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第一章〈內向者為何更擅長社交〉
你寧願接受根管治療,也不願意社交。
不過,你很清楚自己該這麼做,對吧?每個人都在說社交有多重要——能幫助你找到理想工作、拿下新客戶,或和某個能帶領你站上職涯巔峰的高層人脈建立關係。你知道你該這麼做……但那實在太痛苦了。
接著,發生了某件事。或許是你聽說,公司可能要裁員;又或許是你回過神來,才發現已經沒有任何正在洽談合作的客戶。不管這個觸發點是什麼,它都使你極度害怕,害怕到甘願承受這種痛苦、離開舒適圈,走進社交場合。
於是,你下定決心要去社交。你在網路上查到某個即將舉辦的活動,告訴自己:「好吧,我做得到。」你將活動標註在行事曆上,它就在那裡晾了好幾天。內心有個聲音開始抓狂大叫:「不,我不想去!」但接著,又有另一個聲音吼回來:「你非去不可!」
你停好車、不情不願地往會場走去時,內心湧現了莫名的恐懼。你走進活動現場,急切地環顧四周,想找到一張熟面孔。即便你是來拓展新人脈的,但跟認識的人互動,還是比直接跟陌生人搭話不可怕一點。你一邊找人,腦中還不斷想著:「如果沒人喜歡我怎麼辦?這會不會根本是在浪費時間?萬一我說錯話呢?」這種感覺,就像再度回到開學第一天。
沒看見任何認識的人。你只好鼓起勇氣、深呼吸,走向第一個映入眼簾的人。在走近的過程中,你感覺自己越來越緊張。你禮貌地和對方握了握手,露出得體的微笑。接著,你開始那段尷尬的自我介紹:「嗨,我是珍.史密斯。噢,○○先生,很高興認識你。你是做什麼的?」你站在那裡,希望可以從對方口中聽出,他就是你在找的那個人。你很渴望有個新的工作機會(什麼都好),或者一個新客戶(誰都行)。
對方回答:「我也很高興認識你,珍。我是做保險的,歡迎跟我聊聊你的保險需求。」
呃……你可不是來這裡買保險的!「噢,我想目前不需要,但還是謝謝你!」場面再次尷尬,直到對方也開口詢問你的職業。「我主要是做商業教練/會計師/託管服務供應商(Managed Service Provider)。」
「嗯,但我已經有滿意的教練/會計師/託管服務供應商了。」
這時,你心想:「你當然已經有了,我當初為何要做這種蠢事?」然後呢?要試著告訴他你比較厲害嗎?還是想辦法把他從滿意的合作夥伴那裡搶過來?但你又不想搞得像在強迫別人。於是你也許會換條路走,不顧一切地問:「那你還有認識其他可能會需要教練/會計師/託管服務供應商的人嗎?」
對方回答:「我現在一時想不到有誰,不過我會幫你留意的!對了,要不要先給你一張名片,說不定你哪天就對保險感興趣了呢?」
你其實不想要他的名片,但還是出於禮貌收下了。你知道,他不會改變想法,而且他本就不是你真正想接觸的對象。不過,你還是抱持一線希望,幻想這場會面能奇蹟似地變成一個生意機會。
接下來該怎麼辦?你們雙方都已經把場面話說完了,也都明白沒什麼好繼續聊下去的。但誰都不想表現出自己留在這,只是為了尋找下一個商機——那樣太無禮了。所以你們朝對方笑了笑,其中一方編了個藉口,說要去廁所或拿點東西喝,另一方終於鬆了口氣。
然後,當你見到下一個人,又得重新經歷剛剛那套流程。
很多教人建立人脈的書都會叫你設定目標,例如「至少與五個人交談才能回家」。你可能會強迫自己再重複剛才的流程四次,但結果當然都和第一次一模一樣。你開始懷疑:「到底為何大家都說社交很重要?我剛才浪費了大半天的時間!」
經歷了兩小時的折磨後,你回到辦公室調整心情,然後把剛收到的那疊名片,放進你過去蒐集的那堆名片裡——那些你理應跟進,卻從來沒聯絡過的人。你大概早就不記得當時跟他們聊了什麼,唯一確定的是,你並未和真正需要接觸的人建立聯繫,那何必自找麻煩呢?你重新回到工作中,發現進度落後,因為社交花費了你大半天的時間。
我剛剛用了「花費」這個詞,但其實應該說是「浪費」才對。和昨天相比,你業務上的人脈並未擴展。實際上情況還更糟,因為你不僅花了油錢與入場費,犧牲了時間,還把心理和情緒能量消耗殆盡。
