月中開始,一共五週,入學考試在八月底至九月初舉行。我在課堂上也觀察到相同現象,甚至整個過程更快速。
剛開課時,成績能上巴黎高等政治學院的學生,在暑期班結束時,卻往往沒考好;相反地,起初成績很糟糕的學生中,不少人卻在五週後表現優異,最終考上了。一開始失敗、面臨危機的學生,能直面全新的現實狀況,進而覺醒。而上課初期便有好成績的學生什麼都沒有意識到,還在因自己的小成就而得意。
五週的時間不長,卻足以顯示接受失敗的助益。

● 有毒的「快車道」觀念 ●
「一次快速失敗,接著迅速修正,比從未失敗過更好」,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概念,在法國卻十分少見。
美國的研究者提出「快速失敗」的思考及優點,將相反的概念稱為「快車道」,這種「快車道」觀念認為一個人必須迅速成功,盡快走上成功的軌道。本書正是針對這點而寫。
我們似乎中了「快車道」觀念的毒。

在美國、英國、芬蘭及挪威,企業家、政治家和運動員喜歡突出自己在職業生涯初期的失意,自豪地展現,就像戰士展示傷疤。相反地,在法國這個古老的國度,我們卻以仍與父母同住時獲得的文憑來定義一生。
在企業進行講座時,經常遇到幹部或主管自我介紹是「七六年HEC」、「八九年ENA」或「八○年X」,指的是一九七六年巴黎高等商學院、一九八九年國家行政學院、一九八○年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畢業生。每當面對這些菁英名校畢業生,我都很驚訝,他們言下之意很明確:「我二十歲拿的文憑,給了我一輩子的身分和價值。」這正與「快速失敗」的概念相反,不是要快速受挫,而是要快速成功。
一勞永逸地保護自己免受風險,在規劃好的工作軌道上安頓下來,以二十歲時的成功定義自己的一生──這麼做似乎萬無一失,也更符合一般的期待。但你還看不出嗎?留戀著年輕時的文憑,是害怕正視人生,逃避現實。幸好,人總是得回歸現實面,而失敗有助於我們加快腳步。
加斯奎特和納達爾的網球生涯證實了,我們最好要跳出成功的軌道,而且愈早愈好,這也是測試抗壓能力的機會。
而這正是失敗的一個助益:你必須先失敗,才能從失敗中復元,所以不妨盡早開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