你把這樣的失敗歸咎於自己是個內向者。畢竟,你在社交場合看到的那些外向者看起來都應對自如,他們一定總是能談成合作、拿到機會。要是你也能像他們那樣建立人脈就好了。
但你認定,那種事對你來說根本不可能。
所以你說服自己,至少現在狀況是這樣,只能先忍耐一下。
兩、三個月後,情況更加惡化。無奈之下,你心想:「我別無選擇,只能再去參加社交活動了。」你痛下決心,這次一定要做得更好。於是,你上網查了一些人脈經營的訣竅跟策略。
你嘗試了其中一、兩種方法,但社交依然讓人尷尬、痛苦,還勞心傷神。那些專家的建議,並沒有讓這件事變得比較好受。對你來說,社交就像在強迫自己偽裝成其他人。當然,這對外向者而言很容易,但卻讓你感覺被逼著成為外向者。你覺得這一切極其低俗、虛假,更何況你還討厭閒聊!你默默告訴自己:「看來,我就是不適合做這種事。」
我也有過這種經驗。對你我這樣的內向者來說,如果強迫自己這麼做,那社交無異是種折磨。這並非我們選擇這份職業的初衷。我們只是想過上好日子、從事喜愛的工作,同時還能兼顧家庭與生活,而不是不分晝夜、甚至浪費週末的時間硬擠出笑容,來進行這些虛假且讓人筋疲力竭的自我推銷。
我們是怎麼陷入這種混亂的?
蘇珊‧坎恩(Susan Cain)在為內向者撰寫的開創性著作《安靜,就是力量》中指出,一七九○年時,美國只有百分之三的人口住在城市。到了一八四○年,比例變成了百分之八,而一九三○年時,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
在人煙稀少的鄉村地區,大家都彼此認識,你的名聲就是一切。但隨著越來越多人搬到都市居住,這種社區的人際網絡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就變得越來越薄弱。如同坎恩指出的,自助書的焦點也從「內在美德」逐漸轉向了「外在魅力」。
同時,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工廠生產的商品數量超出了當地市場的需求,於是這些工廠開始派遣推銷員到全國各地兜售產品。在這之前,銷售通常是在當地社區進行的,所以一般人都認識賣家。不管是商人、牙醫還是其他行業,都承擔不起被認定「不誠實」或「算計他人」的風險。
就如同《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美國銷售員的誕生〉(Birth of the American Salesman)一文中提及的,這些四處遊走的推銷員根本無須擔心自己的聲譽。他們不會和遇見的任何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因為做生意的對象都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他們只有短短的時間可以自我介紹、進到客戶家裡、展示商品、成交,然後立刻趕往下一戶。他們可以忍受這種「來了又去」的模式,為了業績能達標,他們甚至會認為這種做法是必要的。這些推銷員也不必擔憂賣出劣質產品,或是有其他問題,因為幾天後他們就會前往下一個城鎮,繼續重複同樣的過程。
那麼,這和社交到底有何關聯呢?
隨著越來越多人從人煙稀少的鄉村遷移到人口稠密的城市,那種「來來去去」的心態在社交場合裡再度顯現。即使是現在,置身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裡,你大概也不會再見到剛剛交流過的那個人。
這也是為何現今大多數人的人脈經營,感覺更像是挨家挨戶推銷,從一個人換到另一個人,只想著盡快賣出更多商品。至於建立真正有意義且長久的關係,往往被視為次要,甚至根本不在考量中。這種普遍的做法,我稱之為「交易型社交」。會讓人覺得虛偽、甚至低俗,也沒什麼好驚訝的吧?
所幸,還是有些人拒絕這種做法,希望能和他人建立真正的連結。但這些人,往往採行所謂的「漫無目的型社交」。雖然出發點比較真誠,但這種缺乏架構和方向的方法,並沒有比交易型社交更有效。這導致雙方依然花費大量時間閒聊、維持表面關係,卻鮮少獲得實質效益。
難怪內向者如此厭惡這種社交方法,我也不例外!這完全跟我們的行事作風背道而馳。如果必須參加那種交易型社交活動,我恐怕無法忍受那樣的自己。而如果我是漫無目的型社交的人,很快就會發現這完全是在浪費時間,然後乾脆就不參加了。
那麼,我們要怎麼跟那些看起來天生魅力十足、能言善道,而且毫不費力就能和他人建立連結的外向者競爭呢?該怎麼在保有真實自我的同時,在人脈經營上取得成功呢?
在這裡,我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只要理解兩個真相,內向者就完全有能力超越外向者:
1. 內向者獲得成功的方法和外向者不同。我們本就不同,也該學會欣然接受這一點。
2. 傳統的人脈經營方式不適合內向者。我們需要某種更巧妙的方法,才能發揮我們與生俱來的優勢。
對內向者來說,有效的人脈經營根本就不像傳統的那樣。根據我的學習、經驗和教學,我發現內向者在真正有效的人脈經營方式上,反而具備天生的優勢——重點不是拚人數、看誰聊的多,而是擁有策略、做好準備、反覆練習,並且懂得如何和社交場合中少數幾個「對的人」建立更深的關係。
換句話說,我們依靠的是完全不同的技巧。
這樣的轉變來得正是時候,因為舊有的人脈經營方式正迅速過時。現在的人只要拿出手機,就能了解你的一切:你的背景、你賣的產品評價、你的社群互動、工作經歷,甚至你上週末做了些什麼。我們似乎又回到那個「人人彼此熟識」的時代——或者至少,大家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一個人的基本資訊。想用交易型的方式應付完就默默退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無論是出於選擇還是迫於無奈,資訊透明化都逐漸成為一種常規,對個人與雇主而言都是如此。
真誠與內在美德,終於重返焦點。
早該如此了。
你寧願接受根管治療,也不願意社交。
不過,你很清楚自己該這麼做,對吧?每個人都在說社交有多重要——能幫助你找到理想工作、拿下新客戶,或和某個能帶領你站上職涯巔峰的高層人脈建立關係。你知道你該這麼做……但那實在太痛苦了。
接著,發生了某件事。或許是你聽說,公司可能要裁員;又或許是你回過神來,才發現已經沒有任何正在洽談合作的客戶。不管這個觸發點是什麼,它都使你極度害怕,害怕到甘願承受這種痛苦、離開舒適圈,走進社交場合。
於是,你下定決心要去社交。你在網路上查到某個即將舉辦的活動,告訴自己:「好吧,我做得到。」你將活動標註在行事曆上,它就在那裡晾了好幾天。內心有個聲音開始抓狂大叫:「不,我不想去!」但接著,又有另一個聲音吼回來:「你非去不可!」
你停好車、不情不願地往會場走去時,內心湧現了莫名的恐懼。你走進活動現場,急切地環顧四周,想找到一張熟面孔。即便你是來拓展新人脈的,但跟認識的人互動,還是比直接跟陌生人搭話不可怕一點。你一邊找人,腦中還不斷想著:「如果沒人喜歡我怎麼辦?這會不會根本是在浪費時間?萬一我說錯話呢?」這種感覺,就像再度回到開學第一天。
沒看見任何認識的人。你只好鼓起勇氣、深呼吸,走向第一個映入眼簾的人。在走近的過程中,你感覺自己越來越緊張。你禮貌地和對方握了握手,露出得體的微笑。接著,你開始那段尷尬的自我介紹:「嗨,我是珍.史密斯。噢,○○先生,很高興認識你。你是做什麼的?」你站在那裡,希望可以從對方口中聽出,他就是你在找的那個人。你很渴望有個新的工作機會(什麼都好),或者一個新客戶(誰都行)。
對方回答:「我也很高興認識你,珍。我是做保險的,歡迎跟我聊聊你的保險需求。」
呃……你可不是來這裡買保險的!「噢,我想目前不需要,但還是謝謝你!」場面再次尷尬,直到對方也開口詢問你的職業。「我主要是做商業教練/會計師/託管服務供應商(Managed Service Provider)。」
「嗯,但我已經有滿意的教練/會計師/託管服務供應商了。」
這時,你心想:「你當然已經有了,我當初為何要做這種蠢事?」然後呢?要試著告訴他你比較厲害嗎?還是想辦法把他從滿意的合作夥伴那裡搶過來?但你又不想搞得像在強迫別人。於是你也許會換條路走,不顧一切地問:「那你還有認識其他可能會需要教練/會計師/託管服務供應商的人嗎?」
對方回答:「我現在一時想不到有誰,不過我會幫你留意的!對了,要不要先給你一張名片,說不定你哪天就對保險感興趣了呢?」
你其實不想要他的名片,但還是出於禮貌收下了。你知道,他不會改變想法,而且他本就不是你真正想接觸的對象。不過,你還是抱持一線希望,幻想這場會面能奇蹟似地變成一個生意機會。
接下來該怎麼辦?你們雙方都已經把場面話說完了,也都明白沒什麼好繼續聊下去的。但誰都不想表現出自己留在這,只是為了尋找下一個商機——那樣太無禮了。所以你們朝對方笑了笑,其中一方編了個藉口,說要去廁所或拿點東西喝,另一方終於鬆了口氣。
然後,當你見到下一個人,又得重新經歷剛剛那套流程。
很多教人建立人脈的書都會叫你設定目標,例如「至少與五個人交談才能回家」。你可能會強迫自己再重複剛才的流程四次,但結果當然都和第一次一模一樣。你開始懷疑:「到底為何大家都說社交很重要?我剛才浪費了大半天的時間!」
經歷了兩小時的折磨後,你回到辦公室調整心情,然後把剛收到的那疊名片,放進你過去蒐集的那堆名片裡——那些你理應跟進,卻從來沒聯絡過的人。你大概早就不記得當時跟他們聊了什麼,唯一確定的是,你並未和真正需要接觸的人建立聯繫,那何必自找麻煩呢?你重新回到工作中,發現進度落後,因為社交花費了你大半天的時間。
我剛剛用了「花費」這個詞,但其實應該說是「浪費」才對。和昨天相比,你業務上的人脈並未擴展。實際上情況還更糟,因為你不僅花了油錢與入場費,犧牲了時間,還把心理和情緒能量消耗殆盡。
你把這樣的失敗歸咎於自己是個內向者。畢竟,你在社交場合看到的那些外向者看起來都應對自如,他們一定總是能談成合作、拿到機會。要是你也能像他們那樣建立人脈就好了。
但你認定,那種事對你來說根本不可能。
所以你說服自己,至少現在狀況是這樣,只能先忍耐一下。
兩、三個月後,情況更加惡化。無奈之下,你心想:「我別無選擇,只能再去參加社交活動了。」你痛下決心,這次一定要做得更好。於是,你上網查了一些人脈經營的訣竅跟策略。
你嘗試了其中一、兩種方法,但社交依然讓人尷尬、痛苦,還勞心傷神。那些專家的建議,並沒有讓這件事變得比較好受。對你來說,社交就像在強迫自己偽裝成其他人。當然,這對外向者而言很容易,但卻讓你感覺被逼著成為外向者。你覺得這一切極其低俗、虛假,更何況你還討厭閒聊!你默默告訴自己:「看來,我就是不適合做這種事。」
我也有過這種經驗。對你我這樣的內向者來說,如果強迫自己這麼做,那社交無異是種折磨。這並非我們選擇這份職業的初衷。我們只是想過上好日子、從事喜愛的工作,同時還能兼顧家庭與生活,而不是不分晝夜、甚至浪費週末的時間硬擠出笑容,來進行這些虛假且讓人筋疲力竭的自我推銷。
我們是怎麼陷入這種混亂的?
蘇珊‧坎恩(Susan Cain)在為內向者撰寫的開創性著作《安靜,就是力量》中指出,一七九○年時,美國只有百分之三的人口住在城市。到了一八四○年,比例變成了百分之八,而一九三○年時,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
在人煙稀少的鄉村地區,大家都彼此認識,你的名聲就是一切。但隨著越來越多人搬到都市居住,這種社區的人際網絡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就變得越來越薄弱。如同坎恩指出的,自助書的焦點也從「內在美德」逐漸轉向了「外在魅力」。
同時,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工廠生產的商品數量超出了當地市場的需求,於是這些工廠開始派遣推銷員到全國各地兜售產品。在這之前,銷售通常是在當地社區進行的,所以一般人都認識賣家。不管是商人、牙醫還是其他行業,都承擔不起被認定「不誠實」或「算計他人」的風險。
就如同《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美國銷售員的誕生〉(Birth of the American Salesman)一文中提及的,這些四處遊走的推銷員根本無須擔心自己的聲譽。他們不會和遇見的任何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因為做生意的對象都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他們只有短短的時間可以自我介紹、進到客戶家裡、展示商品、成交,然後立刻趕往下一戶。他們可以忍受這種「來了又去」的模式,為了業績能達標,他們甚至會認為這種做法是必要的。這些推銷員也不必擔憂賣出劣質產品,或是有其他問題,因為幾天後他們就會前往下一個城鎮,繼續重複同樣的過程。
那麼,這和社交到底有何關聯呢?
隨著越來越多人從人煙稀少的鄉村遷移到人口稠密的城市,那種「來來去去」的心態在社交場合裡再度顯現。即使是現在,置身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裡,你大概也不會再見到剛剛交流過的那個人。
這也是為何現今大多數人的人脈經營,感覺更像是挨家挨戶推銷,從一個人換到另一個人,只想著盡快賣出更多商品。至於建立真正有意義且長久的關係,往往被視為次要,甚至根本不在考量中。這種普遍的做法,我稱之為「交易型社交」。會讓人覺得虛偽、甚至低俗,也沒什麼好驚訝的吧?
所幸,還是有些人拒絕這種做法,希望能和他人建立真正的連結。但這些人,往往採行所謂的「漫無目的型社交」。雖然出發點比較真誠,但這種缺乏架構和方向的方法,並沒有比交易型社交更有效。這導致雙方依然花費大量時間閒聊、維持表面關係,卻鮮少獲得實質效益。
難怪內向者如此厭惡這種社交方法,我也不例外!這完全跟我們的行事作風背道而馳。如果必須參加那種交易型社交活動,我恐怕無法忍受那樣的自己。而如果我是漫無目的型社交的人,很快就會發現這完全是在浪費時間,然後乾脆就不參加了。
那麼,我們要怎麼跟那些看起來天生魅力十足、能言善道,而且毫不費力就能和他人建立連結的外向者競爭呢?該怎麼在保有真實自我的同時,在人脈經營上取得成功呢?
在這裡,我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只要理解兩個真相,內向者就完全有能力超越外向者:
1. 內向者獲得成功的方法和外向者不同。我們本就不同,也該學會欣然接受這一點。
2. 傳統的人脈經營方式不適合內向者。我們需要某種更巧妙的方法,才能發揮我們與生俱來的優勢。
對內向者來說,有效的人脈經營根本就不像傳統的那樣。根據我的學習、經驗和教學,我發現內向者在真正有效的人脈經營方式上,反而具備天生的優勢——重點不是拚人數、看誰聊的多,而是擁有策略、做好準備、反覆練習,並且懂得如何和社交場合中少數幾個「對的人」建立更深的關係。
換句話說,我們依靠的是完全不同的技巧。
這樣的轉變來得正是時候,因為舊有的人脈經營方式正迅速過時。現在的人只要拿出手機,就能了解你的一切:你的背景、你賣的產品評價、你的社群互動、工作經歷,甚至你上週末做了些什麼。我們似乎又回到那個「人人彼此熟識」的時代——或者至少,大家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一個人的基本資訊。想用交易型的方式應付完就默默退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無論是出於選擇還是迫於無奈,資訊透明化都逐漸成為一種常規,對個人與雇主而言都是如此。
真誠與內在美德,終於重返焦點。
早該如此了。